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共振效应应用续说.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共振效应应用续说.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共振效应应用续说.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共振效应应用续说.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共振效应应用续说粟 新 华(邵阳学院物理系, 湖南 邵阳 422000)摘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巧妙应用共振效应取水、扩音、准律 、娱乐、预测、防振等.从而充实了“ 中国古代共振研究与应用”一文的部分内容. 关键词:泉;石;钟;地震;激振波;固有频率;共振;中图分类号:42 文献标识码:A “中同古代共振研究与应用” 1一文中已介绍了共振效应的军事应用,作为补充,本文论述共振效应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 用以取水 唐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指出: “谯郡有功曹涧.天统初,济南来府君出谯郡.时功曹清河崔公恕,弱冠有令德,于时春夏积旱,送别千余人,至此涧上,众渴甚思水,升直万钱矣,来公有思水色.恕独见一青鸟于涧中乍飞乍止,怪而就焉.鸟起,见一石,方五六寸,以鞭拨之,清泉涌出.”2这话听起来好象十分谎谬,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一个小石子,内部又是空的,用鞭有节奏地拨弄它时,极有可能发生共振,把泉水激出石外.从振动与波的角度看,以鞭拨弄石子,使石子振动,激振波在均匀媒质中传播,并在边界处反射,反射波与激振波相互叠加,最后形成适应特定边界条件的稳定驻波.此时媒质中各质元以同一频率、不同的恒定振幅振动.在振动波腹处,水的激励最为强烈,溅出石外.除击鞭引水外,还有以声引水的.小知录就举出不少例子:“乐音泉,强村乐音泉,唱浪淘沙曲,即得一杯.咄泉,寿州咄泉,大叫则大涌,小叫则小涌.抚掌泉,昭明读书抚掌泉,闻拍掌声则溢.喜客来,大茅峰喜客来泉,客至则出.笑泉,无为州笑泉,闻笑声则沸.卫泉,西宁卫泉,闻足音则溢.”3此外,清陆蕃在粤西偶记还记载泗洲城有“骂泉”,游客们想饮此泉之水,只要给牧童几文钱,牧童们则对着泉眼破口大骂,片刻间就有泉水涌出.上述各泉,泉身是共振腔,泉壁为振源,唱歌、拍掌、踏足、叫喊声使泉壁振动,从而激励泉水作受迫振动.在泉壁振动的入射波与泉水振动的反射波叠加后的波峰处,泉水跳溅而出.2 用于扩音 我国古代也懂得空腔扩音技术.他们在乐器上装上共鸣箱,将声音放大.如战国时流行的秦筝,音箱是木制长方形的.面上张弦,用手指拨动丝弦,“木声丝声均其所自出”,此处柳宗元所谓“木声”,指的就是乐器木质部分的共鸣声 .共鸣箱不仅具有放大作用,而且能改善音色.如琴弦振动,琴匣除了随弦的频率振动外,还要发出泛音,并且改变原来弦的基音和各个泛音之间的强度比.例如音箱的固有频率在低音范围,演奏某些音调时,由于共鸣的作用,泛音可以很强,使音色优美动听.长物志载:“古人有于平屋中埋一缸,缸悬铜钟,以发琴声者.然不知层楼之下,盖上有板则声不散,下空旷则声透彻.或于乔木修竹 、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绝,更为雅称耳.”4可见共鸣效应也应用于琴室.以缸助琴的秘密,很快就为唱戏的人所注意.我国古代剧场在舞台下常常埋上几口缸.北京故宫畅音阁下,就挖有五口井,舞台上发出的“畅音”宏亮而圆润,有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是因为这种建筑系统可以造成反射、共鸣等声学效应.中国古代具有这种声学效应的建筑还有许多,如初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坛公园,就保存着我国古代建筑声学里光彩夺目的丰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天心石和新发现的对话石.与上述相反,明代方以智记载,有些私铸金钱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匿于湖(地洞)中,人犹闻其锯锉之声,乃以翁为秋秋瓦,累而墙之,其口向内,则外过者不闻其声.何也?声为瓮所收也.”清代郑光祖也有类似记载:“人家墙壁以空翁横砌而成,使口尽向内,则室中所作之声尽收入瓮,而贴邻不闻.”这种诮音技术,正是空腔扩音技术的逆运用.3 用以准律我国古代的度量衡是用一根管子做标准的,叫“黄钟律管,”它有一定的管长、管经,也有一定容积.把黄钟律管翻造以后分发全国各地当作度量衡标准.如果谁弄虚作假.只要把国家保存的黄钟律管跟他的律管一此,真象就能戳穿.因为一定长度的空气柱能和一定频率的声源发生共鸣.