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1doc.doc_第1页
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1doc.doc_第2页
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1doc.doc_第3页
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1doc.doc_第4页
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1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夷、商关系的考古学观察 从陶器器类的变化谈起李小彬(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 邮编:450001)摘要: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夷、商两族之间关系在先商时期具有逐渐加强至早商早期逐渐衰落的趋势。双方文化中包含对方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揭示了这种兴衰趋势。文献记载也给我们提供了有关这一史实的论证依据。关键词:先商 早商 夷商关系 兴衰趋势 Abstract:Available archae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 betwwen Yi and Shang has the trend of gradual strengthening in The elder shang and gradually declining in The early Shang. Two cultures with the other cultural factors pottery class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change in the trend shows that the rise and fall. Literature has also provided us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argument on this basis for this topics.Key words: The elder shang The early shang The relations betwwen YI and Shang Rise and fall of the trend 在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作者注,下同)时期的周边地区,存在着约略与二里头文化同时的另外两支考古学文化,一是与夏东西相邻的岳石文化,即东夷文化;二是与夏南北交界的下七垣文化,即先商文化,本文探讨的就是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夷、商两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少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或论及 1 a.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b. 陈旭:豫东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的关系,中州学刊1994年,第1期。 c. 张国硕: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 d. 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1992年,第1期;宋豫秦:论杞县与郑州新发现的先商文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e. 徐昭峰:郑州大师姑发现的早商文化与商汤灭夏,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f. 朱君孝:二里头晚期外来陶器因素试析,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g.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双方在不同时期含有对方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的变化这一角度,然后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夷商关系问题再做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指正。一 从考古资料看夷商关系要想探讨夷、商两族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建立在它们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上2 靳松安先生在他的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指出:“从碳十四测年数据和文化因素分析来看,先商文化早、中期约略与岳石文化的一至三期相当,先商文化晚期约略与岳石文化四期偏早同时,岳石文化四期偏晚约略与早商早期至早商晚期之初相当。”“对这一时期两方都出现有对方的文化因素,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对方文化因素,另一类是将对方文化因素加以改造融入自身文化系统的文化因素。”本文采取的就是这种分期方案和文化因素的分类。 ,从碳十四测年数据和文化因素分析来看,先商文化早、中期约略与岳石文化的一至三期相当,先商文化晚期约略与岳石文化四期偏早同时,岳石文化四期偏晚约略与早商早期相对应。(一)、先商时期的夷商关系在先商文化时期,夷商两族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主要表现在陶器上面,而随着双方文化交流与影响的不断深入,陶器群中的器类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尧方头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定州市尧方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何庄4 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等:河北省永年县何庄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北羊台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北羊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2期。、鹿台岗6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南关外7 杜金鹏:郑州南关外下层文化渊源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0年,第2期。