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空1.中医医学流派形成时期目前有三种不同观念:远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金元时期2.明代王伦曾说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恒,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3 ?.刘完素 李昊 张从正5. 朱丹溪根据阳常有余阴亦不足论提出著名的- 养阴抑阳-摄生观点6 .大医精诚论五个方面:医者必须博极医精勤不倦(主张医贵多思)救治必须一心一意己欲无求反;反对医学的不良风气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治病时需严肃持重的态度7.李杲升脾阳擅长使用的药物是:升麻,柴胡8 .朱震亨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9.首先整理伤寒论的医家:王叔和11.张从正治疗情志病变的方法:以情胜情13.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法14.张介宾药物四维 :人参、熟地、附子、大黄15.张介宾辩证纲领 :二纲、六变(二纲:阴阳 六变:表里、寒热、虚实)16:熟地 (张介宾认为熟地的作用是守聚、重降、甘缓、静镇);17: 吴有性著温疫论,标志温疫学说形成。创立达原饮与三消饮疏利募原,表里分消,大获奇效18.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19.王清任论述中风的本源:元气亏损20.吴师机膏药两大功用 一是拔,一是截。(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邪自去,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名解:温补学派:在中医领域中,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治疗上主张温养补虚为中心内容而称的医学流派称为温补学派阴火:由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包括相火,心火、肾中之火等六气皆从火化 :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的原因之一简答题1.丹溪学派的概念、形成因素、学术继承以及对中医学的贡献?概念:丹溪学派是以朱丹溪为代表,以阐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中心学术思想,治病善用滋阴降火法的一个医学派。(1)形成因素:局方泛滥,温燥伤阴贫富悬殊,内伤病居多(2)学术继承:戴思恭:著推求师意证治要诀王履:医经漱洄集王纶:名医杂著外感法仲景杂病用丹溪虞传:医学正传汪机:汪石山医案(3)贡献:发展火热学说丰富了阴阳气血学说内容开创了研究杂病的新局面对温补学派及温病学派产生积极影响2.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和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是否相互挬逆,请试述之?答案1不悖逆。朱氏认为,天大运于地之外,日实运于月之外,均属阳;地小含于天之内,月缺凛日光始明,皆属阴。从天地而言,为阳常有余,阴余不足。张认为在阴阳二者之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强调“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但“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是一小乾坤,得阳则生无阳则死”。答案2阳常有余阴亦不足的论述:1、从天象的观测上,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从人的生理上看,阴精难成而易亡。3、从人的病理上看,相火妄动,捎灼阴精。阳非有余阴常不足:1、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有阳则生,先阳则死2、阳来则生,阳去则死。3、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4、阳气为人之大宝5、天癸的来迟去早皆砘定于阳气生机的未至和先衰,不悖逆其他1.私淑丹溪之学最有成就者当推:王纶、虞抟、汪机2.薛己:“务滋化源”理论包括化源即生化之源,后天生化之源在脾胃之元气。薛氏强调滋润化源主要补脾土,也滋补肾命。培补元气,采用脾肾同治法。3.薛己朝夕互补法所用得方剂不包括:左归丸(六君子汤、加减肾气汤、补中益气汤、六味汤)4.张介宾的“阳非有余”论的立论依据张介宾认为在阴阳二者之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强调“阴以阳为主,阳以以阴根”但“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是一个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从三个方面论述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阐发其“阳非有余”的观点。5.张从正吐法包括 :服用催吐药、引涎、漉涎、嚏气、追泪6.认为中医医学流派形成于远古时期的根据 :三世医学9.吴师机膏药药引具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7.吴师机治下焦膏药 散阴膏8.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主方:补阳还五汤9.唐宗海通治血证四法包括:止血、消瘀、宁血、补血10.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外感法用什么?11.内伤热病12.河间学派对中医发展的突出贡献包括(1)发展病机学说(2)丰富临床治疗学说(3)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13.中医发展史上对命门的部位和功用主要有哪些说法(1)右肾为命门说始自难经(2)两肾俱为命门说倡导学者为元代滑寿(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首推元代赵献可(4)命门为肾间动力说明代孙一奎提出14.