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 汉英篇章对比 篇章 (text)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它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各成分之间有语言手段将其衔接在一起,成为语意连贯的整体,为交际的受者所接受。衔接性与连贯性是篇章最重要的特征。 汉语篇章可以是一个字,如春节时门上倒贴的“福”字;可以是一个词或词组,如医院候诊厅墙上贴的“安静”;可以是一个小句,如公共场所的告示“禁止吸烟”、“勿踏草地”;它还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副对联、一支歌曲、一句口号、一则新闻报告、一部小说、甚至是一套百科全书。总之,汉语篇章的形式多种多样,履行着交际的不同功能,汉语的篇章均能转换成形式对应的英语篇章,只是两种篇章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与逻辑连贯方面有不同之处,翻译时须进行适当的调整。 4.1.1 信息结构 (information structure) 篇章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功能,因而对篇章信息的剖析十分重要。绝大多数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句子信息结构是研究篇章信息的重要对象。 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要先说,某些词语要后说,先说的词语是主位 (theme),后说的词语是述位 (rheme),这主位述位 (theme-rheme)结构便是句子的信息结构。它是作者思维方式的反应。由于篇章中的句子都不是孤立的句子,彼此都有联系,一个句子的信息结构往往反映出它与前面句子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它往往选用前句提到的已知信息作主位,所以,已知信息与主位往往重合。当句子的成分既是已知信息又处于主位时,这一成分便称为主题 (topic),句子其余部分便是述题 (comment)。(参见许余龙,1992) 汉语是主题显著 (topic-prominent)语言。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和功能,建构在意念主轴 (thought-pivot)上,“句子跟思想的简单明确的顺序一致”。(洪堡特语,引自徐通锵,1993)“出现在句首的成分犹如文章的题目,而后面的部分则是就这个题目做文章,说明它的实际含义。”(同上)“这部分一般重读,往往用强调的语气说出来”(邢福义,2002:28)例如: 关于春游,你们建议去哪儿? 武汉,那是我的家乡。 为了完成这篇论文,他熬了一个通宵。 上述三例的划线部分都是主题,但都不是主语,“关于春游”是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武汉”是外位成分,“为了完成这篇论文”也是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 主题和主语有时重合。例如: 校门口今天停满了小汽车。 英语是主语显著 (subject-prominent)语言。英语句子重形式和功能,句子建构在主谓主轴(subject-predicate-pivot)上,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一致关系。较严格地受到英语语法的制约。因此,在汉译英实践中,找准句子的主语和与之匹配的谓语是译好句子的关键。 信息结构的另一个焦点是语序问题,牵涉的句子成分的分布及复句或复杂句中主句和从句的位置等问题。它们已在 3.6中详述。 4.1.2 衔接手段 (cohesive devices) 篇章的衔接方式有指称衔接、结构衔接、词汇衔接和语音衔接四种。由于语音衔接通常出现在诗歌文本中,在此不予以详细介绍。 一、指称衔接 篇章是具备功能和意义的语言单位,它的生成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与否是篇章的意义能否为读者理解的重要因素。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为照应 (co-reference anaphora)。 按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有外指 (exophoric)和内指(endophoric)两种。外指的所指对象在篇章外,内指的所指对象在篇章内。由于言/作者的思绪在篇章中以线形排列的方式出现,所指若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为回指 (anaphoric),所指若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后,则成为下指(cataphoric)。 例如: 1.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 (外指,“张明”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 2.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 他是武汉人。 (内指,“他”回指“张明”) 3. 他在那边!张明。(内指,“他”下指“张明”) 篇章中的这种照应的关系使篇章内的词语之间语义连贯,与篇章外交际者感知和认知的客观世界紧密相连。 若按指称手段分,有用人称代词的人称照应、用指示代词的指示照应和用比较级的比较照应。例如: 4. 爸爸妈妈,你们也买个钱罐存钱吧。你们没钱用了罐子就会把肚肚里的钱掏出来给你们的。 Daddy, Mummy, please buy a piggie for yourselves. When you have no more money, the piggie will open its tummy and give you money. (童心,居祖纯译) “你们”是人称代词,回指“爸爸妈妈”。言者是5岁的小毛头,为了劝爸爸妈妈别为钱吵架,他把自己那小猪形状的存钱罐打破,拿出硬币来给爸爸妈妈。这里的piggie是儿语。 5. 这幅画是一部用思考和修养完成的杰作,它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The painting is a masterpiece reflecting deep insight and artistic attainments; it expresses a sense of history by using specific modern artistic vocabulary. (袁运甫我所认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今日中国1992年第3期) 汉语的指示代词又以“这”和“那”为基础的表示处所、时间、数量、性状等的词汇。