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docx_第1页
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docx_第2页
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docx_第3页
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docx_第4页
对_市民记者_概念的质疑.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市 民 记 者 ”概 念 的 质 疑吴廷俊王大丽【内容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 “市民记者” 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 “记者” 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化过程; 作为职业的 “记者”,在新闻传播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具有不可替 代的特征。而 “市民记者” 既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有的特征,也有违法律对记者的界定,因此 是不成立的。【关键词】 记者; 市民记者; 概念; 概念滥用公共新闻和公共生活 。而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人民大 学 新 闻 学 院 蔡 雯 教 授 发 表 于 国 际 新 闻 界 2004 年第 1 期上的 公共新闻: 发展中的理论与 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 公 共 新 闻 及 其 研 究 一文 “是中国对公共新闻运动的最早介绍”。 蔡雯教授将 “public journalism” 翻译 为 “公 共 新 闻 ”,并 称 “公共新 闻 ” 在 美 国 又 被 称 为 “公 民 新 闻 ” ( civic journalism) 。 随后,她发表的 美国新闻界关于 “公共新闻 ” 的 实 践 与 争 论 一 文 中, 对 “公 共 新 闻 ”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其 ( 公共新闻) 特点是新闻报 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 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 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2005 年 6 月,蔡雯教 授 又 发 表 试论 “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 ” 一 文,进一步阐述美国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的关系,她 指出: “在美国最早倡导公共新闻学的一批新闻学者 已经把 公共新 闻 理 念 又 向 前 推 进 了 一 大 步 他们认为,网络 技 术 为 公 共 新 闻 的 发 展 开 辟 了 一个新天地, 公 共 新 闻 已 经 由 媒 体 发 动 公 众 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进入到社会公众可以 不依赖 传 统 媒 体,自 主 发 表 观 点、形 成 舆 论 甚 至 组 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 之后,蔡雯教授又先后在各刊物上发表关于这一转变的相 关 论 文。 在 从 “公 共 新 闻 ” 到 “公 民 新闻” 试析 西 方 国 家 新 闻 传 播 正 在 发 生 的 变 化 一文中,蔡雯教授分析了从 Public / Civic Journalism 概 念到 Citizen Journalism 的 细 微 变 化, 将 前 者 翻 译 为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和新闻学论文里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让人啼笑皆非的概念, “市民记者” 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少媒体堂而皇之地以 “市民记者” 为题 策 划 新 闻 活 动, 有 的 直 接 以 “市 民 记 者 ” 做版面标题或专栏标题,名之曰 “创 新”。问 之 何 谓 “市民记者”,则答非所问。更有学者发表学术文章, 对 “市民记者” 进 行 煞 有 介 事 的 论 证, 声 称 在 信 息 时代背景下, “人人都可以成为 市民记者”。殊不 知,这种论 证 是 对 “记 者 ” 概 念 的 外 延 无 限 扩 张, 最终必然会毁灭这一概念。