、电力学校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电力学校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河医二附院9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医二附院等处商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青年公寓1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黄委会青年公寓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二里岗1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省中医院1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铭功路13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铭功路东商代遗址,考古2002年,第9期。、化工三厂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工作站:郑州化工三厂考古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铭功路制陶遗址1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商代制陶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下七垣16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葛家庄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1期。、潞王坟18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涧沟19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午方2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学集刊1987年,第5期。、刘庄2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鹤壁市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等先商文化分布区的先商文化遗存中,都见含有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同样,在安邱堌堆22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马彭北23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等:山东章丘马彭北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5年,第4期。、王推官庄2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王推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第4期。、郝家庄25 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南陈庄26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省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尹家城27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等岳石文化分布区的岳石文化遗存中均发现含有先商文化因素的陶器。1、先商文化各期器物群中含有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先商文化器物群中具有岳石文化典型因素的陶器器类主要有,小口瓮、尊形器、卷沿束颈盆、浅盘豆、碗形豆、甗、大口灌、中口罐、子母口器盖和箅子等。这些器类以砂质褐陶较多,灰陶少见,其他还有黑褐、灰褐、黄褐、红褐等多种陶色;从纹饰上看,磨光陶占大多数,划纹、凸凹弦纹多见,其他纹饰少见。先商文化遗存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砂质褐陶,尤其是在晚期的南关外类型中较多见,这似乎表明砂质褐陶是来自东方的28 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上述这些陶器中,先商文化中期出现的岳石文化典型器类较多,主要有:小口瓮、尊形器、卷沿束颈盆、豆、碗形豆、大口罐、中口罐、等;从出土地点看,主要见于豫东地区的鹿台岗遗址。属于先商文化晚期的器类较中期减少,主要有:卷沿束颈盆、豆、甗、中口罐、子母扣器盖等;从出土地点看,主要见于郑州地区各先商文化遗存中;另外,还发现一件箅子,可能是与甗配套使用的29 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1998年,第4期。这些陶器器类具有岳石文化陶器典型特征,在岳石文化分布腹地的郝家庄、尹家城等遗址中都有大量出土。在先商文化遗存的中、晚期出现的这些陶器器类与岳石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先商文化的器物群中,我们能够确认的含有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主要是甗、斝、鬲、豆、中口罐等。早期见有甗、豆等,见于下七垣遗址和刘庄遗址。中期有甗、中口罐、豆等,多见于潞王坟、葛家庄、涧沟、尧方头、午方、刘庄等遗址,晚期器类主要有甗、斝、鬲等,多见于郑州各先商文化遗存中。有学者认为见于郑州地区先商文化遗存中腹部近直的鬲,与岳石文化尹家城和安邱堌堆类型常见的砂质鼎,有一定的渊源关系30 栾丰实:试论岳石文化与郑州地区早商文化的关系兼论商族起源问题,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通过前面我们对现有考古资料的梳理可知:第一,在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的文化交流在此时期是非常频繁而深入的;第二,岳石文化对先商文化的直接影响,具有早期很少,中期大量增加,晚期趋于减少的趋势。也就是说,岳石文化对先商文化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处于减少,这表明先商文化正在逐渐走向强大,这从具有岳石文化典型因素的陶器器类的变化中可以看到;第三,先商文化陶器群中出现的那些融合了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也在不同时期发生着变化,从甗、豆到甗、斝、鬲、橄榄罐,囊括了几乎全部先商文化的典型陶器器类。显然,先商文化在不断融合吸收大量岳石文化因素来丰富发展自身,并在不断发展壮大;第四,从各个时期双方文化交流分布地域上看,有共同逐渐向西发展的趋势,即:从鲁东到豫东再到豫中部地区;第五,先商文化在岳石文化的影响下,至晚期到达郑州地区并在郑州地区共存的文化现象,可能与史传“夷商联盟伐夏”有关。不难看出,岳石文化对先商文化的长期频繁而深入且几乎贯穿整个先商文化始终的影响,对先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夷商两族关系的密切,这种密切关系很可能具有盟约关系。2、岳石文化各期器物群中含有先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岳石文化在对先商文化施加影响的同时,先商文化也对岳石文化施加着影响,这同样也可以从岳石文化陶器群中见有先商文化因素的器类中看到。在岳石文化分布区的安邱堌堆、马彭北、王推官庄、郝家庄、南陈庄、尹家城等遗址均发现有先商文化因素陶器。岳石文化陶器群中见到具有先商文化典型因素的器类,主要是,卵形瓮、平口瓮、束颈瓮、卷沿鼓腹绳纹盆、橄榄形罐、花边中口罐、鬲、甗等。这些器类以砂质或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上以细绳纹占大宗,另有少量附加堆纹等。