假如黄钟律管内空气柱长度与国家的标准黄钟不一,该黄钟就无法发生共鸣.检定黄钟律管的长度,通常是在缇室里进行的:“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5缇是一种素色无纹的丝织品,用它来布置一间帐房,帐房外面有三层套间,还有三重曲折的门径,使室内听不到外来的声响,吹不进外来的风.做实验的人在缇室中央,四周摆一圈木桌.桌上微微倾斜地放着那些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形待测管.每根待测的管子里都放一点轻灰,轻灰是用芦苇杆里的薄膜烧成的,稍有振动就会移动位置.做实验的人在缇室中心位置吹笛,发出标准的黄钟音.凡是共鸣的管子,都会把管内的轻灰振成一小堆一小堆的,不会共鸣的管子里,轻灰依然不动.这样真假就分清了. 缇室不仅可为各种乐器定音,在制造乐器和调整乐器上也有过重要作用:“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准之声,明畅易达,分寸又粗.然弦以 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均其中弦,令与黄钟相得,案画以求诸律,无不如数而应者矣.”64用以娱乐我国古代将共振原理应用于玩器中,让人们从娱乐中得到快乐,并以此作为教化工具,启迪人的思维.“唐明皇令道士叶法静治化金药,成,点磁盆试之者.鱼盆则一木素盆也,方圆二尺,中有木纹,成二鱼状,鳞鬣毕俱,长五寸许.若贮水用,则双鲤隐然涌起,顷之,遂成真鱼;覆水,则宛然木纹之鱼也.”7这种玩器,叫“喷水鱼洗”或“鱼洗”,其特点王明清在挥麈前录中有过描述:“又命取磁盆一枚示似夫,云:此亦石所献,有画双鲤存焉,水满则跳跃如生,覆之无它矣.”8当然,最完整的记载当数清稗类钞:“古州城外河街,有陈顺昌者,以钱二千向苗人购一古铜锅,重十余斤.贮冷水于中,摩其两耳,即发声如风琴,如庐笙,如吹牛角.其声嘹亮,可闻里余.锅中冷水即起细沫如沸水,溅跳甚高,水面四围成八角形,中心不动.”9鱼洗就如倒置的钟,其振动与钟的振动相似,喷水原理与上述以鞭击水一样.除“喷水鱼洗”外,我国还流传一种叫做“传声筒”的装置:“传声筒者,截竹筒两枚,空其两端,各以一面用皮纸冒之,胶封甚固.两筒纸面相向,取长数丈之细线穿过之.使两人各执一筒,一人属口于此筒之空面,一人属耳于彼筒之空面,相去数丈,属口者随意言语,属耳者听之了了,他人不闻也.”10这种装置,今名“土电话”.其工作原理是:人对着话筒讲话,声音从话筒经细线传给听筒,使受话人接收发话人的声音.装置中的话筒、听筒均为同鸣箱,对声音起放大作用.秋千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工具,它起源于汉武帝时.设想你的一个同伴在荡秋千,而你在地上按他的振荡频率一次一次地去推送,那么他就会越荡越高,这就是一种共振现象.假如你推送的频率与秋千振荡频率不一致,就会造成干扰,使秋千越荡越低.5用以预测固体器物无故自鸣,往往预兆天灾人祸的发生:“石鼓,冀县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摇动,则石鼓鸣,鸣则秦土有殃.”11“西河有钟,在水中晦朔辄鸣,声响悲激,羁客闻而凄怆”.12“陕州黄河有铜钟,水大水小常自浮出,每昧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行客闻之莫不怆然.”13“康熙戊申六月十七日戌刻.山东、江南、浙江诸省,同时地大震,而山东之沂、莒、郯三州县尤甚.郯之马头镇,死伤数千人.地裂山溃,沙水涌出,水中多有鱼蟹之属.又天鼓鸣,钟鼓自鸣.”14我们清楚,当海面发生风暴时,强风掠过,海面就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和风暴怒吼的声波一起向四面八方传播,声波很容易被空气和大海“吃”掉,唯有频率很低的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慢,因此传播距离很远.所以.当人们听不到大海的咆哮声时,次声波依然存在.加之次声波比风浪速度快许多倍,它能成为风暴来临的警报.可惜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次声.此时,钟声共鸣却起到报警作用.另一方面,海潮的起涨跟月的阴晴圆缺有密切关系,每当农历每月初一黄昏潮汐时,就有次声波推动铜钟自鸣.当然,地震和火山爆发前地壳也会产生次声波,那么,能不能制造一种仪器去搜集这种次声信号,及时发出预报?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铜钟有时起到这种仪器的作用:“天中记云,汉武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阳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15这段记载,就是利用铜钟自鸣预测祸福的.应该说,王朔和东方朔的预测都有科学道理.王朔说恐有兵气,是说可能有敌犯境,末央宫铜钟与敌军号鼓相应.