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语篇?语篇是高于句子层次的一个语言单位。只要具有语篇特征,具有衔接成分,语义上是连贯的,句与句之间的排列符合逻辑,就可以视作是语篇。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几个方面分析文本,研究语篇的结构、句子的排列、句际关系、会话结构、语句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之间的语句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等内容,强调文本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语言学家里查兹等人对语篇(discourse)的定义是:“语言使用情况的概括用语,即作为交际行为结果语言”。也有人把它定义为“一系列连续的话语(utterances)和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不是一个语义单位,且必须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并且合乎语法,语义连贯。语篇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是交际过程中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语言形式。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或语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章中的相对位置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并识别篇章中的结构模式及规定这些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语篇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规则。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1976)认为,最好把语篇看作是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即不是形式而是意义单位。语篇分析又称话语分析或篇章语法是语言学中一门年轻学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引起注意,在七十年代迅猛发展。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特征的两个重要内容。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来实现,从而作者所欲表达的意图贯通整个语篇以达交际目的;连贯指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关系(crystal1985),依赖于语篇产生时的语境及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语篇研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 浅谈语篇分析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1-10 09:44:14 作者:张碗华 编辑:studa1211论文关键词:阅读教学大学英语语篇视角论文摘 要: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过多地停留在词、句的层面,忽视了语篇、语境的理解。语篇分析教学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从语篇内在结构入手,注重语篇衔接和连贯、语篇主题以及语篇体裁的角度启发和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长久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过于注重词汇、语言点的讲解,忽略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学生无法积极有效地提高其阅读能力。语篇分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词汇教学和语法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识别主题句,分析词与词之间、句子之间、段落篇章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最终达到阅读的目的。以语篇分析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和交际能力。借助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裁分析对语篇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理解;识别主题句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发展脉络;分析衔接和连贯手段来了解文章的层次。语篇分析法把语言基础训练,语篇分析研究、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一、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和阅读教学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是由结构主义者哈里斯(Harris)于1952年在美国语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20世纪60,70年代,语篇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并由此打破了以往语言学研究仅限于句子层面的界限,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深入到语篇。Harris曾指出:“语言不存在于单词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之中。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强调语言的行为和活动,强调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篇分析强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和赏析。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对位置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并识别篇章中的结构模式及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语篇分析可分为宏观结构研究和微观结构研究两大类。前者以研究语篇的生成层次及组织结构为主;后者以研究句子之间的关系、句群的连贯以及句子间的衔接手段为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准确引导学生在微观结构分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弄清句内、句际关系,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只有将宏观结构研究和微观结构相结合才能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二、语篇分析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篇分析法在阅读理解中的指导作用在国内外倍受重视。