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资料.doc_第1页
跨文化传播资料.doc_第2页
跨文化传播资料.doc_第3页
跨文化传播资料.doc_第4页
跨文化传播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RT 1 跨文化传播概论1、 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l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l 来自不同语境(context)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的信息编码和译码过程。l 来自不同符号(sign)系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符号交换过程。2、 跨文化传播的历史 【五个时代:口文印电数】l 口语时代猿人进化时期的呼唤、尖叫以及身体姿态等,用以表明各种意图;口语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和小范围内进行。“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l 文字时代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成就之一,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真正来临;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能够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量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和繁多;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l 印刷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在欧洲,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l 电子时代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推动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加速积累,也使人们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使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l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以及媒介运作。3、 跨文化传播的类型 【四个类型:三跨(种族群)一国】l 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传播者与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种族。比如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阿拉伯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传播等;但是完全法国化的华裔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则不属于跨文化传播。l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属于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传播。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传播,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传播。多民族国家内的跨族群传播。如汉族人与回族人之间的跨文化传播。l 跨群体传播(intergroup communication)国家文化或者民族文化通常都不是同质的(homogeneous),一般都有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与共生文化(co-culture);主导性文化又称为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系列文化要素。认同并且实践主导性文化的群体被称之为主流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在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如男性文化、美国的白人文化等)。社会从来不是单一的,同质性的。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存在着主导性文化,自然也就存在各式各样的非主导性文化,也就是共生文化;共生文化通常建立在不同的种族、族群、性别、年龄、喜好、生理特征等因素之上。共生文化并非完全不同于主导性文化,只是在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上,这些文化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看待外部世界以及与其沟通的系统。l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主权国家和政府之间的传播。信息的发出者主要是国家、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工业团体等;国际传播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手段,在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传递价值观、态度、观点等;国际传播具有之前三种跨文化传播类型的特征。4、 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l 美国外交法令(Foreign Service Act)和驻外事务处(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1946年美国成立驻外事务处(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为美国援外技术人员提供语言和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培训。有学者认为这是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正式开始;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n)(1958,伯迪克 Eugene Burdick), 直指50年代美国驻东南亚的外交官和经援人员漠视当地文化的令人反感的行为。l 鲁斯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和菊与刀二战后美国面临的问题:如何确保美军能在新近占领的土地上与当地居民沟通与合作?在日本,是否能用对付德国的方式对付日本?是否应该直接轰炸日本皇宫?如何理解日本人抵抗到最后一刻才投降的精神?如何削弱这种意志?如何维持战后的日本秩序?l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的研究霍尔发现,美国人与他国人民相处时的许多困难是因为美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标准与他人交往,美国的不堪形象与培训不足和缺乏了解其他文化的外交人员和出国人员有关;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与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l 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起建立“和平对”(Peace Corps), 让美国各个学术领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传播产生了更多的兴趣;美国国内少数族群争取民权斗争和知识界不断深入的关于文化多样性的争论,更使美国政府认识到不同族群之间传播的重要性(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跨文化传播学研究逐渐从人类学中分离出来,开始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 20世纪70年来以来的快速发展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往来,也造成了不同文化不同层次之间的摩擦、矛盾和冲突,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关注的对象;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议题更加多样化,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文化多元与文化霸权已经成为探讨的焦点。