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 诗词曲五首(二)本单元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学习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以多种形式的诵读为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品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歌的优美意境,读出诗人的内在感情,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如要读出水调歌头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读出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的作者对国计民生的无限忧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曲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鉴赏古诗词曲的能力。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3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首诗词曲,有感时伤怀抚今追昔的,有慷慨激昂思亲忧国的。赏读中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2研读五首诗词曲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 品味诗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突破方法: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再重点抓住关键词、名句进行重点的突破,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要积极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学方法1资料推入法: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每首诗词曲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2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带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对话。 3诵读激趣法:课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小组内、小组间比赛等形式,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第2课时一、情景导入歌曲导入1: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在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导入。 歌曲导入2:播放花好月圆夜MTV。放完后,老师有感情地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清朝词评家胡仔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二、学习水调歌头(一)预习展示。 走近苏轼并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先由学生介绍。老师再作相关补充。可用投影投出。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感情。(二)花样诵读。 1生初试读,生评价。 2老师范读,生评价。 3听录音,跟读。 4听歌曲明月几时有,生学唱。 5齐唱明月几时有。(三)品读赏句。 1分小组探究,利用课文中的注释疏通词意。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2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3全班展示交流收获。师补充明确: (1)本词上片望月写景,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抒发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和思念及自己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怀。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结底是在问人生。在想象和探索中,战胜矛盾彷徨,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四)唱词作结。 播放多媒体。 学生跟唱明月几时有。三、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资料交流。 1了解作者(由生交流,师给出投影)。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了解“曲”。 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各种形式的诵读。(同上)(二)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学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1题解及把握中心思想。 2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3“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4“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三)全班展示讨论收获。 师补充明确。 1“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2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3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4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5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韵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6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读背全曲。四、课堂小缩同学们,“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隔千年兮共文字,回顾所学的五首诗词曲,你是否诗情更加勃发,精神更加饱满,脚步更加稳健,那就请敞开你的心扉,虔诚地接纳古人给我们的文化馈赠吧,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那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习诗词曲五首(尤其是名句)的心得体会吧。 能力迁移。 学生就所学名句的理解回顾交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会默写五首诗词曲。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曲,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400字左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诗歌特点,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的语言高?凝练含蓄,形象生动,强调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音韵美和节奏美。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研读赏析出作品的深刻内蕴,领悟其精妙。故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我给老师评一评)师范读,生评老师读的如何。2(我跟录音学一学)听录音,生跟读,掌握字音和节奏。3(我和同学比一比)谁背得最快。生各自找PK对象比赛背诵。4(我给同学讲一讲)根据资料,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歌大意。 二、拓宽语文思路,多媒体创设教学新天地。视频短片,Flash动画,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歌曲,还学生一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化物为我,人情入境,不仅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而且使深刻的哲理鲜活起来。诗情画意的氛围熏染着学生的心灵,重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放手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预习时就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课上交流。课堂上分小组探究内容,再集体展示讨论收获。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整个环节中,老师只起导学作用。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回顾中落实所学,体现了新课标“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教学理念。有关资料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惠,终于表现出时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未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时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看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诂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避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婵娟”,月色美好貌。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同”,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