Cooper在他的研究结果中也指出:外语阅读理解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语篇理解力,而不是单句的理解力。语篇分析法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教学方法,它从宏观上将语篇与意义联系起来,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综合分析过程。(一)语篇的主题分析语篇中往往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语篇主题最能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中心思想。在语篇主题分析中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就是段落主题句。绝大多数语篇都有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段首,也会出现在段末或段中,因此对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了这一阅读技巧便比较容易找出段落主题句,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针对有的段落主题不明确,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语篇主题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还原作者的创作思想,从而把握语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二)语篇的体裁分析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体裁特点。将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语篇所具有的宏观认知结构和语言使用风格,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在大学英语阅读教材中会出现大量体裁不同的语篇,因此其语言风格和组句成篇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运用体裁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议论文这一体裁的语篇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找出主要论点,从属论点,以及主从论点的主次关系;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文章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语篇的论点、论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脉络,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与议论文有所不同,叙事体裁的语篇结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为转移,线索清晰,情节性较强,句式简单,用词生动。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此类语篇时,首先要明确故事发生的情境,然后明晰语篇的图式结构,指导学生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的顺序;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信息,以便理清作者的思想脉络、抓住语篇的中心思想。语篇体裁分析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加以运用,对于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轻宏观能力培养的现状是大有裨益。(三)语篇衔接手段的讲解衔接是语篇结构中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Halliday和Hasan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衔接问题。他们在英语的衔接(1976)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替代,照应,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替代就是指用其他词语来替代篇章中的一些基本结构成分。通过替代 一个词语或句子成为另一个词语或句子理解的依据,从而形成衔接关系。照应分为外指和内指。如果照应词的所指存在于语篇外的现实或想象的世界,则为外指。如果存在于语篇内部,则为内指。省略是指为了避免重复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一个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通常都会在原文中出现,这样就使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了衔接关系。连接是运用连接词来表现句子之间的语义逻辑联系。连接词往往是一些用来表示时间、因果、转折、条件等逻辑的关词语,如when,as soon as,because,but, however,though等。词汇衔接指用重复、同义词和反义词、词汇同现等词汇手段来体现语篇的语义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了解并熟悉语篇结构中的各种衔接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衔接手段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启承转合作用。(四)语篇连贯分析在语篇中语段、篇章之间的衔接,有些可以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表现出来,但是有些在语言形式上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必须通过上下文的意义联系,即语境来判断它们的连贯关系。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语篇连贯的构建对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语义上的连贯必须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理解其深层意义。语篇连贯分析即就是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语篇发生的具体环境,即语境。结合分析语篇中的句际关系,理解推断各句之间、各段落篇章之间的连贯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句子、段落篇章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意义。语篇连贯分析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了解语境对语篇意义的作用,分析语篇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在结构上和意义上的联系。这类句际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分指关系,重复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和因果关系。