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测井、氯能谱测井技术在长庆油田测井成果分析报告.ppt_第1页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测井、氯能谱测井技术在长庆油田测井成果分析报告.ppt_第2页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测井、氯能谱测井技术在长庆油田测井成果分析报告.ppt_第3页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测井、氯能谱测井技术在长庆油田测井成果分析报告.ppt_第4页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测井、氯能谱测井技术在长庆油田测井成果分析报告.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测井 氯能谱测井技术在长庆油田测井成果分析报告 目录 一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 氯能谱测井仪概述二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 氯能谱测井的创新技术三 氯能谱测井求取饱和度资料分析及解释模型四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 氯能谱测井曲线在长庆油田油 气 水层的响应特征五 单井测试成果六 结论 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 随着时间推移 开采层的油气饱和度逐渐降低 地层水淹程度逐渐加大 地层物性不断变化 寻求新的测井方法是测井行业着力探索的努力的方向 俄罗斯宽能域中子伽马氯能谱测井技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仪器原理 快中子入射到地层后 经过非弹性散射 放出非弹性散射伽马 弹性散射慢化成热中子 被地层元素俘获 放出俘获伽马 俄罗斯宽能域中子伽马氯能谱测井技术就是对这些伽马射线进行能谱分析 一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 氯能谱测井仪概述 仪器描述 俄罗斯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系列测井仪是利用Po Be 或者Pu Be Am Be 中子源发射的快中子 进入地层后经过散射慢化成热中子被地层俘获后产生俘获的伽马射线被探测 并在0 1Mev 8Mev宽能域进行能谱分析 宽能域中子 伽马能谱系列测井仪是由宽能域中子 伽马能谱分析及自然伽马能谱分析集成一体的测井仪 如图1A所示 中子 中子测井 中子伽马氯当量能谱分析 自然伽马集成一体的测井仪组成其结构如图1B所示 图1 A B 在图A中 长 短源距探测器及自然伽马能谱探测器为由NaI晶体与光电倍增管组成 在长 短源距探测器晶体外罩有錋套 长 短探测器都采用了两个256道进行分析 一个256道能谱分析范围为0 1Mev 3Mev 道宽为2 4Kev 一个256道能谱分析范围为3Mev 8Mev 道宽为32Kev 能谱分析的死时间为4微秒 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为10 左右 并具有自动稳谱系统 仪器传输系统为曼彻斯特码2 图B中中子 中子长 短探测器为He3计数管 氯能谱伽马探测器由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 仪器直接测量的参数为中子 中子孔隙度 硬区氯函数F Cl 2 5Mev 8Mev 软区氯函数F Cl 0 5Mev 2 5Mev 仪器测量的全谱如图2所示 图2 测量套后地层密度其测量精度与裸眼井补偿密度测量的地层密度相当 为 0 04克 CM3 测量套后地层中子孔隙度其测量精度与补偿中子测量地层孔隙度相当 在不同的孔隙度段测量误差不同 测量套后地层粘土矿物成份其U Tn k的测量精度与自然伽马能谱测量精度相当 测量套后地层矿物成份对于si ca H Cl等矿物相对误差在15 20 与同类仪器其成本相当 测量套后地层水矿化度的精度 测量绝对误差为10克 升 目前还未见到其他分析地层水矿化度的仪器 测量套后地层含油饱和度 当地层水为淡水时只要油 水密度差异在0 2g CM3时 求取的含油饱和度与C O比测井相当 如果地层水矿化度大于20克 升 求取的含油饱和度精度高于C O比测井 仪器用途 根据放射性元素铀 钍 钾的分布 中子及伽马辐射性质及放射活性元素 