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1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2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3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4页
历史廉洁故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廉洁故事五则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见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拒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为人选一大钱受之”。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二不尚书明万历进士范景文,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生活俭朴,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汤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而于世却像人参汤那样补,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致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帛。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历史廉洁故事之三【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7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两袖清风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同僚们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房梁挂钱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嘉兴,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地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载石压船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往来多依靠舟楫。古时,官员离任后,大多四处征调船只,以运载自己历年的积蓄,真可谓连帆而行,满载而归。晚唐时代的文学家陆龟蒙,家住苏州,门前有一块巨石。相传他的远祖陆绩曾在三国时代的吴国郁林任太守,为官清廉。罢官回乡时,行李很简单,空船一只,无物可载,以致船太轻不能过海。为防海上风浪颠覆,只得在岸边取一块巨石以压船。当时人称该巨石为“郁林石”,以此称颂陆绩的为官清廉。历史廉洁故事之四【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县令拉纤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何易于答:“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我虽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烧船称钉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饱私囊。造船官员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船烧过后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从此,以该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因奢而败 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大臣鄂尔泰有个弟弟叫鄂尔奇,也是朝廷中的大官。一天,鄂尔泰退朝以后,从弟弟的书房门口过,看见里面富丽堂皇、豪华生辉,于是悄悄地走开了。鄂尔奇在屋里看见了哥哥,急忙迎了出来。鄂尔泰严肃地说:“你还记得我们兄弟一起住在破庙里的日子吗?如今你偶尔得志就这样奢侈,我看你的灾祸就要临头了!”鄂尔奇听后连忙谢罪。后来,鄂尔奇没有真正听从哥哥的劝告,终因奢侈过度,被刑部尚书李卫弹劾,落得个惨败的下场。苏琼悬瓜 南北朝时,清河太守苏琼,在任六年,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未受赠。一次,郡中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赵颖,给他送来几个西瓜,并声称这是自己园中产的。苏琼却之再三,赵颖送之再四,只好勉强收下西瓜。苏琼把赵颖送出门外,回到房中马上叫家人将西瓜装入竹篮,悬于屋梁之上。听说太守收下了赵颖送去的西瓜,郡中一些人便纷纷携带时鲜瓜果前来奉献。苏琼遂叫家人从梁上摘下竹篮,拿给他们看。只见篮里西瓜原封未动,有的已经腐烂,送礼者面面相觑,羞愧而走。悬丝尚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历史廉洁故事之五【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四铁御史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遂号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风月尚书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使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沉物拒贿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对它,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却严格按贡额征收,剩余由百姓自己买卖,百姓甚为感激。