《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教学构想】冰心的很多散文,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流淌着一种孩,童式的纯真,孩子般的执拗,孩童式的撒娇,孩子似的坚持。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就是用“孩子气的表达风格抒发了对海的喜爱、依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本文文笔自然清新,流畅地表达了作者对海、对人生的感悟,涌溢出爱海、爱自然的情思。Z其中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以此作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获得整体感知。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朗读,在朗读中品析语言,并引导学生从山海对比人手,找出重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意图,学会归纳每一次对比的比较点,试着概括大意。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去品味其中的 “孩子气”,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组成甲、乙两队,一队“冰心队”,一队“爱山队”,申诉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展开辩论,抓住文章最后一段,理解作者偏执中的思想精髓,完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作者率真而独特的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率真的个性及独特的人生观。 3、在辩论和讨论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和独创精神,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探究作者对大海的热爱,渴望宁静、追求自然的朴质的人生理想。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去过海边吗?爱大海吗?爱的理由。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教师特设的情景中,既给学生以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口头表达,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课的学习。)点拨:海的广阔 海纳百川 蔚蓝、深沉、博大、热烈精神放飞豪情旷达 二、朗读、筛选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体会“孩子气的话。 2、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感情真挚,语调率真。 3、学生自由选择一段和一句,比比看,谁读出率真和孩子气,师生共同欣赏。 4、举例示范朗读的重读和轻读。如重读写海的句子、轻读写山的句子o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认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教师提示重音的词:总 统犯了天条,我投海,不愿倔强和不回头。“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漂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想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想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教师提示:要求语调深情、委婉、缠绵。 5、学生各自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试读,要求把朗读的感受写在字里行间。(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感受作品中说出的自己未能说出的话,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为比较山和海的要点作准备。) 三、筛选关键句 1、师:作者爱海,为了突出心目中海的魅力,拿出什么作对比? 生:山。2、找出对比段,并找出重要的句子,归纳比较点,试着概括大意,请学生在黑板上把关键词写出来。比较点海山1、看山和海2、颜色3、姿态4、自然景观5、给人感想3、分男、女生读,男生看课文读写海的句子,女生读写山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纠正学生订正不准确的地方。(设计目的:先从每一自然段入手,仔细分析语句的含义,找到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再归纳其所属的方面。连点成线,这一部分的归纳叉可以上升到一个高度。为下一步体会作者比较的目的作准备,同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和订正,丰富了课堂学生活动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课后作业思考作者为什么偏说山不好,让山受委屈?第二课时 一、领悟作者的山、海对比看法 朗读课文第81 5自然段1、作者一人列举了五组对比,谁替山打抱不平?请选一组。你认为山比海有哪些优势?海的劣势又在哪里?结合生活经历谈,要像作者“孩子气”一些。我们假期游山玩水,“山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对吗?点拨示范:作者说山是呆板的臃肿、崎岖、僵岭,我不同意。山,你苍劲而雄伟,豪放而犷悍,朴实、坚毅、深沉、刚强,像我兄长。山,你是凝固了的大海,你跟大海一样健壮博大,却比海更具有男子汉的威严与气魄,也更能激起人的向上的雄心,更能激起人的征服的欲望。 (设计目的:主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其次教会他们怎样说。还可以引用唐诗宋词中描写山的诗句。) 2、看谁跳出五组的对比局限,从其他方面提出自己的理解。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学生思考后,自由报名参加“冰心队”或“爱山队”的辩论。组成四人小组分工协作讨论作辩论准备。 (以上两个设计目的是理解作者偏执中的纯真。为理解偏执中的“纯真作准备,同时开放学生思维点,理解作者“孩子气”是在突现自己的爱海理由,展现大海给自己的非同寻常的感受。) 3、我们与冰心的争执,像冰心一样“孩子气”,一样率真偏执,那么作者在偏执中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海,爱大自然,爱的真切,爱的浓烈。 教师点拨:只停留在“爱海层面上吗?她愿与我们争论,说明怎样的人生追求昵? 张扬个性,她爱丰富而多变的世界,纯真地面对世界。 学会去欣赏自然,欣赏生命。 作者渴望宁静,追求自然朴质的人生理想。 (此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能悟多少是多少,教师引导探寻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分几个层面欣赏。)4、齐读最后一页,回味前面的品读,判断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精髓。 二、拓展 以“说几句爱的孩子气的话”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先填空,选择一物或一人。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 3、模仿作者说话的方式谈。4、内容充实,语言优美。7. 海 思【教学构想】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扬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心灵的家园。本文的教学应注重以下三点: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是学习本文的主要任务。其次,在文学欣赏上,不要忽视语言的魅力。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在联想与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激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产生的联想与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发,“思”的方向,“思”的广度,“思的深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智慧。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独特思路,研究这种奇特的联想中阐发的主题,探讨作者思想的深度。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独特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3、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4、探究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品读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安排 两课时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品读富有哲理的语言。4、关注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5、拓展挖掘,归纳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几组海水翻腾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感受。(借用图片这一直观教学用具,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引入文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生字、生词。