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doc_第1页
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doc_第2页
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doc_第3页
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doc_第4页
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古诗研究59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周进珍(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0)提要: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在我国古代优秀诗文中,蕴涵着对生命和谐性的礼赞,对生命独特性的张扬,对生命超越性的追求,所有这一切都可启发人们扞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古诗文;生命教育;生命的和谐性;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超越性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7)05005903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课题.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关注一切自然生命.这既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又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扞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I1生命教育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进行生命教育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不仅是因为欣赏者与文学作品之间是一种心灵沟通,推心置腹的对话,而且是由于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用”我”的全部生命去拥抱作为对象的另一个整体的生命.翻开我国古代诗文,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作家无一不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们用全部的身心去拥抱生命,去体悟人生,在那些优秀作品的文字背后都涌动着生命的热流,潜藏着对人生状态的终极关怀.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文中生命教育意蕴的解析,为生命教育搭建一座新的平台.一,古诗文蕴涵着对生命和谐性的礼赞生命的和谐性,从狭义上讲是指个体生命三要素即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和谐,从广义上讲,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和谐,都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前提和保证.从我国古代诗文中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对这种生命和谐性的向往和礼赞,生命和谐性是流淌在古诗文中的脉脉血液.在古诗文中,生命和谐性的最突出表现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物生命的亲和关系,自然宇宙生命和人的精神心灵,人的社会生命的和谐律动.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的贺新郎:“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仅如此,他还在西江月遣兴中描绘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日去!这里的敬亭山,青山和松树的生命和人的生命达成了自然的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在互为你我中奏响生命的和谐旋律.这样的作品仅仅把它理解为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显然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讲,其魅力在蕴涵于作品中的强烈的生命和谐意识.在古诗文中,生命和谐性的又一突出表现是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物的精神品质息息相通,达成美妙的契合.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无心出岫的云,倦飞知还的鸟,以及孤松,菊花都赋予了与作者一致的个性情操;自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所歌颂的小草;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所赞叹的毛竹;陆游”冷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所感慨的梅花;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赏识的莲花,等等.它们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花和草,也不仅仅是作家诗人抒写情怀的借托物或象征物,它们俨然是作家,诗人灵魂的镜子,镜中的灵魂与关照物的灵魂实质上是和谐一致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毛竹的坚韧与不屈,梅花的忠贞不渝,莲花的高洁自爱,其实正是作家,诗人所追求和赞美的高尚品质.显而易见,抒情主人公与自然物在这里以更高的姿态,更深的层次达成了和谐与统一,令欣赏者在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品味生命和谐的韵味.在古诗文中对生命和谐性的礼赞,最集中的表现是作者着眼于生命间的联系,从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注重生态因子多样性的和谐与平衡,互惠与共生.史怀泽曾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I2他强调了生态伦理观念,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但是,这个道理常被我们现代文明人所忽视.值得欣慰的是,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早在我国古代就被诗人,作家们意识到,感受到了,并且在其作品中表达着淳朴的生命和谐意识.如,宋人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月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唐人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人的徐元杰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即使是以豪放词着称的辛弃疾也写出了这样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类作品中各种人以外的动植物的生命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不仅如此,就连本来无生命的自然物池塘,月亮,落日,群山,湖泊等都在生命意识的笼罩下显得生机勃勃,摇曳多姿.清人端木国瑚的沙湾放船更是把多种生命因子的完美结合推向了新的境界:”恰好新晴放野航,轻鸥个个出回塘.一溪绿水皆春雨,女儿多见采茶忙.沙头剩有桃花片,流出村来百里香.”新晴的春日暖意融融,飞翔的白鸥生命灵动,两岸青山伴着绿水,桃花片片上下翻飞,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地在田问地头忙碌.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啊!而在这背后我们分明能够触摸得到作者因生命的和谐而产生的灵魂震颤.这类作品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其中洋溢着对和谐生命的礼赞.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全人教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从这一视角看,人是活在天,地,人,物,我的关系中,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共生,共存的.因此,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共存共荣的教育是生命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生命教育要使人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去体味生命的意义,增进生命之间的和谐,展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应该说,古诗文中许多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形象且富有美学意义的教材.二,古诗文蕴涵着对生命独特性的张扬生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这种独特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的人也绝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我国古诗文虽然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在蕴涵生命的独特性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欣赏离骚涉江天问时,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会自然浮现脑海:诗人身佩长剑,登高望远,迎风而立,紧锁双眉,仰面沉思,似乎在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慨叹.