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饲料霉变的原因及对策对策, 饲料, 霉变摘要:饲料因霉烂变质后,除不能直接利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外,畜禽采食了霉烂变质饲料后还使其蓄积中毒,甚至死亡,给生产、经营饲料的企业及养殖企业或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霉菌毒素在畜产品中的残留,给人体健康也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旨在帮助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畜禽养殖企业或养殖户选择优质的饲料品种,采取合理的贮存饲料措施,利用科学的防霉新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因饲料霉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畜禽饲养成本,提高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经济效益,保障畜产品的安全和人体健康。关键词:饲料 霉菌 霉变 防霉饲料被霉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霉菌大量生长繁殖造成饲料霉烂变质。霉菌的种类很多,而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有曲霉菌、青霉菌、镰刀霉菌、毛霉菌等。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的生长消耗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产生异味。霉菌毒素不但影响动物和人的细胞、体液免疫,还会影响DNA、RNA以及蛋白质和类脂的代谢过程,引起细胞死亡和内分泌紊乱。在这些霉菌毒素中,曲霉菌中的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存在最多,致突变性最强,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肝毒素,并且动物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以后,严重损伤畜禽肝脏,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黄曲霉毒素还可以转移到动物产品中,在动物内脏、肉、蛋、奶中都有残留,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也同样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严重威胁(周千刚等.2003.5.)。因此,弄清楚饲料霉变的原因和防止霉变的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多年来在基层畜牧科技推广、饲料生产企业和饲料市场管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饲料霉变的原因和防止霉变的方法,以赐读者。1.饲料和饲料原料霉变的原因1.1粮食作物饲料的种植模式或收获技术不当引起霉变。长期在一个地块种植一种饲料粮食作物,使霉菌在饲料中自身存在。从花生分离出来的黄曲霉有80-90%能产生毒素,远远高于从其它作物分离出的黄曲霉,在连续种植花生的田块里的花生,其黄曲霉污染率就高,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也高,破碎的花生最易污染黄曲霉,也有利于毒素的生成(李大刚,2003.10.)。另外,收获和储运过程中的虫咬、鼠啃、磨压,玉米、花生等谷物的表皮和外壳受损伤等可使其霉烂变质,因为这样的籽粒往往被高度污染。1.2饲料贮存室阴暗潮湿,且通风不畅,使原本容易保存的饲料水分增大,温度升高而霉烂变质。1.3饲料本身的水分含量高,使其本身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热量,造成饲料霉烂变质。就区域而言,南方的饲料水分高于12%,北方饲料水分高于14%后,就容易造成霉烂变质。1.4外界气温高是饲料霉烂变质的主要原因,由于高温必定连带高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使其水分逐渐增加而造成饲料霉烂变质。1.5贮存饲料的仓库、门窗、包装物等未严格消毒,饲料在原有霉菌和虫卵的条件下保存,使饲料被霉菌污染和虫咬后,内部产生大量的热量而造成饲料霉烂变质。1.6贮存方法不当。堆码过高,贮存时间较长,而且长期不翻动,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使饲料局部自身发热、结块、发霉。1.7鼠虫害容易造成饲料霉烂变质。鼠害和虫蛀不仅消耗饲料,造成额外浪费,而且还要消耗大量氧气,产生CO2、水,释放出热量,导致饲料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引起饲料结块发霉,同时老鼠还可能在墙壁及屋顶上掏洞并向外偷运饲料,更严重的是造成雨水由鼠洞灌入贮存室内,导致较多饲料受潮而发生霉烂变质。2.对策2.1采取轮作种植和适当的收获技术,可使饲料作物因霉菌和霉菌毒素在种植地块的污染几率减小。同时,收获和储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虫咬、鼠啃、磨压,避免玉米、花生等谷物的表皮外壳受损伤,破碎的籽粒应除去,以防霉变。2.2严格控制饲料的水分含量。把水分控制在安全线以下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饲料作物收获后应迅速将其干燥,且必须保持干燥均匀一致。北方必须控制在14%以下,南方必须控制在12%以下。2.3控制好贮存室的温度、湿度和通风。低温低湿和通风可防止饲料氧化变质与霉变,从而有利于饲料的贮存。所以要求饲料贮存室应安装温度计和干湿温度计,并及时进行检查,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10度以下,相对湿度要小于60%,并且保持通风良好。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低温通风贮藏法,即采取低温与机械通风相结合,使饲料达到安全水分含量,不仅适用于颗粒饲料,而且对水分含量较高的粉料应用效果也较明显。2.4及时灭鼠杀虫。采用器械、药物等进行灭鼠;发现饲料生虫要立即把生虫饲料挑出,用安全、高效的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余下的饲料加入防虫剂,防止虫蛀发生。2.5饲料堆放及其翻晒要求:2.5.1第一次贮存饲料的仓库,应打扫干净后进行彻底消毒,再在地面上垫上木扳,以防饲料潮湿。