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称引规范.doc_第1页
古文献称引规范.doc_第2页
古文献称引规范.doc_第3页
古文献称引规范.doc_第4页
古文献称引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献称引规范讲义前言古文献称引是凡与古文献打交道者都要涉及的,故每一个学科、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必须要掌握有关古文献称引的基本知识,而搞有关古文献研究的人,则更要重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不时发现一些论著在古文献称引方面出现不应犯的失误,如汉语大词典在引用淮南子时,总曰“淮南子XX训”。此“训”字本是高诱注淮南子时所加的,意指高氏自己为之作训释,故在称引淮南子一书时,自然不能照抄今本篇目上的“训”字。有鉴于此,开此“古文献称引规范专题讲座”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多掌握一些有关知识,在文献称引方面少犯常识性错误。此专题虽以“古文献”为名,但有时也不限于古文献而涉及一些近现代文献,其目的是相同的。本讲义参考了汉语大字典编纂处汉语大字典引书格式细则(内部油印本,1982年7月),特致谢。一、称引规范总则1 称引尽可能反映原著面貌,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尽量避免转引材料,不得已转引材料(如无法找到原书),就注明转引材料的来源。怎么注明呢?在正文中加一个上标,列为参考文献。2. 重视版本的选用,尽量选用善本。【善本,字词句错误最少、他人篡改最少、最接近古书原貌,这样的就是善本】(1)传世文献要努力选用较早的刻本、抄本的影本。最好能选用新近出版的精校精注本。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我带了一本礼记。常见传世文献的版本,一般以四部丛刊本为善。【四部丛刊是我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1919-1936年影印宋元明珍本古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分初编、二编、三编。每次遇到好版本,第二次印刷时就替换上,所以版本优良。写毕业论文时,引用一本古书,比如杜甫的诗,哪怕你百度来的,也要注上,我采用的是四部丛刊的版本。老师一看,你很专业】汉语大字典第七卷所附主要引用书目表所注的版本,多为编写组经过精心选择的版本,当注意吸收其成果,参照使用。(2)出土文献应努力选用较晚的版本,因后出转精。如:睡虎地秦简的材料,有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7年;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1990年版有图版、繁体印刷,释文优良,要用这本。3. 对排印本的利用要小心。【排印本,就是给加上现代标点、分段】排印本往往容易失真,最好能选用影印本。如: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看到张元济出了四部丛刊,商业价值不错,就在1920-1936年排印出版的一批古籍,有少数是影印,侧重实用。你看你是影印,我这个都给加标点了。你价值不如我,实际上不是。一本古书,只有四部丛刊的版本,就不要选四部备要的版本。除非你哪里也找不到这本书,只有四部备要里有,好嘛,就选四部备要。4. 类书的称引问题。类书,指抄录群书中的词、句、段、篇,分类编排,以供查检的工具书。常见的有名的类书有: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同时见于类书和其他古籍的材料,除为了说明异文外,不引类书。【类书引用的字词,跟别的古籍不同,好,可以引用。比如“在河之州”,类书写成“在河之洲”。一个古字、一个今字。说明类书引用材料要晚】引用佚书佚文才引类书。也就是说,类书所辑材料的原书见在者,当引原书而不引类书。5. 对于伪书问题要慎重。伪书,一本书的公认的作者和时代,并不是这书的真正的作者和时代。黄帝内经,说是黄帝写的,其实不是,作者多位。成书年代,有的说是春秋战国,有的说是战国秦汉,有的说是西汉,有的说是各时期都有。在未有的情况下,就不要当成先秦诸子书引用。有三条原则:前人时贤有不少辨伪的成果,要注意利用。看两本书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不可太迷信前人的辨伪结论。比如前人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同一本书,后来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这两种兵法,都有。伪书不是不可用,而是应当在弄清其作伪情况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比如列子,不是先秦列御寇写的,而是六朝人伪造的,你可以作为六朝的语料使用。