包拯三年任满,因执法严明,老百姓特精制一砚,悄悄放到包拯船上。船到羚羊峡时,包拯让书童查看行李中有无端州百姓财物,书童如实禀报。包拯一面朝端州鞠躬致谢,一面果断地将砚石掷沉江中。后人为了表彰包拯清廉,特意在其掷砚处修了一座纪念亭,名叫“掷砚亭”。历史廉洁故事之六【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6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来看他,临别时,胡质拿出一筐绢来,给儿子作路上的盘缠。胡威问:“爹爹为官清正,这筐绢从何而来?”胡质说:“你不必怀疑,这是我俸禄的积余。”胡威谢过父亲,辞别上路。一路上都是自己喂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当了刺史,也像父亲一样清廉。 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同你父亲比起来如何?”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惟恐人知,我清廉惟恐人不知,我同父亲比起来相差很远啊!”良医扁鹊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历史廉洁故事之七【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兄劝弟廉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吴纳题诗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紫团山参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气喘病,医生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为紫团山参,一时买不到。此时,薛师政从山西回来,带有这种参,就拿了一些想送给王安石,但遭到婉拒。有人相劝说:“您的病不用这种药难以治好,您这是治病,又不是别的什么,这药就不必推辞了。”王安石却说:“我平生没吃过紫团山参,不也活到今天了吗?”历史廉洁故事之八 廉石忆清【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石忆清 清时,江苏兴化有一任县官姓严名清,他刚上任就宣布:“兴化一方天,严清留清名。”严清说到做到,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收礼,不听谗言,人人称他“案案清,事事公”。转眼间,严清三年任期已满,清清白白,无人不夸。严清自己也很高兴,离任时,专门办了十桌酒席,在县衙上公开答谢众人,表示自己信守诺言,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谁知在开席前,来了一位少年,手上拎一条大青鱼,鱼上贴了张条子,上面写着:“父不送行子送行,头上清来尾不清。”严清再看那条青鱼,真是一身青到底,只是鱼尾上洒了一点石灰水是白的。他晓得了:这叫头清尾不清呀!事情出在今天的宴席上。严清即命人撤去宴席,开船启程。 严县令来时一把扇,去无一顶帽,空船一只,更无仆人,船轻压不住浪,他就叫船家搬了河边一块大石头压在船头上,自己坐在后舱,小船平稳前行。经过两天两夜,严清回到老家,他关照船家,别忘了把从兴化搬上船的石头带回兴化,并赋诗一首交船家带回:“头清尾不清,石头压船身,千里还青石,寄望后来人。” 几天过后,兴化的父老乡亲见到了石头和严大人写的诗,忍不住流下眼泪。那块石头被船家丢在码头,第二年春天,石头旁边长出了一支青竹。从此,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廉石”,把旁边的竹子叫做“忆清”。兴化的怪才郑板桥最喜画“石竹图”送人,一是怀念严清县令,二是对严清还有负疚感,因为那条大青鱼就是他叫儿子送去的。历史廉洁故事之九 拒贿杖妻【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拒贿杖妻 候鸣珂是湖南澧州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第后在陕西为官多年,先后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和韩城、兴平、凤翔、渭南、咸阳、平利等地的知县。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清廉从政。在孝义厅任同知期间,数拒贿赂,义杖爱妻,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同治二年(1863年),孝义厅阴雨两月,庄稼霉烂,收获不足一成;同治三年,又遇蝗灾,食尽田禾。孝义厅户户断炊,外出讨要。就在如此艰难之时,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到任后亲写呈文,报灾于抚台,请求赈济。粮食到厅后,他又亲自赶着骡马,将粮食送往乡下。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猪油,自食斤,将其余的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刮民脂膏,如杀我父选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选。”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选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选。”衙役听罢,只得按鸣珂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在发放赈银时,以其兄、弟、妹三户受灾严重为由,贪污800两纹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侯鸣珂发现后,将信拆开一看,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在刑场上,侯鸣珂作诗一首,对杨建武的贪污、行贿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怒: 斯人为官无所求,誓为百姓解苦愁。 社鼠贪污又行贿,不斩贼子决不休!