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要求他们着重思考几个问题: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学情预测: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过渡句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对比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学情反馈: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飘渺,一种思想的驰骋”,从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过渡到写心中的大海。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广”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作适当提示,如引导学生看议论抒情旬,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爱海的博大精深,爱海的包容一切,爱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全班交流各自编写的阅读提要,并要求学生进行板书设计。学情反馈:实践证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三、细品文本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哪个词用得最好?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朗读设计落到实处。学情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细致的要求,确实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如果能配以音乐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叉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深入探究描写海的壮丽图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四、自主研读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句子难以理解,教师要在此作适当点拨。五、积累佳词美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归纳总结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这一步只要求学生在互相探讨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这一过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思考)学情反馈:学生基本上能从作者联想奇特的角度去讨论,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却心存疑惑。教师应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这一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紧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二、拓展延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1、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到知识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有位作家写了一首诗0的断想: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0的负担最轻,但任务最重;0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认识自己;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请你运用发散思维续写下去。“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文学家关于书的比喻,它还可以比喻成什么?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请口头表达。2、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美国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请你作合理想象。创新提示: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选票,不能买人心0是一块空地,可种五谷;是烟圈,虚度年华;是铁环,组成坚韧;是战鼓,激人奋进书是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驶向知识海洋的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引导。)(这一过程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新能力。)三、布置作业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通行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板书设一】(一)海思内容:海的波澜壮阔海的博大(包容力)思考海与人类的关系目的:爱悔的博大精深,爱她的包容一切,爱她给与人类心灵的慰藉。【教学后记】7. 听潮【教学构想】本文作为散文名篇,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用文字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全文紧扣一个“听”字,运用灵动而丰富的语言绘海潮之声,引领着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去聆听大海的呢喃低语和愤怒呐喊,去感受大海的心声,从而领悟作者充满激情的人生观。本篇美文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有助于学生去领悟文字的魅力。教学中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会,在联想和想象中去品味、感受文字丰富的表现力。设计本课教学特别应避免以下三点:一是变品味为分析,变体验为解说;二是运用太多的手段如多媒体、配乐等,以至于喧宾夺主;三是忽略文本的个性特点,让分组讨论统占课堂。教学中应该紧紧以文本为依托,调动体验,促进领悟。品味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宜从两个方面人手;1、注重朗读,用美读对文字进行再创造,还原大海的潮声。 2、启发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乘此双翼,再现潮声的美妙。 教学时,应在迅速整体把握作者思路的前提下,以听读赏读一朗读来展开整个读的过程,不要有画面和其他声音的参与,仅仅调动联想和想象,如同完成一部合唱作品仅仅凭借人声,力求使课堂成为一部成功的无伴奏合唱,只有天籁之音,而没有枯燥的讲解和热闹的点缀。在充分品读了鲁彦的文字,“听”,到大海的呼吸和心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 “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让学生去倾听作者心潮的涌动,以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悟出人生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通过朗读,品味文本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2、调动联想与想象,感受文字所塑造的大海形象。3、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借助大海表现出来的昂扬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结合联想、想象感受大海形象。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激趣:同学们,春天来了,江堤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让我们闭上眼,感受一下:春光明媚的下午,阳光普照,微风习习,我们来到江堤上,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吗?皮肤上有什么感觉?交流感受。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问:大家是用什么方法在教室里也能探访春天的江堤呢?交流明确:借助了想象、联想,动用了感觉器官的记忆。(这一设计,目的鲜明,即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体验,开启想象和联想,为这堂课的学习热身b由于这一环节游戏特征明显,所以学生会轻松愉快地参与,在交流环节中亦能获得方法,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文字图示作者思路。(阅读的方法,从七年级开始就有序列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应当能够顺利完成这一环节,由于本文的思路有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学生只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就能很快理清思路。至于每一部分的文字表达,则由集体交流议定。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虽然可以预设,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的判断和集体推敲中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这也是新课标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的具体体现。)