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结合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道士塔阳关雪都江堰苏东坡突围等散文,与传统散文进行比较,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分析探讨其散文艺术特色:第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重建评判坐标;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第三,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及创新扩展了散文的容量、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辩色彩、过人的胆识,独到的见地,展示着余秋雨散文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象”。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选材之大可从他的诸多文章标题中看出:阳关雪、道士塔、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都江堰,它们共同组成了余秋雨散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立意之大可以从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清晰发现。作者开篇便道:“我们这些人,对清朝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在最世俗的观念里,”似乎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瓜分了。这是“民族正统论”的核心思想。但是,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足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那么余秋雨的“背影”就是源远流长、大气磅礴的黄河泰山。二者相比,后者更显“境界深邃,天地开阔”之大气。(二)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三)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余秋雨文明的碎片题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5,第2页.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知识出版社,1992.3,第3页.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四)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物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五)重建评判坐标 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发展的历史。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对待历史人物,用诚实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都痛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秋雨还是客观地理性地留出空间让他申辩。而对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过苏东坡,他所检举的诗句,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的恢弘气度。 二、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都江堰、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二)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境,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 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一)扩展了散文的容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道士塔有4000余字,而一个王朝的背影有12000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辩色彩。同样是选择大场面表现大主题,余秋雨散文与刘白羽散文具有明显的不同,刘白羽的散文虽然也写历史,但他的写史是为了颂今。体现在抒情上更多的是以激情为主。他的长江三日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从我国美女峰的传说,到德国现代革命家的书简,从屈原、香溪到武汉三镇的万家灯火,涉古论今,视野十分恢宏,画面非常壮阔,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歌唱自己最喜爱的这个时代。为时代唱赞歌的主题决定了他的散文无论写高山、大海、日出、黎明,还是不灭的灯火、奔泻的江河,甚至一叶扁舟都始终涌动着一种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激情,在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的同时,又不免有些言过其实、情浮于物的感觉。余秋雨则不同,虽然也是大场景、大主题,但是由于对历史的情有独钟,访古、寻古、探古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命脉,在探古寻幽之中虽然也有对现实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古代文化、文人的仙踪遗迹的理性思考。在西湖梦中,在赞叹西湖的盛大的同时,又深深地感叹 ;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这样的跨越时空界限、充满理性思辨色彩的感悟在余秋雨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他以自己对中国文化及文人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把现实与历史、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融,显示出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深思。在散文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的手法很正常,也很必要。许多散文大师都有妙用议论和抒情的佳作,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杨朔的荔枝蜜,秦牧的土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叙述很独特,叙述中夹着议论,议论中又不泛抒情,知性与感性揉和在一起,且篇幅很大,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了余氏散文的重要特点。例如在道士塔中,叙述了王道士将珍贵的敦煌文物廉价地卖给外国传教士后,作者感叹不已,“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在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三)余秋雨散文所表现的忧患与悲怆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做了充分到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问题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道士塔写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一个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开始他的粉刷”。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这里读出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秋雨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充分显示着他的忧患与悲怆。“偌大的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内!这句话终究说的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如此忧愤之语,道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汇编10篇)
- 第二章 函数2026年高三数学第一轮总复习
- 职高简单高考题目及答案
- 酒店工作心得体会怎么写(例文10篇)
- 美食餐厅推广营销案例分析
- 体育产业市场分析与投资机会研究
- 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模式探讨
- 农产品检测技术革新-2025年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创新报告
- 2025年车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晋城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车间轮岗培训总结
- PQE试用期述职报告
- 小红书运营:小红书账号运营培训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书课后练习答案
- 广东省中山市2025年中考模拟数学试卷五套附参考答案
- 【MOOC】《电路实验》(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保湿是美肤的关键
- 《民用机场基于视频分析的航班保障节点采集系统建设指南》
- 银行安全保卫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300题)
- DB36T 1093-2018 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接入规范
- 血透管路滑脱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