结合分析语篇中的句际关系,理解推断各句之间、各段落篇章之间的连贯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句子、段落篇章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意义。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阅读教学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结构和整体内容分析词句、人物性格和事件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语篇分析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以语篇为单位组织教学,既重视语言形式,又重视语言的功能,同时还注重语篇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与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既快又准的弄清语篇的整体结构与主旨大意。语篇教学顺应人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将其综合应用,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阅读中全面分析、理解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参考文献: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3李潇颖.大学英语语篇教学当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4王枫林.阅读理解和语篇分析J.外语界,1994,(1).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看法国中尉的女人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3-11 09:09:00 作者:李丹 编辑:studa090420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认为其既具有元小说自我指涉的特征,又悖谬地指向了外在的历史现实,而其“自指性”不仅没有削弱、反倒增强了文本对社会历史的“它指”功能。小说通过自揭虚构等元小说技巧,在将历史作为故事来讲的过程中凸出了历史的虚构性和叙述性,进而揭露了“客观”、“真实”的历史文本中隐藏的叙事逻辑和意识形态,揭露了历史甚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怎样按照话语霸权被虚构的。作为“历史编撰元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再是激进元小说式的自我指涉、自我沉醉、脱离历史、无关现实,而是在自我意识的掩盖下强烈地指向了社会权力话语的运作和意识形态对话。 关键词:历史编撰元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琳达哈琴意识形态虚构 一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当代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名著,从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了普通读者和学院派批评家两方面的高度赞扬,被认为是将后现代文本之实验性、创新性与通俗小说之趣味性、可读性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它的成功有力地回击了约翰巴思在“枯竭的文学”一文中认为当今小说已经黔驴技穷的那种悲观论调。从表面看,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但小说远远超出了传统爱情故事的范畴。福尔斯在小说中实践了纯熟的后现代写作技巧,使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元小说”特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叙述者通过“侵入式叙述”、“时空错位”、“矛盾开放”等手段自我暴露文本的虚构性。小说的前12章,叙述者模仿传统的全知叙述方式向读者讲述故事。他从容自信地介绍人物、安排他们经历悲欢离合,他上帝般地透视人物的心灵、展示他们最细微复杂的内心情感。在此,叙述者的可靠性和故事的真实性是传统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阅读契约。但到了13章,一个声音突然站出来,对这种叙述方式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开诚布公地宣布故事的虚构性,甚至邀请读者一起商讨写作技巧。12章结尾:“萨拉是谁?她是从什么样的阴影里冒出来的?”13章开头叙述者答道:“我不知道。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完全是想象的。我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在我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67)。叙述者的“侵入式叙述”自我揭露了文本的虚构性,提醒读者:你沉醉其中的并非真实世界,而不过是虚构小说。 在传统历史小说中,叙述者把读者引A-个仿佛天衣无缝的过去世界,很少或几乎不使用自己因处后来时代所获得的那种优越的视角。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不停地站在自己时代的高度对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评论,对自己的视角不仅毫不隐讳,反而津津乐道。于是我们看到叙述者在讲述一个100年前的故事时,镜头又突然拉回到20世纪,喷气式飞机、雷达、原子弹等当代事物在故事中唐突地露面,罗伯一格里耶、萨特、弗洛伊德等20世纪的人物及其思想在行文中不断地出现,并与主人公的行为思想互为关照。这种“时空错位”的手法强烈地暴露出文本展示的并非浑然天成的“真实”的过去,而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上虚构的一个世界。最为明显暴露虚构性的是小说的矛盾开放式的结尾。叙述者为故事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可能的结局。第一个结局出现在第44章,查尔斯离开萨拉,与欧内斯蒂娜结婚,平静地度过余生。第二个结局出现在第60章,查尔斯勇敢反叛社会的礼教和陈规,历经磨难之后找到萨拉,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三个结局出现在第61章,查尔斯找到萨拉,但萨拉拒绝了他,查尔斯真正开始体会生活、体会“自由选择”。三个结局的并行出现明确暴露了文本的虚构性。因为真实的现实是一次既定、无法选择的,而小说虚构则有无数的可能。 很明显,这不是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洛奇238),即“元小说”。它对自身作为人工制品之本质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自揭虚构。它是“自我指涉”的,指向了作为人工制品的小说自身。这一点福尔斯本人也不否认,他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个骗局”(Fowles and Vipond 19)。他还在1973年出版的诗集中深刻地阐述了小说的虚构性和游戏性:“小说与谎言是最亲密的表亲”(Fowles 12)。但另一方面,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的元小说与巴塞尔姆、库弗等作家创作的一些元小说又有明显的不同:巴塞尔姆的印第安反叛、库弗的保姆等元小说文本由于太过新奇、太过激进、太过散乱而几乎抗拒阅读。