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_第1页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_第2页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_第3页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_第4页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 熔化与凝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能判断并例举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明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学会根据数据画出图像,并会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区别:温度、物质状态,并会例举几种常见晶体与非晶体。 会利用熔点和熔化吸热等知识分析解释常见生活现象。理解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能说出海波和冰的熔点。了解凝固与凝固点,明确凝固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二、教学重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手表、火柴、酒精温度计、石棉网、70左右的热水、牙签、学生探究报告。五、教学过程:导入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1)水冰;液体固体(引入课题:熔化和凝固)(2)液体和固体的相互转变与温度变化有关。(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设问:(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呢?(2)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是一样的吗? 新授: 1、学生实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说明:第一、二大组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第三、四大组做松香的熔化实验。其中每四人为一实验小组。)实验前的指导介绍实验的装置(水浴法如下图:)简单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温比硫代硫酸钠或松香高5。实验中要注意搅拌,以使它们受热均匀。注意人员分工、合作。(实验时甲、乙、丙、丁4人要有明确的分工:甲负责报时,每半分钟或一分钟报一次时间,乙负责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每听到甲的一次报时,要立即报告物质的温度和状态;丙负责用细竹针搅拌,丁负责记录,及时记录时间、物质状态和温度。)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逻指导,促使学生较好完成实验。针对实验记录:问: 、选择实验完成较好的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将其呈现出来。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出示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针对实验记录表格,问: 为了更直观反映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何将实验数据转化为曲线图象? 教师示范板演用描点法画出图像。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模仿画出图象。选几个学生画的曲线图,通过幻灯展现,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得出画曲线图的注意要点。a、注意横坐标、纵坐标所示物理量并标出单位。b、注意曲线反映温度的连续变化,不能画出折线。c、由于实验存在误差,故对实验数据应作一定处理。2、教师通过动画课件展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及熔化曲线图。(1) 根据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图思考:(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图)线段AB、BC、CD各表示硫代硫酸钠处于什么状态?其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哪一段,为什么?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共用了多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吸热吗?温度如何变化?(2) 比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曲线图,讨论:(松香的熔化曲线图)松香和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中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松香和硫代硫酸钠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 教师进一步总结: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固体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和物态变化情况都是一样的。我们将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象硫代硫酸钠、明矾、石膏、水晶、金属等都属于晶体;将不具备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等。晶体熔化时温度称为熔点。3、出示课本表格如下:几种晶体的熔/(1)组织学生讨论:请仔细分折图,你从图中得哪些信息?师生共同总结:金刚石的熔点最高;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硫代硫酸钠熔点为48,冰熔点为0;不同的钢(13001400)由于所的成分不同,熔点也不同;高熔点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2)引导学生质疑并思考:为什么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与我们实验中测得的结论不能完全吻合?20、-20、-30、-42水银呈什么状态,在零下40时应选用什么温度计? 4、 师问: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你能由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来推出它们的凝固过程吗?试画一画硫代硫酸钠的凝固图像。待学生动脑动手后,教师出示动画课件,形象的展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凝固过程及图象。教师进一步提问:观察图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晶体的熔点相等。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课堂小结: 1、在这一堂课中,你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2、课堂练习:请结合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来谈生活中的一些应用4.1 汽化和液化(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和减少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3、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蒸发的实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二、教学重点:液体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教学难点:液体蒸发时吸热,使物体温度降低四、教具准备水、棉花、食用油、温度计、两张同样大小的过滤纸,酒精、热水、两只烧杯、一只塑料袋。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写两个字,如“汽化”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消失。师:黑板上用酒精写的字怎么没有了?这些酒精到哪里去了?生:变成气态的酒精或气体。师: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水到哪里去了?生:水也变成水蒸气了.(讲述)物质不仅可以在固、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物质的液、气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液、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1、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反之,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或凝结。汽化液化(凝结)液态 气态2、汽化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现象?(学生举例回答)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煮沸的水冒水气师:这些现象好象有些不同,那么不同在哪儿呢?生: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所需时间较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不明显,而煮沸的水冒水气比较明显。师:虽然这些都是汽化现象,但方式不一样。一般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像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属于蒸发现象。