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自然地理概述.docx_第1页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docx_第2页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docx_第3页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docx_第4页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欧 洲第一节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一、欧洲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理位置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面积1 016104km2,是世界第六大洲。欧洲的经纬度位置。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367108N,6610E934W之间。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位于寒带的面积也不大,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基础。欧洲的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欧洲大陆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环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三)气候特征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是其主要特征。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区包括;(1) 极地冰原气候区。(2) 极地长寒气候区。(3)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4)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5)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6) 亚热带夏干气候区。(7) 高山气候区。(四)河流与湖泊1、 河流欧洲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分,多国际性大河。欧洲具有河流多、河网密、水量丰富、分水岭不高、通航里程长等特征。长度在1 000km以上的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北德维纳河、易北河、卢瓦尔河、维斯瓦河等。其中,经济意义最大的是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2、 湖泊欧洲大小湖泊广布,但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由于欧洲湖泊的形成主要与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湖泊比较集中分布在第四大陆冰川中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附近的北欧地区和山地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区。二、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问题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欧洲是率先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因此进入近现代社会的一洲,也是较早发生资源枯竭、环境被破坏的一洲,同时也是较早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洲。(一)自然资源评价1、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欧洲土地总面积1 016104km2,占世界陆地面积6.8%,是仅大于大洋洲的世界第六大洲。但其人口总数(1998/1999年7.4亿)却占世界的12.3%,人口密度约为72/km2,仅低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比较稠密,人均拥有土地资源(1.4hm2/人)较少的一洲。2、 矿产资源欧洲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镍、钾盐、铜、钨、铅锌、铝土、汞等矿种。3、 生物资源欧洲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欧洲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欧洲动物种类比较贫乏,大致可以分为苔原动物、温带森林动物、草原动物和亚热带森林动物四个类型。4、 淡水资源欧洲淡水资源丰富。欧洲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二)欧洲的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总的来说,欧洲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自然资源比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但是,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后,欧洲率先揭开了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开发工业矿产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序幕。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人口的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突出,作为发达国家分布集中的欧洲率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应当改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为人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环境提供了技术可能和经济可行性。在欧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开始了降低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重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节 欧洲人文地理概述一、欧洲的人口、民族与文化(一)欧洲人口地理特征欧洲总人口现已达7.41亿(2000年),是目前仅次于亚洲、非洲的世界人口较多的大洲。1、 人种构成以白种人为主,人口增长缓慢。2、 人口密度较大,而且分布不均匀。3、 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二)欧洲的民族与民族问题1、 欧洲民族及其分布2、 欧洲的民族问题由于民族众多,特别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民族分布混杂或在民族地域的交接地区,常常由民族矛盾激化导致武装冲突,由此引发领土争端。在多民族并存的国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民族利益冲突加剧,使得国家分裂或合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由一个国家分裂为15个主权国家、南斯拉夫分裂为5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两国、两个德国统一为一个德国等等。短暂时期中政治地图如此剧变,这在各大洲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向前的今天,多民族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剥削受到坚决反对,民族极权、民族分裂主义也不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在民族平等、团结互爱、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处理国内的民族关系,也应当建立国家之间的平等、睦邻、互信、互不干涉内政和领土完整的公正的民族关系。(三)欧洲文化地理特征1、 欧洲的语言及其分布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见表7.2.1),其中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表13 欧洲的语言体系语 系语 族语 支语 种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语支英语、荷兰、德语、佛兰芒语北语支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罗曼语族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东语支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西语支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南语支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波罗的语族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克尔特语族爱尔兰语(盖尔语)、苏格兰语(盖尔语)、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古希腊语族希腊语意大利语族拉丁语阿尔巴尼亚语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芬兰语支芬兰语、爱沙尼亚语乌戈尔语支匈牙利语(马扎尔语)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系西南语支土耳其语西北语系鞑靼语亚非语系(闪-含语系)闪米特语系马耳他语独立语系巴斯克语资料来源:本表引自美肯尼思卡兹纳蒂.