它们似乎只是一堆语言碎片的狂欢,其唯一的意义就是自揭虚构以凸显小说作为人工制品的自我意识。除了“自我指涉”之外,很难发现其有什么对现实、历史的指涉。而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的元小说在“自我指涉”的同时,却又悖谬地指向了文本以外的真实世界。 尽管作者不承认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叙述者拼命突出文本的非真实性,但小说对维多利亚时代几近乱真的模仿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频繁调用,还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文本外的历史和现实。福尔斯以令人惊叹的笔法精确地描摹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百态,从人们的语言、服饰、习俗、礼仪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不建构出浓浓的维多利亚风味,为故事人物营造了一个仿真的历史环境。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67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撰写资本论、1867年英国议会讨论赋予妇女平等选举权、1869年格顿女子学院成立、历史人物前拉斐尔派画家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及他的妹妹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等都出现在文本中。再加上随处可见的客观性十足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调查报告、统计数字等等,这些都为小说建立起了浓厚的历史真实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的元小说被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称为“历史编撰元小说”(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历史编撰元小说”是哈琴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那些“众所周知的通俗小说,它们既具有强烈的自我反射性,同时又悖论式地主张拥有历史事件和真实的人物”(Hutcheon 5)。哈琴对纯粹“自指”式的元小说和以一种悖谬的方式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元小说作了区分。她指出,的确有一部分进行极端的形式实验、沉迷于文字游戏、卖弄形式技巧的元小说。这些作品因其精英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而远离了普通读者,加重了文学被边缘化的程度,她称之为“晚期现代主义激进元小说”。但另一部分元小说将后现代实验性写作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联结,自我指涉的同时又悖谬地关注社会历史,而其“自指性”不仅没有削弱、反倒增强了文本对社会历史的“它指”功能,她称之为“历史编撰元小说。” 历史编撰元小说采用历史题材,以自揭虚构等元小说的形式技巧写出了新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叙事的看法,它在将历史作为故事来讲的过程中凸显了历史的虚构性和叙述性,并揭 露虚构背后的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历史编撰元小说是元小说手法与历史编撰学的结合,它包含以下要素:1它是元小说,具有一般元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揭虚构的特点。2它运用历史素材,虽然对自身作为人工虚构物之本质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仍然试图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频繁调用而“使它的读者和书页以外的世界重新联结起来”(Hutcheon5)。3它通过对历史的重访(revisiting)和重构(reworking)以及在此过程中对“虚构”的暴露,凸显历史“被建构”的特征,进而揭露“客观”、“真实”的历史文本中隐藏的叙事逻辑和意识形态,揭露历史是怎样按照话语霸权被虚构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正具有历史编撰元小说的以上三点基本特质。它基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利用元小说自我反射、自揭虚构的各种形式技巧,来揭露历史的文本性和虚构性。在这个过程中试图拓展关于意识形态内涵、关于话语、知识、权力等的讨论。 我们首先来看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如何揭露“历史”的虚构性的。如前所述,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自我指涉的同时,也精确地呈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然而读者会发现,法国中尉的女人呈现的这段历史与传统历史小说呈现的历史不一样,它缺乏一个稳定的支撑。这个经历和讲述历史的人,或者说这个历史主体,不能提供任何的稳定感和可靠感。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存在着两个相互抵触、相互拆台的叙述层。第一叙述层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查尔斯和萨拉的故事,力图“真实地”营造出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氛围。在小说的前12章,这个叙述声音跟所有历史文本的叙述声音一样,显得权威、稳定又可靠。第二叙述层是个元叙述层,这一层叙述者讲的不再是故事,而是对叙述行为进行评判。他不再强调自己的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而是公开申明其虚构性,对第一层进行拆台:“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完全是想象的。我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在我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面对自己塑造的人物,他不再强调自己的真实和权威,他坦言:“像萨拉这样的现代女性的确存在,但我从来不了解她们”(68)。读者最终发现,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他呈现了一段历史,但拒绝对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做出保证,并用元小说的“侵入式叙述”方式公开声明其虚构。然而,在小说的前12章,第一叙述层中呈现的历史何以“显得”是真实的呢?这是元叙述层进一步揭露的问题。 新历史主义等当代理论认为,历史和小说一样,是语言的建构物,这种语言建构物在叙述形式上是高度惯例化的。历史所谓的“真实”更多地是来自于其形式上的“逼真性”,而非来自于客观真实。换句话说,历史文本之呈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不是依赖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而是依赖于能有效营造“逼真性”幻觉的叙述惯例。