中医学派形成时期三个观点(1)远古时期(谢利恒为代表人,根据三世医学)(2)春秋战国时期(以伍应秋为代表,依据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3)金元时期(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15.薛己的务滋化源的理论?薛己的治脾无效则?务滋化源:化源即生化之源,后天生化之源在脾胃之元气。薛氏强调滋润化源主要补脾土,也滋补肾命。?16薛己所用的补火生土法充分体现他治脾无效则什么的治疗学思想。?17.张元素变仲景枳术汤为枳术丸体现了他的什么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阐明中医学学术发展过程当中主要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各种主要学说的源流、贡献及影响的一门课程研究内容:著名医家:刘完素、李杲、张从正等医学流派:寒凉、脾胃、攻下派主要学说:脏腑学说、脾胃学说总论掌握各家学说形成因素及特点、医家与学派一、各家学说形成因素及特点(一)形成因素学说:指在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或理论1.汉以前医学经典著作影响: 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哲学及其它学科对医学的影响气象学知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军事学知识治病原则和方法的形成(君臣佐使)数学知识数学中医学哲学知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道家倡导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也渗入内经中3.时代影响政治、文化、科学等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4.医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张元素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学说李杲脾胃论学说王好古阴证学说5.医疗实践的基础地理环境、治疗对象等不同产生各家学说临床经验也是形成各家学说的重要因素6.国外医学的影响(二)各家学说的共同特点继承前贤的精粹,批判当世的时弊,从而有所创新和建树,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二、历代医家争鸣与中医学发展(一)阴阳学说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培土生金五行相克抑强或扶弱培土制水,泻南补北等(二)五运六气学说五运木火土金水运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三)藏象学说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象: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以命门学说为例:(1)右肾为命门说始自难经(2)两肾俱为命门说倡导学者为元代滑寿(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首推元代赵献可(4)命门为肾间动力说明代孙一奎提出(四)气血理论(五)经络理论(六)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七)病因学说秦医医和六气病源说东汉张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八)四诊、八纲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九)治则、治法治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整阴阳等治法:汗吐下三法,八法三、医家与学派学派:就是学术上的流派,即在一门学问中,由观点、主张相同的众多学者组成的派别学派形成原因:其一,为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承其说而光大之其二,为学术见解之不一致,各张其立说,影响于人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教授私淑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学派形成时期:(1)远古时期(谢利恒为代表人,根据三世医学)(2)春秋战国时期(以伍应秋为代表,依据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3)金元时期(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a远古时期(春秋以前)以谢利恒为代表,认为中医学在远古时期便有针灸、脉诀、本草三大流派根据三世医学(黄帝针经素女脉诀神农本草经b春秋战国时期以伍应秋为代表,依据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此时期已形成医经学派与经方学派二大医学学派c金元时期: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一)伤寒学派概念: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形成发展阶段晋唐时期搜集整理阶段宋金深研、学派形成阶段明清发展、兴盛阶段伤寒医家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明清伤寒三派A宋金以前伤寒八家王叔和:(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仲景辨证论治精神)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文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与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孙思邈:创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