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题 目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分析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金融学 班 级 教改金融201 学号 12000000 学生姓名 李兰 指导老师 2016年6月摘 要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国都不可避免的受着经济周期的影响,纷纷面临着经济下滑、甚至经济衰退。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经济形势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且不断改进。经济瞬息万变,不论是应对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都要求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信用量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措施手段的总称。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特定时期内制定实施合适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贴现、再贴现、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促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选择与运用,明确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和定位;推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与创新;协调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搭配;改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外部环境。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总体上采用规范分析法,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重点和难点等。第二章是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包括概述、内涵和分类等。第三章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历程以及现状分析。第四章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的分析与建议。包括分析国内外环境,明确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使用的环境以及各种货币政策的搭配选择。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可行性分析;货币政策工具革新IIIIABSTRAC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ries ar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cycle, are faced with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even economic recession. This needs u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situation for their own monetary policy tool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conomic rapidly changing, whether its response to inflation or deflation caus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flexibl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are required to the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refers to the central bank in order to achieve certain economic goals and to take all kinds of controlling and regulating the money supply or credit amount of guidelines, policies, and a series of the floorboard of the measures means. Monetary poli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of macro-economic control and regulation in our country, in 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to implement appropriate monetary polic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ses the discount, discount,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the legal reserve requirement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tools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such as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Chinas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better select and use, define the func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China;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choose collocation; To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use monetary policy tools. Based on th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our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whole, using the method of specific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background, purpose, significance, key and difficult,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overview,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tc. The third chapter is our country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select and use of the proces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roblem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select and use in China.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clear the fun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and the use of environment and the collocation of various monetary policy choice.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tools Feasibility analysis ; Monetary policy tool innovationI目录目录1 导论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国外研究现状11.2.2国内研究现状21.3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31.3.1主要研究内容31.3.2主要技术方法42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52.1货币政策概述52.2货币政策工具的涵义52.2.1货币政策工具概念52.2.2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62.2.3各类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73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历程和现状分析93.1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93.1.1 1984-1992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93.1.2 1993-1997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93.1.3 1998-2002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103.1.4 2003-2008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113.1.5 2008年下半年至今123.2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效果133.2.1经济增长平稳较快133.2.2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133.2.3就业形势趋向良好133.2.4国际收支状况逐渐改善144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154.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154.2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待提高154.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有待改善155 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的对策建议175.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175.2渠道改善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格局175.3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185.4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框架186结语21致 谢23参考文献25外文文献及翻译7V导论211 导论1 导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或者政府机构为了干预经济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货币的供给和调控利率等各项措施。适合国情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减少汇率波动促进收支平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的金融环境。当然可以促进充分就业,保证经济稳健发展。经济全球化后国际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不管是应对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高升的通货膨胀还是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央银行都必须灵活运用货币工具。选取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并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格外重要。对选取实行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因素很多,并非是在单一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必须考虑本国的外汇储备、外贸情况、汇率规则及其他国际因素,因此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国人民银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特别重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央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2013年7月,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这一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的里程碑。