氢 钙 镁 铁 氯 硼 锰 钛等 的浓度及其比值对地质剖面进行岩性划分 确定储层并评价储层的含水饱和孔隙度系数 确定储层的饱和度性质及含油饱和度系数 根据自然放射性元素的硼的分布确定泥岩的矿物成分 根据自然伽马能谱数据确定沉积条件 在高放射性剖面中找出储层 含大量钾长石的复矿碎屑砂岩 铀和钍的含量低 含有大量钍的独居石砂岩 钾含量低 铀含量中等 根据高含量铀在碳酸盐岩中找出裂缝性储层及次生白云岩化石灰石区 在开发阶段根据由于注水层前锋在油层中流动而造成的水泥环中镭聚集而产生的放射性地球化学异常确定水淹段 二 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 氯能谱测井的特点 俄罗斯宽能域中子伽马能谱系列测井仪 相对于目前各国使用的中子 伽马能谱分析测井仪有许多的特点 在长 短探测器的晶体外套了一个錋套 入射到地层中的中子 经慢化后 一部分热中子被地层散射 到达探测器 进入錋套 被錋俘获 放出了478Kev的伽马射线 被探测 如下图所示 图3 利用錋俘获伽马射线 实现了仪器的两种功能 利用478Kev的伽马射线作探测器的稳谱源 提高了仪器进行能谱分折的稳定性 而且保护了探测器的晶体不被活化 錋俘获伽马射线的强度和地层中热中子通量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 记录錋俘获伽马能窗 约为400Kev 550Kev 的伽马计数率与地层热中子强度也有较好相关性 因此利用记录长 短探测器錋窗的计数率 实现了中子 中子孔隙度测井 图4长短源距比与地层孔隙度函数关系 利用地层中子俘获伽马作测量源 为体源 这些伽马经地层散射到探测器进行能谱分析 取长 短探测器能谱分析的中子 伽马特性的密度函数Fden 实现地层密度测井 且探测深度较大 50cm 受井眼影响因素小 图5密度函数与地层密度的响应关系 长庆油田杨38 12井测井密度 孔隙度测井综合图 长庆杨38 9井俄罗斯宽能域测井地层元素分析及组矿测井综合图 提高地层含油饱和度的分析范围及精度 使用氯能谱测量仪提出了硬的氯当量函数F Cl 及软的氯当量函数F Cl 并使用中子探测器构成的中子 中子探测系统 尽可能的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求得地层孔隙度 然后将两个氯当量函数与中子孔隙度进行交绘 求取饱和度 利用铀 钍 钾含量进行储层类型及沉积相评价 利用伽马能谱数据确定沉积环境 放射性元素比的数据可以用来判断岩石的岩性变化 这些放射性元素的地质值 根据 费尔特尔为下列数值 Th U根据沉积环境的而变化 7 岩石风化的大陆性氧化介质 7 海洋性氧化介质 灰色及绿色泥岩 2 海洋性氧化介质 黑色泥岩 磷酸盐 U 值确定泥岩沉积层中的有机碳 并可用来对沉积层进行地层学对应 Th 值可以根据泥岩类型识别岩石的相 三 氯能谱测井求取饱和度资料分析及解释模型 宽能域中子伽马氯能谱测量技术求取地层含油饱和度主要用氯能谱测量仪 俄罗斯在测量与资料处理提出了氯当量函数的概念 对于高矿化度地层水地区氯当量函数等同于地层水的矿化度 石油的特点等同于地层水的矿化度为5 10克 升 5000 10000PPM 的氯当量函数曲线的反应 具体求取饱和度时采用了氯当量函数与中子 中子孔隙度交绘的方法 地层水矿化度与地层水密度 地层水氯含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为评价储层饱和度提供了新的参数 利用所测谱线求取 硬 氯当量函数 软 氯当量函数与所测中子 中子孔隙度交绘图求取饱和度 图对于各种岩性类型和孔隙充填物氯泛函F CL水 读数同孔隙度函数F Kn 的关系 孔隙度刻度尺是对石灰岩根据2HHKT法画的 井中下有套管 充满盐水 图对各种岩性类型和孔隙充填物氯泛函F Clm 读数同孔隙度函数F Kn 的关系 孔隙度刻度尺是对石灰岩根据2HHKT法画的 井中有套管 充满盐水 从交绘图可知 不同地层水矿化度的地层氯当量函数随孔隙度变化的曲线在油层的上部 而矿化度低的地层水 10000ppm 含淡水 在纯油层的下部 当地层孔隙度在1 15 内 软 硬 氯当量函数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大 而低矿化度地层水 含淡水 软 硬 氯当量函数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 矿化度为20克 升以上的高矿化度地层时 孔隙度大于10 时其关系为线性 可以定量确定其饱和度 在孔隙度值比较小为1 10 的高能谱区及孔隙度为1 15 的低能谱区 随着孔隙度的增大 当地层为淡水饱和时氯函数减小 而在孔隙度值大于10 的高能谱区及孔隙度大于15 的低能谱区 氯函数增大 当孔隙中为矿化度为20克 