该说明代方有执、喻昌等发挥而成三方鼎立之说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朱肱南阳活人书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病发微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全面注释伤寒论条文;注释的特点:以经释论B明清伤寒三派(1)错简重订派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倡三纲鼎立之说张璐伤寒绪论吴谦医宗金鉴(2)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锡驹、张志聪、陈念祖(3)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以法类证尤怡伤寒贯珠集分经审证陈念祖伤寒医诀串解按症类证伤寒论纲目(二)河间学派概念:是以研究和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善用寒凉药物的一个医学流派,又称寒凉派,是金元时期形成的四大医学流派之一,由宋金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所创立形成时代背景战争频繁,热性病广为流行。局方盛行,香燥辛温药物泛滥临床医疗实践的特点北方气候干燥,世人禀赋强壮,饮食牛羊乳酪,喜欢喝酒,体常蕴热,患亦往往化燥化热或燥热多见。而当时疫病也较多见学术渊源学术思想直接受到内经的重要影响,其治疗方面,仲景伤寒论亦为本派学术源之一学术继承和发展A亲炙河间之学者穆大黄、穆于昭、董系、马宗素、荆山浮屠B私淑葛雍、镏洪、张从正河间学派:荆山浮屠罗知悌朱丹溪养阴派张从正攻邪派贡献(1)发展病机学说(火热病机)(2)丰富临床治疗学说(3)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三)易水学派以宋金时代张元素为代表,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其治疗作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形成略晚于河间,亦为金元时期形成的四大医学流派之一学术继承和发展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张璧李杲:内伤论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王好古:阴证略例罗天益:三焦辨证先导张璧:脉诀、针炙贡献丰富了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为温补学派形成奠定基础(四)攻邪学派是以宋金张从正为代表,论病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的一个医学流派。又称为攻下派学术继承和发展麻九畴、常德、李子范贡献发展了袪邪扶正的学术理论,丰富汗吐下治疗三法对温病学派的理论和治疗均为相当影响(五)丹溪学派以元代朱丹溪为代表,阐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为中心学术思想、治病善用滋阴降火方法的一个医学流派。由于这学派治疗以养阴为长,故又称养阴派时代背景1.局方泛滥,温燥伤阴2.贫富悬殊,内伤病居多;富者多膏梁之本酗酒纵为学术继承和发展1.亲炙最有成就戴思恭(推求师意 证冶要诀)、王履(医经溯洄集)2.私淑最成就:王纶、虞抟、汪机王沦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恒,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虞抟医学正传汪机汪石山医案贡献发展火热学说(内伤发热病机研究和阴虚火旺的治疗 丰富阴阳气血学说内容开创研究杂病的新局面对温补学派及温病学派产生积极影响(六)温补学派在中医学派领域中,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治疗上主张温养补虚为中心学术内容而称的医学流派称为温补学派学术继承和发展以薛已为先驱,其后有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为明代温补三大家贡献1.继承发展了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2.积累了丰富的以温养补虚治疗脾胃和肾命疾病的宝贵经验(七)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学术形成和发展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温病学派(盛行于南方)1.奠基阶段(金元时期)刘河间2.发展阶段(明末清初温疫学派)吴又可、戴天章、余霖3.成熟阶段(清代中叶清热学派)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卫气营血;薛雪温热条辨;吴鞠通三焦分治;王孟英温热经纬)贡献:对研究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孙思邈掌握:大医精诚内容孙氏是如何养性和养老的孙氏是怎么研究伤寒论的为何说他为温病学说奠定基础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字知微,自号孙真人。南北朝至初唐人(公元581682年)居京兆华原处。其因病治病,勤奋成家;好学不倦,博学多闻;品性高雅,淡泊名利。著作包括千金要方(30卷,成书于625年)、千金翼方(30卷,682年)二、学术理论(一)大医精诚1.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主张医贵多思2.救治必须一心一意己欲无求反;3.反对医学的不良风气 ;4.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5.治病时需严肃持重的态度(二)养生论述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养生思想包括三方面:养性(养生之道)、食治(饮食养生)、养老(老年保健)1.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维护精气,增加体质,以期却病延年(1)抑情节欲:善于养生者当知十二少;强调慎语言和节饮食(2)依时摄养:春应养生,夏应养长,秋应养收,冬应养藏(3)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4)内视、调气2.