注意以下伪书:(1)伪尚书篇目:有25篇,如下: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这25篇怎么来得呢?尚书在经过秦始皇焚书和秦汉战争,到西汉初已经绝迹。到汉文帝时期,只有济南的伏生(秦朝博士)还懂,伏生把书藏在墙壁内,保存下来。于是汉文帝派晁错去学习,伏生口授,晁错用当时的隶书抄写,隶书称今文,共29篇,叫今文尚书。后来,汉景帝时期,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一批古籍,用战国文字书写,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这里的尚书称古文尚书,孔子的11代孙子孔安国把它整理、作传,有35篇。到了东汉至西晋时期,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和伏生的今文尚书都失传了。不过到了东晋晋元帝时期,豫章内史梅赜称自己得到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它比伏生的29篇多了没有的25篇,又从伏生原有的29篇里拆分出5篇,加上书序,共59篇。这个版本流传很广,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都用了梅赜这个本子。但是经过宋代人吴棫、朱熹、明朝梅鷟(zhu)、清代阎若璩(q)、惠栋、丁宽、崔述等人努力,发现梅赜的尚书,多出来的25篇是伪造的,引用尚书的时候,对这25篇一定不要说是先秦典籍。(2)伪先秦诸子书:列子、关尹子、文子、亢仓子、鶡(h)冠子、鬻子、管子(春秋战国至秦汉)、慎子、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鬼谷子(传说是孙膑、庞涓的老师)、子华子、於陵子、燕丹子、握奇经、吴子、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6. 引文要以引用的目的为准,以说明问题为度。切不可断章取义歪曲析义为我所用。引文文句当简洁,文意清楚,长短适量,避免冗长。(1)引用古代辞书用一个字(词)解释若干字(词)者,被解释的字(词)可用省略形式而不必全引。如:广雅释诂上:“乾、官、元、首、主、上、伯、子、男、卿、大夫、令、长、龙、嫡、郎、将、日、正,君也。”可引为:广雅释诂上:“正,君也。”【老子第45章:“静胜热,躁胜寒,清静为天下正。”】(2)原文太长时,可酌加删节,或改写成叙述体。删节处用省略号表示,但一段引文中省略号使用的次数不宜太多。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庄公窹生,惊姜氏公弗许。”(3)引文中作话题或主语的人名如果缺姓氏,或用别号、官号、籍贯等代称者,或所指人名不明者,做好用圆括号注出姓名。如:晋书王济传:“恺(王恺)亦自持其能,令济(王济)先射,一发破的。”【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王济是当时的侍中,生活很奢侈,有次晋武帝去他家吃饭,吃到一头蒸乳猪,晋武帝就问,怎么这么好吃?王济说,这时用人奶喂养的。晋武帝没吃完饭,就走了。王恺有一头牛,叫“八百里驳”,非常喜爱。有一天王济跟王恺比赛射箭,赌资就是一千万钱和这头牛。王恺自认为很有本事,就让王济先射,王济一箭射中靶心,于是吩咐左右赶快把牛杀了,把心取出来做烧烤,手下烤好端上来,王济吃了一块就走了。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汰侈也有】(4)诗赋等韵文,一般至少引用一联,不单引一句,否则容易造成文意不明。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7. 引文应标明出处,一般包括作者、书名、篇名或卷次、诗文题、甲骨文片号、简帛行弟号、敦煌写卷号等等。必要时还要注明版本。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耕田:“。” 或者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卷一):“。”伤寒论卷二伤寒例;伤寒论伤寒例(卷二)甲骨文合集5432:“。” 或者甲骨文合集(5432):“。”如果甲骨片正反均有字,合集6057正:“。”;合集6057反:“。”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行15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简3:“。”8. 对一些不常见的文字现象,要做适当的处理,主要有:(1)古文献中(特别是出土文献中)有些生僻字,对其中不便于排印的个别文字可作变通处理:个别罕见的古体字、版刻异体字或俗字,可改为通行体,个别罕见的通假字也可径改为本字。但应先说明交待。如:“亓、丌”(古字)可以改作“其”;“”为“舉”的简省俗字,可以改为“舉”。(2)某些在传世文献中常见而大量出现的异体字一般不必改。如:“皃”(貌)、“迺”(乃)。(3)用于人名、地名、书名等的异体字,应保留原形。如文句中罕见的古体或异体字是作为被注释的对象者,则不改。如:卢仝,不能改为“卢同”;赵翼廿二史劄记,“劄”不能改为“札”。钱钟书,写繁体是“錢鍾書”,不能写成“錢鐘書”。