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doc_第1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doc_第2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doc_第3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doc_第4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三省中学历史教学研讨会暨第七届年会教学设计文稿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年 级:七年级(下)课 题:第三单元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参赛城市: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 参赛单位: 瓦房店第一初级中学 参赛选手: 马 啸 南 时 间: 2011年7月 一、课程标准(一)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二)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本课分别从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各具代表性的两大主题介绍了这一时期国家外交层面的变化与走向。第一,从二者本身看,它们是明清时期国家不同对外政策的体现,前者是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积极外交,但因不计经济效益导致国力衰落,后被作为弊政废止;后者是落后保守的消极外交,用发展的眼光看,它给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二者既具对比性,又具承接(顺序)性。第二,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两个子目均属于第二层次即理解层次,均需重点处理。(二)本课与单元主题本课紧扣单元主题“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明清帝国封建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为初步构建明清帝国繁盛图景奠定基础。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一目“郑和下西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航海事业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单元主题之明帝国的繁盛及其辉煌的外交,是对单元主题的继续深入。第二、本课第二目“闭关政策”,尤其是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深远影响,恰为单元主题之“近代前夜的危机”埋下伏笔、预留思考与探究空间。 (三)本课历史地位及其现实作用第一,明清两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支撑着庞大国家体系的运转,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甚至是某个阶段出色的军事表现,持续证明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凸显的优势。但作为中国封建制度的晚期,固步自封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逐步走向衰落。本课为比较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为进入中国近代史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过渡与准备。第二、以史为鉴。“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大相径庭的两种对外政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增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使中国远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逐步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对象,已经郑和下西洋所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它们都为我国当今外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与借鉴,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与探究对外关系史的现实意义所在。三、学情分析依据初一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结构进行处理。初一学生好学多问,活泼开放,喜欢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并且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开始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某些问题能够得出自己的一些认识。但是,绝大多数初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属于为构建理性认识的准备阶段。因此我认为如何通过直观教学方式(历史地图、图片、视频、PPT)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景中,让学生富有情感地去学习、思考、体会仍是处理本课更为有效的方法。第一,“郑和下西洋”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对这段历史及其历史意义有所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进行合理且富有创设的去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生共同完成本目的学习目标。第二,“闭关政策”是学生较为陌生和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闭关政策”产生最为直接、形象的认识。然后,给出探究提纲,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图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不断地思考,逐步得出自己的认识。第三,与初一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相结合,进行简单的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的能力。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历史想像、比较归纳分析、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历史问题及联系现实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郑和下西洋”通过课本剧、情境参观、识读地图、表格对比、启发式思考、联系现实等方法,培养观察、识图、历史想像、比较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闭关政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充分发挥探究学习的优势,通过各个击破探究提纲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等特点,体会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傲感与爱国热情,并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献身祖国、敢为天下先、不畏艰辛、睦邻友好、开拓创新)。2、郑和下西洋架设了一条对外友好交往的海上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往,体会中国古代人民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并借鉴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外交观念与方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稳固的对外关系。3、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中吸取教训。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使一个国家永葆活力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改革开放”。4、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正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应该如何在新时代主题下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如何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其中也包含了培养学生历史识图能力(识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历史想像能力(想像与富有创造性的再现航行过程、友好访问交流的图景)、比较认识问题能力(通过与晚些时候西方航海对比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的结论)、辩证的认识历史事件能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学生要掌握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在充分肯定郑和下西洋正面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掌握其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是重中之重。