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宰相杨一清/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7305.shtml编者按:自明代朝廷在云南开科取士以来,一批又一批带着滇俗淳朴之风的三迤士子寒窗苦读,中举入仕,青史留名,为家乡争得了一份自豪。作为“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的明朝宰相杨一清,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自本期起,本报将以连载形式,向读者介绍这位“三边总戎,两任首辅”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一神童出世科举迟到彩云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云南被称为“南蛮之地、瘴疬之乡”。尽管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可云南却等待了多年,直到明清之际,云南人通过开科取士,才有机会参与朝廷的管理。然而,云南到底是藏龙卧虎、浪大水深之乡,明朝就出了文进士257人。清朝更多,共有文进士695多人。这些云南人在朝为官大都有滇俗淳朴之风,政绩卓越,青史留名,时人谓之“彩云南现”,为家乡云南争得了一份自豪。而在这些云南的读书人中,唯一作到宰相的人,仅只有杨一清一个。杨一清是云南人走向全国的一个杰出代表人物。杨一清被称为“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人”。他三次总制三边当统帅,两次入阁当首辅,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军事、文学杰出人物,曾力扶明王朝大厦于将倾。杨慎赞誉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高度概括了杨一清的一生。明史称赞杨一清:“以才具入阁,于时政最通练,而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然其才一时无两。”其谋略曾被比为唐朝名相姚崇,保卫边疆曾被比为唐朝元帅郭子仪明代是云南文化取得长足发展的时代,是云南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时代。继郑和之后,杨一清的父亲杨景就是通过开科取士于永乐年间(年)中举,是最早进入中原朝廷为官的云南人,历任霸州、澧州判官、化州同知。史料记载:“时值崆彝攻城,杨景临危不乱,巧布阵营,敌疑惧退却,州城得保,得旌表中义匾。”有关杨一清籍贯的一段公案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出生于广东化州,籍贯为云南安宁杨阁村人。他自谓“三南居士”,就是说,他生于云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这“三南”的含义明确而肯定。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明朝档案“明实录”科举京报:“杨一清登成化壬辰进士第名,云南安宁州人,湖广巴陵民籍。杨一清给皇帝上奏折都是写:臣原籍云南,云南安宁州人。清修明史杨一清传算最权威的了,“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据考证,记载杨一清为云南安宁人的史料,数不胜数:明代李贽继藏书、谢肇浙滇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查继佐罪惟录、张萱西园闻见录等等,都明白无误地直书杨一清为“安宁州人”。他老家安宁门前有一处风景名胜“石淙流韵”,便以此作为自己的别号;给皇帝上奏章写议表落款都是石淙杨一清,其著述称作为“石淙类稿”,其屋为石淙精舍,其诗词为“石淙诗钞”,朝野均称其为石淙先生。成化二十一年(年)秋季,杨一清归云南寻根问祖,一住就是九个月。与家族人亲切团聚,拜先贤、祭祖茔、探亲友、会宗族、立宗盟,描写云南安宁州的诗有数十首之多,以极高的热情表达了他的爱国爱乡之情。明景泰五年(年)十二月初六日,杨一清出生于广东化州,其生母为张氏。岁时(年)杨景致仕,杨一清随父去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入籍(前母刘氏住地)。在巴陵住了年,刚满岁(年)由湖南岳州府推荐入翰林院读书,父母随其往。年父亲逝世无力归葬云南,归葬异母姐姐住地镇江,于是遂迁镇江定居。明朝曾有过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流动,这是时代的进步。我国古人与现代人情思不同,历来非常强调血缘的渊源关系,强调祖居故地的亲情。所以杨一清著作虽达百万字之多,一生绝口不提他出生于化州。正如李白说自己故乡是四川彰明县青莲乡而不是家族流放西域碎叶所生,否则他是俄罗斯人了;杨慎父亲是宰相,母亲是国子监祭酒黄明善之女,在北京孝顺胡同出生,岁时,因其父杨廷和母丧守制,才随父返乡,他的籍贯是新都。这样就存在着籍贯,出生地,居住地,入籍等问题。辞典是这样说的,籍贯带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一般指祖居及个人出生的地方。因此,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权威性工具书辞海说杨一清是江苏镇江丹徒人;湖南则把杨一清列为楚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及一清也;化州把杨一清列为广东名人此系三说,且按下不表,仅引用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赠杨一清的诗收场,“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其实,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文武两赤壁也未尝不可。