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doc_第1页
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doc_第2页
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doc_第3页
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2.1知识及知识管理2.1.1 知识管理的起源和发展“知识管理”术语可以追溯到1969年,Zand在1969年提出了知识组织管理,预见了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企业员工向知识员工的转化,指出需要发展新的管理理念对这些巨大变化进行管理,即:知识组织管理。1976年,Rickson在社会积累领域研究大工业公司在技术知识应用和创新方面作用时,提出“知识管理”术语,用于分析在社会方面知识应用和发展的过程,然而并非在企业领域。知识管理的起源得益于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Drucker和Strassmann提出并强调了信息和显形知识作为组织日益重要资源,Senge研究集中于如何管理知识的文化纬度:学习型组织,Chris Argyris、Christoper Bartlett以及Dorothy Leonard-Barton从多个视角研究如何管理知识,其中Leonard-Barton在Chaparral Steel公司的知识管理的案例中提出了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Everett 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和Thomas Allen信息和技术转移的研究,对组织内知识产生、应用和扩散具有重要价值。上世纪80年代,1986年,Romer提出新增长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新经济增长点,并认为知识是企业必备的资源之一17。此后,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迸一步的研究,普遍认为知识是组织必备资源,并且逐渐成为组织发展的第一要素。与此同时,企业逐渐认识到知识对企业生存、发展以及创造价值的重要作用,开始关注企业知识,进行企业知识的管理实践。组织知识日益受到学者和企业重视,然而,大多数公司面对几何增长的信息和知识、日益复杂的产品和业务流程,缺乏管理企业知识的策略和方法,无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发展提供了处理海量信息和知识解决方案,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1978年,Doug Engelbart为解决企业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接口,在WWW出现前10年提出初级的超文本(Hypertext)和群件思想(Groupware),Rob Acksyn和Don McCracken开发了开放的分布式超媒体工具,并实现了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到80年代,出现很多基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管理知识的系统,提出并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的本体等领域。“知识管理”术语,在20年之后,正式地在在1986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为了提供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1989年美国公司联合集团提出管理知识财产的倡议,知识管理相关的论文开始在Sloan管理评论、组织科学、Harvard商业评论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第一本专著开始出版,如:Senge的第五项修炼和Sakaiya的知识价值观革命。1989年,第一个知识管理网站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在欧洲创办。上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和日本出现了一批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研究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战略、计划和步骤,1991年,Tom Stewart在财富杂志上发表著名文章智力(Brain power),1994年,IKMN发表欧洲企业知识管理调查报告,知识和流程管理创刊。1995年,欧共体通过ESPRIT计划,开始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项目提供资助,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 Takeuchi发表名著知识创新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1994年,Internet技术的推出和普及,数据挖掘、基于内容的检索、数据仓库、本体论等技术相继被提出,知识管理开始在企业大规模推广和实施;1997年,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知识管理学术会议,1998年,知识管理期刊在英国出现。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逐渐建立,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也开始扩散到其他领域和专业,同时,具有不同背景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理论探索,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达到了级数增长的状况。进入本世纪之后,语义网技术、网格技术、Web 2.0等计算机技术更是将知识管理研究和实施推向高潮。2.1.2 知识及相关研究1 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术语,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对于知识的定义,不同的学科都按照各自的研究视角和背景进行定义,因而各自不同,甚至在同一学科内知识的定义也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定义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知识定义是多视角的,具有多维的性质。每一种视角的定义,表示知识管理对组织知识的一种处理方式。 一些著名学者关于知识的定义:Nonaka:知识是一个验证了的信念,它增强实体有效行动的潜力18; Drucker:知识是改变事物或人的信息或者通过成为行动的基础,或者使人或组织能够以不同的或更有效的方式去行动19;Dawenport:知识是经验、数据、上下文信息、专家见解、根深蒂固的直觉的混合体,它提供了评价、合并新的经验与信息的环境和框架;知识产生于并应用在认识者的头脑中;在组织里,它通常不但嵌入在文档和知识库中,也存在于组织的流程、过程、实践和规范中20。 