上例中的“这”用“ the”译出,也可用“this”译表示近指,用“that”译表示远指。 “这”和“那”常用英语的 it翻译。例如: 6.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wa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贾平凹丑石,刘荣跃译) 7.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夏衍野草,刘士聪译) 英语的指示代词与汉语指示代词相似,不同的是使用频率有差别。英语有定冠词,汉语没有。汉译英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初学者极易忽略的问题。例如: 8. A: 苹果在哪里?Where are the apples? / B: 在那边。Over there. 汉语中虽未指明 A要什么苹果,但“苹果”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 和B 的共识之中。所以,译文一定要用 the 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比较词也可以造成比较项之间在形式上的照应和语义上的关联。例如: 9.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即发生在昨天的事,倒会忘得一干二净;而几十年前对自己印象极深的事情,却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记得一清二楚。 我对于我的中学美术老师胡纯浦先生的怀念,就是这样。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what happened to you just a couple of days ago, you clean forget about it, but what happened as long as decades earlier with a sharp impact on you, you 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 it had occurred yesterday. This is how I feel about Mr.Hu Chunpu, my middle school fine art teacher. (钟灵胡二茄子,刘士聪译) “就是这样”指上文中的“几十年前一清二楚”。 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 (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它词以明朗照应关系。请注意下例中增补的代词。 10.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士聪译) 上例中,“一路上”是主位,但不是主语。述位说明了主题。即“一路上”(谁)做了什么事,但“谁”一路上吃炒栗子,睡觉呢?此句没有提及,但上文有,是“我和舅舅”。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言连贯的效果,译文增添了主语“ We”。 通过上述汉英衔接手段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种语言的篇章衔接手段有同有异。汉译英需作适当调整,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的逻辑与语义关系。取得文从字顺的效果。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衔接是为了连贯,而要实现篇章连贯除了上述衔接手段以外还有两点也应该注意。 (一)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每个词语、每句话的意义都应在语境中分析理解。例如: 11. 还是从火车上说起吧!大约在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做过火车。当时带我坐车的人,是我的舅舅,叫张全斌。 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宝林)的前三句,该短文只有一段,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侯宝林回忆四岁多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根据那段经历,他估计自己“可能是从天津来的”。第二个话题是他指对父母存在有模糊不清的印象。他们的姓和籍贯他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理解了语境。我们来看看第一句的三种译文。 Lets begin with the train. Lets start from the train. Ill begin from the time when I was on the train. 不难发现,它们与原文“貌似”,但却不合逻辑。此段并不是回忆火车,而是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作者在当时感到特别新鲜,感到温暖,因而印象极深。再则,原文是作者个人的自述,并不是与他人的对话,是个零指称句,其逻辑主语是“我”,而不是“我们”。所以第一句应该译为: Let me begin with my trip on the train. (二)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仔细斟酌词语的文化蕴涵意义。请见下例: 12. 我现在对我原来的父母还有个模糊不清的印象关于我个人的历史情况,我就知道这一些,再多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侯宝林是由养父母哺养成人的。“原来的父母”自然指他的“亲生父母”,只能译为 my parents,而不能译为 my original parents 或 my former parents,“关于我个人的历史情况”一句,是该段的最后一句,鉴于该段只是儿时的回忆,“历史情况”不能译为 historical information 或 my personal history,而译为 this is what I know about my childhood and beyond that I do not remember much else 。 在我国的风景名胜中,塔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它们不仅形式、颜色、风格各异,承载的文化蕴义也不完全相同。杭州的六合塔和西安的大雁塔是佛塔,分别译为 Six Harmonies Pagoda 和 Great Wild Goose Pagoda 。