神童的成长杨一清出生后,其父杨景给儿子取名“一清”,以符名言“圣人出,黄河清”的意境,以“一清社稷”积极入世自我勉励。当时大明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了,明朝16位皇帝,只有人活过40岁。明朝中后期,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负担繁重,社会危机不断出现。人心期盼政治清明,杨一清的父母尝以唐诗“冰壶见底清”之义,勉励儿子清清白白做人。杨景认为,聪童既是“受之天”,更要“受之人”,因此对杨一清管教甚严。两岁时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其父或伴读至深夜,或教吟诗作对,或陪着儿子慢跑朗读诗文,既锻炼身体又熟悉了诗文。杨一清也经常跑到隔壁佛寺里去,坐在佛像旁,借着长明灯的灯光读书。杨一清聪颖好学,幼年已博览群书,通读了四书五经,凡经史百家,典章文献无所不看,岁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写出很好的文章。当地的教育官员视之为奇才,认为让他去当童生、读县学实在是多此一举,于是推荐其直接入京深造。于是,朝廷把这个刚满岁的少年破例送入翰林院读书。入学的头一天,老师们想考考他,老师出对:“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答之:“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学师听后,笑赞“此子可教”。在京觐见时,成化皇帝得知杨一清向以“神童”驰誉乡里,有意试探其才华,亲自试诗赋篇,杨一清下笔立成,帝深为嘉许;皇帝又即兴口出一联:“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杨一清不假思索脱口而对:“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脱口称赞说:“滇人善联”,这就是从杨一清开始有的滇人美誉。命内阁择师教之,指定湖南籍状元黎淳作他的导师。这位黎淳是朝廷声名卓著的文豪,他们情如父子,谊同乡亲。年中师徒相伴,朝夕相处,“春风立遍庭前草,雪夜吹残帐里灯。”在黎淳的悉心教导下,少年杨一清的学业突飞猛进。从此之后,杨一清的经历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中国考试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出现。乡试那天,杨一清牵着他爹的手来参加会试,同期考试的人看到这一景象,倒也不怎么奇怪,只是管门卫的堂官问他爹:“你考试怎么把儿子也带来了?”杨一清岁乡试获第一名,真是超乎寻常,高于流俗;岁那年登成化八年进士第,岁当京官,官职是“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少而学,壮而行,杨一清在“中书舍人”职位上,办公一丝不苟。明史记载,他一夜能写10份文书,没有一句废话,天下人赞不绝口,竞相传诵。在“中书舍人”职位上,杨一清身居闹市不求享乐,却安于寂寞,潜心研究学术,诗词曲赋,样样精通,特别在书法、围棋、考古等领域都取得很大进展,为日后报国和成为文坛领袖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位22岁青年有时还被邀请去北京翰林院讲经,居然“不好意思”当起了客座老师。状元杨慎自谓满腹经纶,曾上门拜访杨一清,提出一些学术上疑惑的问题请教,杨一清从容应对,引经据典作了回答,使杨慎深受感动。“神童、人才”报国的效应说到明朝培养“神童、人才”的效应,我这里仅引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中国通史来说明,西方学者们是如何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评点明朝的:朱元璋所创建的明朝内阁制度和文官制度是生动活泼的,在后世也是无与其相比的。人才精英是由朝廷直接选贤与任能而来的。其中如翰林院选拔神童或从优秀的进士中选拔翰林学士,让他们经受锻炼,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组成内阁,对皇帝负责。这个精英集团,把忠于皇权视为道德准则,源源不绝地涌现和补充,尽管部分皇帝确实长期不上朝,但是国家机器仍然运转良好。新儒家精神气质在许多方面都是生机勃勃,而且它对日后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文明的伟大成就。正德朝有李东阳(前期)、杨一清(中期)、杨廷和(后期)的三届内阁管理,嘉靖朝有杨廷和、杨一清、夏言、徐阶以及后来的王守仁、海瑞、张居正、戚继光、袁崇焕、孙承宗等等个个都是明朝的精英。大明的天下就是靠这些权力结构的拱顶石支撑着,没有他们,朝廷就不能运转276年之久。状元黎淳门下,同时培养了个神童,即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才学在大明全国都属于出类拔萃的人。而且人做人都讲究节操,惺惺相惜,在朝同心而共济,同道而相益辅佐皇帝。特别是在权阉刘瑾当政、正德皇帝昏庸无道,嘉靖皇帝信道教求长生时,皇帝经常不理朝政,明代帝制在不健康的气氛笼罩下,他们人主张“劝君上,正百官,教庶民,”把教化的意义提升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在注重“重民之事”、“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宗旨下,人配合得非常好。在解决明朝中期大社会危机“边疆侵犯,宦官专权,亲王造反”中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共同演绎了一出“挽救明朝大厦之将倾”的大戏。 (二)、为国储才遇到了贤明君主杨一清从中书舍人升任至山西提学佥事、陕西提督学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陕西巡抚、直至三边总制,不到年竟成了朝廷二品大员,主要原因是杨一清恭逢盛世,遇到了“中兴”好皇帝弘治,才有机会一展身手,建功立业。