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口的大鲵苗吃什么.doc_第1页
刚开口的大鲵苗吃什么.doc_第2页
刚开口的大鲵苗吃什么.doc_第3页
刚开口的大鲵苗吃什么.doc_第4页
刚开口的大鲵苗吃什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刚开口的大鲵苗吃什么?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5-15 蝌蚪期的大鲵苗就是刚开口的大鲵苗, 吃什么呢? 经过我们多年研究发现: 大鲵从小苗刚开口吃东西时起, 经过变态( 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 , 到成体最后老死为止, 终生都是肉食性的, 大鲵不是幼体阶段吃浮游生物和水草, 成体阶段转向肉食性。大鲵不是从草食性转变成肉食性的动物, 而是从小到老都是肉食性的, 只是食物的体型大小不同。例如刚开口的大鲵苗喜爱选择体型小的食物( 指摇蚊虫、蜉蝣幼虫等水生昆虫的幼虫) ; 成年大鲵爱吃体型大的食物( 指鱼、蛙、蛇、鸟、鼠) 。渔民朋友知道了刚开口的大鲵苗爱吃摇蚊幼虫和蜉蝣幼虫后, 就避免了某些误导, 但是到何处能找到摇蚊幼虫或蜉蝣幼虫呢? 现介绍三个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因为摇蚊幼虫和蜉蝣幼虫都是水域底栖动物, 所以请渔民朋友用密眼筛布做捞了, 去山溪、小河、池塘、湖泊、水库的浅水岸边, 捕捞蜉蝣幼虫( 黑色) 和摇蚊幼虫( 红色) 。方法二广东省深圳市横岗镇大康有个工厂( 共鳞实业有限公司) 批量生产冰冻纯红赤虫( 摇蚊幼虫) 出售。所以请渔民朋友去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花鸟市场采购冰冻摇蚊幼虫, 用温水化开后饲喂鲵苗。方法三如果渔民朋友既无时间去野外水边捞摇蚊幼虫和蜉蝣幼虫, 又无金钱去花鸟市场采购冰冻摇蚊幼虫。就只有自己动手养殖摇蚊幼虫, 人工养殖摇蚊幼虫的方法简单易行, 介绍如下: 渔民朋友可在自家的前庭后院, 用脸盆、脚盆、水桶、粪桶等容器盛满水, 投入少量青草, 摆放在屋檐或树荫下。不需要做引种工作, 每年春天, 当水温达到14以上时, 就会有摇蚊飞来, 在容器的水面, 产卵于已经腐烂发酵的青草肥水中, 经过十天半月, 便可看到红色摇蚊幼虫, 可以随时捞虫饲喂鲵苗。最后, 还要说明的是: 可能有人要问, 青鱼、草鱼、白鲢、鳙鱼等四大家鱼刚开口的鱼苗, 是吃熟蛋黄浆的, 为何刚开口的大鲵苗不吃熟蛋黄浆呢? 我们回答的是: 因为四大家鱼刚开口的鱼苗个体小, 是以毫米论身体长度; 而刚开口的大鲵苗比家鱼苗的个体重几十倍, 是以以厘米论身体长度, 所以家鱼苗的个体小则口小, 就只能吃熟蛋黄浆等小颗粒饲料; 大鲵苗的个体大则口大, 就需要吃摇蚊幼虫或蜉蝣幼虫等大体型饲料。这个道理应该是很容易明白的。 大鲵苗种质量鉴别技术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5-13 大鲵俗称娃娃鱼。由于大鲵苗种价格相对贵, 不少准备养殖者担心苗种问题。尤其是目前大鲵苗种市场不规范, 还有受高利润的驱使, 有人用小鲵等非大鲵苗种欺骗养殖者, 因此, 掌握大鲵苗种质量优劣的鉴别技术, 对大鲵养殖成功与否, 提高养殖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大鲵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实践经验, 从大鲵苗种的外部形态, 外部反应, 规格等方面谈一些看法。一、大鲵外部基本形态特征大鲵基本形态为: 未脱鳃的一龄幼鲵质量好的表现为外鳃暗红或同正常体色, 并且无损伤, 如若发现有外鳃损伤的苗种, 则容易感染细菌, 难以养活。1 龄以上优良大鲵要求: 外部无损伤, 无畸形, 但是要注意鉴别其他几种有尾目动物形态相似。二、外部反应用手搅动, 大鲵苗种四肢在水底爬动有力, 尾巴在水中摆动快。将水放干后, 让其在盆中爬动, 行动敏捷者为优良鲵种。三、规格看鲵苗的均匀度, 同一批苗种是否生长均匀, 规格差不多的可以初步定为质量较好, 弱小苗种则规格比同一批显得小。特别头部较长者的大鲵苗种生长速度慢, 应该不予选用。躯干部呈粗壮的为好, 但要区别是否有腹胀腹水等病症。四、观察有无病症一些大鲵苗种由于饲养管理不善, 感染病害, 影响了质量。具体观察方法是: 大鲵四肢不肿, 腹部不膨大胀气( 腹部胀气为腹水病) , 未脱鳃稚鲵( 110 月龄) 腮丝3 对完整, 鳃上无水霉寄生, 体表无白点, 体型不偏瘦, 具备这些特征的苗种可初步定为优良苗种。大鲵苗种的质量鉴别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的因素, 此外, 还要考虑供苗者的饲养水平、饲养条件等。根据苗种培育经验, 建议养殖者购买50250g 左右的大鲵苗种饲养, 这样容易鉴别质量的优劣, 成活率也高达100%。 浅析快速提高大鲵生长速度的要点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5-15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于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又称中国大鲵。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和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我国华南和西南的山涧溪流中,其中尤以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省区较多见。