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doc_第1页
左忠毅公逸事.doc_第2页
左忠毅公逸事.doc_第3页
左忠毅公逸事.doc_第4页
左忠毅公逸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左忠毅公逸事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通过语言、行动、肖像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领会课文人物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通过语言、行动、肖像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人物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教学方法:诵读 探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干预政治,为祸愈演愈烈。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导以宴游,甚得他的欢心。熹宗即位(1621年,16岁)后,魏又勾结熹宗的乳母客氏,由是得以把持朝政,自称“九千岁”。魏又亲自掌管当时的特务机关东厂(即课文中说的“下厂狱”的“厂”),动辄假借皇帝名义逮捕朝廷官员,排除异己。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在左光斗参与下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认为“寸脔忠贤,不足尽其辜”。魏忠贤十分惶恐,泣诉于熹宗,客氏又从中委曲调停,结果杨涟反遭切责。左光斗又随后上书,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俱不听。次年,魏忠贤指使党徒诬陷杨涟、左光斗,说他们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为他祈求减罪。七月,下杨、左等人于狱;八月,在狱中杀害了他们,决熊廷弼于市。九月,熹宗赐魏忠贤印文曰“顾命元臣”,赐客氏印文曰“钦赐奉圣夫人”。政治之黑暗,于此可见一斑。但左、杨等人的忠心耿耿却让人荡气回肠。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左光斗的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二、讲读文本1. 第一段。讨论左光斗发现史可法是不是带有偶然性?(是偶然,但偶然之中又含有必然。旧时富家子弟应试大多住城中豪华旅馆,贫家子弟则住城外古寺。) “微行入古寺”正是为了发现人才。 左光斗读史可法文后为什么不当即叫醒他?(史伏案而卧,说明他夜读甚苦,所以不叫醒他。) “解貉”“掩户”,怜才之意何深。 “召入”,“拜夫人”,说明了什么?(待之如家人)“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左公志在振兴国家、除奸去恶,看到当前国事不可收拾,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继吾志事”,期待之殷。 本段大意:叙述左光斗发现史可法,十分器重他的抱负和才能,对他寄予殷切的期望。 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觅才。“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处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惜才。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选才。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瞿然注视”,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今日突然听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誉才。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质给人深刻的印象。2. 第二段。 (1) 解释疑难: 被炮(po)烙遭受炮烙的刑罚。“为除不洁者”的“为”通“伪” 筋骨尽脱筋骨与肉分离。(2)主要问题: 为什么要先交代“逆阉防伺甚严”“左公被炮烙”这些情况?(前者为下文左公语作铺垫,后者为下文写左公肖像作铺垫。) 交代背景、为下文设伏。 “席地倚墙而坐筋骨尽脱”。这段话是写什么的?有什么用? 写人物肖像、神态。照应上文“旦夕且死”。揭露阉党用刑残酷。从“倚”、“坐”可见其刚强精神。 “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了什么? “虽旦夕且死”,而刚毅之气沛乎天地之间。 左光斗深责史可法是为了什么?“摸地刑械作投击势”有什么用意?(史来探监,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但危险性极大;左光斗深责备,是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作投击势”是催他迅速离去,以免被“奸人构陷”。这说明左光斗至死仍唯国事是念。) 评点:肝胆照人之语。 史可法说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这句话有什么含意?(从侧面表现出左光斗对国家对朝廷一片忠心,身遭奸人构陷、酷刑折磨而全不在意,虽在弥留而忠毅之志弥坚。) 高度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语言描写:左光斗说史可法“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他奖掖英才的目的是为国选才。对照他后来在狱中所说“国事糜烂至此,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就更能看出这一点。“不速去,无令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这些话,在严厉责备中饱含着挚爱与殷切的期望。 肖像描写:写左光斗在狱中受酷刑后的外貌:“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这几句描写证明左光斗受了阉党的炮烙之刑,“不可辨”和“筋骨尽脱”说明了酷刑之惨。“目光如炬”这一点睛之笔,说明左光斗受尽了酷刑,濒临死亡,然而精神毫不颓唐。 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 本段大意:叙述史可法探监、左光斗责以大义。 左忠毅公逸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通过语言、行动、肖像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领会课文人物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通过语言、行动、肖像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人物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 探讨教学过程:一、继续讲读文本 、第三段。 (1)提问:本段只叙述一件事,试用作者原话加以概括。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生动的历史细节。 (2)作者这样来塑造史可法的形象有什么目的?(生动地显示了左光斗对他进行教育的结果,也说明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下恐愧吾师”。) “下恐愧吾师”,本段要害。 史可法对抗农民起义军,是他的局限性之所在;但后来他督师扬州,拒降多尔衮,最后以身殉国,是值得高度赞扬的,这也是左光斗的教育的结果。 重点是“每有警下恐愧吾师也”这一段。 、第四段。第四段的作用何在?是写在左光斗死后,史可法还常去探望左光斗的家属。左光斗死于非命,然史可法不忘旧谊,来往桐城,于繁忙的军务中仍亲自到左府问候左光斗的父母和夫人。这里读者从史可法待左光斗的情义深长也自可进一步想象左光斗生前待史可法确系恩重如山,致使史可法永世不忘。