他学识见长,特别是在陕西年究悉兵情,洞悉边事,为往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弘治帝继位后,首先清除奸佞,把庸碌的官员革职,将大批“国师”“术士”充军;与此同时,他还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许多忠直有才干的名臣,由此形成了一个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生命力重新勃兴的繁荣景象。弘治一朝极少弊政,无权臣、权宦,无后宫专权,且“朝多君子”。史家说,这18年是明代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在诸位得力大臣的辅佐下,弘治帝革除了众多的陋习,采纳了许多解救民困的建议,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公元14871497这年中,杨一清在西北担任主管教育的大员。他以感恩报国之心“为国储才”,常说:“政之兴废,存乎于人,得人则兴,失人则废。”他走遍府边督促引导生员攻读;大力整顿陕西贡院,“严明纪律,力祛宿弊,凡请托,一以严绝之。”他办书院,祭先贤,置图书,订训课规条,使儒学气象为之一新。史家说杨一清:“虽宗室不能夺诸生之席,虽抚按不能扰课士之权。”他正气凛然,赢得了“公且明”的美誉。杨一清善于识才,荐才,一旦发现人才,随即推荐入学培养,分类施教,亲自教习。由于受业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书不辍,学习不止,终于学有所成,以至俊采星驰,桃李满天下。后来著名哲学家王守仁,文学家李梦阳、礼部尚书乔宇,状元康海、状元吕楠等都从学于他,学堂成了“王化之本,人才之所由出”的神圣殿堂,为明朝社稷储备了大批人才,人谓:“五十余年,犹用不尽。”说到状元,了得!数千年来西南地区四川只出了个杨慎、贵州只出了个赵以炯、云南只出了个袁嘉谷;杨一清一人就培养出两个状元,真是“天开文运”。“经世致用”的学风明代中期书院与官府正式开办的府县儒学并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师资来源上,各不一样。书院是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机构,是“为国储才”的书香之地。围绕着“书”开展各种活动,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校书、著书、刻书等,进行文化积累。书院有塑造人格、思想自由、自主办学等基本特征,书院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关注社会现实,监督时政。曾经培养过封建社会所需要的许多人才,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独具特色的风景。明弘治九年(1496年)杨一清创办正学书院,又于陕西武功创办绿野书院,延请名士主讲,经常亲自教习,广施教化,把书院办得热火朝天,万民景仰。当年,在泉水环绕、花木葱茏的幽雅环境中,这里钟磬谐音,管弦叠奏,书声琅琅,穆然而见礼乐承平景象。一时间使西安获得了“文明礼仪之邦,道德教化之城,诗书鼎盛之乡”的美称。杨一清还视察横渠书院,拜祭张载祠,责令维护好横渠书院和张载的墓地。张载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现了儒者的宏大抱负,曾给无数名人带来精神力量。在办学过程中,杨一清倡导的就是张载关中理学传统,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他说:“正学书院为道学而作也,”,“为学莫先于立志”,“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学贵于有用”,要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将“务实”、“求实”作为追求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要求学生做到立大志,成大器,文武兼备,博览群书,学海苦航,练一身硬本领,以便将来救治时弊,为国为民效力献身。书院还为贫寒而有志的学子提供食宿、学费、赴考盘缠等优惠和方便,深受各方欢迎和好评,这是区别于其他学院学派的鲜明特点。这一时期成为正学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楹联写就:临碑林三百块,平分片席吟风月;读石室五千卷,别有新诗上相台。正学书院后并入关中书院。直至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矫诏禁毁天下书院,关中书院被废。但西安人一直将杨一清创办的正学书院等遗址保护得很好。遇到了贤明君主杨一清从中书舍人升任至山西提学佥事、陕西提督学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陕西巡抚、直至三边总制,不到年竟成了朝廷二品大员,主要原因是杨一清恭逢盛世,遇到了“中兴”好皇帝弘治,才有机会一展身手,建功立业。他学识见长,特别是在陕西年究悉兵情,洞悉边事,为往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弘治帝继位后,首先清除奸佞,把庸碌的官员革职,将大批“国师”“术士”充军;与此同时,他还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许多忠直有才干的名臣,由此形成了一个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生命力重新勃兴的繁荣景象。弘治一朝极少弊政,无权臣、权宦,无后宫专权,且“朝多君子”。史家说,这18年是明代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在诸位得力大臣的辅佐下,弘治帝革除了众多的陋习,采纳了许多解救民困的建议,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公元14871497这年中,杨一清在西北担任主管教育的大员。