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二十七鉴赏传主形象及表现技巧.docx_第1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二十七鉴赏传主形象及表现技巧.docx_第2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二十七鉴赏传主形象及表现技巧.docx_第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二十七鉴赏传主形象及表现技巧.docx_第4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二十七鉴赏传主形象及表现技巧.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二十七鉴赏传主形象及表现技巧考点名片考点内容人物传记中都有个主要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传主。传主形象的考查,是传记类文本命题的必考点。可以说,只要考查传记,就要涉及对传主品质及性格特点的考查。传主的成功和优秀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它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我们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从而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是我们学习传记的主要目标,也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命题方向。考查形式设问方式: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作品中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表现了“”哪些优秀思想品质?从文中看,“”的主要事迹(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趋势分析题型相对稳定,全国卷仍将采用表述题的命题方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周传家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文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娓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良知和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国的危机和忧患,叩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维“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未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忌惮”,他深恶痛绝,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相关链接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在研究中借鉴了中西诗学中的某些思想意蕴。提出了许多合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1王国维治学的情感态度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答案良知担当:他试图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敢于怀疑: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科学严谨:他治学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重证据,重事实。解析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从第二、三、四段提取关键句。王国维“坚持从历史着眼”,“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有“良知和担当”,像屈原一样有“怀疑态度”,“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然后分条说明即可。2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答:_答案坚持了历史的观点: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道器结合: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的手段: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吸收了西学逻辑推演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题干中“独到之处”的意思,找出文中的提示语:“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新史学的典范”,“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等,结合上下文,即可得出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巴结是为了日后自己仕途的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分析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答:_答案(1)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3)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4)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主要事件中概括:从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事件看出“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他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看出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写引进陈独秀时,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描写,如“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从他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看出他“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任”;从实行教授治校,看出他“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百年杨绛亦芳华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杨绛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是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对此,杨绛谢绝出席。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她曾对记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有删改)相关链接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评)1结合全文,请概括杨绛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并简要分析。答:_答案博学有才,文学功底浑厚。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熏陶,名师指教;5岁启蒙,不断上进求学;出手不凡,发表多篇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收脚印称心如意走在人生边缘上等。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婚姻只求相知,不求富贵;拒绝出席作品研讨会,为自己吹嘘;闭门谢客,包括记者采访;生活简单朴素,只愿过普通人的生活。意志坚强、感情忠贞,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抗战全面爆发,毅然回国;拒绝国民党的拉拢,留在大陆;历尽风雨,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期颐之年,仍笔耕不辍。(答到了爱情方面,酌情给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传主性格特点的分析,注意抓住传主的典型事例分析,分条回答。此题可以从杨绛的生活为人、工作成就、爱国情感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概括为以下几点:博学有才,文学功底浑厚;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意志坚强、感情忠贞,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然后再逐条分析。2杨绛先生说她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分析。答:_答案在知识、文化、学术(创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早年时期,不断求学,甚至到外国求学;抗战时期,仍然不断创作;动荡时期,仍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晚年时期,仍然笔耕不辍。爱国品质和乐观态度。抗战时期,先国家之急,后家庭生活,夫妻分居两地,为国家作贡献;动荡时期,历尽劫难,哀而不伤。生活上,能吃苦,低调俭朴。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她的寓所简陋,家具陈旧,只愿过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只讲实例,不给分)解析此题属于概括内容要点题,筛选杨绛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回答时要先概括再结合文中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早年时期,不断求学,甚至到外国求学;抗战时期,仍然不断创作;动荡时期,仍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晚年时期,仍然笔耕不辍。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知识、文化、学术(创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人。抗战时期,以国家为先,面对命运上的困难挫折,不会低沉。她的家居简陋陈旧,生活上,能吃苦,低调俭朴。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司徒奇刘丽琴司徒奇出身于广东开平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司徒枚是知名诗人,有“开平才子”之称。司徒枚设馆授徒,以诗、书、画教授儿孙,司徒奇幼年时曾取其父所藏书画临摹。他16岁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两年后转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所作油画艺人之妻以第一名入选当时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名声渐露。1929年,他回广州主办烈风美术学校等,黎雄才曾在此期间向司徒奇学习素描。司徒奇与关山月、黎雄才一起被称为“春睡三老”,并有春睡三友作品集行于世,与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并称“岭南五老”。民国时期广东“新”“旧”画派之论争,在报刊上长年“笔战”,影响巨大。司徒奇虽习西洋画,但对国画饶有兴趣,他认为艺术应往前看,中国画应不断革新,遂提笔投稿连写48天,声援“岭南画派”的锐意创新。高剑父对其才华、勇气倍加欣赏,邀他加入春睡画院,攻习国画,并认为他“学有根底,才气横溢,如能致力于国画,定能成名,自开家派”。司徒奇就这样“带艺投师”高剑父。司徒奇跟高剑父的其他学生不同,艺术上面的领域更宽。他原来学西画,曾经还创办过烈风美术学校,那么从西画切入到中国画,艺术上的宽度优于他人;在写实方面,其造型能力比直接学国画的强。另外,在日本侵占广州以后,高剑父去了澳门躲避战火,在澳门他提出过“新文人画派”。而在澳门这段时间,司徒奇也一直跟随高剑父,是第一个实践、倡导“新文人画”的“岭南画派”弟子。司徒乃钟回忆父亲生前曾讲过与高剑父在澳门期间的一次深谈,他问高剑父:“所有画派都有兴衰起落,岭南画派未来会是什么派?”高剑父沉思很久后答道:“是新文人画派。”这次谈话直接影响了司徒奇后半生的艺术探索,此后他学取徐熙、宋光宝、居巢、居廉、高剑父等绘画大师之法而扩展,兼及对石涛、八大山人等历代文人画的研习,终成花鸟画一派。在画展中便不乏司徒奇后期那些大写意的老辣笔墨,而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父辈引用的诗歌、家学素养和文化底蕴,都对他的艺术推波助澜,“如果说岭南画派是画家的画,而我父亲不同于关、黎,他偏重文人写意,继承了新文人画这个概念,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写得很灿烂了。”司徒乃钟说。如今谈到“岭南画派”,人们往往以“二高一陈”为中心,以“关黎”并举,业界对司徒奇也缺乏关注。对此,司徒乃钟很平和地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对艺术家的宣传,内地和港澳各有不同,以前很封闭,现在才融汇在了一起,所以没有听过我爸爸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每个人的画都是自己的自画像,是每个人的际遇。”司徒奇别号“苍城”,司徒乃钟介绍了这个别号的由来:苍城原为广东开平一个小镇的名称,曾做过开平的县城,而司徒奇也在苍城小学担任过校长职务,所以别人尊称他为“苍城先生”。他觉得很好,以“苍城”为别号,后来更成立了苍城画院、苍城画会。自20世纪50年代起,司徒奇长期生活在港澳,一生都担任美术教职,培育英才。后来移民加拿大,仍孜孜不倦地宣扬中国文化和艺术,七八十岁高龄仍到处写生,用传统笔墨写异国山水。司徒乃钟说:“每逢下雪,别人都是开车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