升的水时 在孔隙度大于10 时F Cl f F 函数的相互关系的近似值可以由线性函数导出 因此直接利用氯函数来评价地层饱和度性质是很可靠的 在石英砂岩中 氯效应值是孔隙空间内淡水和矿化水 200克 升 的比值 在高能谱区当孔隙度为10 12 时 氯效应值为300 随着孔隙度的增加氯效应值增大 当孔隙度为20 25 时 氯效应值为600 700 如果所研究的介质的岩性不明时 当岩性由石英向石灰岩过渡时 当孔隙度由10 12 变化到20 25 时 氯当量增加值为25 到50 当饱和液体由水变为柴油时 如果岩石孔隙度大于16 也会导致氯当量含量增加 当孔隙度为20 25 可以达到20 25 在低能谱区中也有这种规律 但氯效应增大值要小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 气体对低能谱区和高能谱区的氯函数的影响是与淡水地层相比氯参数增大 这是由于密度效应造成的 气体的密度取决于其成分 压力及温度 变化范围为0 2 0 4克 立方厘米 在此应该指出 气体对低能谱区氯函数和氯质量函数的影响要比对高能谱区的氯函数和氯质量函数的影响要大 根据实验可以得到 对于主要的油藏地层水的矿化度为200 250g L 含油气饱和度KH 70 80 据此 油层等效于地层水矿化度为50 80g L的水层 如果考虑到 由于物质成分不同 石油和淡水的中子特性和伽马射线特性有差别 石油的特点如同地层水矿化度为5 10g L的水层 根据这种情况 纯油层的特点将像地层水矿化度为60 90g L的水层 氯函数反映的不仅是实际的矿化度 还能反应当量矿化度 氯函数与孔隙度函数的实质性相互关系从一方面来说 在确定含油饱和度时应当考虑井眼条件因素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使得使用氯函数在解释数据方面变得不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 氯质量函数则变得信息量十分丰富 采用质量函数M Cl 消除孔隙度对氯函数的影响的方法作法是 F Cl F 2 b F 其中 F Cl 淡水地层的氯函数 a b 井眼地质 技术条件系数 F 使用中子 中子测得的孔隙度函数 地层氯含量参数f M Cl 为 f M Cl F Cl F Cl 其中 F Cl 为淡水地层氯函数 F Cl 为测量的氯当量函数 氯质量函数与饱和度性质之间的相应关系 四 宽能域中子伽马氯能谱测井曲线在长庆油田油 气 水层的响应特征 油层特征盘38 31井 含油饱和度60 以上 氯当量质量函数高值 密度2 2 2 4之间 孔隙度15 20 之间 U Tu K均显低值 杨38 14 含油饱和度60 以上 氯当量质量函数高值 密度2 2 2 4之间 孔隙度15 20 之间 U Tu均显低值 柳83 38井 含油饱和度60 以上 氯当量质量函数高值 密度2 2 2 4之间 孔隙度15 20 之间 U Tu均显低值 油水同层 含油饱和度40 以下 氯质量函数较高 U Tu含量较低 孔隙度15 左右 密度2 3 2 4 油水同层杨38 9井 含油饱和度40 左右 氯质量函数值较高 密度2 2 2 3之间 U Tu值较低 孔隙度20 左右 水层杨38 7井 含油饱和度20 以下 氯质量函数值偏低 密度2 4左右 U Tu K值较高 孔隙度15 左右 有明显水淹特征 水层杨38 9井 含油饱和度在0 10 以内 氯质量函数值较低 密度在2 2 2 3之间 U Tu K低值 孔隙度20 左右 五 单井测试成果 1杨38 7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2杨38 9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3杨38 11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4杨38 12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5杨38 14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6杨38 15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7盘38 31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8柳83 38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9柳134 11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10南8 