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doc_第1页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doc_第2页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doc_第3页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doc_第4页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之”的用法:【代词】他,她,它(们)。例: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翻译为:的。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动词】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诸将请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这,此。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何功之有哉?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我。例:君将哀而生之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云之崔嵬。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二、“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过去教材上有)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唐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ng y)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溪深而鱼肥。(唐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临溪而渔。(醉翁亭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马说)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唐 韩愈马说)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三、“以”字含义和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 (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四)文言文“焉”的用法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和意义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听从他(指给我出点子的那个部下)的建议,大王您也赦免了我。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王害怕他将壁弄坏。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译: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译:有一个姓蒋的家庭,连着三代人享受这样的待遇。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译: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译:我想用五百里的地来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好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