基于此,本文将对 “市民 记者” 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一、“市民记者” ( Citizen Journalist) 的概念溯源及解析在一些学者的文章中, “市民记者” 与 “公共新 闻” “公民新闻” 等概念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要追 溯 “市民记者” 概 念 来 源, 首 先 应 该 对 与 之 相 关 的 “公共新闻” “公民新闻” 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 一) “公共新闻” “公民新闻” 概念辨析及相互 关系1.理解中国对 “公共 新 闻” “公 民 新 闻 ” 的 翻 译 和经过文献 检 索,我 们 发 现,国 内 学 者 于 21 世 纪初期开始将 美 国 的 civic journalism 和 public journalism 介绍到 中 国,目 前 找 到 的 较 早 的 文 献 为 国 际 新 闻 界2000 年第 3 期周亭编译、Barbara Bliss Osborn 撰 写的 植根网 络 的 美 国 公 共 新 闻 事 业 一 文, 该 文 将 “Public Journalism and Public Life ” 一 书 翻 译 为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201 期)29新闻学与传播学吴廷俊 王大丽: 对 “市民记者” 概念的质疑中立态度,即对某问题 作 出 某 种 适 宜 的 表 态。瑏瑡 据 此,“公共新闻”,后者翻译为 “公民新闻”,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 “公共新闻” 是一场旨在 “重 振社区精神” 的新闻改革运动,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 的新闻创新实 践。而 “公 民 新 闻 ” 的勃兴主要依赖 于强大的技术推动力。其次,公共新闻运动中,主导者是传 统 媒 体,公 民 只 是 被 发 动、组 织 起 来 的 参 与者。而公民新闻的主体已 转 向 普 通 民 众。第 三, “公 共新闻” 以 报 道 内 容 与报道方式的 双 重 “公 共 性 ” 为特征,而 “公民 新 闻 ” 是 指 普 通 公 民 作 为 新 闻 报 道者传播新闻, “公民” 一词主要界定报道主体,而非界定报道内容。经过 上 文 的 梳 理, 我 们 发 现, 将 “公 共 新 闻 ” 概念最早引进中国的蔡雯教授,在对这一词汇的认识 上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先是将 public journalism 翻译为 “公 共 新 闻 ”,将 civic journalism 翻 译 为 “公 民新闻”,并将 二 者 等 同 对 待; 之 后 才 将 public jour- nalism 和 civic journalism 翻译为 “公共新闻”,并以此 区别于公民新闻,即 citizen journalism。尽管如此,国我们不难 发 现,此 时 的 公 共 新 闻( public / civic jour-nalism)更多强调的是媒体应 该 关 注 普 通 民 众 所 关 注的问题,并积极地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中去。公共新闻运动,轰轰 烈 烈发展了十几年,直 到 21 世 纪 初 才趋于平 静。然 而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公 共 新 闻 运 动 的 终 结,而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电 子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来的公共新闻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公民新闻 ( citizen journalism) 。关于 citizen journalism 的 概 念 界 定 及 特 征, 国 外 学者有这样的表述: citizen journalism 作为一种非传统 的新闻报道形式,挑战着已有的、传统的大众媒介和 传统新闻学,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足以对它的特征进行完整的表述。尽管如此,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普通公民 / 市民( ordinary citizens)积极的参与到新闻的生产流程中,这种新闻活动,不再取决于是否有专 业 记 者 参 与,公 民 / 市 民 ( citizens) 是 否 使 用焦点小组、问卷调查等方法,是否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瑏瑢 还 有 学 者 认 为: citizen journalism 指 的 是 基于网络的新闻实践,这些新闻实践的主体是普通的网 络使 用 者。目 前 为 止,关 于 “公 民 新 闻 ” 的 概 念 并 没有一个完整的边界界定。