上述器类属于岳石文化一期的陶器器类主要是卵形瓮,主要见于安邱堌堆遗址。属于岳石文化二期的陶器器类主要是侈口卷沿鼓腹绳纹盆,多见于郝家庄和马彭北遗址。属于三期的陶器器类较前两期有明显增加,主要有侈口卷沿鼓腹绳纹盆、橄榄形罐、平口瓮、鬲、甗等。见于鹿台岗、安邱堌堆、马彭北等遗址。属于四期的器类在本期出现了变化,主要有,侈口卷沿鼓腹绳纹盆、橄榄形罐、花边中口罐、鬲、束颈瓮等。见于王推官庄、郝家庄、鹿台岗等遗址。岳石文化含有先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不多。岳石文化二期,见有敛口瓮和花边侈口罐。分别主要见于郝家庄遗址和南陈庄遗址。岳石文化三期器类目前可能只有鬲,主要见于郝家庄和尹家城遗址。通过上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可知:第一,岳石文化器物群中见有先商文化典型因素的陶器器类一、二期很少而三、四期陡然增加,表明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该时期突然频繁起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双方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积极的是更密切的;第二,岳石文化二、三期的陶器群中含有融合了先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较先商文化同期含有融合了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要少。这也许说明了岳石文化在吸收融合他人文化因素来发展丰富自身文化的能力方面较先商文化要弱,这可能是在双方文化交流中先商文化逐渐居于上风的原因之一;第三,先商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区域主要是鲁东及豫东地区,且主要集中在豫东地区。这表明,双方在豫东地区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这种频繁的文化交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集中在同一地区的现象,不难看出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第四,豫东地区杞县境内的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都可以分为两期而且是共存的。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共存于这一地区,同时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且双方文化融合现象表现的非常突出,双方文化特性表现出的年代也大体相当,这是很少见的。此地区,我们还发现类似鹿台岗遗存的其它遗存,主要有长垣宜丘31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新乡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民权县的牛牧岗、李岗、吴岗,睢县的周龙岗,柘城史堌堆32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豫东商丘地区考古调查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杞县鹿台岗,鹿邑栾台3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等。显然,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友好的,这种友好关系应该是联盟关系。 总体上看,在先商时期,夷商双方的文化交流都有从早到晚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伴随着这种趋势两族对对方文化影响的区域也在逐渐东移。先商和岳石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在豫东地区有一个较长的融合共存期,表明双方此时期的关系应该是具有盟约或同盟关系的,这些都可以从双方含有对方文化因素的陶器中得到证明。另外,郑州地区的先商文化器物群中见到的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也许就像陈旭先生指出的那样:“有可能正是夷、商联合灭夏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 34 同1,b。先商时期的夷商两族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是在长期而频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双方最终结成联盟也是两族友好关系历史的具体体现。(二)、早商时期的夷商关系夷商两族的亲密友好关系在早商早期发生了变化,考古资料显示在这一时期的双方文化交流中含有对方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具有逐步减少的趋势,这很可能揭示了双方在先商时期那样亲密友好的关系在此时期逐渐走向疏远。1、早商早期文化器物群中含有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早商早期文化中所见岳石文化因素陶器器类,主要见于早商第二段第组(相当于二里岗下层偏晚),至早商第二段第组与第三段第组(约略与二里岗上层偏早同时)则较前期为少。具有岳石典型文化因素的陶器,见于二里岗下层偏晚阶段的器类主要有:鼎、大口灌、中口罐、甗、卷沿束颈盆等。这些器类以砂质灰陶或泥质褐陶为主,多为素面或磨光,少数器表有刮抹痕迹。二里岗上层偏早阶段的陶器器类较前期明显减少,主要有:鼎、中口罐、器盖。这些器类共同特征是,以砂质褐陶或泥质灰陶为主,器表有刮抹痕迹或饰有云文或附加堆纹。具有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见于二里岗下层偏晚的器类,主要鼎式鬲、锥足鼎、和子母口瓮三种,其共有特征为,砂质褐陶或泥质灰黑陶,素面或器表饰有绳纹或弦纹。其中的锥足鼎与子母口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岳石文化的鼎和子母口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35 同30。上述这些陶器器类主要见于郑州地区各含有早商早期文化遗存中。在二里岗下层偏晚时期,反映双方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陶器器类较先商时期发生了变化,显然,这种变化昭示着岳石文化对该期商文化的直接影响较先商晚期阶段趋于减弱态势,至上层偏早就更弱了;另外,早商早期文化吸收融合了岳石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在该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次,岳石文化对早商早期文化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郑州地区,而此地正是商建国初期都城所在地,岳石文化在该地区该时期所呈现出的对早商早期文化影响的衰竭,不能不耐人寻味。不难看出,早商早期文化对曾经是其亲密好友的岳石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预示了岳石文化对早商早期文化的影响正在被此时期的商文化逐渐遗弃,其以往那种亲密友好的关系正在趋于疏远。从该时期双方文化交流中含有对方文化因素陶器器类的变化给予了我们这点认识。