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费会计做账速成实战宝典邮箱:275133910会计做账技巧训练之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即以“借”、“贷”为记帐符号,在账户中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产生于13世纪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意大利,现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企业一般也用此法。借”、“贷”二字原表示债权债务关系增减变化,后逐渐演变成一种专门的记账符号与会计术语。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记账符号是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一种抽象标记,反映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减与记账方向。借贷记账法以“借”与“贷”为记账符号,“借”表示记入账户的借方;“贷”表示记入账户的贷方。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贷”两字对会计等式等号两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相反的含义,即抽象地看既表示增加,又表示减少。具体地看,“借”对会计等式左边的资产和费用账户表示增加,对等号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账户表示减少;“贷”对会计等式等号左边的资产和费用账户表示减少,对等号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账户表示增加。(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学习借贷记账法,应当清楚账户的结构,以及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方能正确地运用记账规则,把账做好。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习惯上账户左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账户的一般格式如图所示。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年/月日凭证号数摘要借方贷方借或贷余额 为便于说明,可用简化的账户格式表示,如表所示。 借方 账户名称 贷方 (会计科目)T 在采用借贷记账法时,所有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一方记载增加的金额,一方记载减少的金额。但是,并非所有账户的增加(减少)金额都记在同一方向,在不同类别的账户中,对增加(减少)的金额,要按不同的方向记载,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账户所记录的结果便于进行平衡试算。下面分别说明各类账户的结构。1、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由于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为了保证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能够依据资金平衡关系进行试算平 衡,借贷记账法对不同性质的资产和负演、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动,应在相应账户中按照相反的方向予以记录。在资产账户中,“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账户余额一般在借方;在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中,“借方”登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贷方”登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账户余额一般在“贷方”。账户的期末余额和发生额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2、收入与费用、成本账户的结构企业取得收入和发生费用,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收入的增加可以视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成本的增加则可视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这就决定了收入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相同.费用、成本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相反。也就是说,对于用来记录收入的账户,“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或转销额,“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收入账户期末无余领;对于用来记录费用、成本的账户,“借方”登记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成本的减少额或转销额,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有余领,必定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资产余额。现在再来看看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到底是什么?(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也是这种方法的待点,就是指记录经济业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包括两个方面:(1)运用借贷记账法登记经济业务时,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2)运用借贷记账法登记经济业务时,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当做借贷相反的记录。换句话也就是说,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都要在记入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记入借方的金领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总结为一句话“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在会计做账实际运用借贷记账法登记经济业务时,首先需要分析所要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内容,所涉及要素的变化,所属账户的类别和增减变化,然后再根据账户的性质,将增减变动的数额记录到有关账户的借方和贷方。现在再来看几个例子:如:企业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2000元。发生此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库存现金这一资产项目增加了2000元,银行存款这一资产项目减少了2000元。故它涉及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这两个账户,应登记在“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会计分录如下:借:库存现金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又如:企业发行债券收到款项80000元,存入银行。发生此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80000元,相应地使企业的各负债类科目应付债券增加了50000元。故涉及到资产类“银行存款”账户和负债类“应付债券”账户,应登记在“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和“应付债券”账户的贷方。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80000.00 贷:应付债券 80000.00再如:企业从银行借入资金3000元,归还以前所欠的应付账款。发生此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短期借款项目增加了3000元,应付账款这一项目相应地减少了3000元。故涉及到“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这两个账户,应登记在“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和“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付账款 3000.00 贷:短期借款 3000.00最后再看一个例子: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银行短期借款20000元。发生此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20000元,相应地使企业的短期借款减少了20000元。故涉及到资产类“银行存款”和负债类“短期借款”这两个账户,应登记在“短期借款”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借:短期借款 2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从上面所举的4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借贷记账法下,对任何类型的经济业务,都是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金额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复式记账是在账户中以数学的平衡方法对经济业务作记录。因此,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所作的记录是否正确,就可以通过试算平衡方法进行验算。 借贷记账法由于“借”、“贷”记账符号对资产(费用)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不同性质账户具有相反的两重含义,因此,编制各种类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总是有借必有贷.“借”与“贷”就具有平衡概念,这样试算平衡也就比较简便。 从编制的每笔会计分录来看,在记入某一个账户的借方时,必须同时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或者在记入某一个账户的贷方时,必须同时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每笔分录的借贷两方数额必然相等,这就是检查每笔分录正确性的依据。 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费用)账户增加记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账户增加记贷方;资产(费用)账户减少记贷方,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减少记借方,它们的增减记账方向相反。根据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概括为两大类型:当涉及等式两边账户记同增或同减,具体地说,当同增时,记入资产(费用)账户的借方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账户的贷方,当同减时,记入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账户的借方和资产(费用)账户的贷方。 当涉及等式一边账户有增有减时,即记入资产(费用)账户的借方和另一资产(费用)账户的贷方;或者是记入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借方和另一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的贷方。 这样,定期汇总所发生的全部业务的会计分录时,各个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之和.必然等于各账户贷方发生额之和,这是两类账户的综合平衡方法。期末结账后,各账户的借方余额之和,也必然等于各账户的贷方余额之和。以上内容为个人收集整理汇编而成,如有错误欢迎指出!会计做账博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驾校特工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贾生中考试题及答案
- 浦发银行无锡市梁溪区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赤峰市翁牛特旗2025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家庭电路考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常德市石门县2025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民生银行襄阳市襄城区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光大银行武汉市江汉区2025秋招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民生银行重庆市巴南区2025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辅警招聘考试能力提升B卷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北京市家庭居室装修工程施工合同
- 事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
- 承装修试许可证管理办法
- 2025楼宇平方效益评价规范
- 术后并发症护理
-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常规项目自查记录表
- 粪污清运服务管理制度
- 医疗机构动火管理制度
- 孵化基地制度管理制度
- 中枢整合康复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