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栊翠庵品茶.doc_第1页
37栊翠庵品茶.doc_第2页
37栊翠庵品茶.doc_第3页
37栊翠庵品茶.doc_第4页
37栊翠庵品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栊翠庵品茶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的情节及细节;2、 掌握妙玉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茶一回在书中的作用;3、 了解中国茶文化。教学重、难点:1、 熟悉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的情节及细节;2、 掌握妙玉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茶一回在书中的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 解题(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1、 本篇名为“品茶”实际上是在写什么?全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写作的?实际上是写红楼梦中品茶一节 总分总2、 通读课文,整理字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一颦一笑 机锋 精心结撰 火炽 如火如荼 清幽淡远 跌宕 蠲:积存。 浔阳 bn(左分右瓜)瓟(po)斝(ji)王恺 钵 篆字 点犀qio(上乔下皿) 槛外人 刻露 调侃 糟蹋 饮牛 清淳 邢岫烟 花瓮 笔酣墨饱 奚落 翔实3、 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相关内容,电视剧相关片段,姚锡娟的朗诵。然后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特别是一些细节。资料补充:贾府为何有庵堂 读红楼梦至此处,常有一个疑问,贾府的大观园里怎么有一处庵堂。不知道大家到没到过故宫,故宫的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朝、内廷为主的中轴线,外朝是泰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左右辅以文华、武英两殿;内廷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此后三宫,乃皇帝皇后之居所(从雍正开始,皇后不再居住坤宁宫,而是在东西六宫中择一居住)。后三宫左右各有东西六宫,为妃子居所。东六宫(景仁、钟粹、承乾、景阳、永和、延禧)之东为天穹宝殿,西六宫(永寿、长春、翊坤、储秀、太极殿、成福)之西为中正殿,此两处皆为道教、佛教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外东路南部为皇子居所撷芳殿,俗称南三所,北部是乾隆逊位后所居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所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北部是英华殿,这又是一处佛堂建筑。可见,故宫中的三处佛道建筑天穹宝殿(原为玄穹宝殿,后避玄烨讳)、中正殿(尊阿弥陀佛)、英华殿均在皇帝的家眷(包括后妃、皇太后)居所之侧。有清一代,后妃礼佛之风甚厚。贾府这个世代簪缨之族下效上行也就不难理解了。二、 文本分析1、 文章中写道了品茶的哪些方面?“茶”与“人”茶:茶叶、茶水、茶器人:贾母刘姥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妙玉品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1) 六安茶与老君眉大观园“两宴”之后,贾母带着刘姥姥一行来到栊翠庵,妙玉捧出茶来。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贾母众人都笑起来。所笑何为?村妪之态,跃然纸上。六安茶属绿茶,始于唐代,扬名于明清。茶经即载有“庐州六安”,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李东阳、萧显咏六安茶有“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等句。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六安茶叶形自然平展,叶缘微翘,汤色清澈透亮。不仅可消暑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闻龙茶笺一书称:“六安精品,入药最佳”。贾母已是七旬老人,六安茶虽好,但恐其性凉,所以说:“我不吃六安茶。”老君眉属白茶,亦名寿眉、白牡丹。中国茶事大典“老君眉”条:“清代名茶。清光绪重纂光泽县志卷五: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山后皆有)。”谓产于福建光泽;清郭柏苍则以为产于武夷山区,其闽产录异货属茶云:“老君眉(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原注),叶长味郁,然多伪。” 