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重点推进的改革领域。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下经济体制、金融发展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在货币政策众多要素中,货币政策工具不仅仅传导了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意图,也是货币进行日常操作的最直接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调整必须考虑其发挥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运用在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根据货币政策实施需要,适当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其进行调整,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过有效探索。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他是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这个理论使人们更全面认识货币数量。这个理论还真切的告知人们货币发行的数量与通货膨胀息息相关。弗里德曼主张自由市场,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有对立面。他分析了人们消费同收入之间的规律让人们清楚地明白收入和消费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同时他也研究了失业的奥秘,阐述了总会有人失业的秘密。他认为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供应量的紧密相联,因此它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不会给社会带来剧烈的反应。霍维慈与弗里德曼观点大体一致,他提到存款准备金政策微小的变动都会给货币供应量带来剧烈的变动,效应太大,它的运用会对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马歇尔经济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总结。马歇尔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和研究人的学问。因他的理论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所以与传统的经济学有一定的区别。他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的动机。人的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满足和牺牲的程度和数量可以通过货币作为衡量标准。所以,经济学家主要就是用货币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马歇尔主张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买卖。他认为贴现率是一种在控制短期价格和汇兑波动上十分有效的工具,在不兑现纸币本位制下发行的银行券,其价值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买卖来调节并保持稳定。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认为,由于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愈演愈烈,单靠降低短期利率政策,根本就不能应对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下滑造成的影响。所以美联储需要通过降低利率和使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来缓解金融状况剌激消费,帮助经济复苏。就是因为这一观点,美联储开始大规模购买较长期证券,特别是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国库券和机构债。奥托马伊辛曾经发表说欧元系统的操作框架包括三个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常设便利和准备金规定,并认为这一套操作工具应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性的目标。多件事例证明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运用,必须适应于本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1.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的研究大概从19世纪90年代后流行起来的,尤其是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环境瞬息万变,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与经济环境紧密相连,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效果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讲话中提到,无论是运用何种类型的工具,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传导到微观经济主体。由于中国属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又处于改革转轨阶段,那么货币政策必须重视金融危机这一经济背景。考虑国情与经济背景中国人民银行规范了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胡岳峰对“常设借贷便利”进行了深入分析,发表言论说创新并非是照搬西方模式,一定理解创新的本质,勇于打破货币政策调控的旧框架。并且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打造符合自身的货币政策组合。2014年时,李雷指出虽然目前我国仍然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但是随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不断变化,我们要加大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创新。2013年,胡晔指出当前我国结构问题与经济总量同时出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既要保持总量增长,又要注意结构调控。2012年时,李琼发表观点我国货币政策处于宽松期向稳健期转换,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大大减弱,利率工具是改变公众整体价格预期最理想的手段,要综合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2011年,张吟雪提出长期奉行低利率政策不仅会危害社会稳定还会阻碍经济发展,在接下来的宏观调控中应该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的运用。同年,胡新智建议央行在日后逐步将以数量型工具为主转向以价格型工具为主。2010年,巴曙松提到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手段,如果大幅度加息,会吸引更多的流动性。2009年,汪洋(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一书中指出,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除了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传统工具外,还有央行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等不太引人瞩目的政策工具,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创新性政策工具。2008年,张翠微分析了近来各国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背景情况,总结了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工具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少学者在专著中也分析和研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形势以及各国货币政策有效调节案例,寻求最适合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工具。1.3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1.3.1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前言。叙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目标和研究思路,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分析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与主要不足。第四部分: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历程和现状分析。本章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我国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结论。对本文所做的主要分析工作及结论作简要概述。1.3.2主要技术方法(1)文献法通过检索、图书馆、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看法。(2)比较分析法这种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正确的评价。本文通过对美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启示。(3)实证分析法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并分析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现状和效果,采用图表形式反映,能够更直接地发现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措施。(4)规范分析法结合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以“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为出发点,提出针对性、系统性、前瞻性的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建议。152 低成本战略概述货币政策工具理论2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2.1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者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量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引起就业率、价格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等的变化因而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主要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根据目的不同,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立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根据作用范围不同,货币政策可分为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外汇政策。2.2货币政策工具的涵义2.2.1货币政策工具概念货币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釆用的各种措施或具体操作方式。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活动,最终影响货币供应量。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他或补充的货币政策工具。