瑏瑣通过上述学者的表述,不难看出,西方学者眼中内 许 多 学 者 对 于 civicjournalism, public journalism,citizen journalism 这 三 者 的 翻 译 和 使 用 仍 然 呈 现 出 十分混乱的局面,各种提法不一而足:陈娟沿袭蔡 雯 教 授 的 早 期 提 法, 认 为 “公 共 新 闻” ( public journalism) ,又 称 “公 民 新 闻 ” ( civicjournalism) , 但是在具体论述中,却将中国的民生新闻同美国的公 共 新 闻 等 同 起 来; 李 青 藜 将 Civic / Pub- lic Journalism Movement 译为 “公民新闻事业 运 动 ” ; 高传智认为从 “公共新闻” 的词 源 civil journalism 和 public journalism 来 看,译 作 “公 民 新 闻 ” 或 “公 众 新闻” 更为吻合这一理论 的 价 值 指 向 ; 强 月 新 和 屠 晶靓将 “公共 新 闻 运 动 ” 默 认 为 public journalism 或 civic journalism,并指出 中 国 的 “民 生 新 闻 ” 以 及 民 生新闻衍生出的类似新闻形式都不同于美国的 “公共 新闻” 。( citizen journalism)( public的公民新 闻与 公 共 新 闻journalism 或 civic journalism) 是 有 区 别 的。 “公 共 新闻” 是记 者 ( 职 业 记 者 ) 以 传 统 媒 体 为 平 台 的 新 闻 创新实践及其结果,它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 “公共性” 为特征; “公 民 新 闻 ” 是 新 媒 体 时 代 的 产 物,是普通市民 / 公民基于新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这些凭借新媒体进行新闻活动的普通市民 公民应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二) “市民记者” ( citizen journalist) 称呼的由来与特征2.“公共新闻” “公民新闻” 概念的西方溯源1.国外对 Citizen Journalist 的概念界定据查, “citizen journalist” 这 一 称 呼 最 早 是 由 韩国的 OhmyNews 网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瑏瑤 该网站于 2000 年 2 月 由 记 者 吴 延 浩 ( 音 译 ) 创 办, 吴 将 其 称 为 “新闻游 击 组 织 ”,并 公 开 打 出 “每 个 citizen 都 是 记 者” 的旗号,主张由 “citizen journalists” 通过互联网 络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或影像资料。该网站从 诞生之日起,就 吸 引 了 无 数 业 界、学界人士的关注,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发起者 Jay Rosen 在 其 早 期关于公共 新 闻 的 文 献 中, 常 使 用 public journalism 来 代 指 公 共 新 闻, 他 认 为: 公 共 新 闻 ( public journal-ism)努力使得记 者 能够以担负着重 要社会责任的角 色参与到政治事件的报道中换句话说: 公共新闻的记者应该更好地让公共生活顺利进行。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新闻记者应该终止他们关于某一公共问题的30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201 期)吴廷俊 王大丽: 对 “市民记者” 概念的质疑新闻学与传播学有人曾撰 文 称 其 为 “韩 国 平 民 新 闻 的 宏 伟 实 验 室 ”。后来,“9 11”、印度洋海啸、伦敦地铁爆炸案等重 大突发事件发生,普通市民利用自己的手机或摄像机 拍摄的图片或视频受到网友的疯狂转载,并成为新闻 媒体的 重 要 信 息 来 源, 使 得 这 一 被 冠 之 以 “citizen journalist” 的群 体,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受到越来越多的 重视。“citizen journalist ” 在 新 闻 实 务 界 造 成 的 重 要 影 响也开始吸引着新闻理论界中学者们的注意力。被称 为 “美国公共新闻之父” 的 Jay Rosen 于 2006 年在自 己创办的 Press think 网站上专门发文对一类 “新颖的 人群” 进行了 介 绍, 他 说, “那 些 以 前 被 称 为 观 众 ( audience) 的人”,曾经处于媒体系统的 接 收 端,只能被动的、孤立的接受那些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媒体以 高高在上的 姿 态 “大 声 喊 出 ” 的 信 息,而 “今 天 ”, 他们直接 参 与 新 闻 活 动, 使 得 新 闻 传 播 变 得 真 实 更多,虚幻 更 少,可 能 性 更 高,不 可 预 测 性 更 低。瑏瑥 维 基百科在介绍 “Citizen Journalist” 这一词条时引用了Jay 的这段话,作 为该词条的定义。同 时,在 西 方 其他学者的学术论文中,我们也发现了对 Citizen Journa- list 的其他界定: “在本文中,citizen journalist 这一词 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接受任何主流媒体支付的 任何费用,通过在线写作或报道的方式,在博客、网站或论坛上传播社区的一些信息或新闻”。