但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是藏式佛塔,即拉美塔,就不应译成 pagoda,而应译为White Dagoba 。 二、结构衔接 (structural cohesion) 结构衔接指信息结构之间的衔接,可通过主位述位结构或替代、省略、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实现。 13. 我仍旧站在那颗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可是我却哭了。 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I stood under the persimmon tree, looking at the lone little persimmon. Its flaming redness was a joyous sight, but I cried for the strange old candy peddler who had been so fond of me. (张洁拣麦穗,朱红译) 中的“我”处于主位,是主题,也是主语。后面的部分是述位,也是述题,说明“我”在做什么。中的“它”处于主位,是主题,也是主语。“它”指代中的“小火柿子”。“小火柿子”在中是新信息,到了中,被“它”指代,便成了已知信息。“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补充说明“红得透亮的色泽”,火红的柿子常使人联想到喜庆与快乐,但在原文中,它让“我”想起了死去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是”这一转折连词作为的主题,引出了与相反的信息“我”的悲伤。“却哭了”是的新信息。中的“哭”是主题,它接过的新信息,进一步抒发那位纯洁小女孩的感情。 从主位述位的衔接,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的交替出现,可以看出原文十分顺畅连贯。 译文中的复制了原文的主位述位结构。将原文的合并在一起,成为带转折关系的并列复杂句,“ Its”译“它那”,衔接紧密,“but”句将原文三个“的”字结构的定语分别置于中心词peddler的两边,符合英语的语序,但我们认为原文的与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作者在中用“哭”作话题,是表示强调,因此,为了行文的简练而将中的信息与中的已知信息合并,有违于作者的本意。所以,我们建议将“cried”重复一次,也就是说,将按原文的顺序译出: Its flaming redness was a joyous sight, but I cried. I cried for the strange old candy peddler who had been so fond of me. 结构衔接还可用替代和省略来实现。 替代 (substitution)由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子句替代几种形式。例如: 14. 我能看看那条围巾吗? 可以。哪一条? 红的 还是 黑的 ? May I have a look at that scarf? Yes. Which one? The red one or the black one? 15. 谁愿意和我们一起打篮球? 我不 干 。 Whod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us? No, I wont. 16. 他们总是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你怎么也 这样 呢? Theyve always made a mess of the room. Why have you, too? “红的”和“黑的”替代那条围巾。“干”替代“打篮球”。“这样”替代“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替代可使行文简洁,又不至于失去衔接。 “省略指某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他子句或句子中回找。”(胡壮麟,1994:76)省略可以突出新信息,省略的都是已知信息,下例中省略的词均在括号内。 17. 我想买一套家具。 买大连出的 (家具)吧! I want to buy a set of furniture. Buy one (set of furniture) made in Dalian. 18. 我们到那里去春游? (我们到)磨山(去春游)。 Where shall we go for a spring outing? (Well go to) Moshan (for a spring outing) 19. 你决定了毕业后去西藏工作吗? 当然!(我决定了毕业后去西藏工作。) Have you made up your mind to work in Tibet after graduation? Sure! (Ive made up my mind to work in Tibet after graduation.) 结构衔接还可以通过对偶 (antithesis)、排比 (parallelism)、对照 (contrast)、顶针 (anadiplosis)、回环 (palindrome)、层递 (climax)、反复 (repetition)等修辞手段来实现。 20.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偶)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运用一对语法结构相同和相似、字数相等和基本相等的词句来表达两个相反、相对或相似的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对偶。”(李定坤,1994:415)此例前后两句都用了主谓宾结构,字数完全相等,意义完全相反,英译文亦然。不同的是增添了连词whereas 突出了对比的意味和英语的形合特征。 2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树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排比) Swallows fly away, yet return; willows wither, yet burgeon again; peach-blossom fades, yet blooms afresh. But tell me, you who are wise, why do our days depart never to return? (朱自清匆匆,李定坤译) 排比是“把几个(一般是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李定坤, 1994:443)上例的第一句便是排比句,描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自然现象,以便突出“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一作者关注的现象。