(4)古文献中的避讳字,一般不必回改。但对有碍文义、有乖史实者须改回原字,或在该字下注明原字。避讳缺笔字,在引文中应写全字。如:魏书地形志下:“上封,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晋属。犯太祖讳改。有席水。”这里的“上封”为“上邽”。北魏太祖叫拓跋珪,“邽、珪”同音,把“上邽”改为“上封”。这里不妨碍文义,不用改。“孔”,缺笔避讳,应回改为“孔丘”。【关于历代避讳字,可以参考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华书局,2009年】(5)为便于阅读,对引文中的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讹误字、衍文,倒文错简,应加注,并使用一些通行的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对简帛类出土文献的释文尤为适用。( ),表示前一个字是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俗字、连绵字等。【 】或 ,表示补出残缺字。【一句话,缺了字了,用方括号补】 ,表示改正讹误字。【前面一个字是错字,用单书名号改】 囗,表示无法补出的残缺字,一个“囗”表示一个字。 ,表示残缺字字数无法确定。9. 使用标点要规范。【讲这个:(1)其他的标点不讲了哈,自己看看。觉得这部分内容少,就看黄伯荣的现代汉语。引用别人一句话的时候,特别注意引号的使用。写毕业论文尤其主语。完整引用一句话,“。”不完整引用,“”,。】【不讲:(1)标点的目的是体现文意层次,使文意清楚明白,故标点要以此为准。引文标点要正规,可参考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1996年)。但港台海外行文标点与大陆有些区别,若面向的读者为海外,当照顾其特点。(2)所引录原文,须加引号。转述原文文意者(含概括大意或引而兼叙),不加引号。(3)引文中还有引文或对话,再加引号。如用“ ”、 ,双引号在外,单引号在内。如果用 (双引号)、 (单引号),则单引号在外,双引号在内;若为竖排行文,则为 、 。(4)引文前用冒号者,引文末尾的点符放在引号内。不用冒号只有引号者,引文末尾的点符放在引号之外。(5)引文中的引文之后附加的非原文的语气词,引号放在语气词前。因句号在语气词后,引号前的“曰”字不加冒号。如:后汉书吴汉传:“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唐代李贤注:“续汉志曰前后左右将军皆主征伐,事讫皆罢也。”】(6)年月日连书,只在日干下用逗号,年月日之后不加点。如:后汉书光武纪上:“建武五年正月癸巳,正月还宫。”(7)人名的字、号之间应该逗开。如: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8)注音释义的简单句子,被解释的字后一般用逗号点开。被解释的字后有“言、谓、犹、即”等字者,可不点开。如:息,止也。好,火到反。 屈(ju)谓财力尽也。(9)韵文一般在押韵处用句号。有时适当顾及文情语意,不必拘泥。(10)并列名词间是否用逗号,当以文意表达是否清楚为准。如:日月星辰,尧舜,天地,诗书礼乐。唐尧、虞舜,杨隋、李唐,这样要加顿号。(11)书名、篇名、乐舞名、表引文出处的器物(铜器、碑铭等)名都加书名号,一般不标收录该文的书名。如:西周利簋:“武征商,隹甲子朝。”不作:曹锦炎商周金文选:“武征商,隹甲子朝。”东汉曹全碑:“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12)古人行文,书名称谓不一。下列情形,可分别作不同标法。诸书合称,书名号全标或分标。如:三礼,春秋三传,五经,十七史,宋、齐、梁、陈书,两唐书,新、旧唐书书名连作者均用简称或书名简称,书名号全标,也可加括号说明。如:班书(班固汉书)。谢承书(谢承后汉书)。许书(许慎说文解字。不作许书。)书名连篇名,若均用全称,则用“”隔开;若均用简称,则不用隔开。均用简称,书名号全标或分标。如:史记刺客列传;汉志,全标为标汉志。分标为汉书艺文志或汉书地理志,不作汉志。)书名连篇名,可只简称书名不简称篇名,中间用“”。如:淮南兵略、韩子说林10. 引用新出土文献,应标明所发表的刊物或书籍。11. 全书或全文的称引体例在统一,不可自乱其例。二、编著者称引规范1. 辞书(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经书(十三经)、先秦子书、常见史书(二十五史)、丛书、类书、历代总集、通俗小说话本等,不必标编著者姓名。【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起一个总名。著名的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中华再造善本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丛书集成初编】【总集,指多位作家诗文词曲的汇编。常见的有:诗经楚辞文选玉台新咏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与总集相对的,叫别集,指个人诗文的汇集。