瑏瑦据此,我们认为,国外新闻理论界或新闻业界所 提 的 citizen journalist 是 “公 共 新 闻 ”( public / civic journalism) 发 展 到 “公 民 新 闻 ”( citizen journalism ) 阶段后才 出 现 的 概 念, 是 明 显 区 别 于 “公 共 新 闻 ” 时代专注于社会新闻报道的专业记者。尽管目前并没 有一个统一的被完全认可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但是 他们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 首先,他们不从属于任何 媒介组织,不接受媒介组织的报酬; 其次,他们主要 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为传播的平台,自由的 发布消息或评论。2. Citizen Journalist 在中国的翻译、使用及实践如 同 civic journalism , public journalism, citizen journalism 三者的翻 译 和 使 用 呈 现 出 十 分 混 乱 的 局 面 一样,在我国新闻理论界对 citizen journalist 的翻译和 界定也呈现出各执一词的状态:有人将 citizen journalist 翻 译 为 “公 民 记 者 ”,并 认为: 在 公 民 新 闻 的 视 域 下,普 通 公 民 出 于 某 种 兴趣、动机或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自发地独立地对相关 社 会事件或人物进行 报 道 和 传播, 这 类 与“职业 记 者 ” 行为 特征相 似的非职业化的 个 体传播 者,称为 “公民记者”。瑏瑧 有人将 citizen journalist 翻译 为 “市民记者”,并将其界定为: 在新 闻 事 件 的 报 道 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 民众。瑏瑨而在新闻 实 务 界, 以 “公 民 新 闻 ” 或 “市 民 记 者” 名义发展壮大的组织、人群及新闻形式也越来越多,具体表 现 在: 首 先,标 榜 “公 民 新 闻 ” 的 网 站纷纷成立,如中国公民新闻,闾丘露薇的 “一五一十 部落” 等。其 次,与 此 相 应, 一 大 批 有 着 “公 民 记 者” 头衔的网络日志作者得到广泛认可并逐渐成名, 如老虎庙、周曙光等。第三,一大批媒体包括官方权威媒体在内对公民记者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 瑏瑩 ,并 在文章标题中直接提及 “公民记者” 或 “市民记者”瑐瑠 , 甚至以 “公民记 者 ” 或 “市 民 记 者 ” 的 名 义 策 划 新 闻专题瑐瑡 。可见中国学者 对 “citizen journalist” 一 词 在 翻 译 上存在 “公 民 记 者 ” 和 “市 民 记 者 ” 的 字 面 区 别, 实际上常常发生两者混用的现象。尽管如此,有一点 是公认的,就是他们是区别 于 专 业记者的 普 通 民 众。 这也接近西方人对 “citizen journalist” 的理解。二、“市民记者” 提法是一个矛盾体尽管被称之为 “市民记者”( citizen journalist) 的 人群在传播新闻、推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 “市 民 记 者 ” 在 国 内 外 新 闻 界 似 乎 已经很流行了; 但是,作为一 个 “概 念”,它 还 是 值 得质疑,值得学者下功夫加以厘清。首先必须指出, “市民记者” 的提法本身就是矛 盾的。通过上文梳理可知, “市民记者” 是国内外某些学者给那些在某个时候发挥过记者作用,即报道过 新闻的普通市民的一个称谓,而并非是给一个概念下 的定 义。问题就出在这里。从 “市 民 记 者 ” 这 个 偏正结构的词语看, “市 民” 对 “记 者” 起 修 饰 作 用,落脚点在于肯定这些 “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了记者的作 用” 的人是 “记者”,然而论者又说他们是 “普通市 民”,其说法自相矛 盾 显 而 易 见。实 际 上,他 们 的 身 份是 “普通 市 民 ”,而 不 是 “记 者 ”,因 为, 他 们 虽 然在某个时候发挥过记者作用,但是不具备记者的本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201 期)31新闻学与传播学吴廷俊 王大丽: 对 “市民记者” 概念的质疑质特征。( 一) “记者” 概念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 “记者” 概念的形成是与新闻 传播的职业化相伴而生的。作为在高度职业化的新闻 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职业 “记者”,不论是在新 闻 传 播 层面还是在法律层面,都具有显著的、不可被其他职 业所替代的本质特征。1. “记者” 概念的形成我们以中国为例来探 讨 此 问 题。20 世 纪 前 20 年 是中国现代报业职业化的肇启时期,也是记者称谓出 现和记者 队 伍 的 形 成 时 期。1905 年 以 前, 中 国 对 报 业从业人员的称呼 很 庞 杂,先 有 “笔 者” “笔 耕 者 ” 等,后有 “访事”“访员”。