那么蒸发有何特点? 在夏日或在严冬时,值日生拖过的走廊有没不会干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1.蒸发(1)像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展示)图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师:从分子角度看,组成液体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生:蒸发实质上就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讨论)洗过的衣服晾干时,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这说明了什么?(蒸发有快慢之分)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呢?(学生分组讨论:建立假设并分别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假设、检验学生假设)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两张同样大小的过滤纸,酒精、热水、两只烧杯、一只塑料袋。思考如何利用上述器材来验证你的假设(并记录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合理的实验方案:A、把两张同样的过滤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分别贴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外壁上,过一会取下,看哪张先干?B、把两张同样的过滤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把一张过滤纸摊开,另一张折叠两次,过会观察哪张先干?C、把两张同样的过滤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把一张过滤纸摊开放在桌面上并用书扇,另一张摊开放入塑料袋,过会观察哪张先干?教师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操作。(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 (同种液体)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讨论:下列事实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3.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师: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利用这一道理来加快蒸发?(学生举例回答:如晒稻谷,干头发,)师:回顾刚才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每次比较蒸发快慢用的液体全是水。因此,上述三个结论,必须加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生:同种液体。(板书强调:同种液体)(讨论)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一样吗?能用实验来证实你的结论吗?(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和汽油的蒸发就比水要快得多,而食品油的蒸发则比水要慢得多。(实验验证)将酒精、水、食品油分别取少量涂在黑板上,比较三者蒸发的快慢.(进一步讨论)酒精是否一定比水蒸发得快?在实验过程中,还要保证什么条件相同?生: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三个条件相同。(小结)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师: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我们要尽量增大或加快蒸发,有时则要尽量减少或减缓蒸发。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吗?(学生举例回答并加以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图干手器的作用、图喷灌、滴灌的目的,这两幅图用到了什么知识? (讨论)液体蒸发时,是向外界放热,还是从外界吸热?液体蒸发后,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手臂的皮肤上滴一滴酒精,体会有什么感觉?再对着滴酒精的地方吹一口气,体会又有什么感觉?(学生猜测原因)(进一步实验)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_.2.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读数是_.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_.最低的温度是_.师:涂有酒精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是什么原因?(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同时大胆推测温度计的示数将如何变化.)(小结)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液体由于蒸发温度降低后,会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也会导致周围的物体温度降低.(3)液体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物体的热量,使物体的温度降低.,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从而使温度降低?(学生举例回答并加以解释)(讨论)从游泳池的水中上来的人为什么感觉比在水中冷?被风一吹为什么觉得更冷?夏天煽扇子时,空气温度没有降低,为什么会感到凉爽些?(阅读)人体是如何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的?(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四)课堂练习(讨论) 1.同学们在早上饮豆浆时,如果豆浆太热,你们用哪些简单的办法使豆浆较快地冷却下来?试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在大热天,狗常会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五)布置作业4.1 汽化与液化(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水的沸腾”实验过程,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是一种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3、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沸腾的特点。4、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能用沸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用,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二、实验准备:铁架台(两铁夹),烧杯一只、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热水(可添加硬纸板)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家中用水壶烧水时,水开了,水逐渐变少是汽化现象吗? 这种汽化现象是蒸发吗?(讲述)它比蒸发现象剧烈,属于汽化现象的另一种方式:沸腾(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2.沸腾师:你能否讲一讲水的沸腾现象是怎样的吗?生:水沸腾时有大量的白气,水面沸腾作响。师:如果继续加热,水温会如何变化?生:水温继续上升。师:同学们多多少少注意观察了身边的现象,那么刚才的作答是否正确,水沸腾时为什么有大量的白气产生,继续加热,水温是保持不变还是继续上升呢?因为同学们家中煮水的水壶都是不透明的,所以就看不清楚水中发生的情况。这节课让同学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合理方案:酒精灯加热烧杯中适量的水,温度计测水温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并讲清实验要求:a.因为隔着石棉网给水加热速度较慢,为了节约时间,准备了90左右但还没有开的热水做实验.,为了提高效率,你可以适当对实验装置做一些补充或改善。b.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c.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什么?d.烧杯能否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石棉网有何作用?e.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水中和水面有什么现象,并注意温度计的读数,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中并作出水的沸腾图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A.按图装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对水加热.从水温90开始,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温,并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后3分钟为止。B.观察、记录:温度为_时水中开始出现小气泡。小气泡是从水中的_开始出现的。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是:_。温度为_时水中出现大量气泡。大量气泡是从水中的_开始出现的。大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是:_。水中大量气泡出现后,温度怎样变化?_。水中出现什么现象时称为沸腾?_。