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发布时间:2010-08-31】 【作者: /来源:】 【阅读: 15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泉让水“廉泉让水”是一句成语。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进京觐帝咨事。到京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否?”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 成语“廉泉让水”比喻为官廉洁或风土习俗淳美。明镜照心冯覆谦是唐朝前期出名的才子,人品极佳,口碑很好。先被任命为管城县县尉,后转任河北县尉。他的老部下张怀道,官任河阳尉,听说覆谦到河北任职,为感谢昔日的提携之恩,送来一枚精美的铜镜。覆谦收到后,将铜镜展示给县衙的官吏们看,大家都夸这枚镜子做工精美,实在珍贵。冯覆谦神色凝重地对他们说:“这是我过去的一个老部下送来的,但是,我居官任职,有俸禄为生,怎么能私自接受别人的礼物呢?清水见底,明镜照心,我任县尉,若贪污受贿,天理难容!”当即派人将铜镜归还原主。冯覆谦果然遵守了他的誓言,一生清廉。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一【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桴鼓不鸣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居住在京城洛阳的皇亲国戚专横跋扈,他们的家奴也胡作非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光武帝特召董少平为洛阳令。董宣到任不久,即当众将湖阳公主(光武帝的姐姐) 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的心腹恶奴斩首正法。湖阳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面之词,勃然大怒,发誓要把董宣乱棒打死,为姐姐出气。“我请求说一句话就死。”董宣正义凛然地说,“皇上靠施行仁德、除暴安良才复兴了汉朝。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杀人恶奴,这样下去,还怎么治理天下?臣既入仕途,就只知依法办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说罢,便一头向殿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见状,心中有愧,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令他向公主磕头赔罪,可免其一死。可是,董宣却双手撑地,硬挺着脖子,宁死也不低头。光武帝最终还是让侍臣将董宣搀扶回去,并称其为“强项令”,赏钱30万,以示安慰和褒奖。董宣分文未留,全部分发给了下属官员和百姓。百姓们都敬称董宣为“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并有歌谣唱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有了董宣这样的好官,民间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击鼓呜冤了)。董宣74岁那年病逝于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见只有一条被单覆盖在遗体上,家中四壁空空,只有“大麦数斛,弊车一乘(意即破车一辆)”。光武帝刘秀闻奏后感伤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于是,下令特赐给银印禄级,以大夫的礼节厚葬董宣。贪泉觉爽晋代,广州一带盛产各种奇珍异物。一筐宝物,几代儿孙享用不尽。贪婪的官吏如蝇逐臭,拼命钻营,想方设法到广州做官。广州府衙里,一时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朝廷想革除这一弊端,就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使。吴隐之是当时深孚众望的清官。他奉命走马上任,晓行夜宿,来到距广州城二十里处的石门。吴隐之走得渴了策马跑到石门旁的清泉边,想喝一口泉水。 “大人,千万喝不得啊!” 吴隐之刚要举瓢舀水,忽听到后面有人劝阻,转身一看,见一位银鬓白发的老者拄一拐杖站在一旁。 “大人,您不知道这是贪泉吗?”老者一边说,一边用拐杖指着泉边的一块石碑,但见碑上“贪泉”二字,赫然在目。 吴隐之觉得奇怪,一弘如此清澈澄清甘冽的泉水,何以取这么难听的恶名。 原来,该泉位于石门交通要冲,历来赴广州上任的官员都要先品尝一杯泉水,以示风雅。但是,进入广州后,自誉为廉洁清白的官吏却个个变得贪赃枉法,爱钱如命。百性见多了,都以为清泉是引起官吏们贪欲的源泉,便特意在泉边刻石立碑,这样,“贪泉”的名声就传扬开来。从此之后,去广州的官吏,为了避贪官之嫌渴死也不喝贪泉的水了。 吴隐之听了老者的叙说,望着愈来愈多的围观者,沉思良久,没有言语。忽然,他手持木舀,大步跨到“贪泉”边,连舀三瓢,一饮而尽,然后感慨地对围观的父老乡亲们说:“贪财与否,取决于人的品性,与泉水毫不相干!我今天喝了贪泉水,去广州从政,看是否玷污了我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请父老乡亲们严加审察,拭目以待吧!” 吴隐之跃马扬鞭而去。果然,他并没有因为喝了贪泉水而变成贪官。相反,他在任职期间,注重整饬纲纪,且倡导节俭,厉行操守,洁身自好,平时,不义之财,一芥不取;一日三餐,不过吃些蔬菜或干鱼,人们都敬佩他,颂扬他! 很快,他饮“贪泉”而不贪的事迹便传为美谈。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二【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晏子拒赏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是一位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廉洁奉公的贤相。 晏子为相,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然而一位堂堂的相国,家里却很穷。