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区xxxx路工程中段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及规范1.1设计依据(1)业主的设计委托书和双方签署的设计合同;(2)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图(1:500);(3)重庆xx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001年5月);(4)舟白、xx组团路网及排水专项规划(2012年10月);(5)xx区新城(舟白xx局部)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7月);(6)xx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图纸;(7)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版);(8)xx路中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2012年11月23日)(9)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1.2主要规范及规程(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2)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修订版)2、工程概况(1)道路工程概况结合xx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建xx路中段呈南北向布置,本次设计道路平面走向基本与规划一致,道路起点接xx路,终点接现状xx路,道路全长1527.574m。xx路中段各交叉口进出口段均设置了拓宽段,拓宽后进出口段宽度分别为14.5m和12m。xx路中段道路工程路幅分配情况如下:3.5m(人行道)+8.5m(车行道)+8.5m(车行道) +3.5m(人行道)=24m(2)排水现状概况本次设计xx路中段与xx路交叉口东侧为人民医院用地、与松岭路交叉口东侧为群力花园用地,地块排水正在进行设计。除上述两地块正在开发外,本次设计道路两侧其它地块均为自然坡地,已完成平场设计,道路将在地块平场施工完成后实施。(1)本次设计xx路中段起点处与xx路相交,xx路已完成初步设计,其道路南、北两侧分别敷设有d1200、d1000雨水管道,道路北侧还敷设有一根d400污水管道,雨、污水均排向xx大道。(2)本次设计xx路中段终点与现状xx路和xx路南段相交,xx路与xx路南段为建成道路,均敷设有一根BH=1.52.9m的综合管沟,雨、污水均排至现状管沟中,最终排入xx路东侧黑河河沟。(3)工程沿线其它路段无现状排水管线,雨、污水散排入低洼地段。(4)现状黑河河沟在道路桩号K1+331处穿越本次设计道路,该水系为规划保留水系。3、设计范围与设计原则(1)设计范围本次设计包括xx路中段沿线以及xx路南段、xx路交叉口渠化拓宽范围内的雨、污水管道设计。(2)设计原则1) 结合道路的修建,沿道路敷设雨、污水管道,分别收集工程范围内的雨、污水,确保工程范围内雨、污水分流。2) 雨水管道的敷设充分考虑该流域地形特点,保持原有雨水系统排水畅通;污水管道的敷设与控规污水管网规划基本相吻合。3) 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4) 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4、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012年11月23日,在xx城投集团10楼会议室召开了xx路中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经过经专家组成员审阅了相关的图纸资料,并经过认真讨论,至场专家一致认为该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深度基本满足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结论为通过,现将排水专业专家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罗列如下:(1)设计说明中1.3.1条室外排水规范应采用最新版本;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修改。(2)应根据方案审查意见函(渝规黔新城2011建字审第11号)的修改意见补充市政消防管道设计内容;执行情况:根据设计合同,消防管道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由业主另行委托设计。(3)全路段纵坡在1%2.3%,横断面采用抛物线型路拱,在实际道路建设中达不到良好的纵横坡排水效果,应改为坚固的石材瓦片沟;执行情况:石材瓦片沟由于强度差、易破损、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不相符,不宜在城区排水工程中采用,本次设计仍按新建排水管道考虑。(4)通信管道不应该设在道路中间;执行情况:经与业主沟通协商,将除给水、通信、燃气、电力等综合管网布置在建筑后退红线内。(5)雨、污管道局部地方有90度转角,应作调整,确保排水通畅;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修改。(6)排水管道平面图中未设置雨水口;执行情况:在施工图中补充完善。(7)管涵两侧的地貌高差有16米,管涵设计坡度1%,管涵长度才62米,进、出口怎么衔接;执行情况:本次设计过街管涵按进、出口与现状河沟接顺考虑,根据与业主沟通协商,管涵进口处在平场时将保留过水通道,待上游管涵建设完成后,再将河沟填平。5、排水管道设计概况5.1设计标准及参数(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雨水系统及管涵设计参数周边地块设计暴雨重现期为P=3年,综合径流系数=0.7,地面集水时间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取t1=5min;一般路面P=5年,=0.9,t1=5min;管涵设计暴雨重现期为P=20年,按50年一遇进行校核,综合径流系数=0.48,t1=5min,折减系数根据地形坡度采用m=1.2,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地面集水时间t=30min。雨水系统设计流量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hm2)。管涵设计流量除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外,还利用公路科学研究所径流形成法经验公式进行校核:设计雨水量,m3/s;h,Zh为径流深度,取45mm;Z为植物和抗滞流的拦蓄厚度,取10mm;地貌系数,根据重庆的地形地貌情况,取0.1;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取1.0;汇水区降雨量不均匀的折减系数,本工程汇水面积的长度小于5km,不考虑;湖泊所起调节作用的折减系数,取1.0;F汇水面积,km2。