老君眉出自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叶形长,芽多毫,采摘嫩芽制成的茶叶名为“老君眉”。冲泡后,汤色淡黄,香味清软,所以刘姥姥觉得味淡。关于老君眉,历来多有误说。如红楼梦大辞典断言“今安徽六安银针即老君眉”。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注为“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前例错在贾母已说不吃六安茶,六安银针还是六安茶。后例则为没有任何文献依据的望文生义。近年间香港饮茶继流行香片、普洱之后,寿眉开始大行其道。寿眉又名白牡丹,属白茶,产于福建。资深茶友告知,此即清代芽茶贡品老君眉。妙玉说:“这是老君眉。”老君眉终于得解。关于茶叶的小资料: 贾母提出吃茶的要求,妙玉赶紧奉上茶来,贾母没有立即接过,而是先说了一句,“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回道,“知道,这是老君眉”。一问一答,说明这二位都是懂茶之人,而且连妙玉这位如此清高孤僻之人都深知贾母的喜好,更说明这位贾府NO.1的影响力。如果连自己喝的是什么茶都不知道,那还谈什么茶道呢? 贾母说的六安茶是产于大别山北麓安徽六安地区的一种名优绿茶,始于唐代,扬名于明清。茶经即载有“庐州六安”,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李东阳、萧显咏六安茶有“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等句。此茶采摘于谷雨前后十天,采摘标准为多采一芽二叶,可略带少许一芽三四叶,每一片叶和芽用途都不一样,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制或四叶制“梅片”,芽制“银针”。其中最优者便是六安瓜片,这是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在建国后一直是中央军委特供茶,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基辛格和普京。当年叶挺将军最爱六安瓜片,后又推荐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晚年缠绵病榻,工作人员问他老人家在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时,他说别无他求,只想喝点六安瓜片留香。从制作工艺上讲,六安瓜片属于烘青绿茶,茶叶本身的味道保留的较多,所以贾母可能觉得六安茶苦涩之味较重且性凉,所以不喜欢。 妙玉所说老君眉是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一种黄芽茶,今称君山银针。此茶全由芽头制成,内面呈金黄色,外层则满披白毫,状似白眉。按照茶之分类,此茶属黄茶,为轻微发酵茶,冲泡后香气高浓,滋味甘甜,贾母既不喜六安瓜片的苦涩,自应喜欢君山银针的甘甜了。也有人认为老君眉属白茶,亦名寿眉、白牡丹。出自福建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叶形长,芽多毫,采摘嫩芽制成的茶叶名为“老君眉”。冲泡后,汤色淡黄,香味清软。不管是黄茶老君眉还是白茶老君眉,冲泡之后滋味比之一般绿茶是清淡的多,所以刘姥姥觉得味淡。 当然,在红楼梦成书的清代,还没有上面所说的绿茶、黄茶的分类。我们现在采用的茶叶分类方法是1979年才确立的,当时一代茶宗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初加工工艺中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及酶性氧化程度为标准,科学系统的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类(三字经上的五色“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加上最常见的绿茶,应该很容易就记住这茶叶的六分法)。绿茶为不发酵茶,红茶为完全发酵茶,其余黄、黑、白、青茶均为半发酵茶。我们如想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茶,当然得知道点茶的知识了。 一、绿茶产区最广、产量最高、名茶最多。制作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根据杀青及最终干燥方式的不同,又分为蒸、炒、烘、晒及介于蒸、炒之间的半烘炒绿茶。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清汤绿叶是共同的特点。名优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顾渚紫笋、太平猴魁等。介绍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关于雨前茶甚至是明前茶的说法,雨前茶是谷雨前采摘、明前茶是清明前采摘,但这两种说法是针对特定产区的茶叶说的,并不是所有绿茶都以雨前茶、明前茶为最优者,要考虑茶叶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大致来说,江浙及以南地区所产绿茶以雨前甚至明前为好,比如西湖龙井一般采摘于清明至谷雨之间,而江浙以北比如产于安徽黄山的太平猴魁一般采摘于谷雨至立夏之间。