哈琴指出:“历史编撰和小说中的叙述惯例,不是意义制造的约束,而正是意义制造的必要条件”(Hutcheon 121)。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元叙述者对这些叙述惯例一一进行自我揭底,从而解构了“历史真实”。当然,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叙述者揭露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惯例。但只要我们承认,在凭借着形式上的逼真性而宣称反映“客观真实”这一点上,历史叙事与现实主义小说并无区别,我们就会明白叙述者揭露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惯例,所带来的历史认识论上的后果。 我们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事实上是相信作为一种“叙事”的历史文本对于世界的忠实再现,也即历史叙事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面目出现。而现实主义叙事之所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从阅读的角度看,是因为与骑士小说或冒险小说相比,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似乎没有任何可辨认出来的叙事成规,每一件事都像它在生活中那样自然而然地发生。然而只要我们承认“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某些内容或叙述上的共同的特点,就是承认现实主义也是基于成规。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全面考察了现实主义小说营造真实性的各种成规手段。以卡勒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和以雅可布逊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出色地论证了现实主义不等于真实,它不过是一种读者对其的阅读、接受已经“自然化”了的叙述成规。历史与现实主义小说共享着这些成规,比如叙述者隐蔽自己的声音,而仅仅记录事件,仿佛世界在自主呈现,而未沾染任何主观色彩。怀特说,在历史中,与在文学中一样,是叙事成规决定着一个被描述的事件是否是“事实”。当我们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会发现随着情节的进展,它们在按照我们对“真实”的成规性认识来对事件进行表现。它们预期我们的反映,用各种成规技巧来鼓励我们的信任。它们其实早就抓住了我们意识中经验世界的真相。于是我们最终尴尬地发现,不是我们在读小说,而是小说在读我们。 历史与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正是随着这些营造“逼真性”幻觉的叙述成规的暴露,而被解构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第一叙述层以“现实主义”的方式“真实地”呈现了一段维多利亚历史。而第二层的元叙述者却在安排故事进展的过程中公然站出来讨论叙述技巧,把现实主义叙事小心隐藏的用以营造“真实性”的成规伎俩全盘抖落出来:“如果我到现在还装成了解我笔下人物的心思和最深处的思想,那是因为正在按照我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人们普遍接受的传统手法(包括一些词汇和语气)进行写作:小说家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他并非知道一切,但他试图装成无所不知”(67)。在小说的第55章,叙述者拿不准是否应该让查尔斯找到萨拉,于是揭露此种情况下传统小说的成规做法:“小说往往伪装与现实一致:作家把冲突双方放在一个圈子里,然后描绘它们之间的争斗,但是实际上争斗是事先安排好的,作家让自己喜欢的那个获胜”(292)。通过把现实主义作家所掩盖的、有助于“伪装与现实一致”的各种叙事成规和叙述策略暴露出来,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叙述者解构了现实主义的“真实”,也消解了一切利用现实主义叙事的逼真度制造“历史真实”的可能。 总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叙述者通过对虚构的自我暴露、对叙述惯例的自我揭底,不仅使“历史”变得狐然可疑,而且还进一步揭露了所谓的“历史真实”不过是叙述惯例的建构物。 三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叙述者告诉我们,“客观”、“真实”的历史是依靠叙述惯例而人为建构(或虚构)的。不仅如此,这个叙述者还通过元小说式的自我意识,以自己的历史版本为范例,来对此建构的过程进行凸显,并揭露虚构背后的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操纵。 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只能来自各种被阐释和编织过的“文本化的残余”文献、档案证物、目击证据等(Hutcheon 96)。这些文本化的残余“不能被视为仅仅是偶然形成的,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必然是经历了选择眭保存和涂抹的微妙过程”(Montrose 15)。也即文本并不是镜子式地对历史进行“反映”,而是通过人为的选择性保存和涂抹的过程来对历史进行“建构”。这个建构或虚构历史的过程受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制约,因而并非是随意的。在怀特看来,历史事件(events)不同于历史事实(facts)。历史事件是构造历史事实的基础,而历史事实则是经过选择、阐释和情节编排的、被赋予意义的事件,是受话语和意识形态制约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可以从同一组历史事件中找出不同的事实,“一个叙述性陈述可能将一组事件再现为具有史诗或悲剧的形式和意义,而另一个叙述则可能将同一组事件以相同的合理性,也不违反任何事实记载地再现为闹剧”(怀特326)。因此在怀特看来,历史就不是一种,而是有多少种意识形态、多少种阐释和编码方式,就有多少种历史。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法国中尉的女人毫不掩饰自己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而对历史进行“文本建构”的过程。它在史料的运用方式上与传统的历史小说不同。传统的历史小说,正像卢卡奇在历史小说中指出的,往往合并和吸收历史资料来为自己虚构的世界造成一种真实感(Lukacs 59)。法国中尉的女人之类的历史编撰元小说合并、但很少吸收这些历史资料。相反,试图吸收资料的过程往往成为其着意凸显的对象。读者能清楚地看到叙述者收集资料的过程以及赋予其叙述秩序的努力(Hutcheon 114)。叙述者往往利用元小说自我反射的方式,来对此过程进行暴露。并且在此过程中,小说常常从新的视角来对史实间的等级秩序、因果关系等进行阐释,以建构全新的历史版本,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历史进行质疑,并通过元小说的自我揭底,向读者揭露出不同的历史版本背后隐藏的权力话语的真相。这样的元小说的确使其读者与外部真实世界建立起了联结通过让我们意识到对已被接受的历史版本进行质疑的必要性。福尔斯在写作之前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这点从他广泛征引各种社会调查报告、统计数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难看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文本中涉及的所有这些历史资料、历史事件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筛选和独特阐释,以此来重构另一版本的维多利亚历史。