2.5.2使用袋装贮存时,气温高于10度以上,堆码不应超过12包;气温低于10度以下,堆码不应超过14包。2.5.3采用散装贮存时,若水分超过13%,堆高不应高于2.5米;水分低于13%,堆高一般在2.5-4米之间。2.5.4对贮存期长的饲料,应适当进行翻动,以加强通风,摊开发热处,防止饲料自身发热。2.5.5一次进料不宜太多,配合好的全价饲料最好不要贮存太久,夏天以不超过1个月,冬天不超过3个月。2.5.6饲料如需贮存较长时间,则应遵循推陈出新的原则,先用旧料,不可新陈混存,贮存新饲料前应将旧饲料彻底清理干净,并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2.6添加酶和抗氧化剂。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新型高效防霉剂。它可取代霉菌体内的酶系,并阻碍霉菌正常的氧气吸收饲料氧化变质,从而阻碍霉菌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达到防霉效果。2.7添加饲料防霉剂。如添加丙酸及其盐类的防霉剂,可有效防止饲料霉变。2.8去毒:发现饲料轻度霉变,应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去毒,以减少霉变损失。常用的方法有:2.8.1物理方法 :2.8.1.1挑选法:对局部霉烂变质或少量饲料进行人为的挑选出来抛弃。2.8.1.2紫外线辐射:对已经污染了霉菌或即将可能霉烂变质的饲料可采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杀菌。2.8.1.3水冲洗后翻晒:利用清水将霉烂饲料冲洗后再在太阳下进行翻晒干燥。2.8.1.4碳酸钠溶液浸泡:用5%的碳酸钠溶液浸泡2-4小时后再进行干燥。2.8.2化学方法:2.8.2.1氨处理:利用氨水浸泡霉烂变质饲料后再进行翻晒干燥或用氨水在堆码饲料的周围进行熏蒸等办法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2.8.2.3添加生石灰。可防止饲料潮湿,同时也会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2.8.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如发酵等,可使较强霉菌毒素转变为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3.小结饲料霉烂变质是饲料中的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的结果 。防霉是饲料贮存的重要工作,因此,首要措施是加强对饲料贮存的管理,切断霉菌的生长条件;然后才是在生产饲料过程中添加饲料酶和抗氧化剂及防霉剂,从而可适当延长饲料的保存期;其次才是发现饲料霉变后进行去毒,对于霉变严重的饲料,去毒很难彻底,不能用于喂畜禽,应废弃,以防止饲喂畜禽后中毒。 参考文献:1、周千刚等.2003.5.4.中国畜牧报2、李大刚.2003.10.5.中国畜牧报饲料霉变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美元。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饲料霉变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由此而引起的饲料纠纷案件屡见不鲜。近年,湖北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和华中农业大学受海事法院委托,在对由国进口的几批豆粕进行质量检验时发现,由于霉变而使大部分甚至全部豆粕失去饲用价值。因此,饲料霉变问题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1、饲料发生霉变的原因(1)气候与季节霉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与饲料卫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它们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嗜温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其中,曲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一般为20左右。上述几类霉菌按对环境湿度的要求来说属于中生型微生物,其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因此,霉菌的生长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密切的关系。从全国饲料霉变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饲料原料还是饲料产品,饲料中的霉菌检出率和霉菌带菌量,南方地区都大大高于北方地区。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59月份的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季节。(2)饲料原料含水量高饲料原料如果含水量高,在贮存时容易霉变。而且这种原料如不经干燥处理即用于配合饲料的生产,常会导致其产品的水分含量超标,并使产品也易于霉变。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粉碎后的谷实类在水分含量高时更易发霉。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或称安全水分)之下(如谷实类一般为14以下)。(3)饲料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在生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对不当,致使颗粒料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导致出机的颗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温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 在饲料制粒系统的颗粒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可形成霉积料,脱落后进入成品仓和包装袋,易引起整批颗粒料霉变。 此外,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积存在原料仓的物料(尤其是粉碎后的物料)易于发霉。