企业管理领域从不同视角对知识的定义: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知识是企业一种具有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性质的无形资产21;知识是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22,企业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23。知识作为企业产品:知识可以作为知识服务产品在市场出售,可以也作为智能、知识密集以及基于知识产品的一部分,称之为“冷冻知识”24。知识是组织行动基础:知识是组织行为的基础,同时组织活动产生新的知识,进而影响组织将来的活动25.知识是组织学习的输出:如同信息一样,知识被看成是组织学习的一种输出,被组织的成员所理解和应用26。 Alavi和Laidner总结的五种视觉的知识定义Alavi和Laidner在关于知识管理综述文章中整理一些学者关于知识的观点,分析知识管理基于5种视角的知识处理方式27,如表2.1所示。表2.1:知识的不同视角定义Table 2.1 视角知识定义KM知识处理方式心智状态通晓和理解的状态通过提供信息增强个人学习和理解能力对象可存储、处理的对象建立和管理知识库过程应用专门技能的过程知识流和创建、共享、分布知识的过程信息存取信息存取的状态存取、检索内容的组织能力影响行动的潜力构建核心竞争力,理解战略实现 信息技术领域关于数据、信息以及知识的辨析在信息处理领域中,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处理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而逐步实现的,因此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是具有层次的。但是,这三个概念的辨析也是经过大量的文献逐渐形成。数据:是未经解释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信息:是具上下文的数据的表示,经过解释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意义。知识:是对信息有意识处理的结果,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息技术领域关于数据、信息以及知识三个概念的关系可以用图2.2阶梯图形象表示。图2.2 数据、信息以及知识的层次关系2 知识的分类在不同的背景下,知识具有多种角度的定义,因而知识的分类也具有很多种。由于知识的分类是对知识的一种具体解释,知识的分类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显形知识(expli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Polanyi在1966年开创性地划分知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31,显形知识是可言传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只可意会的知识。两者的具体区别表现下面几个面32,首先,两者在可编码和转移机制方面不同:显形知识是可编码的,可以进行抽象、存储,易于交流和转移,无须知识主体存在,相反,隐性知识是直觉的和不可表达的,只有知识主体存在,才可进行交流和转移。隐性知识是通过具体实践获得的操作技能,是面向行动的具有高度个性化知识,难以形式化或交流,而显形知识可进行抽象、公式化以及脱离主体跨越时空转移,隐性知识的转移则需在个体之间建立理解、信任,通过近距离交互获得。第二,在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方面不同:显形知识可以通过正式学习获得,通过逻辑推理产生;隐性知识只可通过在相关的情景中进行实践获得,具体情景中参与个体的经验知识是隐性知识产生和交流的关键因素18。第三,在知识积累和使用模式不同:显形知识可集中存储和聚集,使用时无需主体参与,而隐性知识是个人化和情景化的,是分布存在的,不容易聚集,对隐性知识的认识需要主体的参与和合作。虽然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二类不同的知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是分离的,二类知识的结合和交互产生新的知识,其中隐性知识的使用和产生作用尤其突出33,人类知识来源于个体的直觉。同样,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转移隐性知识以及交互二类知识的能力。 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组织的知识可驻留在个体中,也可被组织成员所共享;个体知识是驻留在个体头脑中和个体身体技能中,是个体拥有的全部知识,可独立应用于特定类型的任务或问题中。应用中的自主性是其关键特征。对个体在存储和处理信息方面进行理性地认知限制,个体知识必将专业化和面向特定领域34,个体知识可以转移和传递,产生知识的驻留和积累。集体知识指组织成员分布和共享知识的方式,公司的知识积累表现为组织的规则、程序、惯例以及共享范式,指导公司员工解决问题活动和员工交互方式。集体知识类似组织的存储器或集体头脑35,即可象存储数据一样存储知识,又可表示员工交互时知识流动状态;集体知识约为个体知识的总和,多或少取决于组织转换个体知识为集体知识的机制36。 企业知识的认知分类从认识论和认识主体角度可以将企业知识分成四类:个体显形知识(Embrained Knowledge)、个体隐性知识(Embodied Knowledge)、组织显形知识(Encoded Knowledge)以及组织隐性知识(Embedded Knowledge)37。如表所示:表认知角度主 体 角 度个人企业显形个人显形知识企业显形知识隐性个人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个人显性知识(Embrained Knowledge):指个人拥有的抽象理论知识,如:科学知识等,反映个体概括和认知能力。个人隐性知识(Embodied Knowledge):是面向行动的、操作性的以及个性化知识,与特定情景具体问题的操作有关,通过应用操作过程产生。集体显形知识(Encoded Knowledge):指对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抽象、编码、储存在组织中的知识,利于组织集中和处理,倾向产生一致的、可预测的行为和输出模式。集体隐性知识(Embedded Knowledge):是驻留于组织惯例和规范中隐性知识的集体形式,是一种基于组织内共同信念和理解的隐性知识,使得组织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它是基于实践团体的组织学习,在缺乏具体规则环境中,支持复杂的交互行为模式。3 知识的转化Nonaka和Takeuchi在研究企业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时发现33,企业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的统一体,二者在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中相互关联、作用和转化,产生新的知识,进入更高一层循环转换,从而形成一个企业知识不断增加的SECI螺旋上升趋势。如表所示。表隐性知识显形知识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显形知识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之间隐性知识扩散和共享的过程,在过程中,个人或团队通过观察、模仿和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