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一词是1946年4月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美国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说辞中首次提出的。1947年4月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同年,政论家李普曼的冷战出版后,“冷战”一词随之被广泛采用。易误指正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关系(1)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3)“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两极格局的形成。2.美国援助欧洲的影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或成立北约,并非一项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或谋求共同的安全,而是包含了多重目的: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等。但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在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实行该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使其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并未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世界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的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宣言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1.“欧共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一个概念。“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2.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抵制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霸权政策。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洲一体化的根源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保障自身经济安全、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产物,并不仅仅是要摆脱美国控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史论术语填后背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1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B“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解析:选D材料中“长时期的和平”说法是从和平角度评价“冷战”,就是“冷战”期间世界大战得以避免,故D项正确。22018年2月9日晚举行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朝鲜和韩国体育代表团持“朝鲜半岛旗”共同入场,在阿里郎的伴奏下一起入场,全场欢呼,令人动容。下列关于韩国和朝鲜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朝鲜和韩国关系缓和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发展B朝鲜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C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影响D朝韩有着共同历史文化传统解析:选B朝韩本来是一个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朝鲜分裂是因为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的,两国关系的缓和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故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应该是越南战争,故选B项。3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A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多极化趋势出现C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成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B项正确;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仍然在发展,多极化格局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4漫画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是一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帽上英文是“DOLLAR”,机器前方英文是“MARSHALLPLAN”),该漫画强调马歇尔计划意在()A控制欧洲各国 B促进欧洲联合C稳定欧洲秩序 D推动欧洲复兴解析:选A漫画反映的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故A项正确。5如果要给下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A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B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析:选D由材料可以看出,美国试图将他的这种美式民主嫁接到世界的众多国家,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显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其他国家的政治,故D项正确。史料一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年9月)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划线部分表明了两大对峙阵营的性质。史料二中划线部分表明了两大阵营的斗争方式。史论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史料二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主题二全球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史料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欧共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大多数“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经济观察网 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教你读史划线部分的核心是: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反映了欧共体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划线部分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划线部分中欧元的使用说明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论形成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1美苏“冷战”的表现与评价史料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探究根据史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史料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联邦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63%。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探究根据史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提示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3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史料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对重大国际问题拥有了表决权。(2)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联合国内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影响(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的演变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4)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4)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题组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2013江苏高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解析:选A据地图中的时间信息“19451949年”可知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错误,当时在欧洲没有出现热战;C项错误,当时华约还没有建立;D项错误,德国统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2.(2011江苏高考)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解析:选B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当时是赫鲁晓夫当政,A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终结,C项错误;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3(2010江苏高考)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解析:选D由“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意为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冲突而进行“冷战”,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题组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4(2018江苏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解析:选D从材料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此时欧共体已经建立,根据题干中数据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总额和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西欧所占的比例上升,可知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格局,B项错误;西欧经济的发展对美国是一种挑战,不能缓和西欧与美国的矛盾,C项错误。5(2015江苏高考)“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解析:选C题干材料“新解放的国家”“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并没有使国际力量失衡,也不可能消除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B、D两项与史实不符。题组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6(2014江苏高考)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