2、岳石文化四期偏晚阶段器物群中含有早商早期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早商早期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反映在陶器上面,似乎是越晚越多,这与岳石文化对早商早期文化的影响正好相反。在岳石文化四期偏晚阶段的陶器器物群中,具有典型早商早期文化因素的器类,主要见于安邱堌堆类型和王推官庄类型中,其他地区很少。属于二里岗下层偏晚的器类只有鬲一种,见于清凉山遗址。共有特征为,砂质灰陶,折沿或外翻,腹部饰有绳纹。属于二里岗上层偏早的器类较多,主要有假腹豆、小口瓮、浅腹盆、圈足簋等,见于大辛庄遗址。共同特征为,泥质灰陶,器表有刮抹痕迹或饰有弦纹或绳纹。岳石文化四期偏晚阶段见有早商文化风格的陶器似乎只有鬲一类,见于大辛庄遗址,数量很少,器物图发表的只有一件。特征为砂质褐陶,素面,器表有刮抹痕迹。通过对上文考古资料的分析至少可以证明,首先,二里岗在下层偏晚时期早商早期文化对岳石文化的直接影响还是比较弱的,至二里岗上层偏早阶段却陡然增加,表明这时期的早商早期文化已经对岳石文化施加了强大的影响,由前文该时期的分析可知,而与之相反的却是岳石文化对早商早期文化的影响衰弱;其次,二里岗下层偏晚阶段的早商文化有向江淮地区东部逐步推进的趋势36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向南达武汉地区3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一九六三年一九九九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向北及太行山东麓一带38 陈朝云:中原商文化的北渐及商王朝势力的北向拓展,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向西至关中地区(见有早商早期文化的代表遗址主要有西安老牛坡39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垣曲商城40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一),科学出版社,1996年。、夏县东下冯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耀县北村遗址42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所: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而豫东地区的最早的商文化遗存,只有相当于白家庄期者 43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这就不难看出,此时期的夷商两族如果没有结成某种联盟关系的话,在豫东地区至今还没有见到该时期的文化遗存恐很难解释;最后,在二里岗上层偏早阶段,在新乡璐王坟、辉县琉璃阁4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44、鹤壁刘庄、邯郸龟台寺45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期。、慰县四十里坡46 张家口考古队:慰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藁城北龙宫47 河北省文物文物研究所:藁城北龙宫商代遗址的调查,文物1985年第10期。、临城屯院4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泜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沧县倪杨屯49 沧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沧县倪杨屯商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93年第2期。等遗址都见有此阶段遗存。显然,早商文化势力已经北上到了豫北和冀中、南地区,不但取代了原先商文化漳河类型的分布区,而且逼近太行山北部地区。此段出现的陶器器类较先商文化陶器器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鬲、甗、斝、爵、豆、簋盆等早商文化的典型器类成了主体,这与先商文化的以瓮、卷沿鼓腹绳纹盆、橄榄形罐、鬲、甗等为典型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有很大不同。夷商两族典型陶器器类的变化也表明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在该地区的新旧交替。到了二里岗上层偏晚阶段,早商文化势力范围不但涵盖了上述地区,而且还取代了岳石文化在鲁西、北的分布。在菏泽安邱堌堆、济南大辛庄、泗水尹家成、曹县莘家集50 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曹县莘家集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5期。、邹县西朝阳村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邹县文物保管所:山东邹县古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藤县西薛河等5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对、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都见有该段遗存。这说明早商文化在此时期已经向东扩张到了岳石文化的分布区,这也许与史载“仲丁征蓝夷” 53 后汉书东夷列传注引竹书纪年:“(仲丁)征于蓝夷。”不无关系。夏时期的夷商之间的联合以及结盟伐夏,与双方长时间的友好往来不无关系。在早期双方就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文化交流,至晚期双方的文化交往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可以在各自文化中见到含有对方文化因素陶器中的器类以及数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得到印证。另外,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有一段时期共存于豫东地区,也是双方关系密切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种双方长期的友好往来中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打下的坚实基础,双方才能在夏末为了反抗夏的残暴统治而结盟伐夏。商汤灭夏后,双方的文化交往开始逐步减少,而影响依然存在。早商早期势力向外扩张却没有向东用兵的现象也是夷商关系密切的历史体现。但是,从双方含有对方文化因素的陶器器类和数量在早晚时期的变化上观察,岳石文化对该时期的商文化的影响趋于减弱趋势,而商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正在加强。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变化,也从另个侧面揭示了夷商关系正在走向破裂。至早商晚期,商文化势力已占领了原岳石文化在鲁中及以西的分布区。二 从文献记载中看夷商关系由前文可知,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的之间的关系有两大特点,一是和平友好环境下双方长期而频繁的文化往来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为他们以后联合伐夏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二是在这种良好政治基础下不断的物质文化交流,为他们以后联合伐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上述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中寻得佐证。