世界的语言.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2、 欧洲的科技欧洲是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源地,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摇篮。近代以来,欧洲在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发明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3、 欧洲的宗教及其分布基督教是欧洲的主要宗教。基督教各派在欧洲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西欧(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南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马耳他)、中欧(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地;新教徒大多集中在英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东正教徒主要集中在东南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南斯拉夫等国;俄罗斯则主要分布俄罗斯正教会。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仅次于国王的大封建主,它垄断了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是封建主进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控制的工具。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天主教和新教传播到“新大陆”、亚洲和大洋洲,成为殖民宗主国进行文化思想扩张和统治的工具。4、 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以来,在各大洲中,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主要表现为:一是欧洲的一些民族语言成为世界性语言,像英语和西班牙语;二是欧洲近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管理技术逐渐扩散到全球,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使人类进入了近现代社会;三是欧洲不仅产生了资产阶段,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并且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扩散到全世界;四是欧洲的生活方式、宗教、音乐、美术和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因此,近代以来欧洲文明的扩散,导致了世界时代的跃迁。欧洲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至今依然重要。二、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一) 前资本主义时期欧洲的政治地图1、 奴隶社会时期欧洲的政治地图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海文化的发源地。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克里特由新石器时期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出现了欧洲最早但是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17-16世纪达到繁盛时期。希腊人的祖先来自东欧,古希腊文明的一个重要中心是迈锡尼,约在公元前1600-公元前1450年,希腊部落迈锡尼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其势力可以和克里特相抗衡。希腊荷马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公元前700年间。荷马时代之后,希腊各地奴隶制城邦国家约有200多个、它们以一城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形成国小民寡的城市(邦)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腊中部的雅典、南部的科林斯和斯巴达、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等。古罗马是古代欧洲经济文化发达的另一个代表和扩散源,古罗马是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和弘扬光大。2、 封建社会时期欧洲的政治地图西法兰克国即法国。东法兰克国即德国。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之中。不列颠群岛的原住居民是凯尔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由欧洲渡海侵入并建立了许多小国。(二) 资本主义时期欧洲的政治地图1、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扫除了思想政治障碍,为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段革命等都程度不同地起到了这个作用。英国资产阶段革命开始于1640年,结束于1688年,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为英国乃至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实,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最大的还是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一直持续到19世纪,柏林、布拉格、布达佩斯、科隆、巴黎、维也纳、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都是革命运动的重要中心。特别是德意志1848年力求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成功的革命、奥地利人民要求废除封建关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革命和1861年沙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度的革命等,对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都产生着重要影响。2、 第一次世界大战政治地图的变化19世纪初期,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匈帝国和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主宰。英国在18世纪就由于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法国到1870年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沙俄以东欧为基础,不断对外发动战争,从其临国,特别是其东方临国那里掠取土地。3、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政治地图1、 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欧洲政治地图变化其主要政治事件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根据波茨坦协定,欧洲有关国家的疆界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二,欧洲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在美国支持下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2、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欧洲政治地图欧洲是世界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政治地图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第二,独立国家数量由90年代前的33个猛增到90年代后的43个;第三,中欧政治地图变化显著;第四,“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是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军事防务一体化的主要形式,而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则于1991年6月和7月分别解散,成为了历史。三、欧洲近现代经济的形成与扩散(一)16-18世纪: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资本原始积累在11-15世纪,城市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是西欧封建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正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才使资本主义关系在西欧城市中得以萌芽。中世纪欧洲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手工业生产是当时城市经济的物质基础,其中毛织业和冶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城市商业的进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别推动了西欧和近东之间的贸易,加速了地中海北岸城市的繁荣。