他以感恩报国之心“为国储才”,常说:“政之兴废,存乎于人,得人则兴,失人则废。”他走遍府边督促引导生员攻读;大力整顿陕西贡院,“严明纪律,力祛宿弊,凡请托,一以严绝之。”他办书院,祭先贤,置图书,订训课规条,使儒学气象为之一新。史家说杨一清:“虽宗室不能夺诸生之席,虽抚按不能扰课士之权。”他正气凛然,赢得了“公且明”的美誉。杨一清善于识才,荐才,一旦发现人才,随即推荐入学培养,分类施教,亲自教习。由于受业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书不辍,学习不止,终于学有所成,以至俊采星驰,桃李满天下。后来著名哲学家王守仁,文学家李梦阳、礼部尚书乔宇,状元康海、状元吕楠等都从学于他,学堂成了“王化之本,人才之所由出”的神圣殿堂,为明朝社稷储备了大批人才,人谓:“五十余年,犹用不尽。”说到状元,了得!数千年来西南地区四川只出了个杨慎、贵州只出了个赵以炯、云南只出了个袁嘉谷;杨一清一人就培养出两个状元,真是“天开文运”。“经世致用”的学风明代中期书院与官府正式开办的府县儒学并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师资来源上,各不一样。书院是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机构,是“为国储才”的书香之地。围绕着“书”开展各种活动,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校书、著书、刻书等,进行文化积累。书院有塑造人格、思想自由、自主办学等基本特征,书院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关注社会现实,监督时政。曾经培养过封建社会所需要的许多人才,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独具特色的风景。明弘治九年(1496年)杨一清创办正学书院,又于陕西武功创办绿野书院,延请名士主讲,经常亲自教习,广施教化,把书院办得热火朝天,万民景仰。当年,在泉水环绕、花木葱茏的幽雅环境中,这里钟磬谐音,管弦叠奏,书声琅琅,穆然而见礼乐承平景象。一时间使西安获得了“文明礼仪之邦,道德教化之城,诗书鼎盛之乡”的美称。杨一清还视察横渠书院,拜祭张载祠,责令维护好横渠书院和张载的墓地。张载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现了儒者的宏大抱负,曾给无数名人带来精神力量。在办学过程中,杨一清倡导的就是张载关中理学传统,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他说:“正学书院为道学而作也,”,“为学莫先于立志”,“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学贵于有用”,要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将“务实”、“求实”作为追求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要求学生做到立大志,成大器,文武兼备,博览群书,学海苦航,练一身硬本领,以便将来救治时弊,为国为民效力献身。书院还为贫寒而有志的学子提供食宿、学费、赴考盘缠等优惠和方便,深受各方欢迎和好评,这是区别于其他学院学派的鲜明特点。这一时期成为正学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楹联写就:临碑林三百块,平分片席吟风月;读石室五千卷,别有新诗上相台。正学书院后并入关中书院。直至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矫诏禁毁天下书院,关中书院被废。但西安人一直将杨一清创办的正学书院等遗址保护得很好。 (三)、立马长城杨一清在军事上的成就,主要是解决西北边防问题。杨一清曾次总制三边,驰骋于西北长城之间余年,具有科学的进步的军事思想,采取了加强武备,安定民心,安抚境内各少数民族等一系列措施,维持了西北的安定局面。皇帝虽面南而坐,可眼睛一直盯着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政权,并迅速完成了对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统一。元朝贵族残余势力退入漠北。他们在塞北占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南至长城一线的广阔领土,继续打着元朝帝号,与明朝分廷对抗,企图卷土重来,恢复元朝的统治。朱元璋想到,北宋王朝不就是被来自北方的金国击败的,南宋王朝不就是被来自北方的成吉思汗的子孙灭亡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国王们,曾多次坐在了金銮殿上;明朝江山的心腹大患来自北方啊,这是刻骨铭心的教训!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多次发动了对元朝残余势力的战争,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明成祖还死在亲征蒙古人的路上。公元1401年,鬼力赤自称可汗,废北元国号,始称鞑靼。明英宗就是在亲征鞑靼战争中当了俘虏,明王朝万大军,在土木堡之战中精锐毁于一旦,明朝遭遇建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严重危机。景泰元年,万鞑靼骑兵包围北京城,几乎改写了明朝历史,幸亏于谦挺身而出挽救了危局。到杨一清时,边患依然严重,西北地区长期陷入了与鞑靼的战争之中,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北部边防危机几乎与明朝276年相始终,这种侵扰,居然有几次鞑靼人兵临北京城下。大明王朝虽一次次勉强渡过了危机,但边患依然严重地困扰着朝廷。 