三、“听”中体味1、教师范读“海睡图”,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大海的宁静。(此环节的目的是用声音塑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下一步品味语言做准备。要达到此目的须信赖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朗读。朗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之一,运用准确的语音语调,不但能再现文字所塑的大海形象,而且可以为学生做朗读示范。第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这样做的效果是排队了现实的干扰,在闭上眼睛的同时,也打开了联想和想象。)2、交流感受,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四、品味语言1、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2、交流选择这些句子的理由。(这一部分的交流势必涉及到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例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些对声音的描述,一定要用动用联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又如“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出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必须借助想象才可和作者一起看到月光下的大海和灯塔上的红光,当然还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文学阅读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五、读中感受1、请1_3名学生朗读“海醒图”,集体评议。2、集体朗读“海怒图”,老师点拨。(此环节重在朗读中感受大海的形象,在推敲朗读的处理中品味语言,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同样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虽然此环节的要求要高一些,但有了前面的学习做基础。学生应该能够完成这一阶梯式的学习体验。)六、探究主旨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步骤:1、分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结合课前查找到的作者有关资料分析;。结合作者对大海形象的刻画分析。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小组开始交流前,教师对分析依据的适时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其实这也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得法才能顺利地突破难点。)七、小结收获每人准备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八、仿中学写(课后完成)训练一:播放二胡演奏的空山鸟语,请用一段文字再现音乐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训练二:播放事先录制的街头的一段声响,请用一段文字再现声音,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无疑是写作训练的最佳途径。关键是要重视评讲环节。)【板书设计】听潮入住海睡沉吟听潮醒兴奋伟大的乐章感怀怒咆哮激情的生活【教学后记】9. 海洋忧思录【教学构想】 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全文紧扣“忧思二字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的忧虑,又包含着深沉的思考。“忧的是海洋资源的几近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最终可能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危机;“思”的是导致产生海洋危机的原因有哪些。本文篇幅虽长,但语言文字不难懂,文章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提炼、概括相关信息,理解作者用翔实的数据说明问题的妙处,欣赏本文科学准确的说明性语言言,同时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本文可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1、资料收集。内地学生远离海洋对海洋知之甚少,让学生从书中、网上广泛收集“人类与海洋”、“海洋的现状”等资料,初步了解海洋。2、点拨示例。教师以第一段为例,引导学生如何提取概括信息、如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3、实践探究。学生按照教师所授的方法,自主学习、研究第二、三、四、五部分,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4、拓展训练。以“怎样才能拯救海洋”、“我们每个人”、“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为题进行延伸训练,培养学生的忧患意思与个人的环保责任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从说明性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编写阅读提要。2、品析本文准确的说明语言。3、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4、学习由此文拓展,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丰富环保知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筛选信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难点:理解本文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妙处。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资料,如海洋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及世界海洋的现状等。(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做)2、资料要详细、真实,切忌泛泛而谈。3、同学之间可分工合作、共同收集。(预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过“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简单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洋忧思录,作者为何而“忧”? “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意在将前后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知识项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1、分小组交流。 。 2、每小组推选两位优秀者全班交流。 3、老师对搜集好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避免搜集走过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通过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忧”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明确:“优”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化,“思”的是人类应如何保护、拯救海洋。 文章五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五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第一部分:总述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人类却从海洋里过度攫取资源,同时又使海洋受到了污染。第二部分:说明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以及人类破坏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环境。第三部分:写海洋鱼虾给人类带来大量蛋白质资源,但人类却过度捕捞鱼虾。第四部分:解释鲸鱼“集体自杀”之谜汀脂锡的污染。第五部分:排污污染了海洋,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这五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五部分是总述,二、三、四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了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此环节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学会提取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信息。)四、点拨示例1、分组朗读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2、这一节两个自然段分别侧重说明什么内容?明确:第一自然段说明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需要,第二自然段说明人类不顾后果破坏海洋资源。3、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怎样污染海洋环境?