由于大鲵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引越来越多的养殖者开展大鲵人工养殖。笔者自1999 年以来一直从事大鲵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方面的研究,在人工养殖模式下,通过多年的摸索,突破了自然界中野生大鲵生长速度缓慢的缺陷,使得大鲵的生长速度获得了显著的提高。现将有关经验总结如下。1 大鲵养殖池的选址及设计 由于大鲵具有怕光,喜安静,喜吃自来食等生物学特性,宜将养殖池建造在避光,安静,无污染的农村或山区。其次也可以兴建地下室,采用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流水养殖系统。池子面积根据大鲵体长而定,不宜过大,10 kg 以下的个体池子面积不宜超过1.5 m2。将大鲵限定在较小的环境下,既有助于减小其寻食的难度,又可减少体能的损耗。另外,池壁和池底需用水泥抹平,最好是贴磁砖,避免大鲵表肤被擦伤。2 鲵种的选购试养大鲵种的选购是成功养殖的前提,选购的大鲵要求体表无伤,体格健壮。病鲵,体质瘦弱的大鲵不但影响生长速度,而且有可能长期不摄食,驯食难以成功。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健康的大鲵。3 养殖的适宜水温自然界中的大鲵一般生活在海拔200 m 以上水质清新的溪流、岩洞中,其栖息地气候湿润,夏季凉爽。所以,水温对其生长速度的影响是关键。大鲵的适宜水温为1325,最适宜水温为1822,在此温度范围,大鲵摄食量可达其体重的3%5%。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影响大鲵正常摄食甚至停食,水温超过28还容易导致大鲵死亡。所以,在大鲵养殖过程中,夏季要通过地下水或空调等来降低水温,使水温尽量不要高于25。冬季水温过低时,要采取加温措施,使其不进入冬眠,仍能正常摄食。4 养殖密度为了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保证充足饵料的前提下,采用单池饲养效果比较好,即每个1 m2 的小池放养尾重2.5 kg 左右的大鲵1 尾,养殖户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养殖水深也不宜过高,以0.2 m0.3 m为宜。由于大鲵成体以肺呼吸为主,水体过深,也容量引起大鲵长期因浮出水面换气而造成体能的消耗。影响大鲵的生长速度。5 日常管理大鲵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养殖环境的卫生,大鲵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日常投喂等。首先,保持大鲵生活环境良好的卫生,每2 d 要更换1 次新鲜水,同时每个养殖池都要打开适当的流水,对外来物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致病菌的带入。大鲵对水质要求较高,所用水源必须无毒,无污染,透明度在6 m以上,pH 值呈中性偏弱碱性。自来水一定要经曝气处理,并且最好经水处理设备进行过滤,除去水中的有害成分。其次,每月应定期采用高锰酸钾对大鲵体表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另外,在大鲵养殖的日常管理中,投饵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到大鲵的生长速度。由于其天性懒惰,喜吃自来食。所以,要使其快速生长,应强制改变大鲵的摄食习惯。通过人工驯食的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投喂前,将饵料鱼中含硬骨的部分去掉,将肉质部分根据大鲵个体的大小切成适当大小。用铁钳(尖端部分要磨成钝圆,防止划伤大鲵口腔)夹住鱼块,在大鲵嘴边来回摆动,进行诱食,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大鲵能主动抢。坚持驯食两个月强化训练,使其能形成条件反射。同时,在驯食过程中,勿用强光直接照射大鲵头部。投饲还应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保证饵料的新鲜)”,以此提高驯食效果。驯食成功后,投喂次数可改为每天两次,及时捞出未吃完的食物,防止食物因腐烂污染水质。大鲵人工养殖过程中,只要能充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加强大鲵的日常管理,特别是通过采用强制驯食的方法,大鲵的年增长率可达到50%100%。大鲵常见疾病预防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5-23 人工饲养大鲵(苗种或成鲵)的疾病防治工作,要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 每天换水一次(流动活水更好),及时清池排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人工饲养大鲵疾病的高发季节一般是在610月的高温时期,这个期间气温高,因而水温高。水温如果长时间高过25,大鲵就不吃东西了,身体饿瘦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降低了,容易生病。所以高温季节采取降温措施预防大鲵(苗种或成鲵)发病,这就是“无病早防”的办法。 人工饲养的大鲵,其主要疾病有以下几种: (1)腹胀病(又称腹水病) 症状:个体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解剖检查,发现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粘着。