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doc_第1页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doc_第2页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doc_第3页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三、研习 无稽(j)之言 剿(cho)袭 奸佞(nng) 庶(sh)民 命途多舛(chun) 菑(z)畲(sh)装潢(hung) 潦(lo)水 襟裾(j) 摭(zh)谈(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参考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参考译文: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第二课时(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文人之多内容探究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诗:经训乃菑畲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的风气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参考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