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浅析.doc_第1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浅析.doc_第2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浅析.doc_第3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浅析.doc_第4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浅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浅析 读尼各马科伦理学(彭亚琳 马克思主义学院07级伦理学)摘 要: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书中亚里士多德对以“中道”为标准的伦理德性和幸福这两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德性伦理思想,成为亚里士多德构建其伦理学大厦的理论基石。认真阅读和领会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德性幸福理论,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及对当前伦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是极有裨益的。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德性 幸福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代表著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分十卷,第一卷论述至善与幸福;第二至五卷讨论伦理德性;第六卷讨论理智德性;以后各卷分别论述了公正的价值问题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想。该书围绕“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对以“中道”为标准的伦理德性和幸福这两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述,对后来伦理学向现实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认真阅读和领会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幸福理论,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及对当前伦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是极有裨益的。本文仅以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内涵,来说明德性与幸福之间的紧密关系,以期对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及如何实现幸福有所启示。一、德性幸福论的内涵(一)幸福是追求至善为了解幸福的内涵,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述了“善”。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与“恶”相对的狭义的“善”不同,它应该作广义来理解。他认为,善是一切事物之功用(或效用),由于各种事物的功用(或效用)不同,所以善也是多种多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分为三种:“内在善”、“外在善”和“至善”。“内在善”即自身善,是因其自身而非其结果就是人们追求的目的,就是善。比如健康既是能够产生更多快乐的善,同时自身又是人们追求的善。因此,健康是内在善。外在善,是因其结果而非自身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的善。比如跑步,它本身不是人们所追求的,而跑步的结果健康才是人们追求的善,因此跑步就是外在的善、是实现善的手段。“内在善”与“外在善”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内在的善往往同时也是手段的善,反之亦然。但“至善”绝对不可能是外在的善,而只能是内在的善,即至善是众目的之目的,众“善”之“善”。而“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可见,幸福是众目的之目的,众善之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即幸福就是至善。理性的人要获得幸福就要追求至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和幸福。(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既然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所以对德性的研讨就刻不容缓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其意义更加广泛。他通过对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确切地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比如马的德性,就要使马成为一匹良马而且善于奔跑,驮着它的骑手冲向敌人。总之,德性既不是一种感受,也不是一种潜能,而只能是一种品质,而且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那么,“人的德性就是一种使人成为高尚的,并使其出色地运用其功能的品质。”由于有了德性人们才能更好的追求善,因此德性是人追求善的内在原因,德性之实现,也就是自我“优良品质”之实现,所以说,幸福也就是自我潜能的实现。人的德性又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他强调,理智德性是智慧、明智,是思考、推理的德性且大多是由教导而生成。而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大度、节制等。可见,德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一个人有善的品质未必产生善的结果,而一个善的品质之现实活动则必是善的活动、善的德性。“它必然要行动,而且是美好地行动”。(14页)比如公正的人是由于做了公正的事,节制的人是由于做了节制的事。如果不去做这些事,谁也别想成为有德性的人。因而,幸福的含义应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三)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有条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活动中,“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11页)只有幸福,也即幸福作为一种最高的善是终极的。而且,“从幸福的自足性看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终极的善应是自足的。”(11页)反过来,终极善的自足性,也就是幸福的自足性。他说:“我们现在所主张的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困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它在一切善的事物中是最高的选择。”(11页)因此,幸福是终极的,也是自足的,它自身就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但幸福并不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的。因为,首先,幸福要求身体的善,即要求健康的身体。其次,幸福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许多事情需要一种外在的手段,需要诸如朋友、财富、政治势力等才能成功,而缺少高贵的出身、英俊的相貌等就会损坏人的尊荣,也即损坏人的幸福。“把一个丑陋、孤苦、出身微贱的人称作幸福的,那就与我们的幸福观绝不相合了。尤其不能把那种子女及亲友都极其卑劣的人,或者虽有好的亲友却已经死去了的人称为幸福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因为幸福需要外在的善而认为幸福就是需要占有很多外在的东西。“一个人可以并不是大地和海洋的主宰者,但做着高尚的事业。有一个中等水平的财富,一个人就可以做合于德性的事情尽人皆知,那些普通的平民也可以和权贵们一样做可敬的事情,甚至做得更多些。而这就够了,因为合于德性而活动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 (四)自愿和中道是实现幸福的原则亚里士多德指出,完善的道德行为不仅应当是自觉的,而且也应当是自愿的。幸福不仅仅意味着感性需要或理性需要的满足,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形式。他认为,出于意愿的行为和违反意愿的行为是存在区别的。如果违反意愿的行为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也就是“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它就等同于罪恶。如果是因为惧怕某种更大的恶或者出于对上帝、法律等所给予的惩罚的恐惧而选择的行为,这也不是德性。德性是人们出于意愿的选择。如果一种好的行为是被迫做出的,那么,这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其中不存在德性。这两种情况下的违反意愿都不能得到宽恕和怜悯。德性与恶都是出于意愿的因而分别受到称赞与谴责。这个“出于意愿”的选择或说“自由选择”,对于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自由的本质是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它使得幸福成为可能。自由使人们可以选择符合德性的行为,而这又反过来引出了真正的愉快和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选择相对于我们自身适度的品质,而选择必须坚持中道的原则。他描述了当某种品质在其量过多或过少时,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适度的量是德性,太多或太少都是恶。例如,介于怯懦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的德性;介于恨和奉承之间的是友爱的德性等等。(五)沉思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得到幸福。他认为有三种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享乐的生活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是奴性的动物式生活。而政治的生活则太过肤浅,它追求财富、名誉、权力等不善的东西。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人的最好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沉思的生活是幸福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如果人可以获得的自足、闲暇,无劳动、享福祉的人的其他特性都可在沉思之中找到。”他认为,沉思是最大的幸福;在沉思中我们能获得闲暇,沉思不需要匆忙;它在自身外没有别的目的,是自足的幸福;它是人的智慧自由由活动,不依赖外部环境,具有独立性。所以,幸福当然是一种思辨。二、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现实意义及启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是积极乐观的,其中闪烁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他特别强调理性对幸福的统帅作用,认为只有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是幸福和善的,即以德性引导、控制行为,善与幸福才是现实的、可行的。善和幸福是各种行为活动的本原和始因,要实现幸福达到善,就要行为合乎德性。所以,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按照德性生活。这就表明,幸福是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学习和培养而得到的,努力是幸福获得的方式。 德性幸福论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是需要外在的善的,“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高贵)的事”,这些外在的善包括朋友、财富或权力。而且他强调,外在的善只是某种手段,目的是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但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把幸福等同于外在的善特别是财富,这是对幸福的贬低;把人的幸福限于物,也是对人自身的贬低。所以在现代社会提倡德性,追求人的幸福有其特殊的意义。德性幸福论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把幸福定义为灵魂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不仅要求理性的选择也包括行为过程中的自控。这种自控是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道德的自控更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只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不择手段,这只能是欲望的放纵,不能带来幸福。诚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例如,他对沉思的偏爱和执著说明他没有摆脱柏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