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问题.doc_第3页
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问题.doc_第4页
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问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1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答:阅读能力特别重要,阅读是学习之母,这一点老师们都有共识。然而,阅读又是语文老师比较头疼的事情。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议:尝试着用问题牵引。就是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问一个为什么。然后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先是同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是小组一起讨论、交流。最后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一起交流、讨论。这样的训练,重在训练学生“善问”,一篇文章,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因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让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在网络里偶拾这样一张阅读问题卡,觉得有些创意。现拷贝于此。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是聪明的!那么,就让我们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吧。(至少提出2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至少找三位同学交流)我疑惑不解的地方3位同学的答案综合同学的探讨,我的答案是1、A、B、C、2、A、B、C、最想和全班同学探讨的问题是语文学科决定了,语文特别尊重独特的个体体验。这张问题卡的设计,就很好地保护了个体独特体验,同桌、小组交流讨论之后,可能会有形成一定的共识或者坚持已见。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潜入到课文中去,深入到文章中去,能够做到这一点,足矣!因为只有熟悉课文,解读了课文,才有资本与同学过招,PK。相信我们的学生,只要敢于放手,这些学生一定会还老师一个奇迹。2如何理解文本背后深刻的含义?答:现在的语文,因为人文性的高扬,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无限扩张、爆涨,使得小学语文承载了太多太多。于是,小学语文杂志的主编感叹到:我们的小学语文公开课,大概已经进化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课堂教学艺术了!现在很多小学语文观摩课,感觉就是大学教授来听,他也会听得目瞪口呆,课越上越深,越上越高,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文化与历史,现代与未来,中国与世界,大地与宇宙,生命与心灵汪洋恣肆,纵横驰骋,天女散花,大水漫坡,什么都涉及到了,什么都覆盖了,但就是忘了问问小学生那小小的脑瓜里能不能接受、究竟接受了多少!所以,如何理解文本背后深刻的含义,现在看来,应该正本清源了。本色理解,不拔高。这是最朴素的理解与做法。比如搭石一课,背老人过河,文本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好些教案居然上升到了心灵美,人性美。我们的小学语文是不是挖得太深了。生活中本来就很普通的事情,为何非得拔高,再拔高呢?再说小学生,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是心灵美、人性美呀。如果能够让小学生明白,背老人家过河,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就足够了!所以,本色解读,不拔高,应该是对现在过分人文,过分拔高的反动。问题是,如果不按教参去理解,去教,又有多少老师真正做得独立思考,从文本中解读出真正属于老师自己的东东。举一个例子。江华一小与江永一小的老师,同课异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遗憾还是遗憾。真的是没了教参,还能教书吗?3如何坚持本色解读课文,如何体现纯粹的语文特点?答:有一篇文章,标题挺吓人的小学语文教材政治手册。文章中提到一位老外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大陆中小学教育制度下,任何一门课的教材都会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政治教育的意义,即通过每门教材使中小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此乃教材编写的一大原则。文章更是明确指出,尤其是人教版的教材,大量地引进了“有关旨在意识形态灌输的文本”。看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确“被意识形态”了!这也给无限扩张的人文性提供了基础与舞台。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遣字造句及作文,其次才是落实文以载道的功能。但这个“道”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呢?除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更应关注公民常识、人格修为、品德培养等。现在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材承载的“道”太宏大、太高尚、太沉重了,只怕小学生承受不起。试想,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大字不识几个,就要教育他们发扬小红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他们最需要接受的是启蒙教育,如古人教三字经、弟子规那样,教会他们不闯红绿灯、不随地吐痰、尊敬师长和父母、爱国爱家等公民常识。换言之,就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文明人。至于那些关乎宏大的政治叙事的教育,留待以后完成吧。要做到本色解读,首先得把老师从教书育人的伟大目标中解放出来,语文就是语文,不是政治手册。我们的小学语文,不是培养文学家、语言学家、思想家,因此,不要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搞得太深沉、太深刻、太文化、太博大,它的目标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养成读书的习惯,积累背诵若干的名家名作,学会基本的作文方法。这就够了。这就等于给了他一张亮丽的人生名片,就等于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储蓄了一大笔文化财富,孩子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这样做,是不是更简单,更语文。4学生理解不到位,老师该不该点拨?其实这个问题,是承接上面问题而来的。只要本色解读,不拔高。很多时候相信学生是能够理解文本的,然而,在人文情结特别重的小学语文老师手中,文本成了教育工具,成了教化载体!