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pdf_第1页
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pdf_第2页
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pdf_第3页
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pdf_第4页
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A D A M 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 文章编号 1 0 0 2 4 5 8 1 2 0 0 9 0 2 0 0 2 2 0 5 基于A b A K 酌双横臂独立悬架酌优化分析 朱晓霞钟绍华 Z H UX i a o x i a Z H O N GS h a o h u a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 3 0 0 7 0 摘 要 针对某一轻型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定位参数变化过大 轮胎磨损严重的问题 利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 件A D A M S 建立了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运动学分析模型 以前轮定位参数以及前轮的侧向滑移量变化最小为优化目标 对 悬架系统进行了优化计算 优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悬架系统的性能 对产品性能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双横臂独立悬架 M S C A D A M S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U 4 6 3 3 3 1 0 2 0 前言 悬架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 传递车轮与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 并缓和冲击 衰减振动 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操纵稳定性等 使用性能都有很大影响 现代汽车悬架有多种结 构形式 其中双横臂独立悬架是轻型汽车上常用 的前悬架结构形式 只要适当选择合适的上下横 臂长度 并通过合理的布置 就可以使轮距及前 轮定位参数变化均在可接受的限定范围内 保证 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 1 1 目前双横臂独立 悬架已广泛应用在轿车的前后悬架上 部分运动 型轿车及赛车的后轮也采用这一悬架结构 以虚拟设计思想 复杂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 理论方法以及拓扑技术为基础 计算机数字虚拟 环境下进行的多体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仿真 分析 已经得到许多分析软件的强力支持 目前 在这一领域 使用最多的产品是美国M S C 公司 在多体系统领域的标志产品M S C A D A M S 2 1 该 软件作为虚拟样机技术平台的杰出代表 已经成 为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的有 效工具 文中借助A D A M S N i e w 模块 建立了双 2 2 文献标识码 A 横臂独立悬架运动学分析模型 使用 A D A M S I n s i g h t 模块进行仿真及优化 结果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悬架性能 1 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1 1 物理模型的简化 在建立悬架模型前 必须先对悬架系统进行 合理的简化 从汽车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对所建 的模型做如下简化和假设 前悬架为一个多刚体 系统 系统每个刚体在各个方向的惯性力均为 零 由于某些铰链在一些方向的力的约束真值比 较小 对整车动力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假设 Z 图1左侧双横臂独立悬架空间拓扑结构示意图 笠I 蔓室盗奎滏至Q Q 竺 丛Q 2 万方数据 基于A D A M 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 其为零 减振器简化为线性弹簧 各运动副内的 摩擦力忽略不计 轮胎简化为刚性体 3 考虑到 汽车基本上为纵向对称系统 故只需建立左边或 右边的1 2 悬架模型即可 文中建立了左侧的悬 架模型 简化后双横臂独立悬架的左侧结构如图 l 所示 1 2 仿真模型的建立 仿真模型的建立 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点的坐 标 设计点是各零件之间连接处的关键几何定位 点 确定设计点就是在系统坐标系中给出零件之 间连接点的几何位置 模型设计点的空间位置坐 标和相互关系是建立运动学模型的关键 从厂家 提供的零部件装配图上可以得到设计点的坐标 值 该悬架左侧设计点的坐标值如表1 所示 表l 悬架系统左侧关键设计点的坐标值 硬点名称 X 坐标Y 坐标z 坐标 上横臂外支点A 6 0 03 2 0 01 3 O 上横臂内支点A 2 3 9 5 03 9 5 04 3 0 下横臂外支点B OO0 下横臂内支点B 4 9 