作为该篇散文的起始句,三个复句如此连用,极有感染力,很快就将读者引入语境。 顶针是“用前一句末尾的词或词组,作后一句开头的词或词组,或用前段的末句作后一段的首句,使邻接的句子或段落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修辞手法。(同上) 这种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结构严密,语义连贯。例如: 22.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进的红锦带 。 带织入狗中, 狗织入白云中。 白云织入村女中 Each of the great crimson flowers stretched out now into rippling red silk belts. The belts interwove with the dogs, the dogs with the white clouds, and the white clouds with the country girls. (鲁迅好的故事,杨宪益、戴乃迭译) 回环 (palindrome)又称回文,“是利用相同的词汇,造成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示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依存或相互排斥的辩证关系。”(同上)这种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种奇巧的篇章衔接手法。例如: 23.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24.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25.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 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 Only by being well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can we be free from suspicions, and only without suspicions can we always keep bosom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曹禺王昭君,李定坤译) 汉语的层递即英语的渐进 (climax),反复即英语的重复 (repetition)。这两种修辞格也能取得结构衔接的效果。例如: 26. 一年,两年,三年,你的望眼将穿,一年,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箭。 Year in year out youve been looking forward with eager expectation to my home-coming; year in year out Ive been looking forward with great anxiety to returning home. (蒋光慈写给母亲,李定坤译) 原文可分为两个部分,与的结构完全相同,时间概念由短到长,母亲的“望眼欲穿”与儿子的“归心似箭”,近似对偶辞格。译文用year in year out译出了原文时间概念的虚指,结构上完美地复制了原文的衔接关系。 27. 我们自由呀! 我们自由呀! 一切的一,自由呀! 一的一切,自由呀! 自由便是你,自由便是我! 自由便是“他”,自由便是火! We are free! We are free! The one that is all is free! The all that is one is free! Freedom is you, freedom is me! Freedom is “he ”,freedom is fire! (郭沫若凤凰涅槃,李定坤译) 此例除了有句子反复,还有词的反复,“自由”的多次反复,突出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企盼。 由于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上述修辞手法,汉译英时可以用相应的辞格使译文再现原文的衔接效果,不仅表达原文的指称意义,而且表达原文的蕴涵意义,使其具备与原文相似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或美感功能。 三、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指篇章中的词汇之间存在着的语义联系。这种衔接可归纳为词的反复 (repetition)和搭配 (collocation)两大类。词的反复指使用相同的词(如上例中的“自由”)、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义词 (superordinate)(也称概括词general word)和下义词 (subordinate)(也称具体词 specific word ).例如: 27. 普之仁领我穿着 茶花 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 大玛瑙,那叫 雪狮子,这是 蝶翅,那是 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来他攀着一株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 童子面,花期迟,刚打着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Taking me through the groves of camellias, Pu Zhiren told me the name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Giant Agate,Butterfly wing, Giant Purple Robe and many others. Then, taking hold of a small branch of a camellia tree, he said, “This is Baby Face. As it blooms late, its only just in bud. With deep red blossoms, its really most beautiful.” (杨塑茶花赋,Li Yuhua译,编者略有改动) 此例中“茶花”是上义词 (superordinate),其余下划线的词是下义词 (subordinate),它们置于同一句群中展现出艳丽无比的茶园景色。