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 治疗:发现后,单独饲养,放浅池水,让其腹部能着底,以免消耗太多体能,另外还要保证水质清新,对于苗种,由于消化功能不强造成此病,停食1-2天。处理得当,眼可复明,腹胀消失,恢复健康。对于成鲵,由于内脏感染产生大量腹水,可用1万单位/公斤体重的剂量卡那霉素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公斤)、氯霉素、新霉素对此病也均有较好疗效。 (2)脊椎弯曲病 症状:从苗种到成鲵都可发生这病。外观表现为身体呈“S”形弯曲,活力减弱,但仍能少量摄食。解剖检查,除脊椎弯曲外,无明显异常。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某种矿物质或因生理病变造成的。苗种阶段发生这病后,大部分未到成鲵阶段就已死亡。成鲵发生这病后,病体极消瘦,但一般不会马上死亡。 治疗:此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很难恢复。投饵要多样化,使大鲵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得到满足。另外,要改良水质,使水体里不含重金属盐类,因为重金属盐类有毒,可刺激大鲵的神经和肌肉收缩,造成弯体病。 (3)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 症状: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就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0.1克氟哌酸或用0.2克二氧化氯消毒,或用0.3克强氯精消毒,每天换水,连续消毒3天。对能吃东西的病鲵,按每公斤鲵体重,每天口服环丙沙星100毫克和多种维生素150毫克,连续口服5天。对不能摄食的病鲵,按每公斤鲵体重,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00单位,隔1天后复注1次。注意!庆大霉素不能随意增加用量。对能摄食的病鲵和不能摄食的病鲵,都可采用24毫克/升庆大霉素浸泡,每天浸泡48小时,泡到病好为止。也可用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浸泡,浓度也是采用24毫克/升。新霉素、红霉素、痢特灵对此病也有疗效。对溃疡面大的,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 预防:大鲵从外地运入,下池前将大鲵用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浸泡消毒2030分钟,溶液浓度是百万分之零点五的氟哌酸或环丙沙星。对相互撕咬受伤的大鲵,要用双氧水洗伤口,然后用溃疡灵软膏涂抹,放在无水搪瓷盆里,过12小时后,可放入池中。用红霉素软膏涂搽也可。 腐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和泥鳅而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鲜饵料如青蛙、泥鳅和活鱼时要严格消毒。用溶液浓度是百万分之零点五的环丙沙星浸泡20分钟。 (4)赤皮病 病状: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包,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包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 治疗:首先在体表溃疡处涂抹氯霉素软膏,同时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连续注射七天,每天每公斤鲵体重注射15毫克庆大霉素,治愈率达93%。链霉素、氟哌酸有疗效。用增效联胺与卡那霉素内服。每公斤大鲵体重用增效联胺50毫克埋入鱼块中投饲,连续5天。同时按每公斤大鲵体重肌肉注射1/3亳升卡那霉素,连续5天。 预防:每隔1015天,水体用“鱼虾安”消毒1次。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程中,要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否则病菌通过体表伤口入侵感染。养殖中若长期不加新水,势必水质恶化,水体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鲵伤口。因此,勤换新水,也可预防此病。 (5)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 症状:病鲵体表出现豆粒似的红斑,呈肿块状,有的表皮腐烂(均在红斑处),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数在躯干和四肢的。被感染了的大鲵多游出人工筑穴,离群独游。解剖检查,心脏、肝、肺无病变。 治疗:用红药水涂搽大鲵患病部位和用金霉素针剂肌注鲵体,每公斤鲵体重肌注3毫克,连续注射10天即可治愈。或按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蟾酥和0.8克大黄粉合剂浸泡病鲵15分钟,连续7天即可治愈。 预防:因为黄鳝有红梅斑病,如果把大鲵同患病的黄鳝养在一起,易感染此病。 (6)水霉病 症状:病鲵体表生出棉毛状的灰白色菌丝,开始时能见灰白色斑点,菌丝继续生长长度可达3厘米,如棉花絮在水中呈放射状,菌丝体清晰可见。