如 1875 年 7 月 7 日, 申 报 首次 刊 登 招 聘 “访 事 ”, 应 聘 这 一 职 务 的 条 件 是: “必须学识兼长,通达事务,并为人端 正,实 事 求是者。” 这则中国最早招聘广告给予了 “访事” 以 专业定义,突出了其新闻报纸的特性,还规范了其从 业人员的身份特征。而老报人赵君豪也曾对 “访 员” 进行了简单界定: “余谓做报最简单之规则,惟慎择 可靠之访员,据访员之报告,再证以各种之参考,采 为记事; 然后根据记事,发为明白公平之评论,如是 而已。”瑐瑢 这 里 的 “访 事 ” 与 “访 员 ” 就 是 “记 者 ” 的前身。1905 年开始 出 现 “记 者 ” 称 谓。是 年, 郑 贯 公 发表在 有 所 谓 报 上 的 文 章 拒 约 需 急 设 机 关 日 报议 中 首 次 使 用 “记 者 ” 称 谓。 吴 研 人 连 载 于19031905 年 新 小 说 上 的 二 十 年 目 睹 之 怪 现 状 也有关于 “记者” 活动的描写: “新小说社记者 接到了死里 逃 生 的 手 书,及 九 死 一 生 的 笔 记。” 1905年 3 月 10 日 申报 刊载的 论今日各国对中国 之 大势 一文中有这么一句: “记者又何必须再烦笔墨 以渎吾同胞之听哉! ” 自 1905 年 3 月 21 日以后, 申 报 使用 “记者”“新闻记者” 称谓的频率逐渐增高, 内涵也逐渐明确。1915 年黄 远 生 在 忏 悔 录 中 论 述 了 所 谓 记 者 的 “四能”,这是黄远生对记者职业 的 深 入 认 识,也是对记 者 能 力 的 一 般 性 要 求。 此 时, 虽 然 “记 者 ” 开始了职业化进程,但是他们人数少、地位低,社会 上还习惯 称 这 种 职 业 化 的 记 者 为 访 员,以 至 于 1919 年出版的徐宝璜的 新闻学 中还有 “访员” 之称。 不过,徐宝璜笔 下 的 “访 员 ” 与 赵 君 豪 口 中 的 “访员” 内涵则不 一 样 了,他 要 求 “访 员 ” 必 须 具 备 新闻之常识、强健之记忆力、书法须纯熟、国文须有功 底、熟知本国及列强之政治历史与现状、知外国语一 二种、有敏 捷 之 觉 悟 力, 这 与 黄 远 生 记 者 “四 能 ” 说颇有 些 神 似。这 一 点 还 说 明,在 中 国,19 世 纪 末 到 20 世纪初的 “记 者” ( 包 括 专 职 访 员 ) 已 经 进 入 现代报业行列,随着现代报业的不断推进,记者群体 在不断扩大,不断扩大的记者群体反过来加速了新闻 行业的职业化进程。徐宝璜、邹韬奋等人从职业意识、职业品格和职 业教育三个维度来考量 新 闻职 业化。瑐瑣 而 “记 者” 提 法的出现,以及记者作为一种固定的、被社会承认的 职业的出现,加上随之产生 的 记 者对自身 职 业 道 德、 职业伦理等的自觉和对职业技能的渴望,恰好从职业 意识、职业品格、职业教育三个方面促进了新闻的职 业化进程。( 1)记者 职业意识的形 成 及 强 化,是 新 闻 职 业意识形成并强化的主要动力。有学者曾指出: 世界各地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形态的强化是 20 世 纪 新 闻 专 业化进程的典型特征; 而所谓记者职业意识,就是指 记者对于媒介功能、职业角色及自我身份的认知与理 解。瑐瑤 “记者” 称 谓 的 统 一 确 定,首 先 表 明 社 会 对 新 闻从业者职业角色及职业身份的认可,使其严格区别 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形 成 了 一 个 稳 定 的 职 业; 其 次,由散落的、兼职的访员发展为固定的、专业的记 者促使新闻从业者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伦理, 以保证新闻传播的高质量。另外,随着记者队伍的日 益壮大和职业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记者团体 纷纷成立,构成了一个个稳定的职业圈,增强了记者 的职业角色和自我身份认知,提高了新闻业的职业凝 聚力。( 2) 对记 者 素 质、修 养、品 格 及 道 德 伦 理 的 严 格要求,客观上提高了新闻的职业品格。首先,具有 较高文化层次的记者以及他们所创作的高水平的新闻 作品,在社会上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提升了新闻行 业的社会地位,使得大众逐渐接受这一行业并给予充 分肯定。其次,不论报社,还是新闻学学者都对记者 的素质、修养、品 格 及 道 德 伦 理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逐渐内化为记者对自身职业行为的约束,构 成了职业规范,形成了职业制度,使得新闻传播职业 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新闻职业的职业32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201 期)王大丽: 对 “市民记者” 概念的质疑新闻学与传播学吴廷俊品格。最后,记者群体逐渐生发的职业意识,使得他们越来越多的要求新闻自由,并引发了一系列与政府 的抗争,担负 起 监 督 政 府 的 职 责, 发 挥 着 “第 四 等 级” 和 “无冕之 王 ” 的 作 用。新 闻 自 由 是 新 闻 行 业 争取独立,从而实现真正职业化的最大保障。“本办法所称新闻记者,是 指 新 闻 机 构 编 制 内 或 者 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 记者证的采编人 员。” 