加之作者同时使用了与“茶花”相关的词语:“花期”、“打着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和“最好看的”。使该句群的衔接更加紧密,意义连贯。 英译文也利用词的上下文关系再现原文的衔接。不同的是,由于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译者添加了非人称代词 it 作主语,添加了关联词语as 以引导状语从句表示“花期迟”与“刚打着朵”之间的逻辑关系,添加了介词with 引出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开起来颜色深红”与“倒是最好看的”之间的逻辑关系。 28.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At that Kong Yiji would flush, the veins on his forehead standing out as he protested, “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Taking booksfor a scholar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 (鲁迅孔乙己,杨宪益、戴乃迭译) 原文“是孔乙己听到咸亨酒店的顾客奚落他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以后为自己辩护的一段话,窃与偷是同义词,用在同一语段中,既重复了语义,也实现了粘连(即衔接,编者按)。窃本为正式语,一则用来表现孔乙己的迂腐,二则为了突出孔乙己认为窃书行为比偷书行为轻,做错了事不承认还死要面子的心态。偷译为 stealing 非常准确,taking可视为 stealing 的同义词,语气较轻。正如汉语中常用拿来淡化偷一样,能较贴切地再现孔乙己当时故意淡化偷书行为的心态。”(陈宏薇,1998:49) 必须注意的是,每组同义词在词义范围、词义侧重点、词义轻重、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义词的划分也有差别。汪榕培先生在英语词汇学研究中指出,有些英美人认为是同义需要区别的词,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是同义词;我们有时认为是同义词的词,英美人却不把它们当作同义词。这是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不知不觉地把英语单词与汉语的对应词联系起来了。例如“发展”的对应词应为 develop 和 expand,中国人会把它们看作是一对同义词。但在英语同义词正确使用指南一书中,develop 却跟 mature、age、mellow、ripen 列为一组同义词,因为它们共享的基本意义是grow up or grow old; expand 却跟 enlarge、amplify、argument、magnify、increase 列为一组同义词,因为它们共同的基本意义是 make something larger or greater。原来,develop 着重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过程,expand 着重从小到大这一过程。英美人认为可以区别的两类意义,中国人都合并在“发展”一词中。例如: 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 发展 使世人为之惊叹。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has shocked the world. 30. 他三年前创办的小商店已发展为在全国有20家连锁店的大公司了。 The store he established three years ago has been expanded into a big firm with 20 chain stores across the country. 同义词不仅有助于篇章的衔接与语义的连贯,还能使描写生动细腻。因此,学习研究汉语和英语同词的差别对做好汉译英是十分重要的。 词语的自然搭配是篇章的衔接连贯的又一手段。主语和谓语的搭配、动词和名词的搭配、英语动词短语中的动词与介词的搭配、名词与介词的搭配等等,都是汉译英中要考虑的问题。例如: 31. 黄埔的 夕潮 不知怎的已经 涨 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的两岸的 各色船只 都 浮 得高高的,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半英尺。 The evening tide from the Whangpoo had turned imperceptibly, and now the assortment of boat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creek were riding high, their decks some six inches above the landing-stages. (茅盾子夜,许孟雄译) “夕潮”与“涨”、“船只”与“浮”都是汉语中的自然搭配, evening tide与turn、assortment of boats与ride也是自然搭配。“不知怎的”在语义上与“夕潮涨上”有联系,强调人的感知,用imperceptibly译很贴切。4.2 句群内衔接与连贯 句群是一群句子的组合,是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法单位和表意单位。一个句群起码包含两个以上的句子,它们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义上有逻辑联系,在语流中衔接连贯。 句群在形式上有前后衔接性。每一个成分之间必须互相有联系。如果一个句群的几个句子被插入的成分断开,那么断续的结合处就要求有明显的衔接标志。 句群在意义上有相对完整性,在表达上具有指向中心性。句群中的句子之间联系紧密,通常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相对完整而又较为复杂的中心意思。它们在语义表达上通常有中心和支撑的关系。充当支撑句的构成成分需满足“指向中心”的条件。通常一个句子是中心,表明所在句群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是支撑,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叙述、说明、描写、论证、抒情。有时,句群的中心思想可从组成句子中归纳出来。如: (1)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这个句群由三个句子组成。