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doc_第1页
1.3.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doc_第2页
1.3.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doc_第3页
1.3.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doc_第4页
1.3.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二者结合,可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3026/N 北半球 00 南半球 23026/SP 北半球各地: 太阳直射点北移 春分日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长 夜渐短夏至日 冬至日昼渐短 夜渐长 昼渐短 夜渐长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等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昼现象 北极圈以北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与北半球正好相反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各12小时)例题1:(2008全国文综卷)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1)-(3)题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四地纬度依次是( A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D ) A.a月内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地较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地与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3)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 ) A.0Pa/Pb1解析:(1)该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 日之间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从图中看 出,从a月到b月三地昼渐长,所以三地在北半球,地昼渐短,所以地在南半球。所以选A。 (2)看图,a月和b月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所以昼短夜长,而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A、B都错。地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地纬度比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故C错。地与地之间的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D。 (3)地在a月昼长变化约为2小时,地在b月昼长变化约为5小时,故0Pa/Pb1。 4:306:007:3016:3018:0019:30夏至冬至二分东北西南北半球中纬度二分二至的太阳运行路径例题2:图2-3-14中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的太阳运行路径,已知A=200 ,B=400 ,判断此地的纬度是( C )A、23026/N B、 500N C、300N D、200N解:已知A=200 ,B=H=400 根据H=900| 计算出=300N本题要懂得在图中标出东、西、南、北方向例题2、图型转绘,绘出6月22日的太阳光照侧面图,要求绘出极地光照图:SNSN(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周年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230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23026/S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注:下表中的节气以北半球为准)23026/N以北23026/S以南23026/S与23026/N之间00 23026/S00 23026/N最小值冬至日夏至日夏至日冬至日最大值夏至日冬至日900(每年两次)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注:可参照太阳直射点点回归运动轨迹来讲解:2326N2326S0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春分3.21(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4、判断某地的地理纬度;5、计算楼距; 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P19页活动内容】1、在图1.23a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太阳直射23026/N ,此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2、在图1.23b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太阳直射23026/S,此日,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极圈出现极夜,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3、在图1.23c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还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00纬线(赤道),此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递减。无极昼和极夜现象。3、正午太阳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公式:H=90|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冬半年取负值。、规律性:太阳直射点与所地在同一半球时取正;不同半球取负。例题1:请绘出一条曲线,表示40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夏至306090春分秋分冬至春分解此题应先算出春、秋两分和夏至、冬至时40N的太阳高度角H(春、秋)=50H(夏至)=7326H(冬至)=2634区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例题2:设M(纬度00、东经300)、N(南纬23026/、东经300)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C ) A. 每年都有某一时刻Hm=Hn B.每年约有9 个月HmHnC. 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D.任何时候都是 HmHn例题3:洛阳(1120E,350N)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图5),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第11-12题。11.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B )A.23026 B.350 C.66034 D.55012.下列地区中,使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B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例题4:某校所在地(1200E、40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 D (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属于等值线的一种。把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太阳高度线。用等太阳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图称为等太阳高度线图,其实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有时题目中给出整个昼半球分布图,解答时也可遵循等太阳高度线的解题技巧。二、等太阳高度线图的解题技巧解决有关等太阳高度线图的试题,需要掌握以下技巧。1等太阳高度线图中,圆圈代表等太阳高度线,圆中所示的半球为昼半球,圆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为90度,太阳高度角数值从圆心向四周逐渐递减。