同 时, 办 法 对 新 闻 记 者 采 访的合法性进行了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 事新闻采编活动,须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 者证。” 另外, 办 法 还规定新闻机构中领 取 新 闻 记者证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 一) 遵守国家 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 二) 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 ( 三) 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 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岗 位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的人员。本 条所称 “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是指新闻采 编 人 员与其所在新闻机构签有劳动合同。瑐瑨值得注意的 是,我国新闻出版总署于 2012 年 年 底下发通知,决定从 2013 年 1 月 15 日起开展为期两 个月的专项清理,全国新闻单位要对本单位所有持新 闻记者证的人 员 彻 底 清 查,做 到 所 有 人 员 逐 个 审 核, 不符合条件人员一律注销。其中,重点包括检查各新 闻单位是 否 存在为党政机关工 作 人 员、广 告 公 司 人 员、企业家等非本单位人员办理新闻记 者 证 的 情 况。 在被注销记者 证 的 人 员 中,包 括 2012 年 诺 贝 尔 文 学 奖获得者莫言 ( 原属 检察日报) 和贵州茅台董事 长袁仁国 ( 原属 消费日报) 。瑐瑩在美国尽管没有统一的政府部门对专业记者进行 职业认证并颁发具有特定法律效应的 “记者证”,瑑瑠 但 “记者” 这一概念却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非 常 严 肃 的法律问题, “根据立法和判例,美国法律认为所有 以从事大众传播为目的的媒体记者都可以是记者,无 论是出版社、报刊、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站、博客 或者其他电子媒体。个人要成为实质上的记者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 一是实际参与了将发表或者已经发表的 报道的调查与采访; 二是在开始新闻收集的过程中就 有将报道向公众传播的明确意图。”瑑瑡综上,不论中国还是美国的法律法规都对记者的 权利、职责和义务进行了界定。因此,我们认为记者 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概念,记者是一种享有法律法 规规定的特定权利、担负特定的法律责任,同时必须 依法履行特定义务的职业群体。( 二) 对 “市民记者” 提法的解构美国学术界和 实 务 界 对 “citizen journalist” 的 提( 3)记 者 队 伍 的 壮 大、记 者 对 新 闻 业 的 认 知、记者职业伦理以及职业技能的渴望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促进了新闻教育。而新闻教育的产生和发 展,是新闻职业 化 的 重 要 标 志。正 如黄旦教授所言: “新闻教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新闻学研究是和报刊 职业化或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相伴而生”。瑐瑥2.记者的本质特征如果将新闻的职业化与职业记者的形成看作相伴而生、相伴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那么,在这一历史 过程中,记 者 这一 职业所 呈 现 出来 的动态的特征便 是: 从无任何组织归属到有组织归属,从无任何职业 规范到有系统的职业规范,从无任何的法律赋予的权 利和义务,到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具体而言:( 1) 新闻传播层面的特征新闻传播属于从大众传播范畴。外国学者查理斯莱特认为: 大众传播是组织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大 众传播的内容是众多参与者组织化 努 力的产物。瑐瑦 此 处的组织便是新闻媒体,而组织化了的众多参与者便是记者或其他形式的专业新闻传播者。因此,记者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其身份为新闻媒体内部的专业新闻传 播者。故新闻学载,记者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 义的记者泛指新闻工作者,也就是新闻行业中的所有 从业人员只 要 从 事 新 闻 工 作,都可以称为记者。 这种宽 泛 的 称 呼,也 就 是 美 国 所 谓 的 newspaperman, 英国所 谓 的 journalist。