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绿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经过初中前两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写景散文的一些知识,借助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掌握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生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语句,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状物。难点:把握文章情景相生的关系。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方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层深入;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练习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依据: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六、学法指导:讲解过程中的示范和点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的自悟和总结,在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七、教学设想:从重点语段的学习入手,引领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形成技能。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第一课时初步学习了圈点批注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并学习多种方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二)品析第三自然段。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品味梅雨潭的绿。(目的:学生边听录音边观赏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绿创设情境)。2教师设计几道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几道思考题去品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1)作者对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用重点号标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醉人 奇异)(2)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学生讨论后明确:多方比喻精雕细刻,运用对比突出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大胆联想升华意境学生找出比喻句、用浪线标出,批注用 号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形状 深度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群幅。 涟漪(静态)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亮度 质地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色彩(纯净)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从视觉、感觉、触觉等角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的波光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3).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得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大屏幕展示图片)明确: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4).作者有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标示出来,用符号作批注。我若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明确: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像出这明彻使盲妹的眼睛复明。这新奇的想像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5).请你参照“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学生根据想象和联想进行仿写,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能力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3.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明确:作者还联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破难点。)追问:十二三岁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作批注)4.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人;而“女儿绿”轻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5(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用重点号标出使用恰当的动词,并给这些动词作批注。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1)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是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梅雨潭的绿之中。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之情。(2)拍、抚、掬、吻,极为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向往之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短小的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7.拓展练习,巩固学习成果。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给学生发题签)(给学生发题签,通过这一练习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抓住关键词句,从文章整体内容入手鉴赏散文的方法,达到运用学法,迁移学法的目的。)尽管百花百色,绿才是春色。天公一支笔,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绿一分,直到初夏绿得透不过气来为止。中国的山水画不是清绿,就是赭,师法的是自然。树林越来越密,树阴越来越浓,树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树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冈俯看,但见绿成一片,也分出几等深浅,有带黄的浅翠,有带黑的浓绿。附近的树上还有夹了深绛、浅紫、灰白等等的杂色,深浅相间,织成奇锦。春天有味道,你可以闻到,不用说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朴实的香味,可以嗅个够。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触到。脚下是软软的草。风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温柔的手抚过,你只要出了门或者打开窗户,就知道季候。寻春最容易,处处都是。谁都知道春天的音乐最中听。天不亮枝头的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这些小音乐家组成乐队,一齐和鸣。也有独自高歌的,旁若无人。这些免费娱人的歌手闷了一冬,现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领,给春送来降临的口信。你要早起,要到树林里,要细心听。城市中人不免错过了听鸟,也错过了赏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显著的季节变化,因为灰色的水泥掩盖了一切。(节选自思果春至)()、朱自清的绿从不同侧面表现“绿”的可爱,本文则是从不同侧面来表现春的可爱。它是从哪些侧面表现春的可爱的?答:从( )( )( )这三个侧面。()、朱自清描写的是“定格”的绿,本文首节写的是变化的绿。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本文写“绿”观察点有变化,交代变化的语句是:()、文中已有一句表达“寻春最容易”的意思,这一句是:()、“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可用文中语句略加组织作答)8.教师结语: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外阅读中自然运用学法。)九.作业布置:请学生摹写“绿”,要求运用绿这篇课文中写景物的方法。十.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山边 梅雨潭远景亭边 梅雨潭环境潭边 梅雨潭之绿清亮鲜嫩柔软纯净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向往陶醉深情思慕 十一.教后反思我一直教导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充满感情地生活”,对于任何一篇作品,无论文体如何,都应带着激情,用心阅读,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悟自己所悟。比如像绿这篇文章,我以朗读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对于文字的表现手法我则以粗线条的分析,只让学生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就好。原先以为过细的分析,会破坏语言的流畅与整体的美感,现在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