在正史版本中,维多利亚社会保守克制、秩序井然,当时的“妇女不得越雷池半步”(81),她们都是标准的淑女,“仿佛一旦有男人敢于开口对她说话,她马上就会晕倒”(18)。总之,父权制就跟以往的很多个世纪一样,牢固、稳定、理所当然。历史一旦成为文本(特别是官方文本),就往往以一元化的、整体性的面目出现。作为后结构主义灵魂人物的福柯向这种“宏大叙事”式的历史发出挑战。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指出这种一元、整体性、连续性的历史是一种话语表述,它压制了运动、变化、偶然和差异。福尔斯自称女权主义者。法国中尉的女人对1867年英国议会讨论赋予妇女平等选举权”、“1869年格顿女子学院成立”等史实的征引和对“罗塞蒂兄妹”等历史人物的调用,显然表明福尔斯在对被正史所压制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作出回应。 美国历史学家多明尼克(Dominiek LaCapra)曾指出,历史学家所使用的所有的文献档案,在建构历史现象的过程中,都不是一些中立的证物。对过去的再现是经过了历史学家的选择的,他们以此来表明他们想要表明的任何东西。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征引了1867年的儿童雇佣委员会报告,这则报告表明维多利亚社会在男女关系上远不是我们想象的保守克制:报告中的“我”“曾亲眼看到十四到十六岁之间男女少年不堪入目的非礼行为。”“我”也“曾看到一些小伙子在小溪里沐浴,而十三至十九岁的姑娘们则在岸上观看”(191)。叙述者征引这则文献显然是为了建构自己版本的历史。但他并不想像其他的历史叙述者一样,将历史建构做得巧妙、狡猾而不着痕迹。相反,这个元叙述者充满自我意识地声明,他所引用的文献(并暗示所有历史学家所引用的文献、及其所省略和抛弃的文献)都经过了自己的高度过滤,引用者以之作为表达自己意识形态立场的工具:“在每一个时代,大多数见证人和记者都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阶级,因此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少数人歪曲现实的现象。我们认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过分拘谨、坚持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其实那只是中产阶级对中产阶级精神特质的看法。如果我们要寻找客观的现实,我们必须到别的地方去找查梅林的著作,查各种委员会的报告等等”(193)。他还指出,历史学家所宣称的“客观再现历史”的虚伪性“极为明显地表现在对出版物狂热的删节和修订,用虚假的外表冒充真实传给容易受骗上当的子孙后代”(265)。这样一来,叙述者建构了自己版本的维多利亚史,然后又通过元小说式自我反射的行为,把自己建构历史的过程(以及暗示所有历史建构的过程)进行自我揭底。他让读者明白,并不存在“客观”、“真实”的历史,不管是维多利亚男权主义的官方正史,还是自己版本的女权主义运动史,都不过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立场的人们,根植于不同的权力系统、进行的不同建构而已。而这些不同权力系统所建构出的历史版本,都能以“真实历史”的名义来对人们实施意识形态掌控,从而与现存权力系统的维持或改革紧密相连。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元叙述者“对于历史意义的公开的和任意的建构并没有使人们对文本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是定义了另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严肃性,这种严肃性承认记录或书写过去时所固有的限制及其力量”(Huteheon 117)。 法国中尉的女人建构的历史凸显了被过去的历史版本所压制的边缘和差异,从而表达了新的意识形态内涵。女权主义这条暗存的潜流在以往的官方历史文本中是被遮蔽的。正史版本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保守克制、秩序井然的维多利亚社会如何严谨有序而欣欣向荣地发展的故事。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一篇关于史学的神话性的文章中指出,当试图以故事形式叙述历史时,历史学家在历史记录中发现的所谓的历史的“整体一致性”,只有通过其强加于历史记录的“欺骗性概要”才能获得。“任何历史的整体一致性都是故事的一致性,而这必须通过修改、剔除一些事实以使其它事实适合于故事形式来实现”(Levi-Strauss 57)。也即是说,历史叙事是一种排除结构,对任何单一、线性叙事的标举都同时意味着对差异、对其他叙事的压制,在此,“假定的语篇的线性可被视为特别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代理者”(柯里90)。历史编撰元小说所做的,就是标举新的意识形态立场,重构一个关于被排除者的历史文本,以抵消以往的单一、整体性历史叙事的排除作用,进而抵消它对我们所实施的隐蔽的意识形态渗透。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对以往史家忽略、回避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文献的征引和缝合,生成了不同于以往父权制叙事的另一版本的维多利亚史。这部历史让我们注意到以往的历史文本中叙事性排除的存在。在过去,正是这些被排除了的东西构成了话语。而现在,也正是对这些被排除了的东西的凸显,构成了新的话语。 四 尽管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重构了自己版本的历史,尽管萨拉这个人物的塑造的确会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女权主义者,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从来没有宣称过自己版本的历史的真实性。相反,他通过侵入式叙述、时空错位、矛盾开放等元小说手法再三强调文本之虚构本质。于是读者发现,叙述者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甲设备出租合同范本
- 相机租赁低价合同范本
- 穿梭式机器人技术在家居行业中的物流解决方案
- 店铺经营分红合同范本
- 电影摄影设备装配调试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考核试卷含答案
- 井下采煤工安全实操能力考核试卷含答案
- 拖拉机冲剪压加工生产线操作调整工QC管理评优考核试卷含答案
- 仲钼酸铵制备工岗前激励考核试卷含答案
- 飞机蒙皮落压钣金工岗位职业健康技术规程
- 保健拔罐师岗前班组管理考核试卷含答案
- 胃瘘后期护理
- 农民素质培训课件
- 小细胞肺癌合并低钠血症诊断与治疗
- 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全套课件
-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培训
- 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开采工程
- 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办法(邮政储蓄)
-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 火车过桥问题新版课件
- 《锂电池用辅助材料 第1部分 金属极耳》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 YS/T 886-2013纯钛型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