狭 义 的 记 者 指 的 就 是 外 勤 记 者。英美都 称 之 为 reporter。瑐瑧 可 见,记 者 首 先 是 一 种 社会分工,是从属于特定新闻媒体的专业人才,同时 是一种职 业 认 可, 只有经 过 专 业认 定的人才能称为 “记者”,他们必 须 具 备 遵 守 职 业 规 范、职 业 道 德 和 道德伦理的意识和自觉。( 2) 法律层面的特征记者身份必须 得 到 法 律 或 特 定 组织机构的认可, 方可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同时受到法律法规的 保护。在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 新闻记者证管理 办法 ( 下简称 办法) ,对 新 闻 记者有明确界定: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201 期)33新闻学与传播学吴廷俊 王大丽: 对 “市民记者” 概念的质疑法能否成立一 直 存 在 争 议。而 据 福 布 斯 中 文 网 报 道,“市民记 者 ” 的 实 践 起 源 地韩 国 的 OhmyNews 网 站已经式微,称其 “正在经历一个残酷的考验”。瑑瑢 式 微的原因除了福布斯中文网提到的财 务 问题 ( 称 其 “在财务 上 仍 然 处 于 挣 扎 的 边 缘 ”) 外,更 为 重 要 的 原因是其运行模式 ( 凭借非专业的所谓市民记者发布 信息) 已经危害到新闻的本质,即新闻的真实性,也 危及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据此,我们必须从新 闻学的学理上追问一下, “市民记者” 这个概念本身 是否合理? 这个概念的使用是否危及新闻媒体的神圣 性, “市民记者” 是否有冒充记 者 的 嫌 疑? “市 民 记 者” 的举动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诚然,普通 市 民 或 公 民 参 与 到 新 闻 传 播 活 动 中 来,积极地为新闻媒体提供信息,或通过其他途径传 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新闻传播的进步,也能 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促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尤 其是在媒体体制僵化、新闻统治过死的情况下,他们 的传播行为不仅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值得新闻媒体鼓 励和支持,但是 “市 民 记 者 ” 这 一 提 法 却 存 在 诸 多 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问题。首先, “市民记者” 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 有的特征。即他们既没有特定的媒体组织归属,也没 有经过特定的 专 业 认 可,更 谈 不 上 对 记 者 职 业 道 德、 职业伦理的意 识 与 自 觉。根 据 对 “市 民 记 者 ” 的 相 关论文 进 行 的 整 理, 我 们 发 现, 所 谓 “市 民 记 者 ” 在宏观上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利用网络平台,自主 传播信息的普通市民; 一种是向特定的媒体提供信息 的普通市民; 第三种是受特定媒体委托,提供特定信 息的普通市民。尽管第三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媒体 的某种认可,但是这种认可无法改变其 “普通 市 民 ” 的身份。三种形式的 “市民记者” 都属于 “无组织” “无纪律” “无规范” 的 “三无群体”,尽管第三类受 到特定媒体的委托,但最多可算作兼职,而非专职。其次,“市民记者” 有违法律法 规对记者的界定。 即他们没有法律法规特定的权利、不担负特定的法律 责任,同时也不必依法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因为他 们的 行 为 不 是 合 法 的 组 织 行 为, 所以也不受法律 保护。既没有理论依据,又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法 规的规定,所以 不 能 把 “记 者 ” 的 头 衔 授 予 这 些 参 与新闻传播活动的普通市民。我们愿意将这类市民群 体称呼为 “自 由 新 闻 传 播 者 ” 或 其 他 类 似 的 不 带 任 何职业色彩的 名 称, 以 区 别 于 “专 业 新 闻 传 播 者 ”, 即 “记者”。并且我们坚持认为,专业 新 闻 传 播 活 动 必须由专业记 者 ( 新 闻 人 ) 来 做, 而 且 在 人 人 都 可 以发布消息的 时 代, 更 需 要 专 业 记 者 ( 新 闻 人 ) 发 挥其良好的职业技能、坚守新闻业的职业伦理,提高 新闻业的公信力。三、结语在对国 外 的 “civic journalism”“public journal-ism” “citizen journalism” 及 “citizen journalist” 等 概念进行翻译和引进时,国内的一些新闻学者并没有严 格地梳理清楚上述各词产生的背景、词源本身的实质 内涵以及各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信手拈来,随意 使用。