143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成果 综述与建议 根据宽能域中子伽马测井解释结果 我们对储层解释做如下综述 本井解释层位为21个 其中 油水同层为2个 第16层 1039 0m 1040 2m 第19层 1046 5m 1047 5m 含油水层为9个 第1层 952 7m 961 3m 第6层 1004 5m 1007 3m 第7层 1007 9m 1009 7m 第13层 1031 6m 1033 2m 第15层 1037 8m 1039 0m 第17层 1040 2m 1042 0m 第18层 1045 4m 1046 5m 第20层 1047 5m 1048 2m 第21层 1050 3m 1059 2m 水层为6个 第2层 967 2m 969 0m 第3层 969 7m 971 7m 第4层 972 2m 973 9m 第5层 999 4m 1001 0m 第8层 1015 3m 1016 3m 第9层 1017 0m 1019 3m 冲洗层为4个 第10层 1022 0m 1023 0m 第11层 1023 7m 1025 1m 第12层 1026 9m 1028 1m 第14层 1033 2m 1037 8m 含油层段有如下说明 1 射孔油层 1031 6m 1032 6m 该层为1米厚度 含油饱和系数较高 孔隙度偏低 密度为中值偏高 渗透性较低 水淹明显 水淹后解释为含油水层表明该层仍有剩余油 2 非射孔含油层 第1 6 7 13 15 16 17 18 19 20 21层 当中第16 19层含油系数高值 密度值2 2左右 孔隙度值20左右 属水淹后油的重新分步所至 底部含油部分以水为主 3 水淹层位 1029 0m 1059 0m 该层位水淹明显 为放射性自然伽马增高 表明存在外来水侵入结合固井质量检查测井结果 可找出管外窜槽位置 通过上述油水分析 我们可以对该井做出如下进一步作业措施建议 原层原泵生产 以防止外水进一步扩大侵入 第二 加泵原层生产 以增液增油 综述与建议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9个层位 其中油水同层2个 第3层 1081 4m 1086 3m 第5层 1089 0m 1094 0m 含油水层1个 第7层 1096 0m 1101 7m 冲刷层3个 第4层 1086 3m 1089 0m 第6层 1094 0m 1096 0m 第8层 1101 7m 1103 2m 水层3个 第1层 1051 0m 1059 6m 第2层 1066 4m 1070 0m 第9层 1106 0m 1109 5m 对含油层有如下说明射孔井段 第3层上部 1082 0m 1084 0m 该层含油饱和度系数较高 氯含量值最高 密度显示中值 中子孔隙度显示低值 剩余油较多 解释为油水同层 非射孔井段 第3层下部 1084 4m 1086 2m 第5层两个层段采油后 油饱和系数最高 氯含量曲线高值 隙度低值 密度均值2 3 解释为油水同层 第7层含油系数小于以上油水同层 密度比上上两层偏高 物性较差 定为含油水层 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步作业建议 加大泵径开采 以达增液增油目的 延深射孔2米 加大产液增油 综述与建议 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29个层位 其中油层1个 第26层 1182 0m 1184 5m 含油水层2个 第27层 1184 5m 1192 6m 第28层 1192 6m 1203 4m 差有层1个 第25层 1178 9m 1182 0m 水层23个 第1层 1018 0m 1021 0m 第2层 1023 9m 1025 4m 第3层 1026 3m 1029 8m 第4层 1033 4m 1036 4m 第5层 1035 9m 1037 9m 第7层 1052 1m 1055 5m 第9层 1060 3m 1062 6m 第10层 1067 3m 1069 3m 第11层 1069 8m 1071 1m 第12层 1076 3m 1083 0m 第13层 1083 9m 1085 9m 第14层 1087 4m 1090 9m 第15层 1101 8m 1103 1m 第16层 1103 4m 1107 3m 第17层 1108 1m 1111 3m 第18层 1116 4m 1118 1m 第19层 1118 8m 1123 4m 第20层 1129 0m 1131 5m 第21层 1132 4m 1137 0m 第22层 1147 4m 1151 6m 第23层 1154 1m 1157 8m 第24层 1158 1m 1160 0m 第29层 1203 8m 1205 