二是名优绿茶洞庭碧螺春的产地,这是真正的雨前茶了,采摘于谷雨前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间采摘的明前茶最为珍贵。虽此茶名中有洞庭,但并非产于湖南洞庭湖,而是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上。此茶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炒制后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冲泡后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香气浓郁、滋味甘醇,带花香果味,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号称“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俗称“吓煞人香”。更有好事的文人发挥想象力,说此茶由美女以口采摘,以酥胸烘焙,虽是附会之辞,但也可见此茶之名贵了。 二、红茶是完全发酵的茶类,最早源于福建武夷山,生产工艺一般经过萎凋、揉捻、发酵(渥红)、干燥等工序,冲泡后红汤红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种。最好的小种红茶为桐木关正山小种,产于福建,带松柏香,有桂圆汤味。祁门红茶名扬世界,为世界四大红茶之首,香似幽兰,回味隽永。功夫红茶主产于云南,又称滇红,冲泡后汤色红艳透明,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馥郁。 三、黄茶属轻微发酵茶,最初是由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的,绿茶杀青后未及时摊凉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炒,堆积过久,叶子变黄,形成黄茶。后来人们便在揉捻前后择一进行焖黄制作黄茶,名优品种有君山银针、温州黄汤、广东大叶青等。黄叶黄汤、香气清悦、味厚爽口。 四、黑茶,属后发酵茶。原料一般较粗老,一般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渥堆最重要,时间较长,最著名者为普洱茶。普洱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最优者为春茶。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橙黄或橙红,香气独特,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 五、白茶,轻微发酵茶,表面披满白色茸毛,绿叶红筋,不经过杀青,不炒不揉,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名优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等。汤色浅淡,香气清爽,滋味鲜醇,最宜暑天饮用。六、青茶,就是乌龙茶,半发酵茶。青茶既有红茶的浓鲜醇,又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但没有绿茶的苦味和涩味。青茶冲泡后,叶片展开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有“绿叶红镶边”之称。茶汤黄亮、滋味醇厚耐泡。制作工艺特别,需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做青是最特殊的工序,凤凰单从的这道工序叫碰青、安溪铁观音的这道程序叫摇青,就是把茶叶放在一个竹制圆形容器里,然后不断摇动,使叶片碰撞,边缘擦伤受损,激活茶叶内部酶的分解,差生独特的香气,受损的边缘变成了红色。名优品种有闽北武夷岩茶(其中最优者为大红袍)、闽南安溪铁观音、广东潮安凤凰单从、台湾南投冻顶乌龙。(2) 旧年蠲的雨水与梅花上的雪水水为茶之母。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试茶:“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因此,没有好水绝对冲不出好茶。上文贾母接过妙玉奉上的茶,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什么是旧年蠲的雨水?所谓“蠲浊扬清”,蠲在此处用作净化的意思。雨水烹茶,古已有之。北宋苏东坡在论雨井水一文中说:“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清人徐士鋐梅水烹茶诗亦云:“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梅水”就是梅雨季节露天承接的雨水。过去,苏浙一带的小天井里大多都置有瓮缸,每到黄梅雨的季节,家家户户接的缸满瓮满。据说梅水甜滑,甚至胜过山泉。蓄于缸内,水味经年不变。然而,妙玉将如此好水所烹之茶捧奉贾母之后,转眼就对林黛玉说:“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这是因为妙玉把宝钗、黛玉二人引至内室吃体己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原来雪水竟然比旧年蠲的雨水又讲究许多!查李时珍本草纲目,真的对雪水评价甚高:“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用水浸五谷种,耐旱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实,不蛀蠢”;“煎茶煮粥,解热止渴”。