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doc_第1页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doc_第2页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doc_第3页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doc_第4页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特点: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 (2)不能脱离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该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艺术”二字作文章,开展业务活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比如演讲、讲课、智力测验这些活动,很多行业都可以搞,但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博物馆教育工作可以借用这些形式,但要联系本馆性质,结合本馆内容,否则就失去了个性。 (3)必须注意社会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社会部门要真正对社会发挥作用,为社会所需要,必须做到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并为社会认识理解。博物馆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作为博物馆不面向社会,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种认识已得到世界博物馆界的普遍承认,并已列入国际博协章程。博物馆教育效果虽不完全以观众数量去衡量,但毕竟还是要先有观众才有可能进行宣传教育,没有观众就无法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观众数量越多受教育的面才可能越广。因此,特别要注重观众的数量和受教育的效果,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必须立足群众,面向社会,以此为轴心开展工作。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中国社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职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指导思想,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的最好诠释。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值得博物馆从业者思索。 一、与时俱进办展览 增进了解重宣传由于博物馆基本陈列系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使得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而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厅,虽有着形式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不高、展览内容单一等问题。当前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展览内容一成不变的矛盾亟待解决。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通常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基本陈列大致固定的选材范围,使得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缺乏可行性,但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新闻报纸版面虽有固定分类,但由于内容的每日更新,能使读者百看不厌,基本陈列亦然。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的方法,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其次,每周一荐、习而有得。基本陈列品的介绍往往说明简略、模式固定,使观众参观时欣赏文物、求取知识信息的兴趣索然,博物馆有必要来帮助观众提升“欣赏能力”。不妨通过每周选取一件典型展品进行详尽说明,逐步教会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从中获取知识,由单纯的“看客”转为“学者”。最后,你点我展,互动交流。我们既可以将博物馆未展出的部分文物制成电子档案供群众浏览,也可以通过观众调查将信息反馈中观众普遍感兴趣的文物给予展出。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但目前很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这一方面是对观众科学调查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片面追求展览经济效益的缘故。笔者认为,要发掘临时展览的内在活力,第一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观众调查,广泛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以此不断推出新展览。第二是效益综合,教育优先。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展览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文化服务窗口,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并不符合自身性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第三,热点追踪,与时俱进。要通过举办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这是让社会大众熟悉并接受的有效展览推介手段。博物馆可以采取媒体播报、网站设立,推出博物馆论坛,编写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博物馆及博物馆展览的推广宣传。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 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 开拓教育新天地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市从1997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从今年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券”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四、转变观念求主动 群众参与促繁荣古兰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要求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他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这就造成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好的展览没有吸引太多观众的现状。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力求主动,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当代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其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为影响。因此,西方有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学”,更有学者主张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著名学者苏东海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是多方构建交流渠道,比如完善并认真分析对待参观意见本、设立馆长信箱、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其次是转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要改变博物馆讲解员我讲你听的模式,采取互动式教育,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一起探讨,共同进步,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总之,博物馆必须坚持以观众为本,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让公众喜欢而 “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让公众融入,从而将他们“引”起来,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博物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博物館代表的是靈感的繆思、文明的象徵與學術的殿堂,如今更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教育的推廣者與休閒育樂的遊樂園。到底博物館的角色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是如何與時俱進?現代博物館又具備何種的意義與功能?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與學習又能產生何種關連?這些都是本課程所要討論的議題。本課程希望能結合理論介紹與實地參訪來兩大部分來增加同學對於博物館的瞭解與參與興趣。理論部分旨在瞭解博物館演變發展的趨勢,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特色,觀眾參觀經驗與學習、博物館與現代生活、社會、文明的關係等。第二階段則是由同學主動討論規劃有興趣的博物館議題,再選擇一相關博物館進行實地參訪與討論。1.丰富陈列展览形式,愉悦参观视觉。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少数的专家学者。通过陈列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博物馆与观众取得相互沟通,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博物馆也就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如果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真正与广大的普通观众在心灵上、行为上、感观上达到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是成功的,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多寡以及社会对该博物馆的关注影响程度,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这取决于该博物馆的陈列效果。观众人数多、人气旺的展览,它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成功的,它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置疑。博物馆在陈列布置上,要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即以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根本,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包括展品的文字说明,灯光、声音、色彩以及参观路线指示等等,使观众在参观时,不知不觉被引导进入博物馆设置的参观氛围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了解展品,获取文化知识,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2.建立馆校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方应有选择、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共同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教育需要博物馆这个特殊生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课程安排,结合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的有效手段。博物馆是学校的理想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夏令营;举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参观考古发掘工地,实践模拟考古;送专题性图片展览到学校,结合撰写观后感,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图片展览的效果,引起学生参与兴趣。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讲解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印象,博物馆若要持续有力地发展,就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便于今后进一步培训和提升。讲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其次是掌握一定的社会基本知识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等)和学科知识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博物馆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当前社会动态,使讲解丰富生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效益得到合理发挥,才能推动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进一步深入,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一、博物馆素质教育的起源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由此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博物馆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定义,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博物馆通过优化组合内部资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尝试,将工作重心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出现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移的现象,实现了博物馆传统功能的拓展与升华,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化建设初露端倪。西方博物馆传承了源自大希腊时代的博物馆古义精神,通过与教育机构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国民的“博物馆情结”,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如美国的博物馆就将教育功能写入建馆宗旨,努力把博物馆塑造成社会的“道德储存库”。欧美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通常会与大学联合创办学术基金、奖学金,培养研究生。而国内博物馆则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文献典藏、学术研究等传统手段,建构与观众交流的平台,拓展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开设各种激发兴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社会概况,促使公众及时把握社会时代脉搏,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素质。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概括为“一个为公众利益而设置管理的永久性机构,它用各种方法达到保存、研究、发扬的目的,特别是为了工作的娱乐与教育而公开展示所搜集的有关美术、历史、科学或工艺方面的收藏品”。博物馆收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宣传教育,博物馆收藏的精神文化和自然界载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而且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博物馆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文化的名片。国际博物馆协会远景规划指出:“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并应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为社会提供服务俨然成为现代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