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 治疗:对病鲵可用10%高锰酸钾或10%孔雀石绿涂抹患处,放到阴凉处12小时后,再放入水中。过两天以后,如还有水霉,可再涂1次。另外,也可将病鲵用4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8小时以上。也可将病鲵用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1520分钟,并在患处涂抹1孔雀石绿软膏。对于鳃部和腹部患水霉病的鲵苗,用0.5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3分钟,如果鲵苗在溶液中显得烦躁狂游,则应降低浓度。克霉唑软膏对水霉病也有较好疗效。 大鲵饲养和繁殖的最佳水温约为20,要求水质清新。这种条件也适合水霉病生长。因此,大鲵卵的孵化中,如果有受精卵患了水霉病,可将病卵用5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10分钟以后,再将浸泡过的病卵单独孵化。 预防:搬运和养殖过程中防止大鲵受伤。对于受伤的大鲵,用溃疡灵软膏直接涂抹伤处。对于正在孵化的鲵卵,要将未受精的卵带剪断剔出。所用剪刀应事先在10%高猛酸钾溶液里浸泡消毒。孵化工具事先用50克/升食盐水泡。 (7)烂嘴病(又称口腔溃烂病) 症状:主要病症是口腔溃烂,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病鲵的上、下唇肿大、渗血、溃烂,严重的露出上、下颌骨;另一种是嘴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内上腭组织形成大块蚀斑,并引起严重出血。也有的病鲵两种症状均有。病鲵长时间不能进食,体质减弱,易引起并发感染而死亡。 治疗:发现病鲵后,要及时隔离,病情较轻的,可用庆大霉素4毫克/升连续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较重的,先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患处,1-2小时后,再放入环丙沙星药液里浸泡,浓度是4毫克/升,每天浸泡8小时,连续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严重的,除浸泡外,还要注射庆大霉素,剂量是按每公斤病鲵体重1万单位。此病如果治疗及时,治愈率较高。 预防:此病是由患口腔溃烂病的青蛙传染的,因此在投喂青蛙时,事先要将青蛙严格消毒(放入环丙沙星药液里浸泡两小时),最保险的办法是不投喂有病的青蛙。 (8)烂尾病 症状: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块,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严重时患处肌肉组织坏死,尾部骨骼外露,常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病鲵停止进食,伏底不动,不久便死。 治疗:发现病鲵后,应及时隔离治疗。对病鲵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浓度是每立方米加入20克高锰酸钾),随后用氯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连续7天可治愈。 预防:大鲵本来是常年生活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中,水质清洁无污染,但人工饲养水体中常有大量的病菌。当大鲵的皮肤受伤后,病菌就乘虚而入,引起此病。因此,勤换水,可以减少此病发生。 (9)吸虫病 症状:病鲵体质消瘦,体表粘液过多,行动呆滞。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吸虫有很多种,已报导的有:贵阳拟牛头吸虫、无棘吸虫、东方后槽吸虫、椭圆大鲵吸虫、马边鲵居吸虫、沐川鲵居吸虫、短肠中肠吸虫。多数种类寄生在大鲵肠壁的粘膜层,引起肠壁红肿发炎,少数种类寄生在胃里。如果是吸虫少量寄生,对大鲵影响不大。如果是吸虫大量寄生,易堵塞肠道,并引起肠胃穿孔。可参考兽医治疗吸虫的方法,用吡喹酮、硝硫氰醚等药物治疗。 预防:可用敌百虫消毒池子(由于大鲵对敌百虫敏感,可先把大鲵移出,待池子消毒清洗后,再把大鲵移入。)杀死水体里的寄生虫卵及幼虫。特别是夏、秋两季要加强预防,定期在饵料里包埋驱虫剂(例如在新鲜猪肝里包埋灭虫精)以杀死体内寄生虫。对于在野外捞取的青蛙、螺、蚌等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投喂(最好是煮熟了投喂)。 (10)线虫病 症状:寄生在大鲵皮下的线虫,发病部位在四肢、背部、腹部、尾部,4-5月份在躯干部(尤其是两侧)有线虫寄生。触及患部,大鲵有疼痛反应。此时大鲵多不进食,6月以后自然消失。也有线虫寄生在大鲵肠道的,主要寄生在前肠的肌肉层,线虫头部钻入肠壁,破坏组织,吸取组织营养。还有线虫寄生在小肠、直肠的。还有寄生在胆囊内的线虫,必要时可投喂适量的驱虫药。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线虫有很多种,如城固卷尾线毛细线虫等。单纯患线虫病,如果寄生虫数少,一般不会引起死亡。治疗方法可参考兽医治疗线虫的方法,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包埋在新鲜猪肝里喂大鲵,达到驱虫的效果。 (11)皮肤溃烂病:包括人为的受伤,互相咬伤和病菌侵入而引起的皮肤溃烂,可隔离受伤大鲵,每公斤每次注射青霉素5-10万国际单位,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素软膏、碘酒、紫药水等。(12)消化道感染:主要由饵料变质、水质恶化引起的。可及时换水,全池遍洒土霉素0.1-0.2ppm或混拌在人工配合饲料中投喂。(13)大鲵疖疮病的病理及治疗预防方法病原体: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病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隆起,形似脓疮,用手触摸,有浮肿的感觉。严重时肌肉组织出血,渗出体液,继而坏死形成脓疡,解剖时有脓汁流出。另外,有肠道充血发炎的症状。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大鲵的幼体和成体。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防治方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仔细小心,避免鲵体受伤。2)口服氟哌酸,每千克大鲵每天50mg,连喂10天。4)金霉素针剂肌肉注射,0.33ml/kg,连用七天,交轻的可治愈。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6-2 大鲵性情温驯、食性杂,其天然食物包括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虫和贝类等。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自然条件下快得多,在适温下大鲵从1公斤长到5公斤只需1年时间,经济价值十分可观。下面主要介绍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 1、养殖条件:室内外均可养殖。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2、种苗放养: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3、饲喂: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4、日常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做到以上几点,人工养殖大鲵就很容易成功 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6-2 大鲵俗名娃娃鱼,是我国非常珍贵稀有的资源,大鲵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可食用、药用、科研、观赏及工业制革等。本文介绍的是我所多年来开展大鲵人工养殖从鲵养殖场的设计、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经验总结,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1.1.1水资源要求 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2.1 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2 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2.3 种苗鉴定 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 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 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鳃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2.4 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3、养殖管理 3.1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3.2调节水质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3.3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3.4防逃防偷 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4、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大鲵属有两种,即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中国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具有高于甲鱼27倍的营养及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大鲵深山“学”娃哭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8-12 在我国南方山区清澈的小溪中,生活着一种名叫大鲵(n)的两栖动物。大鲵似鱼非鱼,长得很难看:头和身子连成一片,又宽又扁;两只很小的鼻孔和一对绿豆眼都长到头顶上去了;一张宽宽的大嘴巴,里边包着密密尖尖的小牙齿;背部是棕褐色的,还长着不规则的大黑斑,身体两侧的皮都打着褶;胖乎乎、短短的四肢,有点像婴儿的胳膊腿;侧扁的尾巴几乎占了整个身长的三分之一。