不考虑洪峰消减,设计洪峰流量公式为:(3)污水系统设计参数根据xx区总体规划,远期202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600 l/cap.d,近期201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00 l/cap.d,排污系数为0.8,污水量以远期设计,近期校核的方法计算。计算人口按xx新城控制性详细性规划推算。5.2 平面布置(1)雨水管道系统1)雨水管道平面布置桩号K0+000K0+670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左、右两侧人行道下,两侧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均为1.2m,管径为d500d1200,在K0+000处接入已设计xx路d1200雨水管道。本段管道主要收集道路东、西两侧地块雨水及路面雨水,东、西两侧汇水面积均为12.7hm2。桩号K0+680K1+331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左、右两侧人行道下,两侧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均为1.2m,管径为d600d1400,在K1+331处接入本次设计雨水管涵内。本段管道主要收集道路东、西两侧地块雨水及路面雨水,东侧汇水面积为8.4hm2,西侧汇水面积为30.1hm2。桩号K1+360K1+527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左、右两侧人行道下,两侧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均为1.2m,管径为d400d500,在K1+527处接入本次设计xx路d1200雨水管道。本段管道主要收集道路东、西两侧地块雨水及路面雨水,东、西两侧汇水面积均为1.9hm2。xx路交叉口拓宽段纳入本次设计排水设计范围,根据排水专项规划,本次设计按废除该段综合管沟考虑。xx路雨水管道北侧布置在人行道下,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1.5m;南侧雨水管道布置在人行道下,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1.2m。本次设计xx路雨水管道接纳南、北两侧地块的雨水及路面雨水,管径为d1000d1200,北侧地块的汇水面积为14.3hm2,南侧地块的汇水面积为22hm2。xx路南段拓宽段纳入本次排水设计范围,该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左、右两侧人行道下,两侧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均为1.2m,管径为d400d500,主要收集道路东、西两侧地块雨水及路面雨水,向北接入xx路雨水管道,东、西侧管道汇水面积均为0.8hm2。工程沿线适当预留雨水支管,供周边地块雨水接入。2)雨水排出口本工程雨水排出口有三个:其一,K0+000K0+670段雨水排入xx路雨水管道;其二,K0+680K1+331段雨水排入K1+331处的雨水管涵;其三,xx路南段及K1+360K1+527段雨水排入xx路下游雨水管,最终排入黑河河沟。(2)管涵设计在道路桩号K1+331处有一条现状河沟穿本次设计xx路中段,本条河沟依规划按保留考虑,故本次设计在该处设置一座d3000的管涵,长度为63.9m,上、下游通过八字式进、出水口与现状河沟接顺。在xx路中段预留两座管涵检查井,以便接入道路雨水。(3)污水管道系统1)污水管道平面布置桩号K0+000K0+680段,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西侧人行道下,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2.7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在道路起点处排入xx路已设计污水管内。桩号K0+700K1+527段,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西侧人行道下,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2.7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在道路终点处排入本次设计xx路污水管道,最终接入xx大道已建成污水干管。xx路交叉口拓宽段纳入本次排水设计范围,根据排水专项规划,本次设计按废除该段综合管沟考虑。该段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北侧建筑后退红线内,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4.5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和转输xx路上游污水,在交叉口东侧排入xx路下游污水管道,最终接入xx大道已建成污水干管。xx路南段交叉口拓宽段纳入本次排水设计范围,根据排水专项规划,本次设计按废除该段综合管沟考虑。该段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西侧人行道下,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2.7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向北排入xx路污水管道内。本工程沿线适当预留支管,供周边地块污水接入。2)污水排出口本工程污水排出口有两个,桩号K0+000K0+680段污水排入起点处的xx路污水管;xx路南段污水及桩号K0+700K1+527段污水排入本次设计的xx路污水管,最终排入xx大道已建成污水干管。5.3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表5-1 雨、污水系统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流速(m/s)充满度Yx22Yd-112.7298012000.0063.5满流Yd-22Ys-1725.4596012000.0155.5满流Yx-23Yx-4630.1611114000.0156.1满流Yd-23Yd-468.419728000.024.8满流Yx47Yx-561.95355000.023.5满流Yd-47Yd-571.95355000.023.5满流Yx-52Yx-6116.2413210000.0256.2满流Yd-52Yd-6122553512000.0155.5满流Yx-66Yd-560.82405000.0051.7满流Yd-66Yd-570.82405000.0051.7满流W-23Ws-5-125.428.24000.0061.30.23W-24W-6376.785.24000.0152.20.35表5-2 管涵水力计算表序号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m3/s)断面尺寸(m)坡度流速(m/s)过流能力(m3/s)1QDZD30951.1d30000.018.258.355.4纵断面设计雨、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道路上排水管道坡度能确保雨水管道设计流速大于0.75m/s,污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在综合管网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各类综合管线的竖向交叉。