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近代史第四章.ppt_第1页
现代近代史第四章.ppt_第2页
现代近代史第四章.ppt_第3页
现代近代史第四章.ppt_第4页
现代近代史第四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514页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教学重点 中国先进分子怎样经过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面貌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史分期1 萌发期 1895 1912 小站练兵到袁世凯上台2 鼎盛期 1912 1916 从袁上台到袁死亡3 割据衰落期 1916 1926 从袁死到北伐开始4 覆灭期 1926 1928 12 从北伐战争到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史33年 北洋军阀统治史16年北洋军阀统治史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 1916 皖系统治时期 1916 1920 直系统治时期 1920 1924 奉系统治时期 1924 1928 6 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半封建性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半殖民性 列强各自寻找代理人袁世凯之死 北洋军阀权力中心丧失 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 武夫当道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经济凋零民不聊生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 转生出无数强暴之专制 其为毒烈 较前尤甚 孙中山 建国方略 自序 1918年 吾三十年来精诚无间之心 几为之冰消瓦解 百折不回之志 几为之槁木死灰 孙中山 建国方略 自序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二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先进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 国民性问题 是中国救亡运动屡遭失败的病根 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国民性的罪源是 封建专制文化 南陈北李 五四时期的一首小诗 南陈北李北大红楼两巨人 纷传北李和南陈 孤松独秀和椽笔 日月双悬照古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胡适 1891 1962年 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 接触新学 信奉进化论 1910年赴美国 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1917年初在 新青年 上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 主张文学革命 1917年7月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 新青年 发表新诗集 尝试集 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他在 新青年 上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强调与文章 不作无病之呻吟 须言之有物 1919年7月提出实用主义研究方法 影响颇大 1922年创办 努力周报 宣扬 好人政府 和 联省自治 的主张 九 一八事变后 支持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政策 并发表 全盘西化 的主张 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 代表蒋介石签订了 中美互助条约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去美国 1962年在台湾逝世 这是五四时期的胡适 鲁迅 1881 1936年 浙江绍兴人 姓周名树人 字豫才 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902年赴日本学习医学 后来 他认为文艺最能改变国民精神 就从事文学活动 1909年回国 1912年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 辛亥革命后 他在北京大学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18年夏 在 新青年 上 他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 对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他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推翻那 黑漆漆的 不知是日是夜 的吃人社会 鲁迅把反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 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此后又陆续创作了 呐喊 等专集 对旧势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 鲁迅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有小说集3部 杂文17部 散文诗1部等以及众多学术著作 共约400万字 被毛泽东誉为 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这是1902年 鲁迅到日本留学后 剪去长发 拍的 断发照 钱玄同 1887 1939 原名钱夏 号疑古 浙江吴兴人 19岁留学日本 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曾从章太炎治 小学 1913年始 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 北京大学教授 1917年在 新青年 上发表杂感 力主 文学革命 成为 随感录 的重要作者 五四 后 任北京师大国文系主任 参加语丝社 并致力于音韵学研究 从事文字改革工 有音韵学和辞书等著述多种 刘半农 1891 1934 原名寿彭 改名复 初字半侬 后改半农 江苏江阴人 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 后写过旧体小说 1917年成为 新青年 重要撰稿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0年赴欧留学 研究音韵学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同时继续从事杂文著作 作品自然洒脱 幽默风趣 主要著作有 半农杂文 半农杂文二集 等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1915年9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 新青年 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 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 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大红楼 2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 科学Democracy Science 四个提倡 四个反对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 前 后 1 性质 2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体现了先进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次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掀起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为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大门 为中国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 准备了条件 吾国之维新也 帝政也 共和也 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 熟视而无所容心 陈独秀 一九一六年 1916年1月15日 4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 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并不能成为当时人们认识中国 改造中国的有效思想武器 2 离开了改造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 夸大了文化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实际上 这种离开实践单纯通过少数人的宣传来改变人们的封建思想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3 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 多少有否定民族传统的一切的倾向 帝国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已经很暴露了 1914 1918年的一战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展示出了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次失败 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越来越怀疑了 少数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资本主义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怀疑和保留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表 战争历时4年零3个多月 1914 7 28 1918 11 11 参战国家31个 协约国27个 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超过15亿参战人员7000多万伤亡人员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两个潮流 左翼 马克思主义道路代表人物 李大钊 右翼 资产阶级道路代表人物 胡适 三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马克思 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 发表 1898年 在上海出版的泰国民法志 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 1898年 上海 万国公报 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 称马克思是 百工领袖 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俄国国情与中国相似 俄国式革命在中国应当可行 苏俄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态度待我 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工人 士兵的广泛发动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19年7月25日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 宣布 反对帝国主义强权 废除帝俄与中国 日本 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 帝俄政府在中国东北以及别处 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 一律放弃 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 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 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 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于1920年9月27日 又发表 第二次对华宣言 除了重申第一次对华宣言中主要内容外 还建议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和缔结友好条约 1918发表于 新青年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的发表 标志着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 五四运动 浮雕 五四运动 背景 国际 