5、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目的l 描述特定文化之间的传播差异,揭示文化的异同;l 研究基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并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l 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文化。6、 文化1、什么是文化?l 文化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既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习惯、价值观、风俗等方面;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巨大差异使得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未能达成共识。2、文化的特征 【六个特征】l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集体行为同一文化集体内的成员分享共同的语言系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集体外的人却很难认同这些文化元素,因此也就被集体内的成员排除在外,视为外人。因此,文化可以被认为是文化集体内人群对于自身团体认同的一种表述。正是围绕着这些相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不同的文化团体得以形成、延续和发展。 l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一种继承行为。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文化要素,诸如文化群体内的核心价值观、规范体系和思维方式等,都是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固化在群体内部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共有”的集体行为。正如美国哲学家Thoreau所说“过去的一切都在这里”(All the past is here)。l 文化是基于符号的符号承载着不同的含义。同一文化群体内的人赋予符号特殊的含义,并且“共享”这种含义;文化是通过符号来表现和传递的,这些符号包括建筑、衣着、行为举止、法律道德等等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l 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取的。有别于人类的自然特征,所有的文化元素都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而来。从孩提时代,人们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自身所属的文化团体的各种文化价值理念: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礼貌且不被接受的,什么样的人是受人尊敬的,什么样的标准是“干净和整洁”的,面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行为,等等等等。这些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通过教育和学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中,成为一种看似“自然”的反应。l 文化是稳定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文化群体内部通常都有稳定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等。从而在面临外来的文化冲击时,得以维持其内部的稳定、一致,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然而文化永远不是恒定不变的。“人不可两次他如同一条河流”。外部环境的变化(战争、科技发展、全球化等),同样推动着文化自身的演变,尽管这种演变往往伴随着来自内部的抗拒。l 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各种不同的元素构成了文化的本身,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联结,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图景;文化所包含的每一个部分和其他部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每一个文化要素的改变,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其他相关的文化因素(如:美国19世纪中期兴起的民权运动)。 模型3、文化的要素 【七要素:认规语社史物地】l 认知体系 (cognition)认知体系主要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构成,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l 规范体系 (norms)规范体系是指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共同标准,包括道德、法律、制度等。规范体系和认知体系的区别:前者带有一定的强制性。l 语言和非语言系统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借助他们进行交往和沟通。它们也是文化积累和传承的工具。l 社会组织和家庭社会组织,如家庭、生产组织、政治组织等,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主体;家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原子家庭 (nuclear family)根状家庭 (stem family)群体家庭 (community family)l 历史历史是理解文化的中介。任何文化的历史都可以作为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等的起源。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和记录。从历史中可以获取文化特性的解释;研究一种文化,不仅要关注其内容,还要了解这种文化的历史发展。l 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指的是人类干涉或者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科技产品等。物质产品和其他文化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l 地理环境环境给了人们生活极大的限制,而任何一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总要迫使人们接受一种生活方式。7、 文化与传播的关系l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传播使文化成为连续的过程;l 文化传播的语境。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无意义的,不存在的;l 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8、 跨文化传播学的多学科基础 【五学科:社人符心哲】l 社会学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社会过程中分析、研究,才能在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与变化。从“社会秩序”与“社会变迁”(社会学)到“规范”与“认同”(跨文化传播学)。l 人类学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起源;人类学对多民族,多种族文化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并揭示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规律;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方法。l 符号学符号学侧重研究符号的本质和运作规律;符号学认为文化是由符号组成的共享系统。l 心理学离开对心理因素的分析,对跨文化传播这一动态多变的过程研究是不全面的;心理学研究不能忽略不同文化条件下心理和行为的差异,必须面对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事实。