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工具,是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它们也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专门针对特殊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影响银行体系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利率时,货币供应总量并不发生变化。在这类货币政策工具中,比较常用的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及消费者信用控制等。在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中,除了以上所述的两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补充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类货币政策工具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前者主要包括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等,后者主要包括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2.2.2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所实施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运用的多种策略手段的总称。在上述内容中所提到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其实现是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影响下所实现的。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主体通常是国家的中央银行来直接掌握,其种类较多,一般来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对货币市场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的调节的一种工具,是一种宏观上的总量调节工具,因而常常被中央银行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其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社会货币存款机构如商业银行,在从社会吸纳一定的存款后,中央银行通常强制规定其按照一定的比率缴纳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借用这种方式对社会存款机构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进行有效调控,使其发生扩张或收缩,来实现中央银行调节货币市场的目标。这种政策即被称作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这项政策被世界各国的国家银行所采用,其设立之初,这项政策的设立目的并不是为了调节社会的信用总量,而是为了杜绝金融机构将所获得资金为实现无限度利润而进行借贷,导致无力清偿存款客户的存款金额,给银行带来营运风险,影响资金的流动性,以防止严重时导致发生商业银行的挤兑,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稳定,保护储户的利益而设定的。第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手段之一,主要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短缺时向中央银行融通借款。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再贴现率来指导协调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最终实现中央的货币政策。同时央行还可以建立明确的申请再贴现资格审核标准,来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再贴现政策对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和特定交易商之间进行的有价证券交易。公开市场业务同样对市场货币供应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实施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一个有力手段。央行可以有效利用市场公开业务,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调控货币利率。例如:在市场经济运行比较好时期,可以执行卖出政府债券的货币政策,缩减商业金融机构准备金,提高贷款利率,如此会达到制约其他投资需求的增加的效果。反过来,在市场经济不景气时,执行买进政府债券政策,提高商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扩充商业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下调存贷款利率,从而实现扩大投资需求的效果。2.选择性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宏观调控功能,顺利完成货币政策任务,目前比较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结合运用,是经济向纵深发展、信用制度不断完善的要求。选择性货币政策从本质上而言是中央银行在信贷政策方面采用的一种信用协调工具,其运用范围多局限于某些特定经济领域与特定用途的信贷,如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央行为规范市场证券交易,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信贷数额进行限制,以稳定证券市场价格。消费者信用控制,主要是加强消费信用管制,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落实好消费信用中分期还款额度、还款期限、贷款总额等问题。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不动产抵钾贷款的管理措施。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品或产品制订较低的利率,旨在刺激生产,调动积极性,实现产业与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3.其他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指导,是对选择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补充。直接信用控制是指通过行政手段,从质和量两个角度直接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实施监管,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间接信用指导包括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等。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对相关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其法人代表直接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的贯彻措施。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结合产业形势、物价现状和金融市场方向,规定商业银行贷款近期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2.2.3各类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货币政策工具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处于不断地创新中,用于考察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以及对经济金融的宏观调控变得日益复杂。央行在考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时,主要考察所选货币政策工具是否符合当时经济环境和背景的要求,是否对中介指标进行有效调控以及产生影响,进而实现最终的货币政策目标,而不是粗略的分析其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一种货币政策都在特定的时期产生过作用,只是因为经济环境的改变,经济制度的变革等历史背景或条件变化的使得货币政策工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其实,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排除具有较强历史阶段性的选择性工具,普通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世界货币政策工具中被称为“三大法宝”的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就具有这样的特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日益趋同,只是不同国家的侧重点有一些差异而已。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历程和现状分析3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历程和现状分析3.1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3.1.1 1984-1992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两轮通胀,货币政策体系处于直接调控时期,货币政策工具以计划控制型为主,主要是信贷规模指令性计划与现金投放相配合,同时辅助使用存款准备金等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针对1984年的经济过热现象,我国央行从1985年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信贷规模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和货币发行规模,通过调整专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实施货币信贷控制,通过提高储蓄存款和固定资产等利率来控制投资规模。由于当时的信贷政策存在“一收就紧、一放就松”的缺陷。1986年,为防止经济的下滑,央行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导致银行贷款的过快增长;1987年,央行又不得不推出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在此期间,除了运用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手段外,央行还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农信社办理特种贷款、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操作来应对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经济状况。1988年我国经济再次陷入热涨之中,我国央行实施更为严厉的货币信贷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央行再贷款的资金投向,落实货币发行的指令性计划,对贷款规模进行按月考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信托机构开办特种存款,加强对商业银行之间拆借资金的管理等等。由于信贷规模的管理仍存在“一收就紧、一放就松”的弊端,1989年,我国经济出现衰退,央行被迫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对国有大型企业直接投放货币,1990-1991年间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加大对专业银行的贷款数量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慢慢走出低谷。3.1.2 1993-1997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随着之前使用的信贷规模指令性计划和现金投放的缺陷逐渐出现,我国直接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开始向间接调控方式过渡,中国人民银行尝试使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宏观经济。在这段时期,信贷规模管理越来越不适应货币调控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加快调控方式的转变,为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入创造条件。一是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开展外汇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并稳定人民币汇率。