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应电炉脱氧和合金的加入时间和吹氬的时间规定一 脱氧的目的: 要清除钢水中一切形式的氧,即去除所有的溶解氧和化合氧,得到洁净的纲水。氧对钢的性能的影响1,产生皮下气泡 疏松等缺陷: 钢中氧含量过高,浇注冷却结晶过程中,与钢中碳反应生成CO气体;2 加剧硫的危害作用: 钢中含氧量高,FeO和FeS形成低熔点共晶3 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 氧在固体钢中的溶解度小,在凝固过程中,氧以氧化物夹杂的形式析出。 氧化物有:SiO2 MnO FeO Al2O3 Ce2O3 la2O3 TiO2 这些氧化物夹杂降低钢的强度和韧性。氧存在形式:以单原子形式存在的溶解氧 以氧化物夹杂形式存在的化合氧。脱氧的任务:降低钢中溶解的氧,把钢液中溶解的FeO转变成其它难溶于钢中氧化物;最大限度地排除钢水中悬浮的脱氧产物,改变夹杂物形态和分布。使成品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最少,分布合适,形态适宜,已保证钢的性能。二 脱氧和调整成分1 熔炼钢水至炉体60-70%时,将准备好的合金加入 对钢液的成分进行调整。加入合金的次序时镍 鉬 铬各加入总量的90%,其余取样打光谱后加入,加入锰铁,加入硅铁。补足所缺的合金。三 1 钢料熔化完后 打渣完后开始吹氩,吹氩时间为30分钟,氩气瓶的压力为0.15-0.4MPa。使钢水中的杂质充分上浮。温度在1630-1650度。吹氩有利于钢液脱硫 脱氧,还可以促进非金属夹渣上浮,吹氩搅拌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加速钢液的温度和成分均匀。2 脱氧的顺序:先加铝丝,然后加锆铁,再加硅钙线。3 铝丝0.5公斤把铝丝剪短70毫米长在钢水冲入有1/6时加在包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铝的化学成分不均匀。重量显示在车间电子屏上(大概在300公斤左右时加入)4 锆铁在钢水冲入有1/5时加在包中。重量显示在车间电子屏上(大概在400公斤左右时加入)5 硅钙线作用脱氧 脱硫,改善夹杂物形态,可改善钢的横向冲击韧性。加在包中时,5公斤硅钙线剪短,长度为250毫米长,1公斤1捆。绑成5捆。出炉前在钢水冲入有1/4时加在包中(大概在500公斤左右时加入)。起脱氧 脱硫。5 浇注前静止2-3分钟(包子要烘考到800度,否则注塞打不开,每天浇第一炉第一包时,包子要烘烤时间更长,3个小时。或者选择第二炉开铸钢件,每天晚上上班时开始烤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人行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政策支持方案
- 公共关系学创新传播案例分析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综合卷】
- 学习经济学的试题及答案指导
- 《移动互联网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案例》课件
- 2025-2030年防盗安全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运动鞋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车身广告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超声波设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网络控制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DZ∕T 0215-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煤(正式版)
- GB/T 17937-2024电工用铝包钢线
-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实施方案(2篇)
- ISO 15609-1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焊接工艺规范中文版
- 跨平台桌面应用开发框架
- 威图电柜空调SK3304500使用说书
- 研究生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全册教学课件
- 人居环境科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4.2 应对挫折提升抗逆力(高效教案)-【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大学生创业基础系列课程》课件-第14-5课-消费者购买决策-1学时
-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知识点大全2008010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