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福建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学案.doc_第1页
优化方案(福建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学案.doc_第2页
优化方案(福建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学案.doc_第3页
优化方案(福建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学案.doc_第4页
优化方案(福建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城市化考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4)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国家类型比较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图形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建筑景观表现: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原因:城市发展历史不同,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2)影响建设格局杭州: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主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美国人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各国城市化的特点不同。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特点是()a城市职能单一化b实现郊区城市化或建立卫星城c限制重工业的发展d积极在新区建设新城市解析:第1题,城市是由乡镇发展而成的,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市周围又会出现卫星城市,城市规模扩大。第2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出现了城市化问题,其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实现郊区城市化或建立卫星城,用于分散城市职能。答案:1.c2.b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所示:(2015北京东城区检测)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读北京四季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1北京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a6:008:00b10:0012:00c12:0016:00d22:00次日4:00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增加绿地面积机动车限行冬季利用地热采暖道路铺设渗水砖a bc d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四个季节中,冬季热岛强度最大,故该季节热岛效应最强。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夏季一天中热岛强度最大的时段为22时至次日4时,即该时段热岛效应最强。第3题,增加城市绿地、机动车限行都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增加了城市的人工热源,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热岛效应;道路铺设渗水砖可增大下渗量,但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果不大。答案:1.d2.d3.a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图1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图2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3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1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从图中的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阶级,一般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2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根据城市化曲线的斜率大小来判断。3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分析比较(如图1)。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 b乙c丙 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思维流程1问题探究(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多少?提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2)我国1975年以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975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信息解读标准答案(1)d(2)a考向城市化及其影响(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农民自建的“握手楼”楼层高、房间多,不可能为自住考虑,也不适宜外来人口长期定居;“握手楼”位于珠三角某中心城市周边,利于外来人口租住,故其直接目的应是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故d项正确。第2题,“握手楼”吸引城区人口居住,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房价昂贵,故b项正确。答案:1.d2.b(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4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1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千米和4千米处比1990年减少,a、b项错误。10千米处与8千米处相比,10千米处两线差值更大,故d项正确。第4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时间段,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而市中心及附近人口密度不断降低,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区以商业等活动为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调整的反映,d项正确。城市中心商业活动发展,地租水平也会不断提高,b项错误。城市等级与城市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方面有关,城市人口密度变化与城市等级相关程度不大,c项错误。答案:3.d4.d(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56题。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第6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项d正确。答案:5.b6.d(2013高考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78题。时期(年)198519901990200020002011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495.726.2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774.283.797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8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19852011年,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因此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8题,由材料可知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均逐年递增,居住用地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主要形式,城市新增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故a、b项错;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乡村人口迁入城市,以机械增长为主,故c项错;城市用地逐年递增导致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故d项正确。答案:7.c8.d 城市化一、选择题(2015湖南怀化一模)下表是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数据。完成12题。2002年2012年年均增长城镇化率(%)30.0952.573.01%户籍人口比率(%)27.8935.292.38%举家迁移比率(%)22.3820.660.80%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千米)25 97345 5655.78%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举家迁移比率即由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120022012年间,我国()a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c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2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解析:第1题,表中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为3.01%,举家迁移比率为负值,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而户籍人口比率年均增长为2.38%,说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人口城镇化快于人口市民化;举家迁移比率只有20%左右,说明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农村生活。第2题,表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78%,大于城镇化率的3.01%,说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大于城镇人口的增长,则表明城镇土地扩张过快。答案:1.b2.c读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统计图,回答34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b1987年到1996年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c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d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4城市扩展强度是指某段时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量占城市初始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扩张速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对城市扩展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基本没有影响b自然因素决定了城市扩展强度c1996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2001年快d城市扩展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但不能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因为衡量城市化速度增快的标准除数量增加外,还有城市面积扩大;1987年到1996年平均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呈稳定发展趋势,而城市数量快速增加,说明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产业大规模集聚会导致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张,故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不是产业大规模集聚。第4题,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影响较大,一般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的扩张速度快,所以城市扩展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因素对城市扩张有影响,如地形等,但不是决定性因素;1996年我国城市化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而2001年后以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为主,所以2001年后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1996年快。答案:3.b4.d图1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图2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5图1中甲地地价变化的原因和图2代表的国家分别是()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6图2反映了该市()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析:图1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图2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答案:5.a6.c7下图是2013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大与最小的分别是()a丙甲 b甲丙c丙乙 d乙甲解析:选a。读表中数据可知,甲城市市区人口数量约10万/(0.5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