可就这么一个丑陋的家伙,却有个好听的名字“娃娃鱼”。这是因为它们的叫声很像是婴儿的哭声,所以当地的人们便叫它们“娃娃鱼”。大鲵虽然叫声像婴儿在哭,可它们一点也不像婴儿那样天真无邪。它们不仅长相难看,“心灵”也很丑陋。俗话说“虎毒尚不食子”,可大鲵为了填饱肚子,却有时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一般情况下,大鲵主要吃鱼、虾、蛙、蟹等荤(hn)食,也吃些果实和树叶来“调换”口味。冬天来临时,它们会冬眠,一觉睡上四五个月都不醒。本来,到了春季,各种小动物和花果树叶多的是,要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但大鲵醒来后,肚子饿得咕咕叫,往往自相残杀,连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孩子”也不放过,都吃了去填肚子。到了七八月份,正是盛夏季节,大鲵到了生儿育女的时候。雌鲵会把自己产下的受了精的四五百粒卵,像挂珍珠项链一样缠围在身上,为的是防备被别的鱼吃掉。可它自己一旦饿了,就不管这些还没有孵化的“亲生骨肉”了,会吃掉一些填肚子。虽然大鲵的长相丑陋,“心灵”和行为也不太美,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去捕杀它们,因为它们同样有生存的权利,而且已被国家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有谁随意捕杀大鲵,就是触犯了国家法律,会因此受到处罚。给大鲵打针有技巧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9-17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极高的科研、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几年人工养殖大鲵逐渐兴起,但病害也随之蔓延。防治大鲵病害有喂药、搽药、打针、药浴等多种给药方法。大鲵一旦发病,治疗上的工作与其它动物有很大区别,因为大鲵皮肤薄,容易受伤感染病菌,个体较大,大嘴有齿能咬人。根据我公司大鲵养殖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打针这一方法最为有效,因为药液直接注入大鲵体内吸收快,但给大鲵打针的技术值得注意的地方较多,现将验总结如下。 1.注射器、针头长度要适宜注射器可选医用一次性注射器,容量为5毫升。因为这种针头适宜给大鲵打针,经过实践,对大鲵受伤作用小。进针深度成体为1厘米、幼体为0.5厘米左右。 2.注射角度要正确大鲵由于皮肤很薄,进针容易,但大鲵个体大,为软骨动物,身体活动强度大,容易使注射角度偏斜,造成注射不到位。正确方法是:待大鲵安静不动后,手握注射器,将针头固定牢固,再使针头与大鲵体表呈45度角快速进针。注射药液后不要急于将针头拿出,待半分钟后,再轻巧收针,以免药液外流。 3.选择最佳的注射部位大鲵虽然全身肌肉柔软,进针的部位多,但实践证明,给大鲵注射的最佳部位是在腹部肌肉。因为,在给大鲵前部注射时,大鲵容易将头伸过来咬人,而躯干部是大鲵的内脏器官分布区,腹部则容易进针,且安全。 4.药量不宜过多大鲵对药物较为敏感,一般注射药物后,有脱皮现象,药液注射过量,会导致大鲵在池中狂游,顶撞池壁,因而受伤;如严重过量,大鲵全身瘫软,不摄食、不活动,易引起死亡。一般抗生素药物其剂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万单位,每头每次注射液不能超过5毫升。一般3毫升为适宜。大鲵活动能力强,具有喜静怕惊、喜暗怕光等特性。在给大鲵注射药物时,除了要保证大鲵的安全外,也要防止大鲵咬伤人。根据验做法,先将药物配好,吸好药液到注射器后,两人用担架将大鲵从池中捉起,再放入塑料大盆中。此时,辅助人员要防止其爬出盆外,待其安静后,用手帕打湿后,盖到大鲵头部上,可以有效减少其掉头咬人,最后注射.诱发大鲵吐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9-17 诱发大鲵吐食的因素较为复杂,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吐食行为时常发生。生产实践证明:大鲵吐食如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便可形成习惯,这样不仅浪费饵料,污染水质,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大鲵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身体消瘦虚弱,还易感染其他疾病,如大鲵亲本发生吐食行为时,可延缓大鲵性腺的成熟而直接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因此,在人工养殖大鲵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大鲵吐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诱发大鲵吐食的因素1、环境因素水质的影响自然界中大鲵常生活在较为潮湿的深山密林的溪流中,水源是无任何污染的山泉水,水质鲜爽嫩活,最适宜大鲵的生长发育。而在人工养殖大鲵时,水源一般是塘、库、湖泊的水或经曝气的自来水,水体温度、ph值、溶氧量、透明度与山涧溪水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水体中的矿物质含量,难以达到山溪泉水的标准。