如纳兰性德通志堂集、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如:说文、玉篇、广韵、诗经、庄子、史记、四库全书、艺文类聚、柳宗元集、三国演义2. 官修书不必标编著者,也不必标X朝官修,不标“敕撰”字样。【官修书,指中央各官署和地方政府依其职责所编纂的书籍】如: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3. 地方志不标作者。地方志书名之前应标纂修时代,民国以前所修者标朝代年号,民国时期所修者,标具体年份或民国年号。【地方志,指地方行政区的历史。如唐代元和郡县志、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四川通志、四川下面的各县志】如:明天启元年成都府志、清康熙二十五年成都府志、民国三十一年长寿县志。4. 作者无定论的一般不标作者。如:黄帝内经、尔雅5. 四库全书总目中凡称“旧题某某撰”的,可以不标作者。但个别如述异记称“旧本题梁任昉撰”,为区别于祖冲之的述异记,不能省“旧题某某”。6. 除上述不必标编著者的古籍外,其他古籍则应标明编著者,有:(1)汉代及其以后的著作,一般应标作者姓名。如:刘向列女传、祖冲之缀术(2)书名相同而作者不同的书,必须标明作者。如:汉桓谭新论、北齐刘昼新论,宋马令南唐书、宋陆游南唐书。(3)多人合撰的书,作者标“XX”等(取第一作者姓名)。两人合撰者不省作者。如:黄宗羲等宋元学案。(4)原作者不详的,标“佚名”。如:宋佚名金玉诗话(5)原书有注解,引用注文时应标注家姓名。引十三经的注疏,标注家的姓氏即可。如注文中引他人的话亦应标出原作者的姓名。姓名后的传、注、疏等字一般不加书名号。原题的“章句”可改为“注”。如:诗经周南关雎:“。”毛传:“。”郑笺:“。”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孟子公孙丑上:“。”赵歧注:“。”不作“赵歧章句”。(6)原书有注解,当视引用的目的,对引用格式作不同的处理。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毛传:“关关,和声也。”【引用整句】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毛传:“关关,和声也。”【引用单句或单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毛传:“关关,和声也。”7. 作者用本名。原书用不常见的字或号,宜改为本名或者用圆括号加注本名。帝王作品,习惯上用庙号,不必用本名。如:王士祯池北偶谈,不作王阮亭池北偶谈。文选嵇康,或作文选嵇叔夜(康)。梁元帝金楼子,不作萧绎金楼子。8.一书中有作者和注者不同的部分,引用时应分别标明。如:今本后汉书有纪、传、志,其中纪、传是南朝宋范晔撰写,志是晋司马彪撰。另外,引用后汉书的注也要注意,纪、传的注是唐代李贤,志的注是南朝梁刘昭。9. 作者与书名连在一起的,可以不标作者或者作者与书名分标。如:扬子法言,可以不标作者,直接写法言;或改作扬雄法言。10. 作者姓名之前是否标朝代者,依具体情况而定。如遇有作者姓名相同而朝代不同者须标朝代。朝代加不加括号、在朝代与姓名之间加不加分隔号,都可以,要全文统一。如:史记,直接标史记,一般不作司马迁史记。汉刘向说苑;汉刘向说苑;(汉)刘向说苑。三、文献名称及内容称引规范书名、篇名的称引要规范,文献内容的称引也要规范,除第一部分所言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 书名一般用全称,也可用通行的简称,但不能随意简称。如:吕氏春秋,不作吕览。世说新语,不作世说。马王堆汉墓帛书,可简称为马王堆帛书,不作马帛。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上博简”。2. 书名古今不同者最好用今称,同书异名者应用通称。如:史记,不作太史公书。3. 引用丛书本、合印本的文字,书名不加丛书名或合印本名。如:俞樾群经平议不作春在堂丛书群经平议全相平话五种应分标: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续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4. 原书名与作者相连,夹有作者室名、别号、官爵、地名等,应改为通称。作家集以官爵、地名为书名已属通称者,一般不改。如:昭明太子文选,作文选。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曲江张先生集,可改为张九龄曲江集。后村先生大全集,可改为刘克庄后村集王右丞集、高常侍集、柳河东集等,以为通称,书名不改。5. 书名前有“重刊”“新刊”“增注”“补图”等字样,仅表明版本不同而正文与原书无异,宜删去。但“重修”“增补”等字,与内容有关,不能随意删去。如:新刊黄帝内经素问、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新刊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改作皇帝内经素问新刊五百家注音辨唐柳先生集,改为唐柳先生集或者柳宗元集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与周密武林旧事不同,不能省“增补”二字。