二是对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建立政策性银行,把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加以区分。三是确立央行的独立地位以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四是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建立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尝试使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是推出公开市场业务,进行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框架逐步建立。二是启用再贴现政策,并加强票据市场建设。三是利率政策开始灵活使用,逐步推进银行利率市场化。四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上述货币政策调控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效果十分明显,对稳定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产生较大作用,我国经济于1996年实现“软着陆”,同时宏观经济政策成功转向。3.1.3 1998-2002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微观主体地位的不断增强,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1998年我国深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货紧缩严重,我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转为稳健。在调控方式上,取消贷款规模限额,逐步形成了以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等手段构成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1.公开市场操作1998-1999年间,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量的85%。2000年,央行首次开展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822亿元,适量对冲商业银行新增的流动性。2001年,央行通过逆回购和正回购的双向操作,全年累计投放和回笼基础货币分别为8253亿元和8529亿元。2002年,央行首次开展现券卖断操作和正回购操作,回收过多流动性。2.存款准备金率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继续下调到6%,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可用头寸,扩大了贷款的发放。在此期间,我国央行还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健全了存款准备金的支付、清算和调控功能。3.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2002年间先后五次下调存贷款名义利率,并扩大贷款范围的变化幅度,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这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央行规定贴现利率依照再贷款利率来定,从而与贷款利率脱钩。在此期间,我国人民银行还9次下调境内外币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稳定了人民币币值。4.再贴现政策为加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一步规范票据市场的发展,我国央行出台完善再贴现管理的措施。一是使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独立的基准利率,二是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范围,三是延长再贴现的最长期限,四是适当集中再贴现业务管理。5.再贷款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尤其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并提高再贷款限额的利用率,要求各分行下达给县市支行的再贷款限额不得低于辖内总限额的80%。6.汇率1998年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境内境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不断扩散,我国政府承诺人民币绝不贬值,将美元兑人民币的宫方汇率基本稳定在8. 28左右。3.1.4 2003-2008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进入2003年后,我国经济处于快速上升期,多种因素导致经济遭受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改变流动性充裕的格局,我国央行采取一系列的金融政策来调控经济,进一步丰富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2003-2008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中央银行票据17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7. 9万亿元,这对防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快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从200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先后9次向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足的商业银行发放中央银行票据。为更进一步冻结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此期间央行还增发了3年期票据,与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对冲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外汇占款。2.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冻结金融机构流动性最直接和见效最快的手段。从2003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08年6月止,先后累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1次,上调11. 5个点,其中2007年调整次数尤为频繁,进行了10次调整,累计上调5. 5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我国央行于2003年12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分别计息;2004年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3.利率2003年后,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为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2004-2007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2. 16个百分点。同时,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 3倍),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 9倍;取消存款利率下限管理,上限为存款基准利率。另外,2007年1月,上海同业拆放利率正式运行,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重要的市场条件。4.窗口指导进入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和消费增长过快,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加大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提示,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宏观调控意图,提请商业银行重视并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合理把握贷款进度和投向,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等的贷款支持。5.汇率2005年7月21日,根据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我国正式实行以市场供给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率由8. 27调整为8. 11.随后人民币不断升值,2007年,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7. 80告破。同时,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 3%扩大至0. 5%.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外汇供求关系的不断理顺、外汇市场培育的持续加快,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已经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3.1.5 2008年下半年至今2008年起,国内的贸易市场开始呈现顺差急速增加的趋势,仅央行内部,外汇的总资产值就已经从开始的7亿转化为最终的22亿,3倍的差异让人震惊。随着贸易趋势的不断发展,如果外汇资产的涨势还是任其发展,央行势必会面临着高额利息付出的局面。为了缓解央行的利息压力,从根本上对公开市场操作成本进行控制,在2008年下半年起,央行开始控制票据的发行总量,使其人民币总额在3到5亿的范围内发展,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波动。在此阶段,对于外汇资金流的对冲,央行主要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调控。在此阶段,央行大范围的调控存款准备基金率,从2008年的9.5%到15年的23.6%,近3倍的比率足见央行的调控力度。在整个调整过程中,除2008年级11年底,央行刘一此基金率有过下调,除此之外,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主要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11年是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15年对于金融的存款准备金总额已经高达16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除了让人惊叹外,对于外汇资金的冲击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截止11年年底,近70%的外汇资金已经被基金率所诋毁,其不仅维持了公开市场的操作秩序,还从根本上扩大了商行借贷的影响作用,大范围的宣传了市场控制的流行作用。对于公开市场的宏观管理,央行除了采取上文中接受的方式方法外,还适当对银行借贷的利息率进行合理调整来对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进行有效控制,合理解决货币的供求关系。总体来说,我国的货币管理选择方式主要是以数量型的政策管理为主,价格型的管理工具为次来对其进行宏观调控。3.2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效果通过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可得出,无论是和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是与金融危机前国内经济状况相比,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央行推出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十分有效的,这些工具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基本上达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的效果,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3.2.1经济增长平稳较快2008-201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这个数据对中国经济来说实属不易。从全球经济状况来看,美国、日本和欧元区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都不尽如人意,即使是金砖国家中表现较好的印度2015年GDP增速也不到5%,而我国经济最近两年都实现7. 