在这条求索的路上,他表现出了浓厚的自我与社会双重固持的融合与渗透精神.一方面他对社会理想的固持表现在”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中,显示了积极人世,救世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对自我的关注又突出地表现在他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遗世独立的性格上.透过他对天地大胆怀疑,对完美人格追求的独特个性,我们能深切地体悟到他在自我和社会的融合中散发的滚滚生命意识.他这种生命不息,求索不止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正是当今生命教育所要弘扬的吗?如果说屈原是以其独特的”屈骚精神”张扬着生命独特性的话,那么庄子这个具有瑰丽故事,传奇人生的思想家,文学家却是以他孤独睿智的灵魂,偏激到极致的人生态度而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一部庄子表面上看似荒诞,虚无,但实际上却是对人类最深沉的悲悯,他用冷眼看穿统治的黑暗,世俗的污浊,又用难以忘情的热心肠对人类,对人生悲慨万端.他的作品透视出了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爱人的心灵,他在自己的”哲学困境”里徘徊于”看透”与”有情”之间,因而也成就了他那独上高楼的无奈与荒凉的人生和文本个性.庄子也是独特的,因为他的作品张扬着独特的个性,多少年来每当文人遇到困境的时候,都会从他那里得到慰藉.如今,我们对庄子散文虽然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但是他那”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所包孕的尊重万物生命的情怀也正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曹操对于个性的张扬在古代诗文中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诗一方面表现出对战乱现实的愤慨和关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生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向往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个珍惜生命之人的肺腑之叹.不仅如此,他还明确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的襟怀昭然若揭.读曹操的诗,政治家宏伟的气概,军事家果敢的风度,诗人慷慨激越的情怀浑然一体,栩栩如生地扑面而来.曹操的诗也张扬着独特的个性,他把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气质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诗歌中唱响了”建安风骨”的最强音,显示了生命意义的力度与厚度.曹操的这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追求人生创造性价值的人生态度也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诗文中张扬生命的独特性,李白应当是最富特征的.他是那样傲岸不羁,高兴时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洋溢着乐观和自负;烦闷时便”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愤怒惆怅溢于言表;对统治者不满时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刚正不阿之气概历历在目;不甘沉寂想要建功立业时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盼和自信跃然纸上.读李白的诗,我们可以从他那无遮掩少顾及的率真抒情中感受到一种中国文化传统少有的自由,一种旷古冲霄的才情.一种天地任我遨游的飘逸气势,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感知力与想象力.毫无疑问,李白的诗把生命的独特性张扬到了极致.他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从未放弃过自己,直到临终前的临路歌还执着地表达着对人世的爱.一个才华横溢,胸怀宏图大志的人在政治上遭受了沉重打击,却还能够如此执着地热爱生命,这对意志薄弱,动辄就要放弃生命,放弃追求的人来讲,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无须再列举更多的诗文作品,我们就能毫无疑义地看到古诗文蕴涵着对生命独特性的张扬,这种独特性体现为独特的体验性,独特的感悟力,独特的创造性和自由灵动的生命活力,这些都不是被决定的,而是在诗人,作家们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而这些也正是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的.三,古诗文蕴涵着对生命超越性的追求人类的生命是一条向未来奔涌的河流,自然生命因为它的古诗研究61短暂是无法汇人其中的.只有人的精神生命的河流是一个无尽之流,永恒之流.凡是突破自然生命的囿限,弘扬精神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汇人这条河流,同时也就具有了永恒性.对生命个体而言,能够冲破名缰利锁的束缚和遮蔽,使生命在对经验领域和常态领域的超脱中进入澄明境界,得到艺术的升华,便是一种超越.有了这种生命的超越性便能”诗意化地栖居在大地上”,享受艺术人生.我国古代庄子的旷达,陶渊明的恬淡,郑板桥的”糊涂”,就是升华了的艺术人生的体现.当然,他们的作品也充满着对生命超越性的追求.还是先看陶渊明吧!他不但在桃花源记里为我们开辟了一块人与人,人与环境亲密相处,和谐共荣的精神领地,作为一千多年来人们诗意化栖居的精神家园,而且在他的诗作中也透露出了宁静,淡泊,安逸,完全的纯自然的和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悠然的心境,清净的自然环境,显示出了生命的轻松自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派归隐田园后的自足自乐及生命本身透出来的无忧无虑的自然和谐之心境.没有愁苦,没有奢望,充满了朴素的自然气息,这是摆脱一切功名利禄的羁绊后回到自然状态的一种精神上的充盈和轻松.可贵的是,归隐后的陶渊明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是备尝艰辛,但他所看重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的超越和自由.梭罗曾经指出:”生活在大地上不仅需要精神上超凡脱俗,而且需要自然化.”陶渊明把这两个方面都圆满地统一到了他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并且在他的诗文里表现着那种精神超越,升华后的自在与自得.正因为这样,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悟到生命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可贵.这是那些在世俗中追名逐利的人所永远无法体会得到的生命本真的意义.对生命超越性的追求在苏轼的人生和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走近苏轼,我们就能感觉到他的坚韧积极,襟怀宽阔.他虽然才学超群,但却在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风浪中沉落,屡遭迫害的经历造成了他个人命运的不幸悲剧.但当他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时,便能逐渐忘情世俗,超然物外,以旷达襟怀阅历人生,化险恶政治风浪的冲击于物我两忘之境,在对自然和宇宙永存的深切人生体验中超越了功利的自然生命:”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清新怡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血泥”,那样深沉超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旷达彻悟;”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那样澄澈顿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超脱醒悟.苏轼就是这样将生命放在自然和宇宙之中来进行自我关照和反省,同时也使他的生命通过这种体验在艺术中获得了”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生命本身的全部,是超脱中的升华.正因为如此,苏轼作品中那具有现实生命力的话语至今仍闪烁着智慧,旷达,欢愉的光芒.而这种对生命超越性追求和拥有的情怀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也是生命教育所要彰显的.对生命超越性的追求在欧阳修的诗文中也有所展露.虽然作为一个政治家,其政治生命曾几经沉浮,但始终没有动摇他的刚正不阿.他之所以在一次次的权奸打击面前怀揣正义,直言敢谏,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他超越了世俗的名缰利锁,超越了自然生命中的种种物质欲望,而趋于精神生命的完美.譬如,在遭贬的情境下成就的散文醉翁亭记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文中描绘了秀美的群山,潺潺的流水,水中的游鱼,泉上的亭台,林间的飞鸟,悠然的行人,欢乐的游客,这些有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