6. 原书名后所标卷数应删去。如:齐民要术,不作齐民要术十卷。7. 注疏本中与原正文关系不大的文字当删去。引校注本中的正文,标原书名而不用校注者所标的书名。如引其中的校注材料,标版本和注家姓名。如:论语为政:“。”不作论语正义为政或论语译注为政论语为政:“。”刘宝楠正义:“。”引校勘材料作:“刘宝楠正义本作。”8. 原书中有“大唐”“大宋”“皇朝”“皇清”“国朝”“御纂”“钦定”“敕撰”等字样者,应删去。如:大唐六典改作唐六典大宋宣和遗事改作宋宣和遗事或者宣和遗事钦定大清会典改作清会典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改作清嘉庆一统志国朝文录改作清文录皇清经解改作清经解9. 原书有篇名、卷数者,一般在书名后标篇名,不标卷数(也可以在篇名后、书名号后,用括号标出卷数),书名与篇名之间用间隔号,篇名后可不再加“篇”字(但要照顾传统习惯)。有卷数而无篇名者,标卷数,卷数标在书名号之外。篇又分上中下或者计数,上中下及数字不省,标在书名号内外均可。篇名后表全书篇目次第的数字可省。如:书盘庚上或书盘庚上不省“上”字韩非子难三,不省“三”字国语晋语八,不省“八”字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省“右上”字论语里仁,不作论语里仁第四10. 杂记考订之书往往于卷下分条论述,或于某篇下分条论述,征引时应标出条目标题。前者应在卷名后标出条目名,后者应在篇名下标出条目名。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诗文以集名”:“。”(条目加引号或书名号均可)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杂志政:“。”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杂志“政”条:“。”11. 书中分题层次较多者,有些题应分标,有些可省去。如:诗秦风黄鸟,不作诗黄鸟。因小雅中亦有黄鸟,秦风不省。引此书,某风、某雅、某颂一律不省。通典食货田制上:“。”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开封府:“。”吕氏春秋本生,不作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其它各“览”、“论”也不标。【春夏秋冬,各分孟、仲季,有八览、六论】晏子春秋篇名下的小章名有长达二十余字者,一律不标。12. 弄清今本周易各部分的内容:卦画卦辞爻辞十翼(只含“彖辞”“象辞”“文言”,且“文言”只限乾、坤两卦)。“十翼”的内容:彖传上下(标志为“彖曰:”)。象传上下(标志为“象曰:”)。系辞上下(共两篇:第七卷,原篇题“周易系辞上第七”;第八卷,原篇题“周易系辞下第八”)。说卦(一篇,即第九卷,原篇题“周易说卦第九”)。文言传(标志为“文言曰:”。是对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乾”“坤”两卦的详细说明)。序卦传(一篇,原篇题“周易序卦第十”,是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与意义的说明)。杂卦传(一篇,为周易最后一篇,原篇题“周易杂卦第十一”,将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特色,以性格相反的两卦为一封,用一句话扼要说出)。引用周易每卦的经文(卦辞、爻辞)及其下的传文(“彖传”“象传”“文言”),应分别标出。如:周易分两部分,卦画、卦辞、爻辞叫易经,“十翼”的部分叫翼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易经产生于商末周初,易传产生于战国时期。 乾:元,亨,利,贞。(卦画-卦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爻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彖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覆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象传)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文言传)当引用每一部分时,要写清楚,如: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周易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周易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3. 引周礼,书名后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考工记)等六官及其所属的官名。冬官在汉代时失传了,就找了性质相近的考工记来代替,所以可称考工记,亦可称冬官考工记。六官之首为叙其官名、爵等、员数的文字,引此段文字标“序官”。