美日侵略加剧 反帝情绪高涨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付诸行动的倾向 国内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结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结构变化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变化 新文化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过程 第一阶段 4 5 5 6 学生为主 遭严厉镇压 第二阶段 5 6 28 6 工人为主 实现直接目标 1 五四运动的爆发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60万人 1919年1月 6月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 一 取消列强在华的七项希望1 放弃势力范围2 撤退外国军警3 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4 取消领事裁判权5 归还租借地6 归还租界7 关税自主二 取消 二十一条 三 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巴黎和会决定 一 中国提出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内容不在和会权限之内 拒绝讨论 二 山东问题 日本在一战中获得的权益已由英 法 意得以承认 以及中日双方曾有换文 故日本拒绝交还山东的特权 三 归还中国1900年战争被德国掠走的天文仪器 材料一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意见 其主要内容有 签订公开和约 杜绝秘密外交 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 根据国家不分大小 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 设立国家机构等 后 陈独秀在 每周评论 的发刊词 1918年12月 中说 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 都是光明正大 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材料二 1919年2月9日 每周评论 登载 随感录 一文指出 威尔逊总统的和平意见十四条 现在也多半是不实行的理想 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 1919年5月4日 每周评论 又指出 巴黎的和会 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 什么公理 什么永久和平 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 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6月3日军警逮捕学生170余人 6月4日逮捕700余人 6月5日逮捕2000多名学生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撤销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2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不够彻底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资产阶级 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不敢发动广大群众 马克思主义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结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必须寻求新出路新文化运动打开思想闸门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态度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出的伟大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 先进分子的思想变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 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三种类型 先驱者 李大钊 陈独秀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主体部分 毛泽东 杨匏安 蔡和森 周恩来 邓中夏等原同盟会会员 董必武 吴玉章 林伯渠等 2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 明确地同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对新文化运动启蒙水平的提升 二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普遍建立说明 当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之后 中国的先进分子们都看清楚了一点 这个阶级必须需要一个先进的政党去引领 才能完成它伟大的历史使命 领导中国人民葬送旧制度 因此 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政党 成为了当时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共识 2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 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办学校 办刊物 成立工会等 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作用 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使建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一方面 以文章 刊物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章 姊妹篇 进步刊物 新青年 每周评论 晨报 等 先进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等 译著 共产党宣言 等 另一方面 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进行论战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 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1919 7 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 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1919 8 再论问题与主义 争论结果 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 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 争论核心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是否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 最本质的问题 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在主义丛生 百说竞逐的氛围中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首先 这是包括辛亥革命之前的各种救国思想均遭失败后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强大思想武器指导的客观必然要求 其次 是先进分子将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与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凌辱进行比较 认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本质后 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反复比较后做出的慎重选择 第三 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产生影响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上海 中共 一大 会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第一 党的成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是对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两相比较后 中国先进分子作出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国际条件 第二 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A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各种政治力量 受其局限性限制 都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需要新的坚强的 正确的 能凝聚中国人民的伟大政治力量 历史条件 B 党的成立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其强大力量之后 这一阶级要自觉地完成它领导其他阶级推翻旧制度的历史使命 必须有先进的政党引领 阶级基础 C 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成为先进分子们的共同选择 中国革命有了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并在先进分子推动下 将这一思想武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思想基础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 历史特点比较纯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好 2 特殊的困难成分复杂 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很大建党初期存在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3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B 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C 标志着中国革命结束了一再失败的局面 开创了从此走向胜利的伟大局面 D 预示着中国必将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历史 预示着历史和各族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党的领导下 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 制定革命纲领 发动工农运动 1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22年7月中共二大 1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明确了斗争目标 2 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方法 2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 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从1922年1月 1923年2月 全国发生罢工100余次 参加者30万人以上 2 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 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广东海丰县海丰总农会澎湃 彭湃著作 海丰农民运动 二 实行国共合作 掀起大革命高潮 1 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4 1927年 形成条件 A 打倒列强 除军阀 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B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国民党当时是相对具有革命性的民主派 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 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国民党一大 会址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礼堂 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