有些地方受水源的限制,将养殖池水循环使用,更易导致大量的残饵及排泄物污染水质,并伴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如nh3、h2s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水体中h2s含量达0、035mgl时,大鲵的摄食量明显减少,活动能力减弱,h2s含量高于0、15mgl时,大鲵便停食,或少量摄食也发生呕吐,严重时会导致大鲵中毒死亡。养鲵池建造不合理根据大鲵具有喜阴暗怕强光的生活习性,人们将大鲵养殖池习惯建造于地下室,虽然湿度、温度能达到大鲵生长发育要求,但由于地下室通风透气性能较差,空气的对流与交换程度也差,直接影响到水体中的溶解氧和ph值。地下室的光线强度太暗,制约养鲵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光合细菌、蓝绿藻等等,破坏养殖水体中的生态平衡,使大鲵生理机制发生紊乱,而诱发其吐食。有的将大鲵池建造在人口密集的生活区内,池内也不修筑人工暗洞,大鲵常被过往行人及车辆所惊2、人为因素放养密度不当大鲵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水体单位密度相对较稀,充分保证了大鲵的最佳水域生存空间。在人工养殖时放养大鲵的密度是自然种群密度的几十倍、上百倍,大鲵的最基本生存空间受到限制,据测试,当大鲵放养密度达到8kg3以上时,便可造成大鲵吐食。饵料质量低劣由于大鲵属肉食性动物,自然环境中大鲵常常以小鱼虾、蝌蚪、水生昆虫、螺蚌等活体饵料为食,大鲵人工养殖时,常因活体饵源限制和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除投喂一定量的活体饵料外,以投喂价廉的动物尸体、内脏、血液下脚料等为主,而这些饵料在高温季节极易腐烂变质和污染池内水质,造成大鲵食物中毒,轻者发生吐食,重者死亡。投喂方法不当在人工投饵时,投饵量时多时少,特别是大鲵的生长盛期,当投饵量过小时,势必会引起大鲵的相互残食,在撕杀过程中,更易引发大鲵吐食和肉体伤害:当投饵量过多时,大鲵常常摄食超量,稍受刺激或惊吓便会吐食。3、病理因素寄生虫病大鲵患寄生虫病通常是由拟牛头吸虫、东方后槽吸虫、无棘吸虫等寄生于大鲵腹腔内而引发,当这些寄生虫在大鲵体内大量繁殖时,病鲵也有吐食表现。肠胃炎病在人工投饵过程中,如投喂霉烂变质或不洁饵料,极易引起大鲵的肠胃炎疾病,其症状为:伏卧不动,摄食量大减,粪便稀并伴有大量脓血状粘液也常伴有呕吐迹象。二、预防大鲵吐食的对策1、加强饲养管理养鲵池的条件建造养鲵池的基本条件是: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环境清净。最好选择在山高林密,泉水潺潺的林区建造养鲵场,并于养殖池周围建筑高2的围墙,可防盗防逃及防止人为对大鲵的惊扰,并在养鲵池内建造若干人工洞穴,以便大鲵栖息。池旁四周可栽种树木和水草,模拟野外生态环境。合理放养人工放养大鲵的密度相对比自然种群密度要大得多,合理放养既可充分利用水体,实行集约化精养,又能避免大鲵因密度大而诱发吐食。一般来说大鲵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水源、水体、饵料、鲵种等因素来确定,如水源好,饵料丰盛,每103水体可投放50-80的鲵种5-6尾。科学投喂人工投饵做好四定,一是定时:根据大鲵昼伏夜出觅食的生活习性,投饵多在傍晚时进行;二是定位:要在养鲵池内建筑饵料台,并定期用消毒液冲刷饵料台,经常保持饵料台的干净,投喂时将饵料直接投放于饵料台上;三是定质:大鲵饵料要求新鲜,以鲜活小鱼虾、蝌蚪为佳,也可于养鲵池内投放一定数量鲫、鲤、罗非鱼等繁殖力强的鱼类,让大鲵自由捕食。所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无霉变;四是定量:投饵量可根据水温、大鲵个体的大小灵活掌握,在傍晚时分投饵以第2天黎明前吃完为宜。调节水质大鲵对水质的要求2、防治疾病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定期向养鲵池内泼洒0.3-0.43强氯精或0.2-0.33二氧化氯药液。当大鲵患有肠胃炎时,应首先停食2-3天,让大鲵处于半饥饿状态时再投喂饵料。药饵的配方是:磺胺胍5土霉素3氧氟沙星5均匀拌入5kg动物肉糜中投喂大鲵,每天1次,连用3-5天为一疗程。当大鲵患有寄生虫疾病时,可按每5kg饵料中添加敌百虫(0晶体)15+呋喃丙胺3,每天1次,连用2次即可治愈。 如何识别大鲵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5-23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尾巴:大鲵尾巴只有全身长的13;小鲵尾巴却占全身长的1/2;蝾螈尾巴也只有全身长的13。 2、眼: 大鲵眼从头部看,并不突出;小鲵眼从头部看,十分突出(凸出明显)。 3、行动:大鲵行动迟缓;小鲵行动较快。 4、颜色:大鲵全身颜色相同,腹部没有红色斑纹;蝾螈腹部有红色斑纹;小鲵全身颜色也相同,但尾巴占全身长12。 5、四肢:大鲵四肢短小,小鲵、蝾螈四肢较长。 6、大鲵: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甚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趾间有微蹼。小鲵、蝾螈、前肢五指,后肢五趾。 中国大鲵繁殖生态学比较研究 版权信息|发布日期:2009-5-13 提要:大鲵繁殖生态学比较主要是对大鲵人工繁殖,仿生态繁殖,原生态繁殖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率影响不大,决定大鲵繁殖率的关健因子是水中生物链,也就是藻相。 