、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因而撰文也常易使人生疑。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甥亲自得之史可法,而左公甥又是“余宗老涂山”、“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说结末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详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二、探讨问题、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通过左光斗的为国选才、狱中忧国和史可法报国的事实,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本文所记是左光斗的散文的事迹,事件带有片断性,在发展上并不紧相连接。全篇贯穿左光斗的爱国精神。文章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和选拔人才。 第二部分(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三部分(第3段):写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是受左光斗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4段):写史可法敬师“太公”“太母”及师母的情形,(此段也可划入前一段,表明史可法受左光斗影响之深。) 第五部分:补说逸事的由来。 三、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分析。 “继吾志事”是全篇主旨所在。 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是本文的线索。第一部分(第1、2段)写左光斗对史可法的期待。主旨是“继吾志事”,也包含着师生情谊。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史可法不负左光斗所望。前一层写“继志”,后一层写情谊。 说明左、史之间的师生情谊是建筑在共同事业、共同抱负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中心思想:表现左光斗忧国的精神、刚毅不屈的斗争性格和选拔人才的远见卓识;也表现了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写作特点分析。 A. 关于“逸事”的体裁特点。 写人物生平中的片断,表现其思想性格特点。 补充:“逸事”也叫“逸事状”,或简称“状”,是人物传记中的一个分支。古代重要人物的传记都是官修的;个人写传是犯法的行为,但可以写行状或逸事状送到国史馆去,作为官修传记的参考。但写状也不是有闻必录,必须事关重大。能表现人物的功业品德,才能写进去。 “状”有一定的格式,要在文末交代一些问题,例如本文最后就交代了左公“狱中语”的来源,说明它是真实可靠的。 B. 侧面描写。 第3、4段是从侧面表现左光斗精神的感召力的,而且文中的侧面描写不止于这两段,前两段中也有侧面描写。 要点如下: 写史可法寄身寒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求才如渴的心情; 写史可法“抱公膝而呜咽”,从侧面表现左光斗虽遭酷刑而泰然自若的精神;写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语言的感人力量。 写史可法流涕语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刚毅不屈的精神。()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3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是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全文以史可法映衬左光斗。左忠毅公逸事 第三课时 1.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京畿() 史噤()不敢发声 出没蕲()、黄、潜、桐间 B. 炮()烙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坐幄()幕外 C. 长镵() 乃奋臂以指拨眦() 无俟()奸人构陷 D. 糜()烂 使史更敝衣草履() 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2.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君子尝言(曾经) 旦夕且(将)死 先辈左忠毅公视学(视察学政)京畿 B. 公瞿然注视(惊视的样子) 乃奋臂以指拨眦(眼眶) 无俟(等待)奸人构陷 C. 后常流涕(鼻涕)以语人 史噤(闭口)不敢发声 天下事谁可支拄(支撑)者 D. 闻左公被(遭受)炮烙 漏鼓移则番代(轮换)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告,此特指军事公文) 守御3. 对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 微行入古寺 微指左公处 A. 和不同,和不同 B. 和相同,和不同 C. 和不同,和相同 D. 和相同,和相同4. 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先君子善 A. 素善留侯张良 B. 王曰:“善。” C. 不如因善遇之 D.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 翻译下列句子。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_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_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_6. 请补全下列各句中省略的成分。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 )京畿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 )掩户。叩之( )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 )召入,使( )拜夫人 一日,( )使史更敝衣草履7. 文学常识填空 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_是_朝人,_的创始人,主张_。“忠毅”是左光斗的_。逸事,也作“轶事”“佚事”,一般是指不见于_,鲜为人知的事迹,属于_的一种。 8. 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表达不对的一项是( ) A. 文辞淡雅,语出自然。 B. 前后照应,互为映衬。 C. 情真语真,直抒胸臆。 D. 细节描写,形神兼备。阅读:梅花岭记金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怠。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9. 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忠列乃瞠目曰瞪大眼睛 B. 承畴大恚恼怒 C. 急呼麾下驱出斩之下属 D.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铭记10. 翻译“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翻译:_11. 从篇末的“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两句来看,作者以梅花岭记为题,“梅花”的含义是:_。12. 从此两文中,可以看出左光斗和史可法二人的共同点是: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觊,觊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说话有条理),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