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16-18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大发展的时期,是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殖民者开始走向海外进行殖民掠夺的时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依靠对国内农民土地的剥削(西欧的“圈地运动”)、推行国债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推行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来实施。欧洲经济兴衰的更替也是明显的。英国自16世纪开始,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并且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17世纪上半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下半期从荷兰手中夺得海上霸权,18世纪又挤掉法国,确立了它在印度、北美的殖民霸权,成为18世纪首屈一指的工业、商业强国和最大殖民帝国。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起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更加巩固和扩大了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二)18世纪-20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与欧洲近现经济的形成与扩散产业革命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工业革命的完成及其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为19世纪及以后欧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技术和单产都有长足的进步。同期,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业也迅猛发展。到19世纪末期,新的欧洲经济进展不平衡状况越来越突出:英国前进速度放慢,法国轻重工业的不平衡以及德国工业在19世纪50-60年代高涨、70年代跳跃式发展,使得德国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经历了动荡恢复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四、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欧洲保持了战后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地位。二战后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 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 两大经济集团并存发展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EC)简称“欧共体”,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组建的国家经济政治集团。欧共体成立以来,主要在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建立总预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开展司法、内政合作、实施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建立政治联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计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经济互助委员会(The Council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MEA)简称经互会,是一个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跨欧、亚、拉美地区的国家经济政治联盟。2、 欧洲五大地理区的经济发展特征(1)北欧。北欧地广人稀,战前经济比较落后,战后经济繁荣、稳定,如今已成为欧洲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福利水平最高的地区。北欧各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人文优势发展重点产业部门,形成了发达的水电、冶金、化学、优质钢、特殊钢、机械工业、造船工业、新技术工业、森林工业和食品工业等支柱工业部门。北欧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高,畜牧业是主要的农业部门,渔业重要。人口、城市和工农业集中分布于南部,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 (2)西欧。西欧是近现代以来率先起步、工业化最早、老牌殖民宗主国集中之地,也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西欧地窄人稠,战后经济以中低速度扩展,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外贸重要,具有众多世界意义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西欧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多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势的经济性资源。工农业生产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欧大陆沿海、沿河和不列颠群岛南部及其沿海。从英国的利物浦向东到欧洲大陆上的巴黎、荷比卢地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区。 (3)中欧。中欧资本主义起步较晚,19世纪后期以来进展较快。现在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大多以煤炭资源的开发作为工业基础;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或两者并重;工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或沿河地带。德国西部主要工业中心和城市是西欧工业带的组成部分,那里第三产业发达,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中欧东、西部原社会主义国家与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明显。德国现在和可见的将来都是中欧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4)南欧。南欧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萌发早但进展较慢,战后以来一度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快了经济前进的步伐,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新兴工业崛起快,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园艺业、地中海果品业地位突出。意大利和西班牙是经济大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希腊和葡萄牙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也存在着诸如阿尔巴尼亚、马其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国家。 (5)东欧。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地区(国家)分布不平衡。政治地图和经济体制变化大,民族因素影响深。各国经济政治联系紧密,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比较发达,90年代以来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但是经济恢复的潜力大。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落后,农业重要,但发展滞后,结构是种植业畜牧业并重。俄罗斯是东欧也将是世界潜在的经济政治大国。东欧的工农业、城市和人口比较集中分布于中南部地区。从波兰中部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东欧工业带是欧洲传统工业地带的一部分。(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第一,以欧洲共同体为基础,在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欧洲联盟”进军,因此,欧共体-欧盟成为整合欧洲经济的有效平台。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从世界超级大国衰退为欧洲一般经济大国。一、 欧洲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区域一体化中,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就和水平是最高的。“欧洲联盟”(即欧盟),是上述一体化组织中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最深远、作用最直接的一个。它以欧共体1991年12月11日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的建立为标志。