长城是链接历史的一根“红线”北方游牧民族成为中原帝国最大的挑战者,并非是在明朝才有的。从我国开始有文字记载就有北方隐患的存在,最早见于甲骨文。用长城去御敌是中国历史的一根“红线”。假如把长城从中国历史中抽掉,这些古老的“线装书”将散落一地,凌乱得无法收拾。没有长城就没有中国历史。不解读长城,也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历史。明代的长城称作“边墙”,是边防的意思。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元气大伤,面对鞑靼骑兵的频频入侵,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反攻之力,于是奉行一条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一面创立了卫所制度,一面大力修筑边墙。明成化十年(公元147年),巡抚余子俊修筑盐池至陕西清水营边墙1170里。弘治十五年,总制尚书秦纮筑固原边墙600里。杨一清修边墙由于刘瑾作难而停工,只修了40多里,直到嘉靖时期,皇帝采纳杨一清修边初议,再度兴工修筑了该段边墙。明代边墙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总长12700余里。沿着边防线,设有“九个边防镇”,号称九边。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镇”是军事编制,个边镇也就是个边防军区,派驻重兵守御。其中陕、甘、宁军情最为严重,故设三边总制,管辖个镇,帅府设在固原。由于这道边墙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估算,泱泱大国把精力、国力无休止地消耗在重修边墙上,如一副马笼头套住了千里马,成了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负担,大大地影响了明朝未来历史的进程。绵延不绝的边城烽火笔者曾在阴山下的包头一带,亲眼见到长城的断垣残壁。原来长城是以阴山为界的。随着游牧于北方的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不断南侵,明朝大宁卫、开平卫和东胜卫相继放弃,边防险要丧失殆尽,防线已经向南退却了近千里,遂使河套沦陷成为鞑靼骚扰内地的前进基地。所谓“河套”,即鄂尔多斯一带,它与陕西、宁夏的北边接壤,为黄河在内蒙成弯曲状态内延部分。岁无宁日,鞑靼骑兵屡次突破边墙向南进犯,三边城镇常被围攻,还直接威胁到西安的安全,鞑靼曾东渡黄河,进扰山西,就是都城北京也不免感到震撼。杨一清上任之时,边患之严重,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据史料记载:弘治以前鞑靼骑兵骚扰,少则几千,已经觉得招架不住,如今动辄以十数万称。而明朝边备松弛,兵不强,墙不险足见当时的三边形势确实已危如累卵。 为国守边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杨一清就任三边军职,数千里边防,统归杨一清总制。太长的边境线,太苦的征战生涯,使杨一清感到任重道远,“万里一身难独任”。但为保境安民,他表示“尽臣之心,不敢有遗虑;竭臣之才,不敢有遗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史说杨一清以谨慎著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每一出兵,须发皆白”他一生戎马倥偬,始终充满着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为保国安民的理想。爱国之心常与忠君爱民相关联;修身养性常与儒家思想相关联;治国平天下常与个人的建功立业相关联。 杨一清一上任,就发现了三边问题之所在,迅速提出了安边策。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是杨一清国防思想的理论基础。 杨一清从敌情说起,漠北的鞑靼长期与我对峙,战区浩浩黄沙,纵横数千里,而鞑靼骑兵善骑善射,机动迅速,来去敏捷,乘机轮番袭扰,使我军疲于奔命,而我方劳民伤财,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却找不到对手,搞不好还会中敌人埋伏,持久消耗则使我军疲劳。从前淇国公丘福,率精骑十万北征鞑靼,由于孤军轻进,遭到鞑靼骑兵的包围袭击,全军覆没就是教训。今我军处于易守难攻,以逸待劳之地,又有火炮优势,战略思想应是以守为上。他说:“百人之碉堡非千人不能攻,因以有边墙可屏障,设险阻击也。”他引用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边墙修筑坚固,是防御鞑靼抢掠的最佳选择。甚至大胆说,正可以有为之日,失此不为,后必有悔。 随后,他又指出我军弱点,边防存在的四大问题,边防费用不足,士兵编制不够,军官用人不当,要害控制不妥。接着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着重提出安边四策,一是修浚墙堑,稳固边防;二是增设卫所,壮大边兵;三是经营好灵、夏据点,稳定内部;四是整顿韦州,抗御外敌。 长城是人、墙、物组成的军事结合体 杨一清经营西北的历史功绩都与长城有不解之缘,他采取的主要措施均围绕长城而实施,主要是: 完善军事组织管理体系,增强抵御能力。首先统一西北地区的军事指挥权。设“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管理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个边镇。开府固原,移防驻花马池,彻底改变从前互相牵制,互不救援,无事则争权夺利,有事则互相推诿的局面,对明代稳定西北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明确规定各镇责、权:一是操练军马;二是修筑防御工事;三是安抚境内各少数民族,相安无事;四是防御鞑靼,并截杀入侵之敌。这四个方面将练兵、防御、安抚、围剿包容于一体,为明以前诸中原王朝所不及。 