(4)饲料贮存与运输不当饲料仓库潮湿、鼠害严重,库区未经常清扫和定期消毒,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过长,运输时饲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饲料霉变。2、饲料霉变引起的危害(1)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mycotoxin)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动物摄入这种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霉菌毒素中毒(mycotoxicosis)。霉菌种类很多,但能产生霉菌毒素的只限于一部分产毒霉菌,而产毒菌种中也只有少数产毒菌株能产生具危险性数量的霉菌毒素。目前已知能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有150余种,霉菌毒素约有200种左右。现将在饲料卫生上比较重要的霉菌毒素及其中毒危害列于表1。表1主要的霉菌毒素及其中毒危害霉菌毒素毒素英文名主要产毒霉菌中毒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黄曲霉,寄生曲霉中毒性肝炎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杂色曲霉,构巢曲霉肝细胞坏死,肾病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赭曲霉,鲜绿青霉肾病,肝细胞坏死展青霉素Patulin扩展青霉,展青霉,棒形青霉,棒曲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桔青霉素Citrinin桔青霉,鲜绿青霉肾病红色青霉毒素Rubratoxin红色青霉,产紫青霉中毒性肝炎,出血性素质黄绿青霉素Citreoviridin黄绿青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岛青霉毒素Islanditoxin岛青霉肝细胞坏死、肝硬化黄天精Luteoskyrin岛青霉肝细胞坏死、肝硬化环氯素Cyclochorotin岛青霉肝细胞坏死、肝硬化青霉震颤素Penitrem圆弧青霉肌纤维自动性痉缩T-2毒素T-2 toxin三线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白细胞减少,出血性素质二乙酸鹿草镰刀菌烯醇Diacetoxyscirpenol鹿草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白细胞减少,出血性素质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雪腐镰刀菌,表球镰刀菌白细胞减少,呕吐、拒食新茄病镰刀菌烯醇Neosolaniol茄病镰刀菌脑白质液化性坏死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串珠镰刀菌脑白质液化性坏死镰刀菌素Fusarin串珠镰刀菌脑白质液化性坏死伏马菌素Fumonisin串珠镰刀菌脑白质液化性坏死,猪肺水肿病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aralenone(F-2 toxin)禾谷镰刀菌雌激素亢进症丁烯酸内酯Butenolide三线镰刀菌,梨孢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外周血管痉挛烂蹄病葡萄状穗霉毒素Stachbotrys toxin葡萄状穗霉神经机能障碍,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葚孢霉素Sporidesmin纸皮思霉胆管肝炎症,继发性感光过敏豆类丝核菌素Slaframine豆类丝核菌流涎、流泪、腹泻、尿频霉菌毒素中毒和一般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不同,没有传染性,不引起流行,霉菌毒素为非抗原性的低分子化合物,故此种中毒未发现免疫性,但由于霉菌大量繁殖与产毒和气候条件有关,所以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常表现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2) 霉菌病霉变饲料中大量繁殖的霉菌和霉的孢子进入动物机体而引起的霉菌感染性疾病称为霉菌病(mycosis或mycotic disease)。最为常见的是曲霉菌病(aspergillosis)。此病见于多种禽类(尤其是幼禽)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病的特点是霉菌在肺、气囊等器官组织中大量繁殖而形成霉斑结节和引起局部的炎症,故该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曲霉菌属中的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其次为黄曲霉(A.flavus),此外,黑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发霉饲料中的霉菌和霉的孢子在动物采食时被大量吸入,或者在畜舍内搬动和分发饲料时,霉菌及霉的孢子污染畜舍的空气而被动物吸入。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或者呼吸道发生卡特性炎症等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3)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受霉菌感染的饲料,由于霉菌生长需消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在霉菌所含霉的作用下使饲料组成成分发生分解,故可使饲料的营养价值严重降低。Bartov等(1982)报道,贮存期间发霉的玉米(玉米含水量为15.1,贮存96天)中脂肪含量明显减少,由3.8降低为2.4;胡萝卜素含量由3.1mg/kg降低为2.3mg/kg;维生素E含量由22.1mg/kg降低为20.6mg/kg。Fritz等(1973)报道,串珠镰刀菌可使被感染的饲料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显著下降,从而引起动物维生素B1缺乏症。Richardson等(1962)报道,雏火鸡食入发霉豆粕时可引起生长缓慢,而当添加赖氨酸时则可防止生长下降。其它的研究结果表明,未用抑霉菌剂处理的饲料在贮存40天后可引起脂肪含量下降(Bartov和Paster,1985)和胡萝卜素含量下降(Nahm,1988)。冬小麦感染赤霉菌后脂肪和淀粉的含量均降低。受霉菌污染的玉米,其代谢能下降525。