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变更问题做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目前“欧共体”和“欧盟”均可使用,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欧共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欧盟在欧共体采取的一体化措施之上,于1993年1月1日已基本建成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关于对各类人取消边境检查的“申根决定”1995年3月26日在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等七国之间生效,1998年4月1日在意大利、奥地利生效。瑞典、芬兰、丹麦1996年12月19日在卢森堡签署“申根协定”,但至今没有实施。英国、爱尔兰则因为内政原因尚未签署“申根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1999年1月1日正式在欧元国启动单一法定欧元(EUR),2002年1月1日欧元进入流通,成员国货币已于2002年7月1日退出流通。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5万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1996年佛罗伦萨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警察”组织公约,规定在2004年前逐步形成共同的移民和避难政策,1999年的坦佩雷首脑会议要求成员国相互承认司法判决,并在2004年前建立统一司法区,使欧盟在司法和内政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展的次序是以内环(目前欧共体15国)为核心,中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作依据,外环(波罗的海三国和东欧)作基础逐渐向外圈层扩大:首先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余下的成员)纳入,然后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中欧东部国家、最后将东欧国家囊括在内,从而形成统一的“欧洲合众国”。欧盟是完善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欧洲合众国”类似于联邦制的完全的区域经济政治体。第三节 欧洲主要国家一、英国(一)岛国地理环境特征英国是世界著名岛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岛国,面积244 100km2。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其中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约占英国本土面积的94%,该岛又由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部分组成。英国虽是岛国,但并远离大陆,仅隔不宽的英吉利-多佛尔海峡(拉芒什-加米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并与欧洲大陆有海底隧道相通。岛国地理位置对英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英国境内多低山、丘陵。英国海岸线长达11 450km,多属于下沉海岸。沿岸多海湾、岬角、半岛和岛屿,海岸曲折,多优良港口。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都是重要港口,有利于对外贸易。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雨水充足所以河网稠密,河流短小。英国人口6 010万人(2001年),主要为英格兰人(占总人口的83%)、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人口密度248/km2,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之一。全国89%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全国人口的一半居住在伦敦至兰开厦一线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伦敦,苏格兰人口最稀少。(二)能源资源优势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工业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部门之一。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北海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核电是英国又一个发展较快的能源工业。(三)三大产业兴衰演化1、 第一产业中世纪的英国可以粮食自给,羊毛等畜牧业产品有剩余供出口。1846年英国国会通过取消保护国内农业的谷物条例,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农业开始不断走下坡路。1998年英国农业总产值73亿英镑,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但每年为全国提供全部粮食需要的2/3,以及所需农产品产量的4/5。2000年农牧业(包括园艺和渔业)产值为153英镑,为国家创造价值550亿英镑的食品,占全国总消费的2/3,为30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英国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其次为种植业及园艺业。1998年谷类作物面积占78%,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和其他作物。园艺植物面积占22%,主要有马铃薯、甜菜、油料作物等。2、第二产业1783-1802年英国工业生产平均以3.4%的速度增长,1803-1880年又以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5,煤炭产量占世界3/4,煤、铁、棉花的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时,英国没有及时调整工业结构,以至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工业国。英国在世界地位逐步下降。19世纪90年代其工业产值被美国超过,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患上了“英国病”,经济长期处于“停停走走”的局面。20世纪80年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工业增长加快。英国现在仍然是世界工业大国,其工业可分为传统部门、新兴部门和高科技部门三大类。传统部门包括采煤、钢铁、机械制造、造船、纺织。这些部门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企业规模较小,设备比较陈旧,布局也不合理。新兴部门包括化学、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这些部门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发展比较迅速,现已成为英国工业的主体。高科技部门包括电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部门。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中最大部门,其中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总人数的73.4%。英国历来重视交通运输业。英国曾是世界上主要海运国家之一,它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商船队,货运效率高。民用航空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展比较迅速。英国的邮电业历史悠久。英国素以发达的商业著称于世,零售商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西欧国家中十分突出。英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四)伦敦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是英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的金融业高度发达,是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是一座历史古城,地理大发现后,商业贸易和航运业进一步兴旺,伦敦成为世界最大港市。伦敦金融业高度发达,在老城区,云集数百家金融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在伦敦的外国银行达561家。1997和1998年,英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净收入分别达252亿英镑和319亿英镑。伦敦外汇市场在世界外汇交易额中居于首位。黄金市场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系中占着重要地位。伦敦是世界保险业的故乡,也是全球再就业的中心,业务量约占国际保险业务的20%。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有长期的经营历史而对许多外国银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长期的金融业务中,伦敦拥有大量的金融结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最完备的通讯网。英国政府的金融管制,特别对外国银行的管制,比较适宜。英国的国内银行对外国银行也都抱欢迎态度。