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ppt_第1页
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ppt_第2页
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ppt_第3页
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ppt_第4页
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测量学 昉生 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 心理测量 金瑜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 蔡永红 周益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教育与测量 张厚粲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 漆书青戴海崎丁树良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心理教育测量 戴海崎张锋陈雪枫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学校心理测量学 顾海根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 陈国鹏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 第一章心理测验绪论第一节心理测验的历史 一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史孔子 中人 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孟子 权 然后知轻重 度 然后知短长 物皆然 心为甚 刘劭 人物志 对人要观其感变 以审长度 将人分为十二类 如强毅之人 柔顺之人 雄悍之人 惧慎之人 辩博之人 沉静之人等等 南唐的刘勰 使左手画方 右手画圆 无一俱成 西汉时代的扬雄 曾以词作为心理鉴定的重要内容 自从隋炀帝创行开科取仕 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 科举制度在我国通行了1300年 经过历代的改进 形式上日臻完善 清朝末年 心理学由西方传入我国 1914年有人在广东测验了500名儿童的记忆和比喻理解力 1916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 比奈 西蒙智力测验 1918年俞子夷曾编制 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这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教育测验 1920年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心理学实验室 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 并用心理测验试测投考该校的学生 这便是我国正式开始的科学心理测验 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 智力测验法 一书 这是我国最早的心理测量专著 1922年 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 并在江苏 浙江两省的一些小学生中进行过测试 1922年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博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来华讲学 在他的指导下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东南大学等校的教授和学生开始编制测验 1923年 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全国22个城市和11个乡镇的9 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测验 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1924年 陆志韦先生发表了 订正比奈 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1936年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1931年在艾伟 陆志韦 陈鹤琴 肖孝荣等人的倡议下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1932年 测验 杂志创刊 到抗日战争前 我国心理学家自编和修订国外心理测验达二十多种 教育测验五十多种 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保定开会时 组织心理测验座谈会 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在天津开会时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心理测验协作组 并推选湖南医学院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同年 龚耀先在长沙湖南医学院开办了医疗卫生系统测验学习班 1980年5月 中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克全国心理测验研究协作会议 会上决定由林传鼎 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吴天敏主持修订比奈智力量表 1980年初 北京师大心理系首次开设心理测验课 许多单位陆续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 在1984年召开的第五界全国心理学年会上 成立了以北师大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为首的测验工作委员会 后改称测验专业委员会 加强了对测验工作的指导 这标志着我国心理测量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1990年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在无锡召开第一次学术会议 在测量学学科建设方面 出版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著作 80年代以前孟承先 测量之学理的研究 王叔林 心理与教育测验 陈选善 教育测验 艾伟 小学儿童能力测验 孙正邦 心理与教育测验 80年代以后宋兆鸿等 现代教育测量 1986 郑日昌 心理测量 1987 戴忠恒 教育与心理测量 1987 俞嘉元 教育与心理测量 1987 王汉澜主编 教育测量学 1988 彭凯平 心理测验 原理与实践 1989 刑最智 司徒伟成 现代教育测量理论 1989 漆青书 戴海崎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992 黄光扬 心理测量的理论与应用 1997 等 二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 一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 二 心理测验的先驱 冯特 高尔顿 卡特尔 比奈 三 心理测验的发展 编制出一批操作测验 既可弥补语言文字量表在理论上的缺陷 又可适用于文盲和有言语障碍的人 编制出团体智力测验 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围 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桑代克等人 利用心理测验原理 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 一些专门的测验机构成立 心理测验发展的另一领域涉及情感适应 人际关系 动机 兴趣 态度 性格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60年代后 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 将实验法与测验法结合 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 为了解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些补充方法 使心理测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四 心理测量的三大来源中国的科举考试西方学校的考试制度心理学对个别差异的研究 第二节心理测量的性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18年曾说 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 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于1922年又提出 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一测量的定义 一 定义一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所谓 一定的法则 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 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所谓 事物的特征 是指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特定属性 所谓 量具 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工具 所谓 定量描述 是指任何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特征的量的确定 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确定型 即在一定条件下 事物的量保持恒定不变 随机型 即事物的量随机改变 模糊型 即事物的量本身就是模糊不定的 难以获得确定的量 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工具的精密性 物理测量 即对事物的物理特征的测量 生理测量 即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社会测量 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