l 哲学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的社会规律的发展的学科,研究的是包括文化现象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活动的所有现象,当然也包括研究人类的文化和传播活动。PART 2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一、符号的定义l 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l 符号是人类用来传播的重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进行传播。二、符号的特性 【五特性:任模抽多便】l 任意性(arbitrary)符号和指涉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再现”关系;符号本身并没有含义,只有人们用它来描述世界时,才开始带有一定的意义。l 模糊性(ambiguous)符号表达的含义,有时候是内涵模糊,界限不清的;不同传播环境和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于符号的解释也有所不同。l 抽象性 (abstract)符号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符号必须在一定的传播语境中,才能发挥其语用效果。l 多变性(changeable)同样的符号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相同的文化中,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同样的符号也会产生不同的阐释。l 便携性 (portable)符号便于打包、存储和传输。三、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sign)能指(signifiant)所指(signifi)音像概念4、 皮尔斯的现代符号学理论l 表征符号(index),指与指涉对象有某种直接联系或者内在关系的符号。比如打哈欠代表困觉,发热代表身体不适等;l 类像符号(icon), 一种与指涉对象之间存在相似、类比关系的符号。比如地图,壁画,雕塑等;l 象征符号(symbol), 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没有必然、内在的联系,完全是依据某种规则或者惯例建立起联系。比如红十字,纳粹标志等。5、 符号、传播和文化的关系l 符号是传播的最小单元, 它是被构建出来的l 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符号(Wilbur Schramm)。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的符码与解码的过程。6、 编码与解码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符号(Wilbur Schramm)。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7、 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语言并非是中性的,它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遣词造句,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只有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并运用语言,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文化相距甚远的外语;语言反应环境(小雪、雨夹雪、暴风雪;鲜奶酪、白纹奶酪、蓝霉奶酪、硬熟奶酪等);语言反映价值观(迟到,明天,过两天);不同的文化会使用相同的词汇,但是意义有时候却大相径庭(administration,麻雀,愛人,看病);语言是在演变的(gay,同志,小姐,fireman-firefighter, salesman-sales clerk)。如何选择正确的语言l 商业因素:买方还是卖方?你的交流伙伴讲什么语言?公司的通用语言是什么?l 政治因素(法国,魁北克,西班牙等);l 适当的流利度。8、 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l 副语言(paralanguage)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说话时会使用不同的音高和声调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赘词的使用方法和频率 you know, okay, I mean, you see, well 基本上,呃,那个,hai (日语)l 眼神接触 (eye contact)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表达不同的含义;视眼神接触为诚实标志的文化;视眼神接触为触犯隐私的文化。l 表情 (facial expression)l 体势 (gesture)l 身体接触 (touch) 不爱触摸的文化;触摸文化l 空间私人空间 ( Edward Hall )亲密空间(intimate distance): 0-0.5米; 人际空间(personal distance):0.5-1.2米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1.2-3.6米; 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3.6米-7.2米办公空间:办公室的大小、方位、办公用品、室内的陈设、人员配置,开会时地点的选择,办公时访客的位置和频繁程度,锁门与否,主管和下属的位置安排都在表达一定的信息。l 仪表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得体穿着是什么?不同文化对于得体服饰的要求是什么?不得体的服饰会造成怎样的问题?l 沉默在一些文化中,沉默被认为是缺乏沟通的表现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沉默被认为是交往中最不理想的状态;三种沉默的样式:空白、空挡和停顿在另一些文化中,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手段日本茶道:和静清寂;中国古训:非宁静无以致远;9、 有关于符号与文化关系的研究l 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与低语境文化 (low-context culture)高语境文化的信息表达不明显,需要通过各种非语言符号来加以理解;低语境文化的信息在语言表达中已经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历时性文化共时性文化一次做一件事情一次做多件事情工作要集中精力工作易受干扰,经常被打断认真对待时间弹性对待时间按计划行事经常打断计划强调及时是否及时与关系有关低语境,需要信息高语境,有足够信息倾向建立短期关系倾向建立长期关系历时性文化(monochromic culture )和 共时性文化(polychromic culture)PART 3 文化差异、冲突和观念体系随着全球交往活动的日益密切和深入,文化差异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误读是传播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即使在同一文化范畴内,人与人的沟通也常常会发生误读。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误读常常会被夸大,使交往行为变得困难重重或者是无功而返,甚至引起失协和冲突;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误读并不来源于表面上的文化差异,人们对事件和他人的反应方式主要是由文化深层结构决定的;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没有差异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然而,差异也会导致矛盾、冲突乃至战争,强势文化会排挤和攻击弱势文化,甚至造成灭绝性的后果。一、从文化差异到文化冲突1、针对文化差异的学术争论l 进化论学派所有社会都要经过相同的“进化论”阶段的预定序列,各个文化也以不同的速度经历着文化金花的预定阶段,一些社会或者文化大道最高阶段时,其他一些则处于较早的发展阶段,文化差异由此产生。l 扩散论学派多数文化没有创造力,人类文化的大多数要素都是起源于一个地方或者少数地方,而后通过迁徙或者扩散到其他地方;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扩散论学者认为,语言、工具制作和其他的文化基础是由四五个相互孤立的原始社会社会发明的;美国扩散论学者则认为,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文化发源地。