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齐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齐景公,齐景公很吃惊,说:“相国家里这样穷,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 又过了几天,晏子乘车上朝,半路上碰到齐景公出城。齐景公让人停车,叫过晏子说:“相国,你怎么乘这么破旧的车啊?你的钱不够用吧?你回家等着吧,我马上派人给你送一辆新车。”还没等晏子回答,齐景公的车子就走了。晏子退朝回家时,远远地看见一辆新车停在家门口,他知道是齐景公送来的,就吩咐仆人小心看护好。第二天天刚亮,马上派人把车送了回去。随后,亲自去向齐景公道谢。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了回来,很不高兴,便对晏子说:“相国要是不接受这辆车,今后我也不再乘车了。” 晏子说:“我怎么能和您比呢?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如果您乘华丽的车子,我也乘华丽的车子。您驾车的马高大健美,我驾车的马也高大健美,百官要是都跟着学,我怎样去管教他们呢?” 齐景公虽然不高兴,可又奈何不了他,便说:“你说的不错,可你的日子并不富裕啊,你连吃饭都困难哪!” 晏子笑着说:“谢谢您的关心,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困难,您赏赐我的财物,不但我用,家人也都沾了光,您给我的还少吗?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要是送给别人,那是瞒着君主,讨好别人,忠正的大臣是不干这种事的;要是自己得到很多财物,而不送给别人,储藏起来供自己挥霍享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我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齐景公说:“你说的好像也对,可是你恐怕也知道,我们先君桓公很有作为,远近的诸侯谁不佩服他啊!他的相国管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辅助桓公建立了霸业,谁不赞扬他啊!桓公把很大一块地赏赐给管仲,他并没有拒绝,他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都这样做,你为什么偏偏拒绝不要呢?” 晏子站起来十分恭敬地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我想,您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臣下也有偶然想对的地方吧?所以,我坚持这样做。” 朝廷上的文武大臣听了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都十分敬佩晏子的品德。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三【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清梅素竹郑板桥为官倡导简肃,把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别的官员那样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大显威风,而是身着便服,脚踏草鞋,亲临乡下察访。即使在夜间出巡,也只让一个差役,提着写有“板桥”字样的灯笼引路,从不打“回避”、“肃静”之类的牌子。 一次,山东巡抚包括向板桥索求字画,板桥画竹并题诗以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般诗情画意,生动表述了板桥身在官位,却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乾隆十七年,潍县遇到天灾。板桥关心民瘼,呈请赈济。然而,他的请赈惹怒了上司,遭到打击报复,被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板桥遂愤然辞官,卸职返乡。 郑板桥回到杨州,生活仍很贫寒,他在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陷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一生历尽坎坷,廉洁爱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笔,与世长辞。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画日诗日书三绝”,更是留下了一个两袖清风的楷模。官衣官龄 以前,京师有一位知名的裁缝,朝中达官贵人都找他量制衣服,而他量制官服也别有一套学问。一次,御史大人请他特制一件朝服,裁缝屈身量尺寸时说:“请问大人您做了几年御史了?”御史觉得好奇地说:“做衣服跟为官几年有关系吗?”裁缝点点头说:“年轻人初任官吏,趾高气扬,挺胸凸肚,做衣服应当前面长,后面短;为官到中年时,在官场上历练多了,意气稍减,做起衣服就应该前后长短一样;等到做官时间长了,比较事故谨慎,且经常低头小心思考公务,这时的衣服,就应当前短后长。因此,问您做了几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为您量制合身的衣服。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四【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1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无功即罪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故事:有一着官服者昂然面见阎罗王,说自己很清廉,“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罗王便笑他:“你虽然清廉,却不是好官,如果没什么作为,那还不如让一个木偶来当官,他连水都可以不喝,比你还强”。这位官老爷又辩解说:“某虽无功,亦无罪。” 阎罗王便只好以事实来数落他的一生:“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为何?无功即有罪矣。”手好不贪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羞愧而去。 