金融企业在分布上要求高度聚集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映。伦敦、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之间大致相隔8个时区,三大金融交易中心在一天里可以实现工作时间的接替(按8小时工作日),这样就保障了全球的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里进行。二、 法国法国即法兰西共和国的简称,面积55104Km2,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大陆部分和地中海的科西嘉岛。大陆部分略成六边形,三面临海,三面靠陆,国界线长5 300 Km,其中海岸线长约3 110 Km,是鸥洲重要的海陆兼备的国家。(一)自然条件的优、劣势分析1.平原占优势的地形 广阔的平原、盆地对法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多样的气候 法国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自然基础。3.完整的水系 法国众多河流之间有运河相通,形成内河运输网络,完整河网对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能源资源贫乏 法国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但能源资源十分贫乏。(二)农业在欧洲突出的地位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1)劳动生产率高。(2)农业结构合理。(3)专业化水平高。(三)完整的工业体系法国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低于美、日、德国居世界第四位。工业在法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就业人数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5。工业制成品的约1/4用于出口。法国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分为新、旧两大类。旧的工业部门是很传统的,历史悠久,并且一直是法国的优势部门,包括纺织、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消费性的轻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机械、汽车、飞机、造船、电子、钢铁、炼铝、炼油、石油化工、人造纤维、塑料、核能、宇航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发展迅速,许多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宇航、汽车和陆路运输设备、核能、军火和食品加工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是主要的创汇部门。其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和宇航部门工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汽车出口占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四位。1、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法国支柱产业之一,是战后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部门。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斯特拉斯堡、圣艾蒂安。2、 航空航天工业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营业额、出口额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该产业主要分布在巴黎、图卢兹、波尔多、马赛、特尔贝斯等地。法国积极同西欧其他国家合作,现已同10多个欧洲国家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制造了30多种航空定型产品,著名的“空中客车”,是由法、德、英、西四国宇航公司共同组建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3、 电力工业法国煤、石油资源比较贫乏,所以发展核电受到高度重视,在世界上其核电站数量、核电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在发展核电的同时,法国也重视开发水力资源、潮汐资源、太阳能资源等。4、 化学工业法国化学工业是重要的工业部门,具有较完整的体系,化学工业产值个规模仅次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化学工业是法国化学工业的主体,三大合成产品进展迅速,合成橡胶与塑料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法国香料化工制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格拉斯、巴黎和里昂是三大香料生产中心。5、 造船工业法国是世界上主要造船国之一。法国造船技术先进,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船制造技术为国际广泛应用。(四)旅游业的发展法国既濒临地中海又濒临大西洋,还拥有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山地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法国自中世纪以来由于国力的强盛而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其城市建筑、艺术、服饰甚至语言曾长时期代表着欧洲和世界的时尚,历史的丰厚积淀给法国带来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法国因此有了世界上最发达的旅游业。来自寒冷地区的人们特别仲爱夏季的阳光,所以夏季法国地中海沿岸的阳光、沙滩、大海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著名旅游地有尼斯、戛纳等。法国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中南部中央高原、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则为冬季的滑雪和夏季的登山提供了胜地。巴黎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近年来法国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在主要客源市场大力开展促销活动。法国也很重视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旅游度假已成为法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 德国(一)欧洲的“火车头”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正处于西欧通往东欧,北欧抵达南欧的陆地交通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德国与9个国家接壤,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是欧洲除俄罗斯之外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德国与众多欧盟国家领土相连,联系非常方便。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实力雄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居第三位。两德统一后,由于国内需求增加,扩大了投资,德国经济再次呈现活跃的景象,与当时衰退的美国、英国等国形成了鲜明对照。统一之前的联邦德国就是欧洲共同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德国强大的工业经济、稳健的经济增长、坚挺的货币和繁荣的国内市场一直是德国领先地位的保障。90年代初两个德国的统一,又使其经济规模在当时欧共体中的份额从25%上升到约30%。而且,德国长期以来保持着与中、东欧国家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从而使其工业制成品和投资在中、东欧各国拥有广大的市场。与西欧的英国、法国等国相比,德国保持着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在中、东欧各国走向经济转轨和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德国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从这些国家获得外部投资和欧洲市场的机会。虽然近几年德国的经济也陷入了停滞,但这个国家对欧洲的带动是历史性的。(二)政治地图的演变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经济比较落后。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封建割据,首次实现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从此,德国一分为二,东、西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前进道路,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1989年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使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能力下降,东欧各国历史上与西方在文化、经济、民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传统联系使它们的“民主”要求风起云涌,造就了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的历史时机。