5.5管材、基础和接口(1)管道断面形式工程范围内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 (2)管材管径小于等于d1200的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材质采用FRPP,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环刚度应不小于8KN/m2;管径大于d1200的雨水管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环刚度为12.5 KN/m2;管径为d3000的雨水管涵采用聚乙烯钢肋复合缠绕管,环刚度为16KN/m2。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质量应符合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的相关规定,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质量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06)的相关规定,聚乙烯钢肋复合缠绕排水管应符合埋地聚乙烯钢肋复合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2010:2006)的相关规定。(3)管道基础管道埋深在0.73.5m的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和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埋深大于3.5的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和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采用180砂石垫层基础;管涵采用360混凝土满包基础;排水管道基础做法详本工程相关大样图。雨、污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4)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5%。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结合地质钻孔,管涵位于填土层。填土主要砂泥岩块石和粘性土组成,顶部含少量建筑垃圾、砼块及条石,不宜直接作为地基,设计采用级配碎石对填土进行换填后作为地基持力层,换填厚度1.0m,换填压实系数应达到0.96以上。(5)沟槽回填: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5%。回填材料详大样图;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车行道检查井井周1m宽范围内路面结构层以下1.0m的回填材料,采用C20混凝土现浇。雨水口砌体外的回填,采用合理的级配砂石料回填充实。(6)管道接口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可根据产品技术要求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做法详04S520/54,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采用热收缩套连接,聚乙烯钢肋复合缠绕管采用内套筒连接接头,连接时应采用聚乙烯焊条热熔焊接。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04S520/59。5.6附属构筑物(1)普通检查井井深为1.8m5.1m时采用深型砌块检查井。砌块采用C30预制素混凝土砌块,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流槽采用C25细石混凝土现浇。车行道下采用重型球墨铸铁防盗井盖,非车行道下采用复合材料成品井盖、盖座及爬梯。根据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按照承载能力检查井盖选用D400类型。球墨铸铁井盖应符合GB/T1348的要求,复合材料井盖的规格(采用800的井盖),质量要求参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 221-2005)执行,非车行道采用“普型”井盖和盖座,宜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检查井盖应选择有加劲肋的产品,井盖通过加劲肋臂卡锁在井盖座限位卡槽内以防止井盖跳离及转动。(2)雨水跌水井当雨水管道跌水深度大于1.0m,且井深小于5.1m时,采用雨水跌水井,井身采用C30砌块砌筑或C30钢筋砼现浇,其它构造详本册大样图。(3)污水跌水井当污水管道跌水深度大于1.0m,且井深小于5.1m时,采用污水跌水井,井身采用C30钢筋砼现浇,其它构造详本册大样图。(4)管涵检查井管涵设置两座检查井,位于道路车行道下,以便接纳道路雨水系统排水。管涵检查井井身采用C30砼现浇,其构造详本册大样图。(5)雨水口采用混凝土砌块雨水口。采用复合材料雨水篦,复合材料雨水篦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参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水箅(CJ/T 212-2005)执行。单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15L/s,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若无特别注明,雨水口连接管为d300,以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雨水检查井。在道路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必须设在最低处,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6、排水管道施工注意事项(1)图中标注的雨、污水管线长度均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应以实测为准。(2)沟槽开挖边坡放坡坡率应根据地质实际情况按照本工程大样图取值,开挖深度大于3.0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