l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者认为,不同文化的差异根源于制度和认知结构的差异;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 )的制度网络理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用人制度等);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认知结构论l 心理人类学儿童抚养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并受社会总体文化的制约。特定文化人群的人格特质都是由这一文化的儿童抚养行为所决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和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2、文化差异和文化误读经过近两个世纪的交融,人们仍然能够体会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在东西方文化仍然保持鲜明特色的同时,各个大文化圈内依然存在着亚文化的诸多差异:西方文化中北美文化与西欧文化的差异,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的差异,日耳曼文化和拉丁文化的差异等;对于神与人,个体与群体,国家与个人,父母与子女等关系,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于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威,平等与等级制度等,不同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异固然存在,但是也要注意,过于强调差异,就容易忽略一些基本的相似之处,容易导致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毕竟,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都属于统一的现代智人种,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人类共有的文化要素(部分)年龄划分日历卫生育婴音乐天气观测开玩笑地位差异劳动分工烹饪理解问候巫术亲属群体亲属称谓宗教仪式礼物馈赠语言姓名神话婚姻工具制作信任感人口策略遗产继承宇宙观家庭好客示爱怀孕习惯交易进餐时间食物禁忌医药财产权拜访舞蹈卫生超自然力解说装饰艺术民间传说悲痛葬礼手术数字竞技伦理手势语3、文化误读文化误读(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是根源于文化差异,是基于己方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对另外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误读常常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由于服务于解释者的某种利益的需要,这种误读通常都比较稳定,并形成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在跨文化交往中,除了社会规范、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来自文化深层结构的原因,解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也是造成误读的因素。对于某种文化的知识性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读者本人所拥有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冲突:人际与文化冲突l 在跨文化交往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传播各方会在交往的期待、过程和结果上表现出一种不和谐、不相容的状态,这就是文化差异通过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表现出来;l 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回避、调节、竞争、妥协、合作l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 “文明冲突论”文化差异始终是人类的基本差异,文化之间互动的后果就是冲突;在未来世界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明,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文明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1、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l 符号、传播与文化的关系符号是传播的最小单元, 它是被构建出来的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符号(Wilbur Schramm)。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的符码与解码的过程。l 编码与解码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符号(Wilbur Schramm)。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l 文化冲突的产生,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对于符号的解码(decodification)和阐释(interpretation)在文化层面上出现了误读。2、文化冲突的表现紧张、无聊、消极生活、偏见、敌对情绪、思乡3、文化冲突的发展阶段l 蜜月期 (The Honeymoon Phase)新的建筑、食物、语言、服饰一切都是新鲜和美好的;文化间的“差异”被积极解读。l 危机期 (The Crisis Phase)对新文化开始“水土不服”;烦躁、沮丧、恐慌;交流出现障碍;对新文化产生抵触。部分人会选择放弃,回到熟悉的文化中。l 调整期 (The Adjustment Phase)学习、认识新文化,心理调节;事情逐渐变得“正常”;人们开始接受新文化l 融入期 (The Acculturation Phase)完全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新的文化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在新旧文化中游刃有余。4、民族中心主义l 民族中心主义的根源,就是族群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指的是某个族群把自身的文化当做对待其他文化的参照系,以自身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族群的行为;l 两种倾向: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歧视(out-group derogation);l 族群中心主义对于内群体的影响:群体生存;实际回报;增进同质性;更具生命力和持续性;更易应对外人;较少社会的无组织性;延长领导人的任期;促进学习;产生新的纷争;对外群体的错误感知;当族群中心主义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时,也即某一民族把自己看成世界中心而歧视其他民族时,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其极端的表现就是民族沙文主义,即认为本民族无可置疑德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其他民族则是奇怪的、不可理喻的;约恩 吕森(Jrn Rsen)指出: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人们通过使自己的人区别与他人而实现群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的文化战略,是以给自己群体积极评价,给其他群体消极评价为代价实现的,在很多时候,民族中心主义甚至是自我评价合法化的手段。l 民族中心主义与传播距离(communicative distance):漠不关心的距离(distance of indifference)回避距离(distance of avoidance)蔑视距离(distance of disparagement)民族优越感也是传播距离的一种反应。l 民族中心主义与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显著的不同。民族主义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state-nation)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思想观念,表达了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