腐败即贼 明代有个谢杰,曾推荐一个下属晋升。该下属十分感激,以钱物表示感谢。谢杰坚决不受,并厉声说:“搞行贿受贿之名再推荐,是手执干戈凶器的盗贼;推荐之后再搞行贿受贿,是装得衣冠楚楚的盗贼。”在谢杰这位嫉贿如仇的廉官面前,行贿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脸只碟大宋代京城里有个官员珍藏着一面古镜。一天,他拿出古镜巴结宰相吕蒙正,并解释说:“此镜能照二百里范围。”吕蒙正笑了笑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哪里要用照二百里的镜子呢?”送镜人十分尴尬,别人听了也叹服不已。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五【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19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力戒奢华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简朴。他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有听说用自己的美食良马给国家带来光荣的啊!”治罪故人 苏章是东汉时期扶风郡平陵人,任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任清河郡太守,有一次,苏章在巡行察访中发现清河太守有贪污受贿行为,就设宴请太守。席间,苏章谈笑风声,叙述两人往日的深厚交情,太守高兴地说:“人们只有一个天,惟独我有二个天。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天,您对我的恩情太深了!”苏章说:“今晚我苏章和老朋友饮酒,是私人交情;明天冀州刺史在大堂办案,是秉公执法,二者并不相干。”第二天,苏章将太守传到大堂,一一揭露他的罪行,并判了他应得的刑罚。此后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不徇私情,人们对他肃然起敬。叔敖遗嘱 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国相,执掌朝政多年,从不聚敛份外之财,为自己谋私利,家无余财。他病逝前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死以后,楚庄王如果要封你官爵和土地,你碌碌无才,不能做官白拿国家的俸禄;你也不善于经营产业,管理不了大的封邑。因此,你一定不要接受楚庄王的封赏。如果实在推辞不了,就要一块最贫瘠的土地吧!”孙叔敖死之后,家里没有一点田产和钱财,他的儿子只好靠砍柴卖柴养活老母,艰难度日。楚庄王知道后,要赏赐他的儿子一块很大的封地,但他的儿子却坚守父亲的遗嘱,推辞不要,最后,只接受了一小块最贫瘠的土地。埋肉得妻唐代裴宽曾作润州参军。一天,润州刺吏韦诜登楼远望,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花园中埋东西,就去打听。有人告诉他:“这就是裴参军,非常仁义清廉,从不接受贿赂。刚刚有人馈赠给他一块鹿肉干,交给他就走了,他不敢自欺,所以就将那块鹿肉干埋掉。”韦诜非常佩服裴宽的为人和操守,于是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裴宽又高又瘦,结婚那天,穿着碧色的衣服,韦诜的亲戚笑他是“碧鹤”。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必然将她许配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裴宽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很有声望。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六【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2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不受奉迎 王曾在宋仁宗皇帝时出任宰相,勤于政事,进止得当。他自幼聪明好学,咸平五年应试,一举中了状元。不久,他回到了家乡青州,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上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突然去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回来,已派人出城迎接,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来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乡亲前来迎接?您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分了。所以,我改姓换名,瞒过迎接的百性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地称赞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拒贿之道唐代德宗的宰相陆贽清廉正派,连德宗都认为他“清慎太过”。暗地派人向他送“秘旨”:“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怕不大方便,别人送重礼可以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然而陆贽一直坚守自己的信条。他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壁。”他深知“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之理。看来不因轻者而心动,不为小者而收受,是一条防线。量禀教子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令史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运费的。”李母很生气,付给运费,让令史送回多余的禄米,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不收谢礼后汉时,雷义任郡公曹,曾依法使一个原拟判死刑的人免受死罪。