精兵选将是壮边兵的主要手段。增设卫所,增兵制械,选练士卒,严肃军纪,提高作战能力。告诫守边将卒“无事时当如有事时提防,有事时当如无事时镇静”。 杨一清认为,广收将才为备边第一大事,“政之兴废,存乎其人,得人则兴,失人则废。”杨一清善于识人用人,用人标准是知是非、通兵法、善节制、会兵器。从小将而起至大将封侯者,就有好多个人。大胆撤掉一些无德无能的平庸将领,有些人还是皇亲国戚。他在奏疏中特别声明,与黜罢人员素无个人恩怨,纯为地方安危着想。 史料记载:“杨一清督诸镇,士马饱腾,旌旗鲜明,戈甲耀野,军纪肃然”一改在西北战争中逢战必败的局面。 加强内部防御体系,主要是由边墙、墩堡和驿递交通三部分组成。 杨一清耗费精力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以修墙堑为急。墙堑包括城墙、墙外一道沟堑,濠外还有品坑。设置墩堡星罗棋布,走马调兵交通通畅。设烽火台以传递信息;设弓弩、抛石机以延伸打击力量,设火炮以加强杀伤威力;储军需以保障供应。首先防敌于濠护城河,次防敌于羊马墙,再次才防敌于城墙。“数千里边墙绵延一线,宛如长山之蛇,节节呼应,一气转舒,如琴瑟然,心与手调,乃能成声。”花马池一带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制而成。迄今依然屹立的墩台,断续的断垣残壁长城,见证着当年杨一清设险以守的艰辛。在人烟稀少,多为戈壁沙滩的地带,能筑起如此巨大的建筑,令人不得不惊叹! 杨一清说,皇帝不遣饥饿兵,“足食乃足兵之本”。三边官兵最多的时候曾达万人,马匹数万。西北运输特别困难,杨一清“屯田和徙民守边,兵食丰足”。对部队的军饷、给养、用水、用火等问题都考虑周到,建造营房,储备粮草兵器,使储备充足。 他还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往事并不如烟”,杨一清在兰州建立的安宁堡、盐场堡如今尚在。兰州现存有大明安宁堡神庙记碑一通,记载:“弘治乙亥,石淙杨公(即杨一清)总制军务,筑安宁、盐场二堡,保境安民”陕西榆林红石峡有记载杨一清加强“严疆要塞”维修的刻石,有杨一清当年募军屯田,人给地一顷,使自耕为业,给耕牛种子,永不征税的德政文献。 整顿茶马。明代军马,来源是与蒙古、西藏等以茶叶交换,或贩卖官盐购置马匹,或靠军马场繁殖。明中叶马政废弛,亟待整顿和完善马政制度,清理草场,退还马场,增购种马,规定养殖任务,同时整顿茶政、盐政。杨一清督理苑马,遂命并理盐茶。一清申旧制,禁私贩,种官茶。四年间易马余匹,而茶尚积余万斤。灵川盐池增课.万,贮庆阳、固原库,以买马给边。 其他如安顿流民,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注重招抚之策,以及加强外部拱卫体系,为保丝路畅通,维护“关西七卫”关系,保持与西域的通贡贸易,推行茶马互市都卓有成效。 在杨一清的不懈努力下,“塞上于今烽火熄,胡儿未敢犯边来。”使管内出现祥和气象,牛马布野,三边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据史料记载,杨一清告别固原那天,前来送别的人,“皆觑欷号泣,声振原野;攀留俯伏者遮道。”自弘治十五年至嘉靖三年的余年间,杨一清三度出仕西北,一任督理马政,二任平息安化王之乱,三任治理西域战乱,这期间备尝艰辛与波折。回顾弘治间督理马政时他才岁,正值壮年时期,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如今岁高龄,两鬓斑白,两眼昏花,牙齿脱落,垂垂老矣,不禁怆然泪下(四)、固原之战 宁夏固原古称西海固,又名萧关,在六盘山(陇山)侧,是有名的古战场。 诗经采薇篇,号称中国第一首边塞诗,就产生于固原;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描述固原的风光。明代自成化以来,鞑靼骑兵占据河套地区,随时窥伺侵犯中原内地,固原是鞑靼南下的必经之路,其军事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明军依靠火炮屡挫强敌 鞑靼骑兵来去敏捷、机动迅速、善骑善射,的确是其长处。面对如此剽悍的骑兵,明王朝的防御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最初守城的兵器主要是比较原始的冷兵器,近距离用刀剑、长矛,远距离用弓弩。后来发明了人力抛石机,以击鼓为号,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抛出去杀伤对方,但效果不是很好。明代中期,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兵器制造技术提高很快,特别是火器的研制、铸造和应用,提高了战斗力,当时明朝还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火器技术,史载正德年间就从葡萄牙传入了佛郎机炮。以我之长攻敌之短。火器的应用使明军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大为加强。 杨一清说:“有精兵而无精器以用之是谓徒费”。他在三边积极改善部队武器装备,大力铸造守城铁铳火器。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兵法列阵,实施演习发炮。火器在正德初年打退鞑靼侵犯固原的战斗中、防御鞑靼几万骑兵出没在延绥和灵州一线的防御战斗中以及在青海湖边阻击 “海寇”骚扰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杨一清有诗:“炮火雷飞箭星落,回头一霎虏尘空。” 以少胜多的固原保卫战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鞑靼骑兵入境,寇宣府、大同、三关,以震畿辅;同时抢掠宁夏、陕西境内,关中大忧。在西北边境连年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弘治皇帝急招阁臣议边事,派杨一清出任陕西巡抚仍兼马政。弘治十八年五月,弘治皇帝逝世,正德皇帝初立,鞑靼骑兵趁机以数万骑兵之众,突破长城关口花马池,浩浩荡荡直向固原要塞杀来,并声言还要抢固原黑水苑官马,固原危在旦夕。 