9m 干层1个 第8层 1056 1m 1057 9m 煤层1个 第7层 1042 5m 1043 8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1179 0m 1181 0m 该井段由油层变为差油层 含油饱和系数变很小 受出水影响 观察到液体渗入 氯含量曲线高值 密度曲线高值 孔隙度低 因此解释为差油层 非射孔井段 第26层 该井段位于射孔层底部 剩余油较大 氯含量高值 密度偏高 油积累所至 多剩余油 第27层 第28层为积累剩余油 水淹井段 1179 0m以下水淹影响小 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步作业建议 原层原泵开采 综述与建议 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12个层位 其中油层2个 第7层 1131 8m 1133 0m 第9层 1133 9m 1134 7m 油水同层1个 第11层 1140 9m 1151 7m 含油水层3个 第6层 1127 4m 1131 8m 第8层 1133 0m 1133 9m 第10层 1134 7m 1140 9m 水层6个 第1层 1057 5m 1060 6m 第2层 1061 1m 1064 9m 第3层 1083 0m 1085 0m 第4层 1099 9m 1103 0m 第5层 1105 4m 1108 4m 第12层 1151 7m 1151 9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第6层 1128 0m 1130 0m 该井段由原来的油层变成为含油水层是注水开发所至 氯含量变大 底孔隙高密度值 仍然有剩余油 非射孔井段 第7层 第9层2井段显示高含由饱和系数 密度相对较高 孔隙为低值 解释为油层 第6层 第10层含油系数相对油层段较低 其密度高值 孔隙低值 解释为含油水层 第11层油水重新分布后造成油水同层 水淹井段 1128 0m以下有放射性异常 说明有部分水淹 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步作业建议 原层原泵开采 综述与建议 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22个层位 其中油层7个 第7层 1206 2m 1208 5m 第10层 1212 4m 1214 0m 第12层 1215 6m 1216 5m 第14层 1218 6m 1219 6m 第16层 1224 6m 1225 8m 第18层 1227 7m 1228 7m 第20层 1230 2m 1231 7m 第22层 1233 7m 1234 8m 油水同层1个 第8层 1208 5m 1209 8m 含油水层7个 第6层 1204 3m 1206 2m 第9层 1210 7m 1212 4m 第11层 1213 9m 1215 6m 第13层 1216 8m 1218 6m 第15层 1219 6m 1224 0m 第17层 1225 8m 1227 7m 第19层 1228 7m 1230 2m 水层6个 第1层 1141 5m 1146 1m 第2层 1151 5m 1154 8m 第3层 1155 2m 1160 1m 第4层 1171 7m 1175 1m 第5层 1177 8m 1180 1m 第21层 1231 7m 1233 7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第6层 1206 0m 1207 0m 观察到液体渗入到生产段 油表现为轻的石油馏分 水淹不严重 表现为岩性所至 与水压入地层有关 氯含量高但孔隙低且密度高 剩余油降低 非射孔井段 第7层底部 1207 0m 1208 5m 第10层 1212 4m 1214 0m 第12层 1215 6m 1216 5m 第14层 1218 6m 1219 6m 该井段含油饱和系数高值 密度高值和低孔隙与岩性有关 地层韵律明显 属于高密度含油叠层 可能与水挤压有关 水淹井段 本井水淹显示不明显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步作业建议 1 在原射孔井段基础上补开1207m 1209m井段开采 2 改大泵增油开采 综述与建议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为 1002 7 1081 0m井段 共解释储层4个井段 其中 含水油层 第3层 1042 5m 1047 2m 油水同层 第4层 1047 2m 1071 8m 水层2层 第1层 1006 1m 1013 0m 第2层 