0 08 0 0 8 5 O 转向横拉杆外支点C 3 0 Ol o o O 1 7 0 0 转向横于i 杆内支点C 4 3 5 01 8 0 O 2 5 0 0 转向节内支点D 2 0 01 0 3 O5 0 转向节外支点D 2 2 4 0 09 8 04 O 基于上述悬架系统物理模型的简化 根据表 l 提供的关键硬点的坐标参数值 在 A D A M S V i e w 模块中建立双横臂独立悬架左侧 的运动学仿真模型 如图2 所示 图2 双横臂独立悬架仿真模型 笠j 匕宝蛊奎芝2 鲤2 垒垃 至 模型中包括 上横臂 下横臂 主销 拉臂 转 向横拉杆 转向节 车轮 弹簧 测试平台等9 个 部件 主销与拉臂之间 转向节与主销之间以及 车轮与转向节之间的3 个同定副 测试平台与大 地之间的1 个移动副 上横臂和主销之间 下横 臂和主销之间 转向拉杆和拉臂之间以及转向拉 杆和大地之间的4 个球副 上横臂内支点与大地 之间以及下横臂内支点和大地之间的2 个旋转 副 车轮与测试平台之间的1 个点 面约束 最 后 在测试平台与大地之间的移动副上添加一个 直线驱动 2 悬架系统运动学仿真分析 首先 建立悬架定位参数的函数 包括主销 内倾角 主销后倾角 前轮外倾角 前轮前柬角随 车轮跳动的变化函数 此外 为测量轮距变化以 及车轮磨损量 建立车轮侧向滑移量函数 通过 侧移量的大小来反映车轮的磨损量 在本次仿真 中 将建立一个虚拟激振台 设置上下激振位移 为5 0 m m 激振函数为F 5 0 x s i n 3 6 0 t 以车轮上 下跳动来计算悬架跳动过程中主要性能参数的 变化规律 2 I 车轮定位参数 悬架的性能反映当车轮上下跳动时车轮定 位参数的变化 在正常车轮跳动范围内 让车轮 定位参数变化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能保证汽 车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和平顺性 主销后倾角 主销后倾角能形成回正的稳定 力矩 使车轮回复到原来的中间位置 保证了汽 车稳定的直线行驶 4 后倾角在车轮上下运动过 程中不应出现大的变化 以免在载荷变化时出现 回正力矩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使操纵性能变差 另外 要求后倾角具有随车轮上跳而增加的趋 势 这样可以抵消制动点头时后倾角减小的趋 势 现在一般采用的y 不超过2 0 3 0 主销内倾角 主销内倾角也有使车轮自动回 正的作用 主销内倾角还使得主销轴线与路面交 点到车轮中心平面与地面交线的距离减小 从而 可以减少转向时驾驶员加在转向盘上的力 使转 2 3 万方数据 基于A D A M 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 向操纵轻便 同时也可减小从转动轮传到转向盘 上的冲击力 但是主销内倾角不易过大 否则 在 转向时 车轮绕主销偏转的过程中 轮胎与地面 间将产生较大的滑动 加速了轮胎的磨损 实际 设计时 大致范围为7 01 3 0 5 1 希望取较小数值 前轮外倾角 为了使轮胎磨损均匀和减轻轮 毂外轴承的负荷 安装车轮时预先使车轮有一定 的外倾角 以防止车轮内倾 同时 车轮有了外倾 角也可以与拱形路面相适应 但是外倾角不易过 大 否则也会使轮胎产生偏磨损 一般希望车轮 上下跳动5 0 m r n 的范围内 外倾角的变化在l o t 6 1 左右 前束角 车轮前束角的作用主要是减少汽车 前进中因前轮外倾和纵向阻力致使前轮前端向 外滚开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对于汽车前轮 车轮 上跳时的前束角多设计成零至弱负前束的变化 而在前轮驱动的汽车中 考虑到在制动等非驱动 工况下 负前束会导致行驶稳定性恶化 一般也 取一定的正前柬 比前束角取值更重要的是在汽 车行驶过程中要保持前束角不变 这样有利于减 少轮胎磨损和滚动阻力 保持行驶稳定性 图3 为前轮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图 姣 毯 艘 辞 控 图3 前轮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图 2 2 轮距变化 在独立悬架的设计中 对轮距变化的要求应 尽量小 一是可以减少轮胎磨损 二是轮距变化 时 使轮胎产生侧偏角 从而产生侧向力输入 使 操纵稳定性发生变化 轮距变化小 车辆的操纵 稳定性变化就小 一般要求车轮跳动 5 0 m r n 时 轮距变化为 1 0 t u r n 1 0 m m 图4 中所示 车轮 跳动时 在 5 0 r n m 处 车轮侧移量为8 2 3 5 m m 2 4 董 嘲 篓 嚣 溘 义 k 车轮跳动量 r a m 图4 前轮侧滑量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图 在 5 0 m m 处 车轮侧移量为 4 9 4 8 m m 可见 该 悬架的轮距变化在合理范围内 3 悬架系统优化分析 3 1 设计变量 根据悬架的空间布置及约束情况 确定设计 变量为各关键设计点的坐标值 即 T x I 飘 2 3 4 5 6 7 8 戈9 z l o z l l 戈1 2 戈1 3 戈1 4 石1 5 J Ah 4i y 4k 4 知4 母4 B h B I y 1 曰k 曰h B 2 y 曰2 z X X C 五 J 3 2 目标函数 在整车运动过程中 车轮定位参数变动过 大 会加剧轮胎以及转向机件的磨损并降低整车 操纵性能和其他相关性能 原则上 车轮定位参 数的变化量不能太大 所以文中选择车轮的4 项 定位参数变化量最小为目标函数 另外 如果单 纯以车轮定位参数变化量最小为目标函数 虽然 优化结果达到理想的要求 但如果轮距变化过大 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除了上述4 个目标函数 外 再把轮距变化作为目标函数 所以文中双横 臂独立悬架优化目标函数为 2 u e l 一 足 尼 R 尼J 式中 只为主销后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函数 