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告摄像赵明良 摄像机和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一 电视发展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趋势在现代社会里 除了报刊 广播等传统媒体 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 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没有电视的生活实在是不可想像的 而电视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还记得小时候每天准时守候在家里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前等待 西游记 开始的情景 而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大屏幕 高清 超薄已经成了电视的流行元素 而电视节目的质和量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1883年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 PaulNipkow 用他发明的 尼普柯夫圆盘 使用机械扫描方法 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 每幅画面有24行线 且图像相当模糊 尼普柯夫圆盘 也成了电视的老祖宗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于1925年问世 英国发明家约翰 贝尔德 JohnBaird 在 尼普柯夫圆盘 的基础上 发明了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 并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 十 字影像 宣告了世界首台电视的诞生 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为 电视之父 但机械电视存在着清晰度和灵敏度低下的致命缺陷 很快被随后出现的电子电视所取代 1931年 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 VladimirKosmaZworykin 制造出比较成熟的光电摄像管 即电视摄像机 并在一次试验中将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 再利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 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 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 进入公众生活之中 开始成为真正的信息传播媒介 而阴极射线管 CathodeRayTube 也开始作为电视的核心部件 一直沿用至今 使用阴极射线管为显像部件的电视 被简称为CRT电视 电视的过去 尼普柯夫圆盘 机械电视 电子电视铸就三座里程碑 1926年的BairdfalkirkTransmit 1928年的GEOctagon 1929年的Semivisor 1939年的GEHM171 1946年的RCA621TS 1948年的Admiral19A111 1957年的Tesla4102U 1969年的Zarach 1971年的PanasonicTR 005 1980年的MagnavoxTabletop 电视的现状 CRT逐步淘汰 液晶 等离子抢占市场 在当前 老百姓家中的电视较之前的老古董 不论是清晰度还是色彩 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视类型 除了已显老态的CRT电视在慢慢淡出市场外 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正迅速成为消费者所青睐的对象 1888年 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而有粘性的液体 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 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 如果把它加热会呈现透明状的液体状态 把它冷却则会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 由此而取名为LiquidCrystal 即液晶 液晶显示设备也就是LCD LiquidCrystalDisplay 液晶电视的基本原理是对两面玻璃之间的液晶施加电压 从而控制分子的排列变化和曲折变化 屏幕通过电子群的冲撞 制造画面并通过外部光线的透视反射来形成图像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 时至今日 液晶电视已经占据了平板电视市场的最大份额 液晶电视原理图 典型的液晶电视 1964年7月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提出PDP等离子体显示的概念 PDP全称是PlasmaDisplayPanel 即我们所说的等离子 PDP是一种利用惰性气体电离放电发光的显示装置 同LCD一样 PDP也属于矩阵模式显示设备 面板由一个个规则排列的像素单元构成 每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内部充有氖 氙混合气体的等离子管密封小室来作为发光元件 当向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 小室中的气体就会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并产生紫外光 进而激发前面板内表面涂有的红 绿 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出相应颜色的可见光来形成图像 等离子电视原理图 典型的等离子电视 电视的未来 OLED蓄势待发多种技术各有所长 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未来电视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话题不但具有挑战 更带有一丝神秘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未来电视肯定会满足各类人士的不同需求 可能是智能的 便携的 超大的 想像是无穷无尽的 什么样的要求也不显过分 三维全息图像电视 立体电视 超大尺寸电视 便携电视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 电视将继续向着超大化 便携化 轻薄化 节能环保化等几个方向发展 目前非常有希望成为下一代显示标准的技术 当属OLED 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 即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属于主动发光 其正极是一个薄而透明的铟锡氧化物 ITO 阴极为金属组合物 而将有机材料层 包括电洞传输层 发光层 电子传输层等 包夹在其中 形成一个 三明治 接通电流 正极的电洞与阴极的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 产生光亮 根据包夹在其中的有机材料的不同 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OLED电视具有厚度薄 对比度高 色彩丰富 分辨率高 视角宽广等特点 OLED原理图 索尼OLED电视 二 数码摄像机的发展史 与电视的发展相比 摄像机的发展则要晚很多年 大概在四十多年前 美国的安培 Ampex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型摄像机 从此开创了图像记录的历史新纪元 但由于该摄像机使用摄像管记录图像 因为摄像管使用寿命低 制造成本高 而且性能不稳定 更不能对强光进行摄像 因此这成了实验室中的产品 并没有走入普通用户的家庭 电视诞生40年后的1975年 索尼公司才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录像机Betamax 国内俗称小1 2 日本JVC公司在1976年发表了我们俗称大1 2的VHS录像机 这两种录像机格式不统一一直持续了12年 最终以VHS格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索尼从1988年开始生产VHS格式的家用录像机 由于日本各大公司饱受VHS和Beta之争的痛苦 1993年9月 索尼 松下等世界主要摄像机和录像机生产商组成的 高清晰度数字录像机协会 联合制定了数字视频 digitalvideo 的标准 它的核心就是将视频信号发过数码处理成0和1的数字信号 这样很轻松的就提高了录制图像的清晰度和音质的需求 这一标准 成为通用的国际格式 全球目前已经有超过60家主要的公司给予认可 根据这一标准 数字视频彩色带宽是模拟机的三倍 可以再现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画面层次 画面的水平解像力能够达到500线以上 同时 在声音方面能够达到音乐CD的水平 声画指标已经达到广播级设备的标准清晰度水平 但在价格上却是 标清 设备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一年 被称为DV技术的元年 1995年7月24日 索尼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DV摄像机DCR VX1000 采用3CCD结构 并于当年9月10日上市销售 从此 DV摄像机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世界上第一部DV摄像机DCR VX1000 1995 在2004年 DVD数码摄像机开始快速起步 紧接着硬盘式摄像机和闪存摄像机开始出现 随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介质之争 日立DVD摄像机GX3200 JVC MG505硬盘摄像机 三星最新上市的X210 高清专业摄像机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