花马池离固原约600多里,而此时宁夏固原总兵曹雄还蒙在鼓里,而陕西巡抚杨一清却在离花马池700多里的平凉府预先得到情报,得知此举是近年来鞑靼侵犯规模最大的一次骚扰。原来是杨一清早就致力于建立情报网,他知道在通信不畅,交通阻塞的情况下,当敌骑大举进犯之时,如不及时增援,后果不堪设想。几年来他苦心经营了一个情报网,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这次鞑靼入侵的消息才来得很快。当时三边总制府尚未建立,陕西八府三边,皆有镇守总兵,巡抚都御史却不相统一,“无事则争权夺利,有事则互相推诿,见难则互不救援。” 军情告急,杨一清心急如焚,心想此时固原镇虽然不在统率范围内,但互为表里,宛如唇齿,更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敌人已经离固原只有一半路程,如派重兵前去拦截,可能为时已晚,如若派兵则平凉府城空虚,万一敌人调转马头奔向平凉,如入无人之境,直捣关中内地,其后果不堪设想。 杨一清思前想后,急中生智得出一策,由他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夜以继日抢在敌人到达固原之前,会合固原总兵曹雄,共御强敌。此时固原尚有3万之众,只要指挥得当,便可能转危为安。 然而众将对此皆以为不可,一是巡抚不可轻离任地,二是200多里山路,荒凉古漠、敌特出没其间,一书生跋涉危险性太大。有将军愿代前往,文官却“遮道”劝阻。杨一清以为,以身许国,应不辞劳苦。今事关重大,他寝食难安。他对众将言道,固原兵力不足敌人一半,想以少胜多并不容易,况且固原总兵曹雄能听你们左右吗?救兵如救火,事不宜迟,请中军急速备轻骑五十随我前往。 于是杨一清亲自率领轻骑兵,连夜自平凉出发,马不停蹄,终于及时赶到了固原。果然曹雄对敌情尚一无所知,于是杨一清与曹雄共同筹划,在固原、隆德分别布下守城铁铳火器之阵,同时在城周及四山,多张疑兵,多树战旗,让一些兵丁去呐喊,以助军势。傍晚,当敌骑兵兵临城下时,只见城头明军军容整齐,旗帜鲜明,严阵以待。杨一清躬擐甲胄亲临前线,在城楼指挥轮番开炮,火炮、火铳齐发,以密集的火力阻击鞑靼骑兵的冲锋。霎时间,火光闪耀,浓烟滚滚,声震山谷,一时明军军威大振。敌人闻知事态有变,恐慌之际疑是明军主力已到,狼狈慌乱地向塞外后撤,明军乘势尾追截拦。伴着金戈铁马的铿锵呐喊,固原、隆德之围遂解。同时鞑靼骑兵沿途抢掠官马的计划,亦因杨一清马政整顿到位,各苑马营城堡坚壁固守而未能得手。 优越火器技术使得明朝防御如利刃在手,这是一场马与炮的对阵较量,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从此,三边安宁了好一阵子。正是: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五)、督理马政 在中国畜牧业史中,以养马的历史最为丰富。马被称为“六畜”之首。我国一向是以马的数量来显示国家的富强程度的,如“千乘之君”、“万乘之国”等等。自古以来,马承担着狩猎、驾车、运载以及作战的任务,在国防军事、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通人性,堪称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好朋友、好帮手。 军国大事莫先于马 明朝自开国之后,就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种威胁几乎贯穿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如果没有足够的马匹,那么,抵御外敌入侵、保境安民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明朝极其重视马政和骑兵的建设,建立了国家马场,“牧养马匹以接济边国”。朝廷还设太仆寺主其事,沿边分设行太仆寺管理马政。 所谓马政,是指我国古代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管理制度。明代所需军马,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与西北少数民族或以茶叶换马,或贩卖官盐购置马匹;二是靠军马场繁殖;三是在广大农村实行官督民牧。 明代中叶朝政日非,马政管理废弛,茶马贸易亦遭衰落,因而失人废事,战争中常因战马不足而战败失利。而与之相反的是,鞑靼几乎举族为骑兵,倚仗马背民族特有的剽悍灵动,不断从广袤的沙漠戈壁向南侵犯,连年纵兵入境掳掠人畜资产,百姓苦不堪言。 陕甘宁地处边防前线,又是贫薄苦寒之地,急需廉谨有才能者任之,任重道远是显而易见的。兵部尚书刘大夏提议,说杨一清可托重事。弘治十五年(1502年)冬,杨一清由太常寺卿提拔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职衔,督理陕西马政。弘治十七年底,又升迁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兼理马政。弘治皇帝要求他“以复国初之盛,以济戎务之急”。杨一清表示“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则无不可为之事矣”。他的壮士情怀和报国决心,数百年之后,读之依然令人血脉贲张。而他说:“惟国之大事,莫急于兵;兵之大要,莫先于马,马资于国用甚大”。显示了其对马政深邃的战略洞察能力。 其实,那时杨一清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陕西马场仅存长乐、灵武二监苑,官牧草场被人侵占了一半,牧马军人跑了三分之一。牧养马匹定额为7400匹,当时仅剩2000余匹,数量严重不足,且食不饱,力不足,骨瘦如柴,不堪作种马和骑操。面对边防告急的形势,战马奇缺,杨一清惊呼:“马政废弛,莫此为甚!”他决心抓住治边大事,把握问题关键,大力整顿马政。 整顿马政 杨一清认为,“政之兴废,存乎其人,得人则兴,失人则废”,整顿马政要从整肃官员队伍开始。他一面挑选三司勤政有为的官员充实管理队伍,一面对懦弱无为、怠忽政事、贪声大著的官员果断予以罢免。他在奏疏中特别声明,与黜罢人员素无个人恩怨,纯为大局安危着想。