关键词:大鲵、繁殖、生态环境、比较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一种活化石,距今己有3亿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资源频临灭绝,因此、开展大鲵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是保护、增殖资源的途径。大鲵生态学研究是其繁殖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率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探明生态环境与大鲵繁殖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大鲵人工繁殖已成功28年了,但进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突破苗种大批量繁殖的技术瓶颈,有的研究者不惜以牺牲大鲵种子资源繁殖苗种,造成大鲵大量死亡,种质严重退化,这种以牺牲资源换取苗种的生产做法不可取,值得反思。张红星,罗庆华等、近几年来对大鲵繁殖生态环境进行初步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了弄清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的影响,我们长期深入原产地研究大鲵生态环境,从中发现生态环境对大鲵繁殖影响不大,生态环境只能是大鲵繁殖的外因,从哲学观点看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内因又依赖于外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大鲵繁殖的原理也如此。生态环境只是外因,内因则是大鲵生理生殖的性机能与营养。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我们对大鲵繁殖生态环境作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大鲵繁殖生态环境大鲵繁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生境等。它们是地理地质条件、海拔、水源、植被、水质、水温、溶氧、水深、流量、光照、群落、穴洞、饵料等。1.1 地理地质条件:大鲵原产于石灰岩地理深山峡谷的溪流及阴河中。地质特点是:石灰岩层遍布,河床多石质、砾石、卵石、溶洞、潭池、冒泉水众多,河床比降大,植被茂密,覆盖率6080%以上,水源丰富,雨量充沛,水流量一般在0.30.5立方米/h以上。1.2 水质:溶氧56mg/L以上,矿化程度高,硬度大,PH6.47.2。钙含量38.352.6mg/L,镁的含量13.218.6mg/L,水质清新。1.3 水温:汉中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特征,是我国主要大鲵原生地与适生地。温度是大鲵繁殖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佳生长发育温度为1922,825是适生范围,低于10或高于25,大鲵摄食显著降低,生长明显减缓。1.4 光照:光照是大鲵繁殖重要生态因子,大鲵有畏光性,喜弱光、其栖息穴洞光照在50200lu之间,摄食活动区域光照在15002500lu之间,池水深一般在0.30.6米之间。2、仿生态环境大鲵仿生态繁殖指的是在大鲵原生活与繁殖溪河旁的滩涂或农田,荒地上建造带有穴洞、流水沟渠的鱼池。汉中市大鲵仿生态繁殖是民间大鲵养殖者自已试验后经汉中市勉县水利局金跃林、陈西全、汉中市人大徐登奎总结提高,取得了大鲵仿生态、原生态繁殖试验成功,尔后陕西省动物所张红星、陕西师大梁刚等相继在汉中进行了仿生态繁殖试验,亦取得了较好成果。2006-2007年汉中全市9县老百姓自发建造了仿生态、原生态繁殖场300处。2006年仿、原生态繁殖产苗5万尾,每对种鱼产苗3001100尾;人工繁殖每对种鱼产苗不足20尾,仿、原生态繁殖产苗量是人工繁殖产苗量的1555倍。汉中仿生态、原生态繁殖逢逢勃勃发展已形成良好势头。2006年汉中天成大鲵研究中心投资3000万元建设仿、原生态繁殖示范工程,南郑秦岭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开发仿、原生态繁殖基地,促进了汉中大鲵产业化进程。2.1 仿生态繁殖场的选择:仿生态繁殖场地必须选择在原产大鲵溪河旁的滩涂、农田、荒地上。同时要注意溪河水上游不会被污染,水的源头旁没有种植玉米及高梁。仿生态繁殖场不能建在原来没有产过大鲵的溪河旁。仿、原生态繁殖场只有建在原来产大鲵的溪河旁才会使大鲵自然产苗。反之、大鲵不会自然产苗。2.2 仿生态繁殖池的建造:仿生态繁殖池的长度一般为30-50米,宽度为0.8-1.5米,池深0.4-0.6米。池的作用是水流与大鲵摄食活动场所。池的形状有S型、L型、一字型、梯型。实际上S型、L型、一字型池的仿生态繁殖都会自然产苗。这类池它能让大鲵自由选择交配对象,水的流速又可人为控制。梯型池若大鲵公母配组不正确,它们不能自由选择交配,因而仿、原生态繁殖不会自然产苗。2.3 穴洞构造:穴洞是大鲵栖息之地。穴洞呈弧形,洞口向池,使大鲵能自由到池中摄食,池口的长宽高均为20-30厘米,穴洞长0.8-1.2米,宽0.8-1米,高0.3-0.4米,穴洞是前低后高,穴洞内墙用大卵石砌成,穴洞底部用小卵石铺5-10厘米垫层,穴洞上方用水泥制板或当地石板盖上,覆土50-80厘米,隔热保暖。在覆土上面种植水草遮荫,穴洞上方安装透气管。2.4 光照:穴洞里面光照在50-200lx,池中在1500-2500lx,池中光照超过3000lx时一定要用遮荫网遮盖。池中光照超过3000lx时它会影响水中生物链衍化,若池中生物链非常态衍化,大鲵无法摄食性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