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中时间(分)01234567温度()900将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标在方格线上,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温度()时间(分)水的沸腾图象(讨论)a.烧水过程中,水是不是一加热马上就会沸腾?b.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温如何变化?c.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中产生的气泡如何变化?(回答)a.不是,有一个过程.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会沸腾。b.水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时,虽然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c.水在沸腾时,一方面水的表面蒸发加剧,另一方面水内部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而破裂,将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小结)(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讲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提问)从分子角度看,组成液体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回答)液体沸腾时,不但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而且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指导学生阅读表格: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A.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B.表头所列“在标准大气压下”是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不同,同一液体的沸点也不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实验中可能出现水沸腾的温度并非正好100,其原因可适当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变观察结果)C.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D.低沸点物质:液态氨、氧、氮、氢、氦常温下呈气态.液态氧沸点是183,它的含义是标准大气压下,氧在183以下才是液态。介绍低沸点物质在生活实际中有特殊的用途。(提问)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在温度计示数还没下降时,水是否还沸腾?(不沸腾)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回答)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必须继续吸热。(4)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要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三)课堂小结(讨论)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学生回答)(展示)蒸发和沸腾异同表项目蒸发沸腾不同点相同点(四)课堂练习4.2 汽化与液化(3)一、 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2、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请同学们讲出下表中物态变化的几个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固态 液态 气态(学生回答)(讲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汽化的逆过程:液化。 (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1)、液化(提问)液化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学生举例回答)早晨,我们可以经常见到窗玻璃里边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冬天,人说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夏天刚拿出冰箱的饮料瓶外壁上会“出汗”;夏天,剥去冰棍上的包装纸可以看到冰棍在冒“白气”;烧开水时看到“白气”这些都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结果。(对于液化现象要求学生举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提示并逐个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往往把平时看到的白雾说成是水蒸气,这是一个误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确信,水蒸气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我们所看到的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问: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你知道产生液化现象的条件吗?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的下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实验: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乙醚有什么变化?3.向内推动活塞,你可以看到什么?(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气体在常温下液化。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讲述)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一些气体的液化温度很低,而实际上获得低温比压缩体积要难得多.因此通常总是采用压缩体积来使气体液化.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很有用.学生举例回答介绍打火机、厨房用的液化石油气以及“长征3号”运载火箭中的液态氢和液态氧。讨论:电冰箱工作时,其侧面或背面为什么会发热?提问:气体液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生:与液体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2.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十分广泛。展示图434电动空气压缩机、432太阳、地球和卫星(阅读)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热管温控技术.介绍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四)课堂练习讨论: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后面一段能够看见?2.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4.3 升华与凝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现象及升华吸热2、知道凝华现象及凝华放热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的能力,创新能力。情感目标:体验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升华、凝华现象三、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准备:酒精灯、烧瓶、烧杯、碘、火柴、小树枝、卫生球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寒冬腊月河水结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雨过天晴湿草地变干掀开饭盒水珠落下请学生说出上述现象的物态变化。师: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是否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出示实验器材并说明实验目的。观察记录: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什么?猜想把碘加热会发生?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3、停止加热,在烧杯壁表面皿底部看到了什么现象?4、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5、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讨论获得:出示: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现象吗?举例: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到哪里去了;猜想隆冬时节,针状雾凇这种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冰棍外表的“白粉 ”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根据上述现象的描述,你知道物质升华和凝华时要吸收热量还是要释放热量?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观察图片: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吗?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讨论:物质状态的转变常见的自然现象归纳物态变化的三圈图,学生熟记。