太阳高度为0度的等太阳高度线就是该示意图的最大圆圈,即为晨昏线。0度太阳高度线大圆的西侧为晨线,大圆的东侧为昏线。在有数字标注的图中,如果最大圆标注的不是0度,也就不是晨昏线。2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的中心点圆心为太阳直射点,所以过该点的经线就是地方时12时所在的经线。该经线与等太阳高度线的各个交点均为此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示意图中其他各点均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3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的中心点圆心为太阳直射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该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所以该点太阳高度角为90度,该直射纬线上的所有点正午太阳高度也为90度。根据该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及季节。4赤道上某点相同经纬度间隔的实地距离相等,所以,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因此纬度跨度也为180度。如果太阳直射赤道,该经线与0度等太阳高度线的南北两个交点即为极点,最北点为北极点,最南点为南极点;如果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所在的正午太阳高度要大于0度,北极点位于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太阳高度角差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最北点所在的纬度范围以内会出现极昼现象,圆上没有南极点;如果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所在的正午太阳高度要大于0度,南极点位于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的太阳高度角差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最南点所在的纬度范围以内会出现极昼现象,圆上没有北极点。例题1:下图为某地区太阳高度的等值线图。Ad为经线。据此回答13-15:13.若此时为世界时(格林威治时间)6点,则地的地理位置是:( D )A.450N,90EB.45026N,900W C.21034N,90WD.68026N,900E14.设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地此刻的地方时为T。则下列不等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A.H600,T13时 B.H600,T13时C.H600,T13时 D.H600,T13时15.此日,北京(400N,1160E)比广州(230N,1130E)白昼长1小时26分,则北京比广州( A )A.日出早43分B.日出早1小时26分C.日落晚31分D.日落晚12分例题2:右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1)(3)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C )A.7时 B.15时 C.17时 D.21时(2)若两点经度相同,两点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D ) A.(3)此时( C ) A.PM为昏线,PN为晨线 B.新一天的范围约占1/8 C.新一天的范围约占7/8 D.全球昼夜平分解析:1、示意图是极地图和部分地区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复合图形。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的规律,结合等太阳高度线的分布规律,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2326N,45E),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时,因此北京时间为17时。答案:C解析:2、比较三点的太阳高度,和两点经度相同,但是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和两点纬度相同,但是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答案:D解析:3、图中MPN为晨昏线,其中PM为晨线,PN为昏线;地球上新、旧两天的分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和180经线,且180经线以西为东经区,是新一天的区域,以东为西经区,时间上迟一天,据图中资料计算新一天的范围是135W向东至180经线,它跨越了315,占7/8。答案:C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一)、四季的划分1、四季的成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2、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A、四季的含义: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B、现在与气候相结合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传统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气候统计学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3、四季划分的意义 季节的划分,对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二十四节气,有些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有些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有些对安排农事有指导作用(如惊蛰)。(二)、五带的划分:1、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2、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3、范围和特点: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纬度范围23026/N23026/S23026/N66034/N23026/S66034/S66034/N900N66034/S900S发生现象有阳光直射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4、划分五带的意义: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五带的划分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例题1:读下图回答:(1)上图为 月 日前后光 照示意图,按北京时间为当日14时,在图中 填出各条经线的度数。(2)在图中标出A点,A点为当日18点且昼夜平分。(3)在图中标出B点,B点位于A点和北京的正南方向。(4)在图中标出C点,C点此刻为当日20点,且昼长20小时。(5)在图中标出 D点,D点此刻为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6)在图中标出E点,E点此刻为16点,太阳高度为0。(7)图中F点为当日 时; 时日出。(8)如果古代有人在某地测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3,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8,那么当时的黄赤交角为 。A90W150W90E180ClDBE答案:(1)12月22日,在图中填 出各条经线的度数。(2)在图中标出A点,A点为当日18点且昼夜平分。(3)在图中标出B点,B点位于A点和北京的正南方向。(4)在图中标出C点,C点此刻为当日20点,且昼长20小时。(5)在图中标出 D点,D点此刻为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6)在图中标出E点,E点此刻为16点,太阳高度为0。 (7) 17,7 (8)2230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所示为 半球图,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3、图中B点是 月 日 点;这一天,A、B、C三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是 ,白昼最短的是: 。F点的白昼长为 小时。F点的日出时间为 时。4、图中A在D的 方向,B在D的 方向;沿图中直线A到D,实际方向是先向 方向,后又转向 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