该“罪者”出狱后,给雷义送去2斤黄金,以谢其救命之恩,但雷义坚决不收。后来,此人趁雷义家人不注意,将黄金放到了雷义家的天棚上。好多年后,雷义家修理房屋时,发现了天棚上的黄金。因该“罪者”已去世,雷义就将黄金归公,如数交给了官府。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七【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36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廉政尚书 明代兵部尚书聂豹,江西永丰县佐龙人。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体察民情,为民办事,深受民众拥戴。华亭县是个灾害多发地区,百姓贫困,经济薄弱,地方官吏却贪得无厌。聂豹调任永丰知县,上任才几天,就有许多县吏乡胥推车扛包送来了厚礼,有的还在礼物中夹带数十上百两白银。面对这些厚礼,收还是不收?聂豹眉头一皱:收!眼下要为民办事,手头正缺资金,如今送上门来了,何乐而不为呢!贪官污吏不明原因,心里喜滋滋地想:自己又可以升官发财了。背地里,却有恶人先告状,要求弹劾聂知县。谁知,状纸没有送到京城,聂知县便把行贿名单和全部礼物公布于众,连一尺布,一块手绢也不遗漏,这事一时轰动了整个华亭县。不出几天,又把行贿的大小官吏一一革了职,礼物拍卖,现金归库,不多不少折合白银1.2万两。后来,还查出吏胥私吞税银1.8万两。聂知县把这笔收入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建桥、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聂知县在华亭县任职3年,疏通河港5万余丈,修复废渠2万余丈,为当地百姓解除了缺水之苦,使3000多户逃荒在外的华亭人重返故乡。百性亲切地称:“聂知县是华亭人的父母官。”自守清廉张纬为人一身正气,敢于揭贪保廉。在任广东提学签事时,地方长官为了巴结当时权倾天下的宦官魏忠贤,就建生祠供奉他,并请张纬为此祠题写梁文。张纬非常厌恶魏的奸邪行为,当即拒绝。因此受到地方势力的排挤和魏忠贤的憎恨。于是,张纬主动辞官回家。崇祯帝即位后张纬被重新起用,召入朝廷任右副御史。张纬在位时,不畏权贵,敢于秉公执法,翻了许多冤案,很受皇帝赞许和百姓的爱戴。清廉若水赵轨,河南洛阳人,隋朝时曾任齐州别驾,以廉慎自居,不营产业。赵轨在齐州四年,政绩显著,被调为京官。他离任时,百姓纷纷来送,其中一位年长者捧着一杯清水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清廉若水,如今要走,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水杯一饮而尽,含泪与百姓告别。刺奸将军 祭遵(?一33年)东汉初颖川颖阳人,字弟孙。从刘秀平定河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迁刺奸将军。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任征虏将军,封颖川侯,屡建战功。九年,进攻隗嚣时,卒于军中。 在西汉灭亡后,王莽篡夺了王位,建立了新朝。王莽执政的后期,豪强并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汉室宗族刘秀为重建汉王朝,以河南南阳为根据地,招兵买马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当刘秀挫败王寻统领的王莽军经过颍阳时,县吏祭遵带着一批随从投奔刘秀。刘秀见他仪表非凡,委任为门下吏。 刘秀以刘玄政权的大司马身份出征河北,祭遵亦升为督察军纪的军市令。 有一次,大司马府中的一位青年人违犯军纪,依法当斩。于是,祭遵不以自己官职卑微,也不顾这位年轻人乃是刘秀的眷属,依法将他处决了。刘秀听罢大怒,将祭遵逮捕下狱。 主簿陈副认为祭遵做得对,便要刘秀赦免他。陈副说:“您常要求众军要军纪整肃,吩咐他们奉公守法。现在祭遵执法毫不回避,这正是您的教令得到贯彻执行呀,您怎么能把他办罪呢?” 陈副这一席话,使刘秀恍然大悟,便宽宥了祭遵,并提升他的官职,号为“刺奸将军”,意为专门除暴去恶的将军。刘秀对众将说:“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也就是说,像祭遵这样的一个严于执法的人,连我的亲属都处死刑了,当然不会对你们讲私情的,你们可得多多防备呀!不久,祭遵右迁为偏将军,并以平河北的战功,封列侯。 祭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每当因战功得到朝廷赏赐时,他“辄尽与士卒”,而自己却“家无私财,身衣韦绔”,甚至连夫人也勤俭节约,“裳不加缘”。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约束自己,严加要求,一心一意做公家的事。直至他垂危之际,仍然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正由于他治军有方,治家有法,使得他“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因此,当光武帝刘秀得知他死于任上时,除追谥他为成侯以外,又亲临他的墓地祭奠。 刘秀对于祭遵的为人十分钦佩,他经常叹息着对群臣说:“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遵者乎!”历史廉洁故事之十八【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宣教室 /来源:】 【阅读: 160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清官梁材 梁材(14701540年),字大用,明顺天府大城县人,南京金吾右介籍。他刚正不阿,勤廉从政,史称“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在担任朝廷要职期间,他励精图治,除弊革新,使国家费用支出大减,国库充裕,被誉为“勤敏有异政”。 明正德初年,梁材先任嘉兴知府,后调杭州按察使。长期以来,嘉兴、杭州赋税重,各地田租标准参差不齐。地方豪强勾结吏胥里甲,隐瞒田亩丁户,百姓承受赋税越来越重。梁材经过调查研究,在清查田亩与质量的基础上,规定田租标准;将常例徭役、杂税分出轻重,与田赋统一计算,并可折银缴纳。