4.4物质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三、教学准备:蔗糖、 放大镜、 烧杯 、量筒 、滴管 、水 、酒精、 红墨水、 针筒、 黄豆 、芝麻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新授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生: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学生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问: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问: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师生分析后说明: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问:你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吗?1、 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请学生举例数值)水分子的直径约是 2.8X10 -10 m1亿个水分子排一排约2.8cm 长水分子体积 : 乒乓球体积 = 乒乓球体积 : 地球体积一滴水中约含1.67X10 21个水分子,一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2、质量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X10 -26 kg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师: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你得到什么结论?分子之间有空隙的。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问: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吗?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问: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视频: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归纳: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讨论: 1. 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2.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讨论小结: (1) 扩散是分子运动引起的,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 (2)扩散除能说明分子的运动外,还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蒸发和沸腾 你能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高,蒸发就越快吗?(三)小结: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 2. 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3.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扩散,液体的蒸发、沸腾,气体的压缩等物理现象都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4.5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食盐、蔗糖等在水中溶解为例,使学生认识溶解的现象,初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2根据食盐、蔗糖、碘等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汽水随温度升高放出气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同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看待、分析客观事物,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通过对物质溶解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应用。二、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三、教学难点:初步使学生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变量控制法四、教学准备:烧杯、试管、玻璃棒、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药匙、蔗糖、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色拉油、香蕉水、酒精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蔗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否思考过,想要知道或是想提出什么问题呢?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2.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3.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吗?4.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液体中?(二)、新授探究1:(1)取一小药匙蔗糖加入约盛有2毫升水的试管里,不断振荡,观察其现象(2)往盛有约2毫升水的试管中倒入约2毫升酒精,充分振荡,观察其现象(3)打开雪碧瓶,往小烧杯中倒入少量雪碧,观察现象实验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探究2(1).将实验一中有蔗糖的烧杯取出。(2).在这个烧杯中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不断搅拌,观察蔗糖是否完全溶解。实验现象:蔗糖是否能无限溶解_实验表明: 。 探究3(1).取2只烧杯都倒入20毫升的水。(2).分别放入10毫克的蔗糖和10毫克的盐,并进行搅拌。(3).观察:两种物质是否能完全溶解。实验现象:蔗糖_盐_实验表明:_探究4:将探究2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实验现象:_实验表明_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探究5(1).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和香蕉水。(2).用滴管吸取几滴色拉油,分别滴入两试管中。(3).观察色拉油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是否溶解?实验现象:色拉油在水中_ 色拉油在香蕉水中_实验表明:_探究6将雪碧到在杯子里,观察现象_实验表明:_进一步实验发现: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讨论: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探究71、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 进行溶解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 B、边加药品边用玻璃棒搅拌 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 D、比较温度 E、得出结论实验表明: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板书设计: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一、物质的溶解性1.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2.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3.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4.在一种物质里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溶解。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4.6物质的酸碱性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二、教学重点: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酸性物质1、引入:在你们的一旁有三杯无色的液体,分别是白醋、洗涤液、蒸馏水,请你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辨出来。注意闻的方法: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问:他们分别属于什么物质呢?2、新授:(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实验:浓硫酸强腐蚀性,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一学生闻闻有没有酸味,回答:没有。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因此指出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 探究实验: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教师指出:是碱性物质,大多数是纯碱) 归纳: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1、探究实验: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石灰水中;2、探究结果汇报: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用PH试纸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