食治食宜、食养、食疗(1)食宜:饮食宜忌食宜者:少食多餐淡食,少油脂熟食细嚼进食时宜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食忌者: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腌菜、生菜、生米、生肉、陈臭物、浊物等食不欲杂食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服药应注意忌口(2)食养和食疗食养慎五味,不偏嗜,以养五脏。创我国历史上最早一张营养食谱食疗以食先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3.养老:老年人的养性,包括老年病的防治老年病学.(1)陶冶性情(2)生活有常:避风雨,生活有规律(3)饮食有节:淡食、七分饱、温食、牛奶、蜂蜜(4)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5)养老常服食的药物(6)后辈当识其性情,常须情护其事(三)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辨证纲领:以五脏六腑为纲,虚实寒热为目,将多种疾病分属五脏六腑论治(四)伤寒温病方论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1)对广义伤寒有了更具体内容广义伤寒:是外感热病的统称。包括急性烈性传染病。有天行温疫、瘴气、伤寒、阴阳毒、热毒、毒肿、出斑、百合、狐惑、发黄、温疟、温毒等。(2)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手法方法:将所有条文分别按方证比类归附,使之以类相从,条理清楚目的:便于仓卒检用(2)搜集诸家言论精选华佗、王叔和、陈延之等医家理论和方药2.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1)注意到临床上热证为多,故治疗上清热解毒,以汗、吐、下为袪邪大法(2)运用生地黄汤,葳蕤知母汤等养阴3.重视温疫,详论防治(五)治疗经验1.中风外风(1)病因病机外因:脏腑受外来之风内因: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2)治疗:疏散风邪:小续命汤、大续命汤内风(1)病因病机: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本虚)精气亏虚、痰火旺盛(标实)(2)治疗:清热涤痰:竹沥汤平肝息风,清热养液2.虚损(1)病因病机不自爱惜,竭精尽意,邀名射利正气日衰,邪气日盛(2)治疗方法:重视心肾补益心气:人参、甘草、茯苓、五味子、远志滋养肾脏:血肉补精:牛髓、羊肾、羊肚、鹿角胶温润益精:莬丝子、杜仲、苁蓉、石斛、茯苓(3)治疗原则补剂兼泻(大薯预丸)以泻为补骨极(冬日中邪伤风,肾阴本虚,风中肾脏称肾风。肾主骨,风历骨,称骨极三黄汤)劳则补子:凡母脏虚劳,须补益子气,子气充盛,必能上感于母,使母气爱益而恢复健康。方法:心劳补脾,脾劳补肺,肺劳补肾,肾劳补肝,肝劳补心3.血证(1)实证内衄,肺疽、伤胃消瘀、凉血、清热4.备急、解毒(六)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1.集方剂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名方、化裁古方、单方、验方刘完素1、字:守真,号:通玄处士2、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3、脏腑六气病机说:阐明脏腑的生理病理特性:A根据病理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和六气属性特点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B脏腑虚实发生变化,脏腑相应之气亦随之变异肺本清,虚则温;肝本温,虚则清;心本热,虚则寒;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概括疾病变化的机理:刘氏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将复杂的疾病分为11大类。将五脏诸病变归纳为五运主病,将其他诸病归纳为六气为病4、玄府气液说:玄府的概念: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玄府正常的生理功能:A玄府为气液运行的通道气液宣通;B玄府为神机通利出入之处。玄府的异常病理现象玄府闭塞:A病因:热气怫郁热甚则腠理闭塞而郁结。B症状:玄府郁结目郁不能视色,耳郁不能听,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5、对火热病症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概念: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地原因之一。同化:在疾病的过程中,风燥湿寒四气都能同化转归为火,同时火热也能转化为他气。兼化:火热之气与风燥湿寒相兼为病。A风与火热:治疗清凉之剂(防风通圣散、桑菊饮)B湿与火热:治疗辛苦寒药祛热散结,燥湿利小便。C燥与火热:治疗养阴退阳,润燥以凉药润之,慎用乌附之药。D寒与火热:治疗寒已化热,治法当从热治。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6、治疗经验:治热病善用寒凉;精于辩证,合理用药;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张元素1、代表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2、脏腑辩证理论:“天人相应”论藏象依据脉象辨病症虚实寒热辨病性确立治则定方药综合分析判吉凶3、阐发中药理论:升降浮沉气味补泻归经学说4、引经报使说:即某些中药能引导其他中药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使全方发挥更好的疗效,通俗地称为引经药。一种是引向经脉,一种是引向疾病所在。