古人以雪水烹茗为高人雅事。如白居易晓起:“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唐陆龟蒙与皮日休唱和咏茶诗:“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宋陆游雪后煎茶:“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冬夜即事亦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清代的乾隆皇帝一生酷爱饮茶,晚年更是嗜茶如命。有一则说他嗜茶的轶事,很有趣。当他八十五岁要退位当太上皇时,有位老太医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乾隆皇帝应声接道:“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位盛世皇帝一生尝遍天下名茶,也品鉴过许多天下名泉。他在钦定北京玉泉山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之后说:“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轻于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可见他对雪水的推许之甚。至于妙玉烹茶所用的梅花上扫下来的雪水,则不只是高洁而已,直令人拊掌击节、遐思翩翩,并且生出一种披襟直上玄墓山、觅蟠香寺、坐看白雪红梅的兴致来。关于茶水的小资料:茶是以茶具盛茶叶,再以沸水冲泡而饮。故品茶不仅讲究名茶,而且讲究烹茶之水。陆羽在茶经中写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朝张又新写的煎茶水记中所论山水、江水、河水、井水由于性质不同,对茶汤的色、香、味的影响,故饮茶要善于择水。贾母带众人于栊翠庵吃茶时,妙玉给贾母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所烹。雨水为天降无根水,是天然蒸馏水,它洁净清澄,是饮茶的好水。清代人以水的轻重来识别水质的优劣。经现代科学测定,自然界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天然纯软水,用软水泡茶,色香味俱佳。其后妙玉拉宝钗等人吃梯己茶,用的是五年前蟠香寺梅花上收的雪,晶莹白雪融水泡茶,在宝玉“冬夜即事”诗中,就曾写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雨水为蒸馏水,雪水为结晶水。梅花含香,梅花的雪水比普通的雪水更胜一筹,花香与茶香有机的结合起来,泡出茶来味道会更妙。品茶要达到色香味俱佳,一是选好水,二是选好茶,三是掌握好烹茶的“火候”。陆羽在茶经中论述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曹雪芹深懂茶道中的用水之道,看似就水而论的漫笔,实却展示了个人的脾气、性格、爱好及生活情趣,更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令人不得不叹服作者传神文笔之功力。(3) 妙玉的茶具之妙贾母带一大帮子人到栊翠庵品茶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之后妙玉又悄悄约钗黛二人至耳房内吃梯己茶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bn(左分右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qio(上乔下皿)”。妙玉斟了一qio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hi(上台下皿)出来。 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bn(左分右瓜)瓟斝、点犀qio(上乔下皿)、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hi(上台下皿)漆器、瓷器、木器、犀角、玉器、竹器,这品茶中能见到的各色茶具在妙玉这里真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今天讲茶道谈品茶,能见到的各种材质的茶具比之妙玉也不过多了玻璃茶具而已。妙玉的这些茶具不仅是品类繁多,而且是个个高雅新奇,无一不是艺术珍品。 妙玉对于茶具与每个人身份搭配的把握,更显得匠心独运。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托着成窑五彩小盖钟奉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说明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在茶具中间的地位有如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一样,惟我独尊!递与宝钗、黛玉的bn(左分右瓜)瓟斝、点犀qio(上乔下皿)都是古玩奇珍,不同凡品,虽说价值应该不及成窑五彩小盖钟,但在妙玉这等清高孤僻的人心目中,地位可能还在成窑五彩小盖钟之上,这两件器物也暗合了钗黛二人在贾府群芳中的地位,当然妙玉心目中贾府群芳中可能也就此二人还配的得上这两件器物。