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数据究竟起何作用呢?先让学生找出列举数据的句子,然后由同学们试着分析列数据的作用,最后由老师予以点拨归纳。例地球上被称为生物圈的空间约97由海洋构成。说明海洋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空间。例作为地球上生命之源的水,97也蕴藏在蔚蓝色的大海里。说明海洋蕴藏的水之多。例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说明海洋是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场所。以上三个数据例子共同强化说明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例人类向里面倾倒了几十亿吨有毒物质。说明有毒物质之多。例约有10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2040年说明时间之短。“10到70”说明上升速度之快。例世界最大的1 5个海洋渔场中,1 3个在掠夺性捕捞的重压下已日渐退化。“15与“13两个数字的对比,说明海洋渔场退化的范围之广。以上三组数据充分说明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4、引导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品味示例:例约有l0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用“殆尽”而不用“尽,准确地说明了10中还有少量珊瑚礁没有被破坏,符合客观事实。例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只能用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将会”反而不科学了。例从泄漏的石油到丢弃的放射性污染物给海洋带来深重灾难。“深重”强调污染之严重。(此环节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概述内容,品味语言分析中列举数据的作用。)第二课时一、实践探究按照教师的点拨示例,学生分组学习探究二、三、四、五部分。1、具体分工,全班一、二、三组,分别对应探究二、三、四、五部分。2、探究内容:概述各部分分别说明了哪些内容? 画出用数据说明的句子,说说这些数据有何作用?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呢?试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3、分组探究以上内容。4、交流信息:每组推荐2名代表交流探究的结果。5、教师小节。(教是为了不教,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二、深入探究1、文章第五部分引用了一句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成语在本文中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明确“水能载舟”是说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要求;“亦能覆舟是说由于人类过度开采海洋资源,污染海洋环境,势必会遭到海洋的报复。2、读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此问重在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3、在生活中我们似乎远离海洋,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保护海洋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呢?(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课后拓展训练1、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保护海洋的呢?要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然后全班交流。2、如何才能拯救海洋呢?通过查资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教学后记】10. 诗三首【教学构想】这是三首语言风格极为相近的外国诗歌,诗人都把大海作为寄托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秘,大海的宽广,大海的气象万千,带给人的是美丽的享受,心灵的释放,更是情感的共鸣与寄托。因此,教学中,我把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文字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同时,我把象征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象征含义的挖掘来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的精华,富含音韵美、节奏感,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朗读中探讨诗歌的内涵,更让学生在自由创造性的朗读中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2、借助与作者、诗歌相关的资料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诗歌语言的凝练美、音韵美、节奏美。二、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诗歌各自的特色三、让学生在对诗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挖掘,带动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难点: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教学安排 两课时1、学生查阅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2、学生温习巩固以前所学的三首现代诗歌,并回忆总结一些学习现代诗的方法。3、多媒体课件:大海的各种画面。大海上可以有船夫划船和船乘风破浪、扬帆航行的画面。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聆听着大海的涛声,深蓝的大海像一个神秘的梦,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向往。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站在大海边的体验吗?同学们自由发言。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见到的大海的样子和见到大海的感受;没有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样子,并抒发自己对未见过的大海的情感。播放大海的相关画面,并配上音乐。请几个同学再述见到的大海的特点和感受,特别引导同学们领悟到大海的美不仅在大海本身,狂风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夫、孤独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堂是艺术,而艺术往往通过细节展示其魅力,导入便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一个好的导入重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并激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为解读课文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进入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然后在聆听多个学生的不同描绘中,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最后让学生在多媒体优美的视听画面中走进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相应的情感和走进文本的热情。)二、朗读三首诗歌,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感1、教师配多媒体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三首诗歌分别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2、学生根据朗读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发表任何指向性意见,以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3、让学生根据学习诗歌(既有现代诗,也包括古代诗)的经验,自由说说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读懂诗人的情感,不仅要多读,读懂诗歌本身,更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这首诗歌的特定背景。)4、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再读诗歌,讨论每首诗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诗歌和前两首诗歌的情感的差别。 5、根据各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讨论各首诗歌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圈出重音。)6、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前两首诗歌。(诗歌是最好的朗读材料,朗读又是学习诗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体感知是由探讨如何朗读开始的。这时候的朗读是浅层次的,是引起学生们更深入地探讨的前提。