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是本课教学难点。难点处理上,准备采用教师自己编选的中西对比图片、引用马克思的话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与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讨的方式取得突破。六、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将多媒体教学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七、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与学活动PPT运用设计意图组织课堂朗读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文字提示通过历史课堂让学生形成中国古代史发展的整体时间概念,这是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创设情 境、导入新 课师生互动1、交互式问候: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走到同学中与同学互动,深情握手、拥抱,以示友好与热情。2、问题与阐述:那大家知道是谁早在600多年前就将这种友好的交往方式通过海洋传递给世界的吗?从郑和扬帆远航的那一天起,我们中国人就开始告诉世界应该如何通过海洋对外沟通与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与世界友好相连的海上之路,也一起去证实明帝国空前繁盛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并进一步探寻明清帝国对海洋的情愫。展现郑和下西洋宏大场景。改变原有导入新课的方式,通过初一学生最熟悉的英语问好方式,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关键词之一“友好”,并通过进一步启示导入新课第一目“郑和下西洋”。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始对郑和下西洋形成最初的认识与较高层次的印象,并突出单元主题之一。郑和下西洋一、历史条件及原因方式:总分式问题与图片相结合,相互引证。1、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支撑郑和的远洋航行呢?(总)2、分别完成:(1)世界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2)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3)决策者:朱棣(4)执行者:郑和通过图片配以文字,出示郑和下西洋历史条件中的各个要素,突出图片的关联性。通过总分式提问,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通过引导性问题逐步分析。同时,通过图片加以引导、肯定与进一步说明。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课本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二、过 程主要目的:识读郑和航海路线图,感受友好交流的过程。主要方式:看图说话(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发行的三张邮票)。教与学的舞台背景:由于郑和下西洋历史的久远性与历史资料的大量缺失,故借助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中的郑和宝船元素,创设“郑和下西洋展馆”,以导游与参观者的互动式交流进行感知。1、播放视频;2、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和以示友好过程的图片。通过视频帮助学生形成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整体认识。 动态路线图利于学生识读。老师以解说员身份提供图片、文字资料供,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可使学生通过描绘不同图片,并从中寻找相同之处,获得有效信息,有利于直观感受郑和下西洋友好的对外交往过程。 解说图片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与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三、历史影响1、在表格中与西方航海事业进行对比,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两点积极影响;(促进与西洋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华侨对南洋的开发。)这两点学生易于理解。3、分析与理解郑和下西洋所不可避免的方面影响(不计经济效益,导致国力衰退,而被视为“弊政”废止)。4、开放性问题:(1)从郑和身上继承和弘扬哪些精神?(2)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内容及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突出利用图片的交互式动态效果鼓励学生从对比中善于得出结论,并运用已有信息加以证明。通过明帝国与西洋诸国商贸交互式图片,突出不对等,让学生直观了解郑和下西洋对外贸易的特点之一“不计经济效益”,从而形象的理解郑和下西洋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联系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的对外贸易的含义。过渡与引问“关门”明朝航海事业被视为弊政被迫中断,大规模的航海事业再也没有出现过。而清朝继明帝国之后在对外交往中基本采取的政策却是更加保守、内敛的闭关政策。中国选择了放弃海洋,背对世界。PPT 图以海上大规模航行为背景,添加关闭大门动画。 “关门”动画效果,利于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在此基础上易于表达出对闭关政策的形象解释。闭关锁国一、探究提纲1、什么是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原因何在;3、能否实现它最初的设想,闭关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本目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出探究提纲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二、主要表现方式:引问与作答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重现“关门”动画效果。基于已有的直观感受,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闭关政策主要表现的理解与认识。三、原因与影响方式:小组讨论协作1、清政府闭关的原因主要有:(1)盲目自大的观念;(2)对沿海人民出海积聚力量抗清的恐惧。引问: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清政府采取了闭关政策。那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能否达到它预期的目的吗?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方式:图片对比分析与交互讨论过程:提出问题; 展示具有对比性的图片与两段马克思不同着眼点的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阐述答案。2、闭关政策的影响:(1)对西方殖民势力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2)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它最终并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3、开放性题目:正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局面的再次出现,我们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提示: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等等。出示文字资料,供学生讨论参考。鼓励学生通过利用真是的文字资料进行解读与分析,最终通过小组成员、各小组间的信息共享,完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可利用文字资料进一步证明学生所找到的有关实施闭关政策的原因。 PPT呈现快速连锁问题。通过PPT提问的方式,促动学生进行快速思考,做出即时答案。展示两组对比性图片,及一组文字材料。由于闭关政策本身的抽象性,使其历史影响更难被学生理解。为了避免将闭关政策影响硬邦邦的塞给学生,此处,我主要选取了两组具有对比性的图片,通过引导供学生识读与分析,进而得出感性认识。之后,同样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话,前后的韵味和着眼点不同。由于学生此时已经有了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