5、临证用药经验:深识药性随证用药依病性用药创制新方张从正1、代表著作:儒门事亲2、汗吐下攻邪三法:汗法:即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结搏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外的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四肢肿痒拘挛;以及目暴赤肿痛,羞明隐涩,头风疼痛,少年发早白落或白屑,腰脊牵强、阴囊燥痒、喉痹急症、飧泻等病证。吐法:具有催吐的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运、宿食、毒物等排出。适用于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症;伤寒和杂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病胁肋刺痛;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诸证。下法:具有下行作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滞宿食蕴结在肠胃,杂病腹满拒按,黄疸,食劳及“寒湿痼冷,热客于下焦”所致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腰胯沉痛,落马坠井,杖疮等。3、吐法包括服用催吐药、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多种方法。4、采用以情胜情的疗法,治疗情志病变。李杲1、代表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2、脾胃生理功能: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为升降枢纽3、脾胃内伤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4、李杲的临证经验:甘温除热(创制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升阳除湿清泻实火5、李杲用药特色:注重配伍轻药愈病喜用风药用药宜忌朱震亨1、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2、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天地日月相应,阳有余阴不足人之生长壮老,阴气难成易亏人之情欲无涯,相火妄动伤阴收心节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A收心养心B护阴摄养C顺时避虚D节食茹淡3、相火论:相火位置:寄于肝肾。相火特性:相火“内阴而外阳”,以肝肾精血为物质基础,以阳动为功用。相火作用:人身之动气,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相火与脏腑的关系:相火正常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4、论治火证的经验:实火可泻火郁当发虚火可补:A阴虚火动的病机:阴精下流,相火妄动。B阴虚火动治则:滋阴降火,补阴必兼泻火。C阴虚火动治疗:阴精虚相火旺,创制大补阴丸治之;阴血虚相火旺,以四物汤加知柏治之薛己1、代表著作:内科摘要、明医杂著2、人胃气为本理论: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脾胃化生气血胃气受伤,诸证蜂起3、温补脾肾治疗方法:温补脾胃温补肾命脾肾同治4、用药方法与特色:朝夕互补法急证骤补法偏虚纯补法5、应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补益元气,重视升举升补阳气,据情而用合方灵巧,脾肾并重朝夕用药,治各有宜药物加减,审机而用择时服药,助脾增效经验治病,可资借鉴张介宾1、张介宾的代表著作:景岳全书、类经2、阴阳同源一体观:阴阳一分为二阴阳互根阴阳互藏3、真阳论(即阳非有余):形气之辨寒热之变水火之变4、真阴论(即阴常不足):真阴之象:即人之形体真阴之脏:即命门真阴之用:指命门水火的功用。真阴之病:即命门火衰与水火之候真阴之治:由于水亏火衰皆在命门,因此,真阴不足,既可壮命门之水,也可补阳以生水。5、张介宾治疗虚损的特色:阴阳相济填补精血长于补温6、张介宾立方处方的特点:补必兼温,泻必兼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活动促销方案模板
-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关系
- 2025年口腔医学影像学知识考察答案及解析
- 工程力学 课件 剪切的概念
- 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核心要素
- 2025年急诊医学危重症处理技能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分泌科糖尿病合并症危重病例处理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妇产科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管理规范论述题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病理学疑难病例解剖讨论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规律研究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中康科技腾讯健康:2024年消费者健康洞察呼吸系列报告-鼻炎鼻窦炎篇预览版
- 2025年IT技术支持工程师招聘面试问题及答案解析
- 挤压模具工特殊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标准)灵活用工协议书
- 发廊租工位合同协议模板
- 服装厂质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趋势分析与模拟试题洞察未来方向(含答案)
- 2025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人才招聘17人(第四批)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指导
- 南通蓝印花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