在不到一年时间,民主德国的各个州“加入”联邦德国,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实现了统一。(三)德意志民族及其均匀分布的聚落体系德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95%以上居民属德意志民族。长期的封建制度、众多的城邦国家,使德国的城镇积聚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自然、历史、经济等多方面条件来认识德国聚落均匀分布的原因:德国的自然条件较为均一,没有高原、酷热、干燥的恶劣条件地区,普遍地适宜人类的生产活动。德国历史上众多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德国就是欧洲东西、南北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和商业较发达,全国河网众多,水、陆四通八达,特别是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在内河航运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城镇的形成和壮大提供了条件。德国注意控制城市规模,控制大城市,避出现像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那样特大城市,努力发展中小城市,分散城市职能,不使一个城市负担过重。(四)强大的制造业德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工业大国,其生产部门齐全,体系完整,技术水平先进,制造业十分强大。电子电气、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工业是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 汽车制造业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发祥地之一,世界第一辆汽车,1886年诞生于德国。近几十年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出口商品中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德国工业中销售额最大的部门。德国汽车工业精湛、质量高,在国家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戴姆勒-奔驰、大众和巴伐利亚汽车厂(宝马)是德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2、 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是德国就业人数最多的工业部门,也是德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富传统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对德国经济的壮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机械制造业品种繁多,以机床为最重要。机械制造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鲁尔区、柏林、斯图加特和施韦因富特等地。鲁尔区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基地,主要中心是埃森、多特蒙德和杜塞尔多夫等。3、 化学工业化学工业是德国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德国化学工业历史悠久,研究力量雄厚,技术工艺居世界前列。德国化肥、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树脂、人造橡胶、医药、农药、染料、涂料、照相材料等产量居世界前列。法兰克福、路德维希港、勒沃库森、莱纳等是主要的化学工业中心。4、 电子电气工业电子电气工业是德国快速兴起部门,其规模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极高的技术水平。电气部门主要生产发动机、发电机、变压器、家用电器等。电子工业主要生产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各种微电子装置。慕尼黑、斯图加特、柏林和纽伦堡等是重要的电子工业中心。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之称,西门子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里。5、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鲁尔区莱茵河沿岸,杜伊斯堡是最大的钢铁中心,此外,不来梅和汉堡也有钢铁厂分布。(五)鲁尔区的“产业周期”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主体部分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 970km2,占全国面积的1.3%,人口达750万,占全国人口的9.1%,人口密度高达1 500多人每平方千米。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2 700/km2,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区内城市密集,特别是南部地区各市区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断、工厂、住宅与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重要城市有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波鸿、格尔森基兴和雷克灵豪森等。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工业区是同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煤炭资源丰富。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一般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周期性,其成长过程可分为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鲁尔区经济衰退,诚然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在单一性经济结构中,当基础工业不能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或者主要工业部门的决定性产品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时,就会爆发所谓的“结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日益衰退状况,德国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的措施:制定规划,统一整治。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拓展和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又恢复了生机,已成为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多种工业综合发展的基地。四、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简称为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面积1 707.5104km2,是世界上密面积最大的国家。陆地同14个国家接壤,俄罗斯海岸线绵长,濒临12个边缘海,面向三个大洋。俄罗斯人口1. 452亿人(2003年),由160多个大小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族约1.1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2.6%,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日尔曼、犹大、车臣、印古什、哈萨克、亚美尼亚等。(一)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部分寒带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俄罗斯较大河流有伏尔加河、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俄罗斯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矿产、水能、森林等资源尤为突出。矿产资源中煤、铁、石油、天然气、钾盐、锰、铜、铅、锌等矿藏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俄罗斯铁矿资源相当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在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科米自治共和国、萨哈林岛等。俄罗斯水能源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俄罗斯强大的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相当多的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也由于这个国家领土过于广大,开发自然资源所需要克服的恶劣自然条件的成本和克服遥远运输距离的成本高昂。但是还应该看到,正是这种不利的条件使俄罗斯保存了巨大的资源潜力。(二)世界大国的形成与实力变化公元9世纪后半期,居住在欧洲东部的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结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11世纪,基辅罗斯分裂为莫斯科公国、基辅公国、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