至于宝玉,则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他,想想这妙玉,刘姥姥用成窑五彩小盖钟吃了一口茶,她就不要了,可就把自己常日用的茶具拿来给宝玉用,也真个耐人寻味。也亏得宝玉乖巧,既不能在钗黛二人之前显得与妙玉太着痕迹,又不能因此得罪妙玉,就要求世法平等、入乡随乡,又引出了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hi(上台下皿)。栊翠庵的茶具高雅新奇,无一不称艺术珍品。就连刘姥姥用过险遭妙玉扔掉的成窑五彩小盖盅,在今天的古董专家看来,都是价值不菲的绝佳上品。成窑即明代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窑。“成窑五彩”是明末清初的称法,自清代雍正始,统称“成化斗彩”。成窑烧造的瓷器,质良色精,品种丰富多样,被誉为历代官窑瓷器之冠。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清人程哲的蓉槎蠡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这是明清两代成窑器物的价值。近代成窑瓷器几成天价,1999年4月,香港拍卖成化斗彩鸡缸杯一件,以2800万港元成交。贾母用的是成窑盅子,跟随贾母的一众人,用的则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脱胎填白盖碗是一种极为名贵的白瓷盖碗,制作始于明永乐时期的景德镇窑。其胎薄至光照见影,几乎达到脱胎的程度。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句,形象地描绘了瓷胎之薄。填白即甜白。甜白瓷胎料精细洁白,釉色柔和悦目,似棉白糖色,故称“甜白”。在甜白瓷上还可填以彩绘,因此又名“填白”。当然,最令人称奇的两件茶具还是宝钗、黛玉两人所用的“bn(左分右瓜)瓟斝”和“点犀qio(上乔下皿)”。斝和qio(上乔下皿)应该是上古的酒器,以酒器饮茶,并不少见。如北宋苏东坡诗曰:“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即为一例。这里说的饮茶器匏和尊,其实,就是秦汉以前的饮酒器。但钗黛二人的茶具就不简单是“以酒具代之”的意思了。首先是古董。“bn(左分右瓜)瓟斝”上镌有“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字样,“点犀qio(上乔下皿)”上则刻有一行垂珠篆字。其二是材质奇特。为匏器,也就是葫芦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徐九公所首创。清初,康熙皇帝曾在瀛台附近的西苑内大量种植制作匏器之用的葫芦,乾隆御制诗有咏匏器的诗作百余首之多。这些匏器以清代康熙年间的制品最为有名,现故宫博物院仍存有杯、盘、碗、壶、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等器具。其制作方法是葫芦在幼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幼果夹紧包套起来,待其自然长成后再经裁割,涂黑漆里,镶象牙口、玳瑁口等,即成为有自然长成纹饰的器具,而无须人为雕刻。“角”,主要是指犀牛角。据记载,用犀角雕制器皿最迟在殷商就已开始。犀角制品,考古发掘至今未见有出土品。今之所见犀角器,多为明清及以后器具,以明代为盛。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时期。犀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除以整角制成酒杯外,还有盅、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清代犀角器以犀角杯为多。其三这两件茶具均为似是而非的物事。匏器在晋代尚无这样的制法,所以不会成为王恺的珍玩;而苏轼在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元丰五年时生活窘迫,更没有可能“见于秘府”。其实应该是曹雪芹时时不忘小说的艺术需要,像描写秦可卿卧房中的摆设一样,信手铺排,以收真真假假扑簌迷离之效。小资料:秦可卿卧室里的古董陈设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其四让宝钗用“bn(左分右瓜)瓟斝”。字可拆为“分瓜”二字,其实“分瓜”即乐府中所谓“破瓜”,将“瓜”字分拆像两个“八”字,隐“二八”(十六岁)之年,唐代段成式戏高侍郎诗:“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就是这个意思了。而让黛玉用“点犀qio(上乔下皿)”,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成句。这些,都可看作是曹雪芹的调侃笔墨。至于“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hi(上合下皿)”、“鬼脸青的花瓮”以及风炉、茶壶等等,则可看作是妙玉契合自家身份的茶具博览了。有一件“绿玉斗”需要特别注意。这是有洁癖的妙玉自己平时吃茶用的专用茶具,竟然一反“过洁”之常态,亲自拿给宝玉使用。妙玉与宝玉,这两位表面上看去并没有太多纠葛的人物,却在有限的几次碰面中,撞出了耐人寻味的火花。所谓互相之间,其实并不平衡。宝玉对妙玉是敬重多过爱慕,但妙玉的忘情却愈出愈奇。