句 和句 是单句,句 是复句,句末都用句号。这里,句 概述情景总的特点,是作为表意中心的句子。句 和句 从相关的角度进行具体描写。 句群的语气比较灵活多样,不像句子那样要求统一的语气。许多句群朗读起来,语调变化多端,情感色彩丰富。但是,无论语气有多少不同,句群成分都必须表现出语域上的一致性。语域是语境诸因素话语的范围 (field)、话语的语旨 (tenor)和话语的方式 (mode)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言语变体。语域一致性能保证句群形式上的前后衔接性和意义上的相对完整性。 句群与复句的关系类别没有很大差别,都可以分为因果类、并列类和转折类,但句群与复句是不同的概念。句群中不使用配对标志,像“因为 所以 ”、”只有 才 ”等配对标志只见于复句。另外,句群中不使用那些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以便构成复句的独用标志,如“以便”或“以免”来联结句群的甲句子和乙句子,而是使用音节较长、结构较复杂的关系标志,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等等。对于书面语来说,判别复句和句群最好根据标句符号(邢福义, 2002 )。例如,“我一个人去吗?或者我们一起去?”和“到底我一个人去呢,还是我们一起去?”这两例都表示选择关系,但前者用两个问号标示出了两个问句,是句群;后者只用一个问号,同时采用选择问句的特定格式“到底 A 呢 还是 B ”, 是复句。 虽然句群常常与段落相重合, 即一个句群可能组成一个段落, 但句群也能小于或跨越段落, 如一个段落可能包含几个句群,一个段落也可能只有一个句子,不成为句群。 汉语句群知识对汉英翻译实践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原文语篇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我们在构建译文语篇时的超句意识, 从字句的准确进而达到句群范围的语义连贯。这样,有了意义明晰、条理清楚的句群,在译文中组段成篇就容易了。 句群层次的翻译操作强调超句意识。句群范围内的句子都是按照合理的、易于理解的逻辑关系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些关系既包含语法关系,又有语义与逻辑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等;它们既可以靠语序表示,也可借助虚词表示。要理解原文意义,就必须识别句群,找出句群中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否则容易造成译文的逻辑紊乱。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不管一个句群由多少个句子组成,都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维系着几个句子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尽量克服就词论词、就句论句的局部翻译倾向,应该围绕原文的中心思想,借助连接词、句法手段以及词、句的有序排列,实现译文的逻辑连贯。 不过, 汉语与英语在句法上差别较大, 汉语多意合结构, 英语多形合结构。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需要用合乎译语规范的手段复制原文的衔接和连贯关系,这样才可能在译文中将原句群的功能和意义异曲同工地表现出来。 请看下例: (2) 蚯蚓是一种有益的动物。在地面上它是其他动物的食物。在地下,它为田园和花园制造肥沃的土壤。 The earthworm is a useful animal. On the ground it is food for other animals. Under the ground, it makes rich soil for fields and gardens. (陈宏薇, 1998 : 283 284 ) 析: 原文句群由三个句子构成,它们之间有总分结构关系。第一句总起,提出 蚯蚓是有益动物的看法。 第二、三句两句是并列结构关系,通过“ 在地面上”和“在地下”两种情况 对比,分别说明 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贡献,以此证明第一句中 “ 蚯蚓是一种有益的动物 ” 的观点。译文采用了类似结构,开头句总起,然后用“ On the ground it is ”、“ Under the ground it makes. ”强调蚯蚓在不同地方的作用,分别说明、支持主题,清楚地表现了原文句群中单句间的逻辑关系。 (3) 雨后, 院里来了个麻雀, 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 有时飞一下, 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 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 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 它的左翅的几个长翎拧在一处, 有一根特别的长, 似乎要脱落下来。 As soon as the rain stopped, a sparrow, almost full-fledged, flew into the courtyard. It hopped around, fluttered at times, darting up to the edge of the flowerpot and back to the ground again. Watching it move up and down like this a couple of times, I realized that it could not fly any higher as the plumes on its left wing have got twisted, and one is sticking out as if about to come off any moment. (朱自清小麻雀,刘士聪译) 析:汉语句群里往往有些词或词组重复出现。有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加强语气。原文中描述一个受伤的小麻雀飞翔的情况,出现了多达五次的“飞”字,使句群内部语义连贯,主题突出。 但英文行文往往避免词语重复现象,而且事实上小麻雀飞的具体动作并不完全一样,因此,译文围绕主题,采用近义词替换的方式,分别用“flew into”、“fluttered”、“darting up”、“move up and down”、“fly”等词和词组,确切地表达了词语意义,也实现了句群的语义连贯。 (4) 经多种手段检测证实, 主坝混凝土防渗墙 1 号槽孔左侧有多处混凝土强度较低, 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根据业主的要求, 曾有其它承包商用冲击钻予以凿除。 