同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因此,通过讨论朗读,引出讨论诗歌的情感,再回到诗歌的朗读是这一环节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中最终达到了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三、想象前两首诗歌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1、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载体。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冰心的纸船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小结:情感因为有了载体而形象,景物和画面则因为有了诗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恒的生命。2、我们会永远记得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因为深蓝的大海上的一只一只洁白的纸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这就是将作者情感具体化的优美意境。把学生分成两组,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并准备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加以描绘。提示学生根据诗中的文字,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诗歌在头脑中变成一幅一幅的画面。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组里交流,最后各大组选派两人在全班交流。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中意境的异同。(侧重于相同之处)5、师生共同探讨意境相同之处的原因。提示: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探讨,并补充介绍两位作者经历的相似之处。6、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想象是填补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对画面的想象和描绘中,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同时,本课在不同形式的分组交流中,保证了每个孩子在不同层面上的参与,同时又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四、揣摩象征手法,和诗人的心灵对话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诗歌中活跃着诗人自身的形象。1、学生讨论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子,然后再根据作者的资料介绍加以整合。)2、全班交流对诗人形象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如此理解诗人形象的原因。3、教师小结出诗人的形象是借助象征的方法活跃起来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温习所学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重点是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利用,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征意义的方法。)4、学生四人一组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来体会,并通过品味重点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重点句子揣摩举例如下:“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5、学生自由谈谈学了这两首诗歌后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或者谈谈从中受到的人生启迪。(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唯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而,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1、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为两首诗歌选择配乐朗诵的音乐。2、配乐朗诵诗歌。3、比较和刚上课时的朗读的区别,并以此总结出读好诗歌的一般方法,从而小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一”的目的是为了“学百”。因而,这一环节的小结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总结,教师不要包办,硬塞进学生头脑中的东西是短暂的,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探讨出来的深刻体会才是永久的记忆,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六、拓展延伸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第二课时一、讨论总结前两首诗歌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二、学生按这样的方法分学习小组学习第三首诗歌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1、交流学习中得出的结论。2、提出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四、把自己找到的三位诗人的其他的诗歌朗读并赏析给同学们听【教学后记】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目的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教学重难点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重点: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习难点:把握文章的特色。(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一、导学探究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二、合作释疑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三、展评互赏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四、诱思启导 学生讲解作者的瞻仰路线以及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可能不太清晰,教师可预先准备介绍纪念碑的影像和图片资料,以供对照。 五、自主反馈 去过天安们的同学介绍自己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实际路径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体会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体会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 导学探究 师:上节课,同学们采用导游-游客的解说问答式,了解了纪念碑的整体布局。现在,大家采用演员-观众的表演式来介绍十幅浮雕。 二、 合作释疑 以“英雄”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语言、歌唱或绘画、表演等方式选择浮雕画面,再现烽火岁月。 三、 展评互赏看着浮雕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同时谈本组的创作意图。 四、 诱思启导1、作者在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为主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结合文章进行体会。(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 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庄严纪念碑是用砌成的,它象征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次说感受: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五、 自主反馈 师生共同参与品味语言,体会了语言的特色。 六、 布置作业 天安门 广场的东面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中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三点一线一定让你产生很多感慨和思考,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时序相结合说明抓住事物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教学后记】12. 读 碑教学目的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难点:初步了解作者读碑的认识过程。一、导学探究同学们,在第11课,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导下,瞻仰了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今天,我们又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再次拜访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可不同,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联系前文,明确异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