所以,一般情况下,教书育人情结比较重的,或者说好心的老师,都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小学生有些事情就是不懂,就是需要老师讲的,就是需要老师去点拨,才能明白的,所以一定要点拨的。好些特级老师这样认为任何时候,教学都是“主动”和“受动”的过程。教学的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整堂课的思想和行为的担当体。尤其是在小学,失去教师的作用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无论对文本怎么处理,一定不要全盘推给学生,不然就破坏了文本的张力。有人对这样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我们的老师,特别是教育专家、名师都不愿放弃自己掌握在手的自认为教学生学的权力。应该说这些权利在传统教育中不是学生主动交给老师的,是老师未经学生许可拿过去的,是老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专制教育思想习惯使然。我们的老师依然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到底是理解文本某一给定的内涵重要,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学生的思想自由重要呢。我们的语文老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自己的预设和生成高度,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对学生有什么用呢,不是老师在自欺欺人吗?对此,偶的意见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权利。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学生的思想自由更重要!当然,这不是说,老师就不要点拨。点拨最好是无痕的,最好是少量的。固执地认为:最好的点拨是没有点拨!5培养阅读能力,最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答:素读!什么是素读,说来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国自汉朝以来一直运行着的私塾的素读训练,不求甚解,不求理解,朗诵经典,对经典朗朗诵读,烂熟于心,达到脱口而出。无法享受私塾,但对于私塾的了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好些做法,与今天的小学语文相差真的太远太远。不求甚解、不求理解,与今天的精准,与今天的精讲,差距很大。不求甚解、不求理解,与今天的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差距很大。不求甚解、不求理解,与今天的学生理解不到位,需要老师点拨、讲解,讲深讲透,差距很大。不求甚解,不求理解,在今天已经是一个神话了,不可能。离开了老师的精讲细讲,还是语文课?反正今天的语文课堂无法理解。可是,千百年来,真的是千百年来,母语的学习就是这样的呀,不求甚解,不求理解,但是,但是,私塾里,先生们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朗诵经典,对经典朗朗诵读,烂熟于心,达到脱口而出。于是有了这样的教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不求甚解,不求理解的素读,不正是语文阅读最好的境界与方法吗?其实,今天的母语教学,之所以成了今天这样的四不象,一位英语教授旁观者清呀。这位教授说,中国的母语教学,是被外语颠覆了,被外语左右了。自从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之后,传统被颠覆,西洋西化成了经典。于是母语学习,再也没有了不求甚解,不求理解的真理,只有现在的条分缕析,只有现在的支离破碎。问题是,现在的考试也是完全彻底西化的。如果考试大环境不改变,谁敢素读呢?但是,素读,完全彻底地素读,的确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与方法。语文本来就是特别强调个体的独特感悟!唯有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之中,去内化,去感悟,这样,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得以提升。当然,如果不回归素读,不高举“不求甚解,不求理解”的大旗,那我们的学生,一定是没有阅读能力的,一定是无法理解被人为拔高的深刻寓意!所以,放手吧,把母语的学习,彻底回归到素读!6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答:私塾中,素读中,朗读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有口无心也罢,有心无口也罢,就是读,无目的的读,不带感情地读,就是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感悟,提高,最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朗读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是老师的要求太多。对于小学生往往要求,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感情来。就这么大的孩子,是理解不了老师眼中拔高后的深刻寓意的,也就无法体验那一份感情的。因之,要求读出感情来的朗读,最后就是没有感情。这样要求,其实是老师们对于朗读能力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要求学生,可能会有利于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说,读得整齐,读得响亮,这样学生会明白,朗读时,也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试想,如果读得整齐了,就不会唱读了吧。随着阅历增加、增长,慢慢地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那时的朗读,一定会有滋有味有感情。现在又为何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呢,退一步,从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开始。二是老师的范读不够。不够的很多,最最缺少的是老师在朗读时,那独特的个体体验与对人生的感悟!最最缺少的是,老师的朗读没有温度!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从这样的朗读开始的老师带着一颗心,带着一种情,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及生活阅历,把他所理解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个性化的声音传递给孩子,它有温度,有情感。这样的朗读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老师,你这样为孩子们朗读了吗?7学校里没有书,学生没有书,开展不了阅读活动,怎么办?大语文观的基础是大阅读,大阅读的条件是有大量的书。可是多数学校并不具备这一条件。怎么办?可否这样:发动学生,发动家长,每人准备一本书,一个班就几十本。如果每个班级都这样发动,然后全校交换,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