(一)先商时期的夷商关系据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封于商,赐姓子氏。”又“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至成汤又载:“汤德至矣,及禽兽。”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故天性柔顺。”礼记王制云:“东方曰夷,披发纹身。”史记夏本纪载:“夏后帝启,禹之子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注曰(刘起钰先生注,下同):“有扈氏,东方少皞鸟夷族中名为九扈的部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娰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竹书纪年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伯益一般认为是夷人,善于畜牧与狩猎。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夷、商两大部族应该都是从属于夏部族的。商人在商王的带领下,为了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发展生产,历经八次迁都,史记殷本纪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终使自己的部族更加趋于团结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看来,商王自契至汤都是“功业著于百姓”甚至“德及禽兽”。而与此同时代的夷人也是“言仁而好生”“天性柔顺”的。夏则不同,属夷人一支的有扈氏稍有“不服”即被“伐之”。这样夷、商两族似乎还有共同之处,双方都是夏的属族,商汤“有德”,夷人“言仁而好生”“天性柔顺”,最重要的是双方都受夏的制约。夏对有扈氏的讨伐行动,可能对商也是个震动。双方似乎成了同病相连的兄弟,因此,共同面临的生存环境以及共同的利益使他们联合在了一起。夷、商之间良好的和平友好关系,还体现在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礼尚往来甚至联姻上。伊尹就是一位曾经辅佐汤灭夏的著名大臣。史记殷本纪说伊尹是“有莘氏媵臣”。关于有莘氏在何地,史记殷本纪注曰(裘锡圭先生注,下同):“有莘氏,上古部落,故地在今山东曹县西北”。曹县地处岳石文化分布区域内,如是,伊尹当是夷人无疑。商汤能重用夷人作为自己的重臣,除了还有其他原因外,其中夷、商两族关系之密切也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商汤除了“汤德至矣,及禽兽”之外,还对各个诸侯施予恩惠,史记夏本纪载:“汤修德,诸侯皆归商。”墨子非命篇载:“汤曰:诸侯与之,贤士归之。”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天下“诸侯皆归商”。史记殷本纪注曰:“汤曾娶有扈氏之女为妃”。伊尹就是“有莘氏媵臣”。如是,商汤时期夷、商两族关系已非一般,双方关系之亲密到了联姻的程度。与之夷、商之间的亲密关系相反,夷、夏之间的关系却是一波三折,战事不断,夷人曾一度代夏而行其政。夏启与有扈氏的战争结束后,双方的矛盾并未解决,敌对情绪继续存在。启亡,传位于其子太康,夷、夏又战,夏败而“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夏政权才回到夏王手中。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期间,夷人掌控着夏的几乎全部政事。此后一直到了夏桀之前,双方关系总的来说处于比较平和的时期。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列传曰:“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随宾于王门,献其乐舞。”夏末期,由于夏桀无道,荒淫无度,暴政与民,民不聊生,四方诸侯离之。夷、夏又起战事,后汉书东夷列传曰:“桀为暴政,诸侯内侵。”史记夏本纪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左传昭公四年曰:“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竹书纪年载:“桀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左传昭公十一年曰:“桀克有缗,以丧其国。”一般认为,有缗氏故地在今山东金乡县境内54 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88年。,这正是夷人分布区,如是,有缗氏应该是夷人的一支。从这些文献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有缗氏发动了对夏的战争,桀对其进行了讨伐。此次战争虽然以桀的胜利而告终,但却元气大伤。夷、夏之间历来的战事表明,双方关系矛盾重重,似乎在很多方面是不可调和的,这就给夷、商结盟伐夏提供了有利条件。豫东岳石文化遗存以及在二里头遗址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陶器集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中发现的含有双方文化因素的陶器就是很好的例证。此时期的夏、商之间的关系同样难于和夷、商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相比。商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使自己的国力渐渐强盛起来,同时又与夷人以及各诸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以至于“诸侯皆归汤”。商人势力的逐渐强大,遂对夏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史记夏本纪载:“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又载:“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桀囚汤固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是,为了遏制商汤势力的逐渐扩张,与汤以颜色,警告汤不要忽视夏的存在,不能不说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这也似乎从另一侧面表明,此时期的夏已是众叛亲离、名存实亡,其统治力量几近衰竭。而商汤势力却显强大,并且在众诸侯中已是很有影响,否则桀不会轻易“已而释之”。至此,前有夷夏之间常有战事后有夏桀囚商汤于夏台,夏商关系已是很难调和。这就给夷商最终联合伐夏奠定了基础。商伐夏前曾会盟于诸侯,在文献中确有记载,左传昭公四年曰:“商汤有景亳之会。”尚书大传中也有“景亳之命”之句。今本竹书纪年云:“商会诸侯于景亳”。帝王世纪曰:“蒙有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处”。有关景亳故地,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也,因景山为名”。但是,景亳非汤亳都,汤亳都应为今郑州商城56 张学海:从考古发现谈鲁西南地区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景亳故地应在今山东曹县境内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