他的做法稳定了农业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被各地所效仿,这就是正德年间 “一条鞭法”的由来。 梁材在调任云南、贵州、广东布政使期间,发现百姓纳粮缴物时,官吏差役总是在秤量上搞鬼,官府令行难禁。于是宣布粮物缴纳官府,一律由百姓本人称量,吏差只在旁监督统计,违者开除查办。办法一出,百姓叫好。当年,朝廷考核天下布政使,梁材列为廉官。 正德六年,梁材升任右副都御使,巡抚江西。才两个月,调入刑部任左侍郎,不久又任户部代理尚书。这么快就登列六卿,梁材更加尽心尽职。上任后,他奏表朝廷:“我查去年户部财政收入只有130万两银,而开支竟达240万两。各省催征不力,拖欠多。有些地方夸大灾害,请求朝庭减免赋税过多,国家如遇大事该怎么办?经查弊端有五多:一宗藩多,二武职多,三冗食多,四冗费多,五拖欠多。臣请集中各部廷臣讨论,拿出办法。”明武宗大吃一惊,遂下令各部廷臣专门讨论,拿出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办法。在讨论清量朝廷赏赐功臣贵戚的庄田时,梁材上奏说:“功臣贵戚的俸禄来自赏赐给他的土地,如今他们的奉禄已远远超过标准,仍不断向朝庭成千上万地要禄田,百姓的耕地越来越少。请皇上禁止功臣贵戚再陈乞土地。除原来特赐土地外,清量他们土地,只留存三分之一,供祀用,其余收回。”他的建议经采纳,大大缓和了土地矛盾,国库支出费用大减。 梁材户部尚书任满,适遇母丧。服丧满期后二任户部尚书。梁材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权贵功臣,于两任户部尚书六年后解职。当接任的户部尚书被罢官后,嘉靖皇帝认为梁材最为廉洁,一些大臣也推荐梁材,于是又起用他三任户部尚书,考察京官时特令梁材监督。有些大案久拖不决,又命梁材兼任刑部尚书,保证了迅速结案。嘉靖皇帝称赞道:“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梁材的耿直性格为权臣们所不容,终被弹劾陷害挂冠而去。 梁材落职闲居在南京秦淮河武定桥之南。他不置房产,息交绝游,只是读书,所以“门庭萧然如寒士”。而广信府检校管景同时罢归,却是银箱锦笼,大造楼房豪宅,结交地方官员,宴集不息,门庭若市。武定桥两边是店铺热闹之处,立桥头南望梁尚书寒舍,北望管检校雕楼,老百姓反称:“梁检校,管尚书。”自从梁材罢官逝去后,官场挥霍贪污成风,国库入不敷出,边防军用、国家急事支用拮据,嘉靖皇帝常叹息说:“若梁材在,当不如此。”自甘清苦高允是北魏时期的大臣,官至中书令,先后辅佐五位帝王,声名显赫,位高权重。但他从不恃权自重,贪赃枉法,始终以清贫自守,清正廉洁,非常受人尊重。 北魏之初,百官无俸。一些官吏经受不住清苦,开始以权谋私,搜刮民财。高允却不随波逐流,为了生活,他常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靠卖柴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高宗在位期间,提拔高允为中书令,但高允清廉自守的信条始终没变。一天,司徒陆丽对高宗说:“高允虽承蒙皇上宠爱礼遇,但家中却一贫如洗,妻子儿女们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有时米罐空空,连饭都吃不上。”高宗不信,当天就亲临高允家,见到高允家只有几间茅草房,几条破棉被,家人穿的棉袍里面塞的竟然是乱麻丝时,高宗叹息道:“没有再比高允清贫的了。”于是,立即赐给高允绸缎五百匹,粟米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却多次上表,坚辞不受。 高允为官几十年,一芥不取,至死节操不移。蜀国名相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返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歌可泣。僧儒拒贿 牛僧儒是唐朝穆宗时候的大臣,曾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官职,又两朝为宰相,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当时,韩弘在宣武任节度使,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侵吞巨额公款,后来升任中书令,欲以钱财贿赂朝中大臣。他的儿子公武给牛僧儒送钱千万,牛僧儒坚决予以拒绝。不久,韩弘父子相继暴死,其孙韩绍宗继承家业。穆宗恐韩绍宗年纪幼小,无力持家,便派宦官将韩家财物账本取来亲自阅视。其中一本资簿上详细记载着每一位接受贿赂官员的名字,而独在牛僧儒的名下用朱笔写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钱千万,不纳。”穆宗十分高兴,更加信用牛僧儒,不久,就任命他为宰相。历史廉洁故事之十九【发布时间:2010-10-23】 【作者: /来源:】 【阅读: 175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名将岳飞岳飞是南宋时候著名的抗金将领,每次立功,他都将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发给军吏和士兵。当时,官吏们都争先恐后买地,置办家财,岳飞不但不买地,就连朝廷赐给的土地也坚决不受。岳飞治军非常严明,他告诫士兵不准做一丝一毫侵扰百姓的事情。有一次,高宗皇帝召见岳飞,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就是以这种不爱钱、不惜死的精神,尽忠报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和世世代代的纪念。义揭贪夫 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处于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据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天。法不徇私腹享,战国时墨家人物,不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且严于律己,刚正无私。有一天,腹享的独生子在外面杀了人,秦惠王知道后把腹享召来,当着众臣的面要赦免他的儿子,可是,腹享却出人意料地说:“我平素强调要谨慎守法,如今我的儿子杀了人,当然要依法偿命,我腹享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