他的这一做法,使官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衙门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然后,杨一清又进行了清牧地、兴畜牧、筑城房、练士卒、购马匹等一系列的整顿工作。 清理牧场,是收回士绅“巧取豪夺”占用的草场,或退耕地还原马场,恢复旧苑或兴开马苑草场。购置种马,是为了推行马种改良,把阉割术、调教法、饲养术都启动起来,定任务繁殖马匹。建城堡马厩营房,是保证人、马有所依栖。春夏草肥,马匹就在野外牧放,寒冬时月便收入城堡喂养。一旦有烽火传报,马匹还可立即收营以防备鞑靼的掠夺。杨一清招募牧军搞好吊马、溜马、饮马、刷马等马的驯养工作,选壮丁给盔甲、弓矢,平时牧马,暇时练骑术,战时出战。他还呈准朝廷动用国库银两,通过茶马互市,以获得官营牧场所需马匹,以供四镇调用。 马营城堡的兴建,操夫的设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鞑靼几次入侵,声言要抢官马。入境之后,但见高墙深堑,以为处处屯兵,不敢轻动,各苑万余匹官马安然无恙。 经过杨一清两三年的努力,当地的苑监、官牧出现了复兴局面:水草丰茂,膘肥马壮,军威正盛。其整治范围约24苑,牧马草场起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直到陇西草原河谷广大地区,三边马政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得以伸展。有诗为证:“千里关河入望微,四山烟雨翠成围。蒹葭浅水孤鸿尽,苜蓿秋风万马肥。” 2000年秋,笔者在河西走廊走访了当年仅存的马场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尘封已久的心事,被马场翻滚的芳草拨开。天苍苍,野茫茫,它如今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马场,现为兰州军区山丹军马总场。草场被茂盛、低矮的植被覆盖,如锦缎铺张。河水绿如蓝,远近的群山罗列,祁连山上雪与白云缠绕,那种美丽用语言简直难以形容。此地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丰盛,为历代屯兵养马的天然草原。国家级文物“铜奔马”就出土在附近的武威雷台。山丹马场的碑文上明确地篆刻着:洪武四年(1371年),征西大将军冯胜克复河西,大马营草滩归入明朝版图,为官办牧场,明孝宗时,督理陕西马政的都御史杨一清奏请重建大马营城堡及大草滩各牧马场的公署(场部)、住房及马厩,招募牧马军人每场达2000名牧夫,还查明大马营有草场133700余顷(合1337万余亩),马4万匹。同时在河西大兴屯田,募民开垦,永不征租。为防御兵戈侵扰,实行卫所兵制,强使人民聚村筑堡,互成犄角明代时,牧场在河西走廊经营得力。 胡服骑射、马踏飞燕的往事黯淡如烟,马刀下的辉煌时代也变成了尘封的历史。00多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前人开边治边的辛劳。(六)、茶马互市 明代是云南文化获得极大发展的朝代,是云南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时代,杨一清就是云南人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从有利于政治、军事、国防的高度,大力革除茶马互市存在的弊端,恢复了当时西北的大宗茶马交易。 茶之源在中国 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茶叶浓缩了人生百味,茶字拆开了就是“人在草木间”。我国有关茶叶的记载比较早,而茶叶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则是中唐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培训行业教育机构与在线教育研究报告
- 2025年新媒体行业内容创意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机加工消防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版纳会计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保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护理五四题库及答案解析
- 特种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下半年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所属事业单位考试招聘27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客运工种劳动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养生馆客户咨询方案范文
- 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大路歌》教学设计湘艺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综合素养评价卷(含答案)
- 2025外贸采购合同模板
- 体操保护与帮助课件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划书一等奖
- 工程后期服务的方案(3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8000
- 2025年湖南省高考历史真题(原卷版)
- 老年人脑卒中课件
- 从问题专题到课题学校科研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 艾青自述 我的创作生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