1015 4m 1018 9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1044 0m 1046 0m 该井段仍然保较好的含油饱和系数 中部氯含量 中子伽马密度值明显升高趋势 孔隙度曲线较好 明显水淹严重 因此仍解释为含水油层 非射孔井段 1046 0m 1071 8m 该层顶部剩余油较好 中子伽马氯曲线最高 密度曲线中等偏高 孔隙度曲线变化不大 放射性伽马异常较大说明有足够大的水淹所至 底部仍有一定量的剩余油 解释为含油水层 水淹井段 1037m 1081m 该井段放射性伽马异常显示明显 可认为是底部水上窜所至 由以上油水分析可提出进一步作业措施建议 挤灰封堵原射孔层 重射第3层底部 1046 0m 1047 0m 改大泵开采 综述与建议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17个层位 其中油层4个 第1层 1948 5m 1952 8m 第2层 1953 6m 1956 9m 第4层 1960 0m 1216 5m 第14层 2017 3m 2018 3m 差油层2个 第3层 1957 0m 1959 9m 第11层 1996 0m 1998 0m 干层5个 第12层 2014 5m 2015 3m 第13层 2016 4m 2017 3m 第15层 2018 3m 2020 0m 第16层 2020 9m 2023 0m 第17层 2025 9m 2031 9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1975 0m 1979 0m 1985 0m 1989 0m 2017 0m 2020 0m 前2个射孔油层变含油水层 后1个油层由油层变成干层和窄带油层 说明上部油层有剩余油存在 下部射孔层 出水更严重 其氯含量幅度较上部射孔层大也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下部射孔段孔隙较大 密度物性也较上部射孔层好 也应证渗透性好的层段更易发生水侵规律 非射孔井段 第1层 第2层 第4层是原储油层段 含油饱和系数类似原状油层 有很好的剩余油显示 属未动用过的油层 孔隙和物性都有较好显示 水淹井段 本井射孔井段都有放射性水淹显示 类似外来水侵入严重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部作业建议 1 封隔下部射孔油层 采上部2个射孔油层2 补射第1层段单采 综述与建议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8个层位 其中油层2个 第1层 1796 3m 1801 8m 第7层 1829 7m 1831 1m 油水同层3个 第3层 1809 6m 1811 2m 第4层 1813 7m 1815 6m 第5层 1816 3m 1820 5m 含油水层2个 第2层 1801 8m 1804 4m 第6层 1823 3m 1829 7m 可疑油层1个 第8层 1831 7m 1833 6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1815 0m 1820 0m 射孔井段显然含油饱和度下降趋势 由原来的油层变成为油水同层 其顶部物性好 但孔隙度低 底部含泥增大 含油性却较上部好 但均值不高造含油水层 非射孔井段 第1层含油饱和系数好 但物性偏差 第3层油饱和系数不很大 第4层油饱和系数不很大且物性很差 第7层为物性很差的假油层 水淹井段 本井射孔井段都有放射性水淹显示 但很弱 因此 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步作业建议 原层原泵开采 综述与建议本井SNGK宽能域中子伽马测量井段共解释7个层位 其中油层1个 第2层 1638 0m 1639 2m 含油水层1个 第1层 1662 7m 1665 1m 可疑油层2个 第1层 1623 9m 1627 0m 第5层 1652 6m 1655 5m 对含油层有如下分析 射孔井段 1638 0m 1640 0m 1644 0m 1647 0m 1689 0m 1694m 三个射孔油层井段含油系数变化很大 剩余油很少 底部射孔层水淹很大 尽管曲线缺失 但从放射性伽马的变化趋势看来本井水由底部而来 上部油层剩余油都积聚在第1层顶部 非射孔井段 除第6层含油水层少量存油外 其余为可疑油层 没有开采价值 水淹井段 1656 0m以下水淹严重因此 综合以上油水分析 未作产层生产状态 地质井况分析 提出以下该井进一部作业建议 封隔下部2个射孔层 单采顶部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