从绿玉斗到乞红梅,再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贺帖。隐隐情愫,怦然欲出。我们不由地要问,谁是槛外人?以下是87版红楼梦中绿玉斗、bn(左分右瓜)瓟斝、点犀qio(上乔下皿)、蟠虬整雕竹根大hi(上合下皿)、成窑五彩小盖钟和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的图片。关于茶器的小资料: 我们日常品茶中用的最多的还是瓷器,所以在这里借贾母用的成窑五彩小盖盅和众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重点谈一下瓷器。 前面说成窑五彩小盖盅在茶具中间的地位有如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一样,惟我独尊!为什么?成窑是明成化景德镇官窑,五彩是瓷器的一种装饰手段,成窑五彩我们现在叫斗彩,但斗彩这个说法是出自乾隆朝成书的南窑笔记中,曹雪芹写红楼梦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当时斗彩都被称为五彩,所以不能说曹先生弄错了。成窑无大器,以瓶、杯、罐、洗、碗、盘居多,其中以斗彩鸡缸杯最为名贵,清康雍乾三朝仿制较多。“墨兰数枝宣德纸,香茗半瓯成化窑”,这副对联是郑板桥画事茶趣的典型代表,郑板桥品茗非常重视茶器,还有“我有大古器,世人苦不知。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之咏,看的出他是非常重视成化瓷器的,称之为“大古器”。成化皇帝是明宪宗朱见深(那位遭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后来还朝后又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并残杀于谦的明英宗朱祁镇之子),他的在位时间是十五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过了一百多年,到十六世纪后期,还是明朝,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有了“成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说法,这可是四百多年前的价钱。到了现代,成窑瓷器已成天价,198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过一只成窑鸡缸杯,成交价528万港币,现在暴热的元青花当时也到不了这个价位;1989年,还是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过一只成窑鸡缸杯,这次的成交价已到了2917万港币。就连清雍正官窑仿制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在2000年也拍出过180万港币的高价。由此可见,贾母用的这个盅子是多么名贵,在众多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中当然是惟我独尊了。 其实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也是一种极为名贵的瓷器,制作始于明永乐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其胎薄至光照见影,就像没有胎一样,所以叫脱胎,前人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句,形象地描绘了瓷胎之薄。填白即甜白,这种白瓷胎料精细洁白,釉色柔和悦目,似棉白糖色,故称“甜白”。在此类白瓷上宜于填画彩色,因此又称填白。以薄胎而有暗花者为杰出,可光照见影。明中期亦有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朝都有仿制。 瓷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的太紧密了,可能你不喝茶,但你不能不吃饭吧,吃饭总得用到瓷器吧!所以我觉得,对于这么一样天天都得拿在手里的物件我们还是得了解一二吧!她可以是极为普通的实用器,也可以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大权威机构都研究她,社科院有考古研究所、中科院有硅酸盐研究所,甚至英语中瓷器和我们的国家是同一个单词,她是我们中国、我们汉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我们的祖先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开始烧制瓷器,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这说明了瓷器的两个要素:必须有瓷土作胎,必须在胎面施釉,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强,就产生了第三个要素,各种各样的彩装饰,通俗的讲就是瓷器上的画。 所有的瓷器都有胎,但因为施釉和用彩的不同而呈现给人不同的美感。上面讲到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就是施的白釉,如果不在胎或釉面上填画彩色,那就是一件白瓷,平时我们还能听到青瓷、黑瓷、红瓷等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的颜色都是靠施不同的釉色来呈现的,当然现在几乎所有颜色的瓷器我们都能见到,这种只依靠施釉体现不同的颜色而不在瓷器上用彩料描绘图案的瓷器都叫颜色釉。