F 1 a r c t a n l Ak B k A1 一B l J 疋为主销内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函数 F 2 a r c t a n Ah B 1 Al 广B 1 j 乃为前轮外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函数 万方数据 基于A D A M 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 F 3 a r c t a nl D l y D 2 r D h D 厶 j 日为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函数 F 4 a r c t a n l D k D 五 D h D 知 j F 为车轮侧滑量的变化函数 反映轮距变化 该目标函数要求悬架的4 个定位参数和轮 距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尽可能小 3 3 约束条件 根据悬架的空间布置及约束情况 确定约束 条件为各关键设计点的坐标值在有限的空间内 变化 并设定每个值的变化范围在一5 5 m m 之 间 即 A 1 咄 A l x A 1 m A l y 曲 A 1 y A l y H A k 劬 A k A kn H A 2 曲 A 2 A 2 A 可曲 A 巧 A 巧 A 2 嘶 A 2 A 2 m B h n m B h B h I B l yr n i n B l v B l y B 1 m i n B 1 B h m B 2 曲 B 2 B 2 x B E y 曲 B 2 y B 母m B 2 m B 2 B 2 x C 2 x 岫 C 2 C 2 C 2 y 曲 C 2 y C 2 y m C 2 曲 C 2 C 2 3 4 优化仿真 利用A D A M S I n s i g h t 模块 可以设计复杂的 试验方案 用来测定机械系统的性能 可以进行 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在该模块 文中对双横臂 模型的上横臂外支点A 内支点A 2 下横臂的外 支点B 内支点B 以及转向横拉杆的内支点C 等五个坐标点的1 5 个坐标值进行分析 根据约 束条件设定的范围 选取4 项前轮定位参数和轮 距变化为优化目标 进行6 4 次迭代计算 通过试 验筛选 找出一个最优的试验结果 3 5 优化结果分析 在A D A M S P o s t P r o c e s s o r 模块中分析可知 1 在车轮上下跳动5 0 m m 的范围内 主销内 倾角的变化均值有所减小 这将减小转向时车轮 与地面的滑动 减缓轮胎磨损 优化后的主销后倾 角的范围比优化前的数值稍大 这是由于I n s i g h t 为了兼顾其他几项定位参数而放弃主销后倾角部 分利益的缘故 但是优化后的结果依然符合设计 要求 前轮外倾角优化后的范围比优化前的变化 幅度减小了2 0 变化范围小于1 满足设计要 求 前轮前束角的变化范围有所减小 这将对车 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 优化结果如 图5 图9 所示 优化前后数据对比如表2 2 在车轮跳动一5 0 m m 处 侧滑量由原来的 8 2 3 5 m m 变为7 6 3 4 m m 在车轮跳动5 0 m m 处 侧滑量由原来的 4 9 4 8 m m 变为一4 3 6 6 m m 车轮 的侧移量由原来的1 3 1 8 3 m m 减小到1 2 0 0 0 m m 所以优化后轮胎的磨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表2 优化前后数据对比 优化前优化后 前轮定位参数 变化范围变化量变化范围变化量 主销后倾角 2 3 1 7 2 3 2 50 0 0 82 5 4 2 5 50 0 0 9 主销内倾角1 0 4 4 11 2 90 8 5 69 9 5 1 1 0 81 1 2 6 前轮外倾角O 2 8 4 1 3 3 81 0 5 40 4 3 4 1 2 70 8 4 2 前束角 0 0 8 0 2 8 30 3 6 5 0 0 7 3 o 2 60 3 3 4 O 疆 娶 霍 窿 州 援 娶 u 娶 器 士H 车轮跳动量 m m 图5 优化前后主销内倾角对比图 一 一 院J化后 拳化 酾 车轮跳动掇 m m 图6 优化前后主销后倾角对比图 2 5 万方数据 g 鑫 誊 鑫 图7 优化前后前轮外倾角对比图 图8 优化前后前轮前束角对比图 图9 优化前后前轮侧滑量对比图 结论 芎又献 1 陈家瑞 汽车构造 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种1Q d 鼢2 要登加惝基础与工程范例教程 M 北京 国 铁道出版社 2 0 0 7 9 圭 3 j 喻凡 林逸 汽车系统动力学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 社 2 0 0 5 7 一 曼竺商双横臂独立悬架的前轮主销内倾角算法研究 J3 汽车工程 2 0 0 5 2 7 4 3 1 4 3 3 亡古f 拦第 基于A D A M s C A R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建模与 仿真 J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3 4 5 5 4 5 5 8 一 枞 竺 钟绍华 基于蚴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 的优化设计f J 专用汽车 2 0 0 8 1 0 一 5 收稿日期 2 0 0 蠢五丽 蹬长溜辩涩 万方数据 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的优化分析 作者 朱晓霞 钟绍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