如:周礼冬官轮人、周礼考工记轮人、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周礼天官序官、周礼地官序官14. 引注疏本中的正文,标篇名时不可误连注疏之名,即原书篇名末的“训”“解”“章句”类文字不应误连。如:逸周书世俘,不作逸周书世俘解淮南子天文,不作淮南子天文训孟子公孙丑上,不作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5. 二十五史照中华书局标点本标书名和篇名,并根据下列不同情况作不同的标注:(1)“本纪”“列传”按惯例只用于史记。其他各史标XX纪、XX传。(2)史记中合传的字数如果不多,一般标全传名,也可以分标,但全文要统一。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可标为史记孟子列传、史记荀卿列传。(3)汉书以下各史的合传,可合标,也可分标。(4)汉书以下的附传,为便于读者查检,最好在主传者后标“附XX”。如: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传,不作汉书苏武传三国志魏志华佗传附吴普樊阿(5)各史类传中的各传,一般直标传主,不标类传。类传,如史记“循吏、酷吏、儒林、游侠、佞幸、滑稽”、汉书“高五王”“文三王”“景十三王”“循吏”“酷吏”“佞幸”“儒林”“货殖”“游侠”。比如标史记“儒林列传”中的“公孙弘”,为:史记公孙弘列传。(6)同一史书中同姓名的传,须标类传或卷数。如后汉书中有两个“郑众”,一个标宦者传郑众,一个标郑兴传附郑众。晋书中有两个“刘毅”,分别标卷四十五和卷八十五。(7)各史“表”“志”“传”的“序”及下位层次的“序”应标明。如:史记三代世家序、汉书艺文志序、汉书儒林传序(8)各史“纪”“传”之后的“论”“赞”,应分别标明。如果兼有“赞”和“史臣曰”,或仅有“史臣曰”的,引用时一般将“史臣曰”改为“论”字。属于合传的“赞”,标合传传主之名,如果篇名过长,可简略,标前面几人和赞及之人,后加“等”字。如:后汉书光武纪论:“。”后汉书光武纪赞:“。”后汉书光武纪论:“。”又“赞”曰:“。”隋书高武纪论:“。”不作隋书高武纪史臣曰:“。”后汉书郭杜孔张等传赞:“。”(按:原书作郭杜孔张帘羊贾陆列传)此外,也可将“论”、“赞”置书名号外,如后汉书光武纪论:“。”(9)史记中的“褚先生曰”,可改为“褚少孙论”,也不单标“论”字,以便与“太史公曰”标“论”字相区别。(10)三国志书名后加魏志蜀志吴志(或依原书标魏书蜀书吴书)。依照原书体例,魏诸帝称“纪”,吴、蜀诸帝称传。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三国志吴志孙权传(11)旧五代史书名后片名前加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12)各史的“纪”“传”“表”“志”分上中下或一二三者,分别标明。如:汉书高帝纪上:“。”汉书五行志之中上:“。”汉书地理志上三:“。”16. 编年体史书,一般标书名和年代,不标卷数。竹书纪年三朝北盟会编等标书名和卷数,汉纪和唐鉴等标书名和篇名。如:资治通鉴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不作资治通鉴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卷一。唐鉴唐高祖17. 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已将考异分系于各部分,引用资治通鉴考异,要与通鉴连标,如: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考异:“。” “考异”二字亦可置于书名号外。18. 引古代诗文,一般标作者和篇名,不标集名,或在引文后加注集名卷数。作者无集子或集子亡佚及集外诗文,应标出处。如:枚乘七发(原作“法”,改),不作文选枚乘柳宗元小石潭记,不作柳河东集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李白佚句:“。”19. 引古代诗文,如遇到下列情况者作不同的标注:(1)收入史传和总集中的作品,称引时,应标所据史传的书名、传名和注家,总集标集名、诗文作者、篇名和注家;称引某书中某一位作者的作品同理。引别集的注解,可不标书名,直标注家。汉书司马相如传子虚赋:“。”颜师古注:“。”或作子虚赋:“。”颜师古注:“。”(见汉书司马相如传)文选司马相如:“。”李善注:“。”(2)引总集中的作品,凡是没有作者姓名的,标书名和篇名。引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可按朝代分标书名。原书尚存者一律改引原书。如: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汉安世房中歌:“。”严可均全汉文卷XX:“。”(3)引楚辞中的作品,一般可只标作者与篇名,不标书名。如引书中的注文应标书名,属于屈原、宋玉的作品可不标作者,汉代作品应标作者。如:屈原离骚:“。”不作楚辞屈原:“。”贾谊惜誓:“。”不作楚辞贾谊:“。”楚辞离骚:“。”王逸注:“。”楚辞贾谊:“。”王逸注:“。”(4)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