历史上著名的釉色有影青、霁红、甜白、法花、枢府釉、炉钧釉等。瓷器最终能成为艺术品,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最终还是通过用彩来完成的。用彩料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或浅色釉烧成的瓷器叫釉下彩,比如著名的元青花就是釉下彩瓷器。先烧好一个施釉的素器,然后在釉上用彩料作画再入炉烧成的瓷器叫釉上彩,比如近些年在拍卖市场屡创天价的清五彩、粉彩瓷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发展出一种新的装饰材料和技法,我们叫釉中彩,也是按釉上彩的技法将颜料施于瓷器釉面,通过高温快烧,颜料熔化渗入釉面,冷却后釉面封闭,画面存于釉中。 当然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瓷器,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件成窑五彩小盖盅,我们现在叫斗彩,斗彩就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结合的彩瓷。在清朝康熙以前,釉上彩料中没有蓝色,瓷器的图案如果需要蓝色,就都用青花这种釉下彩来替代。先以青花料在胎上画出花鸟、人物的半体或勾勒出人物、花鸟的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后,再在釉上用各种彩料凑其全体或填画全体,具有拼逗之意。如果在釉下用青花画一个完整的图案,再在釉上用各种彩料画另一个完整的图案,就不是斗彩了,称之为青花五彩。 良茶还需佳具配,茶具最终是用来品茶的,今天来讲,各种茶适宜的茶具也是不一样的。大致来说,绿茶宜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玻璃杯,宜赏形,可以清楚得观察到绿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化的过程,适合针形茶、扁形茶;白瓷茶具宜赏茶汤,用细腻的白瓷来衬托绿茶茶汤嫩绿明亮的颜色,非常赏心悦目,适合碧螺春、信阳毛尖等细嫩显毫揉捻茶。青茶宜用紫砂冲泡,因紫砂能吸取茶中的部分火气,另外也可用白瓷茶具赏形观汤色。白茶宜用古朴自然地陶器、石器、木器茶具,煎、泡俱佳,白毫银针茶形秀美,宜用直筒玻璃杯赏形。黄茶宜用紫砂,亦可用玻璃杯赏形观舞。红茶中祁红和滇红都宜用白瓷和玻璃茶具,正山小种宜用紫砂或陶制茶具,可吸取松烟气。黑茶可冲泡亦可煎煮,宜用陶制茶具或砂粒较粗的紫砂茶具,借砂土的吸附性除去茶叶在存放过程中形成的不好的味道。(4) 品茶与茶文化的精髓有好茶喝,是一种福气,会喝好茶,才是一种享受。作者通过妙玉之口,说出茶是要“品”的,品茶与喝茶有本质的区别。品茶要有好茶、好水、好茶具,品茶要细斟慢饮,品出茶道的滋味,在品的过程中使人的情感受到陶冶,精神得到放松,身心得到净化。品茶是要讲究气氛的,要选择品茶环境,还要选择品茶的人。环境一定要清静幽雅,选人也要选知己之人,脾气秉性要投缘,还要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相同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品出茶香、品出人格、品出意境,方能达到艺术欣赏与精神享受的目的,这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一杯清茶,淡淡幽香,三五知己,娓娓而谈,说古论今,海阔天空,吟诗做画,其乐融融。曹雪芹不仅十分精通茶艺,而且以高超的文学艺术手法,用小说的形式,将200多年前贾府这一贵族之家茶道的全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有幸能领略到满清上层社会茶文化的精美画面,同时也为中国茶文化史增添了极为辉煌的一笔。2、 由品茶这一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妙玉?品茶的行家、身份非同寻常、孤傲、清高、对宝玉隐含情愫(妙玉为何用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妙玉与黛玉议论烹茶用水时,妙玉对黛玉的批评不留余地,黛玉为何不生气?怎样理解“难怪有人说妙玉是黛玉的影子,甚至说黛玉本是妙玉”?)栊翠庵中的妙玉,名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第六。书中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老醉卧怡红院围绕着“品茶”场面,把妙玉的生活情趣刻划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宴饮大观园后,贾母乘兴到了栊翠庵,想品尝妙玉的好茶:只见妙玉亲自捧上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由此可见,贾母品茶是多么讲究的,而妙玉捧茶递给她的“以旧年蠲的雨水”沏的“老君眉”使贾母相当讲究的品茶心态得到了更大的满足。从而在短短的情节描写中隐约让人看出妙玉的品茶生活却比衣锦玉食的贾母还要讲究。妙玉趁着贾母等人高兴,悄悄地把宝钗、黛玉、宝玉引进耳旁去品尝另一种茶,妙玉让他们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