凿除部分, 轴线长度 3.2m, 直至孔底, 但局部残留少量的混凝土也需凿除。 After checking of Main Dam Concrete Cut-off Wall by many means,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concrete strength is lower at several places at the north of the panel No.1 and does not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 It was once demolished with the jackhammer by oth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mployer. The removal part is 3.2 m long at the axis of the Cutoff Wall and is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panel No.1. But there still remains a little amount of concrete to be chiseled. (杨超浅谈水电工程汉译英中的若干问题,西北水电 1998 年第 2 期) 析:原文用了三个相同词组“凿除”,通过同一词语的重复出现实现句群内的语义连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运用重复是汉语行文的习惯。译文根据英文衔接习惯,用同义词进行替代。由于三个同义词在上下文搭配上还有微妙差别,如“ demolished ”描述混凝土达不到强度要求的部分被冲击钻凿除,“removed (parts)”说明墙体被去除的部分,“chiseled”强调需用凿子彻底切削剩余混凝土,译文不仅符合英文行文习惯,而且更精确地表达了原文词语的指称意义,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 (5) 广东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曾经是一个特殊并充满神秘感的省份。这多半由于它毗邻香港的缘故。自从中共在年建立政权后,香港成为地理上距中国大陆最近而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与大陆大相径庭的一个区域。广东因此而成为一个窗口,刺激并满足着中国人和外国人相互间对 异端 的好奇心。 To many Chinese, Guangdong Province was in the past a peculiar, mysterious place due to its close proximity to Hong Kong and Macao. In 1949, w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sumed power in China, Hong Kong maintaine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 and ideology, despite being geographically a part of the mainland. Guangdong, therefore, became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Chinese and foreigners kept an eye on one another. (李霞“广东:永远开启的南大门”,今日中国 2000 年第 8 期) 析:原文句群由四个结构衔接、 意义连贯的句子组成,它们之间有解证和因果关系。 中心句是第一句“广东 是个特殊并充满神秘感的省份”, 其它三句具体解释说明中心句的信息。其中,第二句中的指代词“这”指代第一句中的信息,使两句语义上衔接起来。 后两句进一步说明广东地位特殊的原因,连接词“因此”标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译文用“ due to ”合并前两句的内容,并用“ when ”、“ despite” 和 “therefore” 清楚地表现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同样实现了句群的衔接性和连贯性, 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 (6)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改革旧的经济体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我们应当向世界敞开大门,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Our primary task 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农业种植:科学与艺术
- 闽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
- 河北省深泽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曲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临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认缴制下旅游文化股份转让合作协议
- 2025版城市综合体日常保洁与商业环境维护合同
- 2025年度健身房店铺转让与健身设备租赁合同
- 2025年度酒店行业客户售后服务协议范本
- 西餐烹调工艺与实训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北京市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考核试卷(A-B-C-D-E)【完整版】
- ZZ031 园林微景观设计与制作赛项赛题-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赛题完整版(10套)
- 北师大版古诗
- GB/T 9634.8-2018铁氧体磁心表面缺陷极限导则第8部分:PQ型磁心
- GB/T 27749-2011绝缘漆耐热性试验规程电气强度法
- 金风风电Vensys变桨系统课件
- 【高校辅导员资料】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
- um-joyo c2001跨平台监控防误一体化系统使用说明书
- 中央供料系统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