东方朔也许根据当时情况排除敌军犯境的可能性,而猜想即将有地震发生.“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明确指出声音来自地下(即地声,地声是一种声发射现象:地壳在聚积能量的过程中,会在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微破裂,从而引起声发射.微破裂时的声发射能量较低,很难传到地面.但这种破裂继续发展,就会具有很大能量.离震区很远的地方,可能听不到这种声音,但次声的传播,距离却十分遥远),“其子”(指铜钟)与地声频率相合,故钟自鸣.他于是断定:地震会在五日内发生.果然不出所料,第三天南阳山崩.“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常鸣吼, 髟耆 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16很明显,上述“石鱼”已是一种人工制造的、用以预测雷雨风暴的仪器,制器目的相当明确,而且预测非常灵验,以至人们将这种仪器“神化”,对它顶礼膜拜,用它求雨.可见拥有该器之人,未必懂得该器用途.6用以防振房屋、桥梁等建筑有时会因共振而倒塌.如1906年,一支沙俄军队在本国首都附近的丰垣卡河大桥上齐步走的时候,大桥突然断裂.1940年11月7日,美国新建的一座跨度为850米的悬索桥,突然在一场大风中坍塌那天风速为19米/秒.大风中,桥面扭曲跳动,越跳越厉害,最后终于断毁.究其原因,都是共振造成的恶果:大风吹过桥身或人在桥上齐步走,人或风不断对桥施以周期性外力,使桥作受迫振动.当周期性外力频率与桥的固有频率相同或成倍数关系时,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最大值,从而产生共振,最终导致桥毁人亡.桥梁和其他建筑物都有各自的固有频率.梁的固有频率与梁 的长短、宽窄、厚薄及材料的性质有关,楼板固有频率也是由这些因素来决定的.为了避免共振而导致建筑物倒塌,建筑设计师们应将建筑物的固有频率不与地震波、风力等因素发生共振.我国隋代大业年间(605618)由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就是防震建筑的典范.赵州桥建桥1300多年了,中间经历过多次地震,但他安然无恙.1966年3月邢台地震时,赵州桥离震中仅40千米,许多房屋倒塌,而它却末受丝毫影响.我国山西省应县佛宫寺有座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从地面到塔尖高67.31米,在古代木构建筑中,是当今世上最高的.940余年以来,木塔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以及大风和炮击,至今仍然完好.从1305年至1976年,那里发生过12次烈度5度以上地震,其中1626年灵丘的7级地震,在应县烈度高达7度,然木塔挺拔如故.中国是研究共振现象最早的国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共振原理应用方面,“中国古代共振研究与应用”中第一、二部分也举了不少例子,这里不再重复.本文收束前,顺便提一下何良俊语林中的一个故事:“太常缺黄钟,铸不能成,李嗣真居崇山里,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道上逢一车,有铎声甚历.嗣真曰,宫声也.市以归,振于空地,若有应者,掘之得钟.”17这个故事有点玄乎,不可置信.但如果钟也悬在空中,“以铎引钟”就有可能,所以,用共鸣效应寻找相应之物的方法未必不可取. 4 参考文献1 粟新华.中国古代共振研究与应用 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2):31-33.2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九事感 .北京:中华书局,1981.863 清 陆凤藻.小知录卷二泉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54 明 文震亨.长物志卷一琴室 .北京:中华书局,1985.45 宋 范晔.后汉书.志第一律历上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8896 宋 范晔.后汉书.志第一律历上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8887 宋 王明清.挥尘前录 卷三 M .8 宋 何 薳 .春渚纪闻卷九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43.9 清 徐珂.清稗类钞第九册鉴赏类 .北京:中华书局,1986.434410 清 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工艺类 .北京:中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