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辛亥革命历史时空坐标核心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以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为时空线索,归纳辛亥革命的整体时空特征。2历史解释:通过认识中华民国的政权性质及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多元史观归纳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细致梳理核心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2)清政府相继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2条件(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2)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3)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4)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良好的时机。(5)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中的努力。3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2)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轻巧点拨关键点轻巧识记辛亥革命误区警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3)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思维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帝国主义的支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2)过程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功绩(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2)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4)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易混易错有关辛亥革命的三个易错点(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的不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探究主题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一“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和“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归纳。(1)史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试答:史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画线部分中“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分析其政体特点,目的结合所学分析。(2)由史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试答:答案:(1)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特点。(2)特点: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及作用1主要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2作用(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的尊重和实践。(3)国务员对总统的牵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探究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影响史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从“推翻千年帝制”和“迈出了民主共和”结合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说明。(1)根据史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试答:史料二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和“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2)根据史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进步作用。试答:答案:(1)“第一枪”: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革除社会陋习,改变社会风气;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历史解释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建体系微总结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基础巩固题组一辛亥革命的进程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C发动武昌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背景,材料表明革命党人已认识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故选A项。答案:A2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拉出来推到湖北军政府都督的位置,被后人称为床下都督。这一典故最能说明()A辛亥革命不彻底,旧官僚混入革命B武昌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C武昌起义准备不充分D武昌起义的队伍是乌合之众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革命党人的许多不足或存在的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所以答案选A项。答案:A题组二辛亥革命的成果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美国式”体制的含义。美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国被誉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正是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故选A项。答案:A4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解析:辛亥革命成果应该体现在革命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事件,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是革命前存在的,尤其是后来同盟会被改造成为国民党,旧三民主义被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而中华民国是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后的新国家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的最核心的内容,所以答案选A项。答案:A同步真题1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2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C D解析: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故本题选C项。答案:C课时作业9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费正清说:“(清末新政)在农村中,群众对于现代化的反应,常常是强烈的反对。新政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这反映了()A农民反对现代化 B清末“新政”已失败C农民没有获得感 D清末吏治最腐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清末新政”、“群众,常常是强烈的反对”、“都加重了捐税”等,结合所学,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具有片面性,反对现代化是有原因的;B项不能由材料推导得出;D项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答案:C2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有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反映了()A清朝统治陷入危机 B君主立宪制已确立C专制色彩依然浓厚 D民主政治取得突破解析: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君主立宪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材料“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结合清末的背景,可以得知清末“新政”的改革仍保留较浓厚的专制色彩,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请旨裁夺”可得知,民主政治在清末并未取得突破,故排除D项。答案:C3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是指()A金田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C湖北武昌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解析:材料出自黄花岗烈士事略,可知描述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故选D项;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B项是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武昌起义即武昌革命,排除A、B、C三项。答案:D4武昌起义能够成功的原因不包括()A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守备空虚B革命党人革命首创精神C共进会文学社的宣传组织工作D孙中山的直接领导解析: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时,孙中山正流亡海外,没有直接参加领导武昌起义,D项错误,符合题意;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A项正确;革命党人革命首创精神是武昌起义的精神因素,B项正确;共进会文学社的宣传组织工作是组织因素,C项正确。答案:D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解析: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人民群众,此处“国民”不包括人民群众,排除A;由题干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这说明,孙中山认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非属于君主。这就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君主和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C是从经济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体问题,排除D。答案:B6有人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事实上,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止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这说明辛亥革命()A坚持暴力斗争的道路B具有明显的妥协和不彻底性C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D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险解析:由材料“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止过”“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可知,革命坚持暴力斗争的道路,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7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的反应是不惜诉诸武力干涉;然而几天后,驻汉口英、俄、法、德、日领事公派代表与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面晤,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认为袁世凯有能力控制局势B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C革命党人对列强的积极争取D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南方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列强的态度也由支持清政府到物色新的代理人,所以要“严守中立”,故选D项。答案:D8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A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B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D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这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C项正确;封建制度的终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A项排除;B项是指1912年1月中华民国的建立,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能说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排除。答案:C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体现的是对袁世凯权力的牵制,D选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说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A选项排除。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的说法与责任内阁制无关,B选项排除。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的说法与责任内阁制无关,C选项排除。答案:D10“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材料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B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D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不清,旧势力乘机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选C项。答案:C1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解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A项。B、C、D三项也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答案:A12龙岩市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辛亥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辛亥革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材料二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材料三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沙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辛亥革命资料汇集材料四“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