尽管被 称 之 为 “市 民 记 者 ” ( citizen journalist ) 的人群在传播新闻中发挥了作用,并将发挥越来越大 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概 念, “市 民 记 者 ” ( citizenjournalist)是 不 能 成 立 的。 我 们 承 认, 在 新 媒 体 时代,普通市民直接参与新闻传播是一种新生事物,是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这一民众参政的途 径也必定会越 来 越 畅 通,人 数 也 会 越 来 越 多; 但 是, 他们永远也不会取代新闻学层面的、被法律认可的专 业记 者, 因 此, 他 们 也 不 能 被 授 予 “记 者 ” 头 衔。 因为 “记者” 作 为 一 个 固 定 的 职 业 群 体 是 伴 随 着 新 闻业的职业化而形成的,它具有新闻学层面和法律层 面上的不可替代的特征,即有特定的组织归属,有严 格的职业规范,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并受到严格的法 律约 束。而 “市 民 记 者 ” 并 不 具 备 上 述 特 征, 恰 恰 相反, “市民记者” 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依托于传统媒 体,不受任何媒体组织的任何约束。“市民记者” 这一称呼是不合 理 的,因 而 不 宜 使 用,尤其是严肃的学术界不能使用。注释: “市民记者” 与 “公民记者” 在英文中对应的是同一个词:citizen journalis。t“市民记者” 旨在 “普通人都可以在媒体上报道新闻,打破报道新闻是职业记者的专利”; “公民记者” 旨在新闻报道的 “民主意识”,运用媒体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在西方民主化进程比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201 期)34吴廷俊 王大丽: 对 “市民记者” 概念的质疑新闻学与传播学较高的国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可以通用。而在中国,称呼 “市民记者” 比较符合 “在新闻报道中发挥记者作用,但非专业记者的普通民众” 的原意。同时,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 citizen journalist 的翻译统一对应为中文的 “市民记者”。 Barbara Bliss Osborn: 植根网络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周亭 编译,国际新闻界,2000 年第 3 期。瑏瑠 强月新、屠晶靓: 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实践辨析,当代传播,2006 年第 8 期。 蔡雯: “公共新闻”: 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 “公共新闻” 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 年第 1 期。 蔡雯: 美国 “公共新闻” 的历史与现状 ( 上) 对美国 “公共新 闻” 的实地观察与分 析, 国 际 新 闻 界,2005 年 第 1 期;美国 “公共新闻” 的历史与现状 ( 下) 对美国 “公共新闻” 的实地观察与分析,国际新闻界,2005 年第 2 期。 蔡雯、郭翠玲: 从 “公共新闻” 到 “公民新闻” 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新闻记者,2008 年第 8 期。 陈娟: 公共新闻视野下的民生新闻考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李青藜: 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国际新闻界,2004 年第 1 期。 高传智: 借 1860 新闻眼 看 “公共新闻” 的本土实践,现代传播,2006 年第 5 期。瑏瑡 RosenJay. “What Are Journalists For? ”.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 pp. 75.瑏瑢 Thomas Kern,Sang hui Nam. “The 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Citizen Journalism in South Korea” . Current Sociology. Vol. 57 No.5. p. p637 660.Luke Goode. “Social news,Citizen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New Media Society. vol. 11 ( 8) ,pp. 1288 1305.瑏瑣瑏瑤 来源: 福布斯中国网,http:/ / ww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