7%左右的增长,六年平均增长率也高达9%,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得益于我国央行有效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平稳较快,为我国改革和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运行背景和环境,有利于政府政策的稳定和企业发展的稳定,更有利于整个经济运行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2.2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使市场供求保持平衡。2008-2015年间,我国CPI平均涨幅为3. 2%,近两年来CPI涨幅已维持在2. 6%的水平。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CPI涨幅处于较低水平,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南非、俄罗斯近几年CPI月度涨幅经常保持在5%以上,印度则维持在9%的高位。我国物价涨势温和,基本稳定。3.2.3就业形势趋向良好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的稳定对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就业是否良好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2008-2015年间,我国平均失业率为4. 1%,由上节可知,相比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这个数值是十分低的。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也较为严重,2013年南非失业率甚至超过20%a我国就业稳定的增长势头来之不易,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增加。3.2.4国际收支状况逐渐改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虽然相对来说,我国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渐下降,外贸依存度的回落表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同时,我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逐渐下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表明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主动适应汇率浮动的意识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也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成果。国际收支方面这些良好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4 沃尔玛公司低成本战略的实施沃尔玛公司低成本战略的实施4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从以上分析可知,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提振信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以及货币政策工具自身局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中仍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效用的充分发挥。4.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效用大小取决于传导机制效率的高低。首先,经济主体需要对货币政策变动有灵敏反应:其次,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第三,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价格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微观主体自主决策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改革不断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促进了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市场交易品种和主体欠丰富,市场参与主体规模发展失衡,银行流动性分布不均衡,市场利率不能有效反应银行流动性动态,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我国利率和汇率仍受管制,使得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和汇率传导渠道不够通畅,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渠道单一。4.2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待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才一能在较大程度上得到发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引导公众预期,使市场更有效地形成预期,不但可以降低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同时有助于中央银行顺利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还处在转型过程中,在引导预期和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一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在进行中:二是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三是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收益率曲线难以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四是市场主体的认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解读信息。另外,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需要权衡它的好处和潜在成本,这些都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4.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有待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决定了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离不开财政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首先,两大政策的制定者不同且缺乏有效沟通,使两大政策在侧重点和目标上存在偏差。其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存在不足。2008年底,我国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以应对金融危机,同向的政策搭配能对经济总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短期内的确扭转了经济下滑,但同向政策搭配不能实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第三,政策协调作用不足。由于我国存在居民贫富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要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运用时,应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一刀切”,没有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5案例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的对策建议5 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的对策建议5.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央行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与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而进行的一项政策工具的创新。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下,我国央行应不断完善差别准备金的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信贷资金有计划地配置到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实体领域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央行应当进一步灵活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工具的相关参数,在流动性和贷款规模上适度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向,鼓励资本充足率高、信贷政策执行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落后地区与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以满足民生金融需要。另外,应充分考虑到行业性和季节性等影响因素,在控制信贷额度投放规模的前提下,开展错时、错季安排,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使用的自主性。5.2渠道改善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格局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并非简单的货币现象,而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因素看,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推动下,国际产业结构重组加速推进,国际分工不平衡格局不断加剧,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制造业成本逐步成为“世界加工厂”,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为应对IT行业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冲击,防止经济出现衰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货币供给过剩,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都通过大量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实施救助,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产经理高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综合能力)仿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市场营销专业笔试全真模拟题及答案速递
- 2025年农村生态系统中碳汇管理知识要点与模拟题详解
- 桥梁养护法规与规范课件
- 2026届云南省昆明市外国语学校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老年护理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复习题及答案二
- 2025年陪诊医师考试题及答案新版解析
- 2025年电视台面试人员笔试全真模拟题集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急诊氧气治疗专家共识》
- YY/T 1766.3-2023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3部分:双能量成像与能谱应用性能评价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艺术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电气施工图设计审图要点
- 西方语言学史讲稿
- 烟草香味化学
- 临时用水施工专项方案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720全景照片制作方案及发布流程
- 工作责任心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2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