饲料霉变除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外,在霉变过程中由霉菌产生的酶、饲料自身所含的酶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使饲料的感官性质恶化,如具有刺激气味、酸臭味道、异常颜色、粘稠污秽感、结块等,导致适口感不良。反刍动物摄入霉菌污染的饲料时,还可破坏瘤胃内异常微生物群的平衡,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4)霉菌毒素与癌瘤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发现有些霉菌毒素与癌肿的发生有关,并已在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在致癌的霉菌毒素中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动物试验证明,用含有黄曲霉毒素15µg/kg的饲料饲养大鼠经68周即可诱发肝癌。除肝癌外,在其它部位也可诱发癌瘤,如胃腺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乳腺瘤、卵巢瘤等。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已经从人类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得到证实。除黄曲霉毒素外,不断发现其它一些霉菌毒素也可致癌。如杂色曲霉毒素,它是继黄曲霉毒素之后发现的具有强致癌性的霉菌毒素,经动物试验证实除诱发肝癌外,还可诱发肠系膜肉瘤、肝脏肉瘤、横纹肌肉瘤、脾血管肉瘤和胃鳞状上皮癌(Purchase等,1973)。在人类胃癌及肝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孙鹤龄(1983)、徐光炜(1990)、楼建龙(1995)等发现杂色曲霉菌毒素与我国部分地区人群的胃癌及肝癌的高发有密切的关系。赭曲霉毒素可诱发小鼠肝、肾肿瘤。镰刀菌毒素中的T-2毒素可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垂体和脑部肿瘤。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可诱发小鼠甲状腺和肝肿瘤。岛青霉菌毒素类中的黄天精(luteoskyrin)及环氯素(cyclochlorotin)能诱发小鼠肝癌、肝肿瘤及网织内皮瘤。此外,展青霉素和邹褶青霉素也可诱发癌瘤。(5)霉菌毒素在畜产品中残留与人类食品卫生的关系实验证明,动物摄入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乳汁以及蛋鸡中可检出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因而可能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据Rodricks(1977)报道,乳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与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残留量之比约为200:1;猪饲料中毒素与肝脏中毒素之比为800:1;肉鸡饲料中毒素与肝脏中毒素之比为1200:1;产蛋鸡饲料中毒素与蛋中毒素之比为2200:1;肉牛饲料中毒素与肉中毒素之比为14000:1。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可通过食物链而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潜在危害。特别是黄曲霉毒素M1(AFM1),它是黄曲霉毒素B1(AFB1)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存在于动物的乳汁、肝、蛋类等可食部分,尤其是常见于乳汁中。据报道(广西卫生防疫站),当乳牛摄入含AFB1 20µg/kg的饲料时,牛乳中AFM1的平均含量为0.25µg/kg;摄入含AFB1 50µg/kg的饲料时,牛乳中AFM1的平均含量为1.58µg/kg。AFM1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由于乳及乳制品是婴幼儿的主食,而婴幼儿的解毒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乳及乳制品中AFM1对婴幼儿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威胁。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婴儿乳粉中不得检出AFM1(GB 10765-89及GB 1076689)。其它国家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鲜乳及乳制品中AFM1的允许量为0.5µg/kg,瑞士规定牛乳中AFM1的允许量为0.01µg/L。赭曲霉毒素A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问题也已引起重视。Krogh等(1976)、Prior和Sisodia(1978)证实该毒素可在肾、肝和肌肉中残留,但都未发现在蛋中残留。Piskorska和Juszikewicz(1979)报道,鹌鹑一次口服赭曲霉毒素A后,在蛋中有毒素残留。此外还有报道,在停止给予含毒素饲料一个月后,猪的组织中仍检出赭曲霉毒素A的残留。3、饲料的防霉(1)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 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原料的含水量。一般要求玉米、高粱、稻谷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4;大豆及其饼粕、麦类、次粉、糠麸类、甘薯干、木薯干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3;棉籽饼粕、菜籽饼粕、向日葵仁饼粕、亚麻仁饼粕、花生仁饼粕、鱼粉、骨粉及肉骨粉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2。水分含量过高易于发霉,同时会增加加工成本,并使饲料产品中水分含量增高。因此应制定和执行原料含水量的内控标准。凡不符合内控标准要求的原料不得采购和入库。此外,要保证良好的原料贮存条件;原料出库采用“先进先出”制;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原料库存期。(2)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贮存,会因温差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霉变。特别是在生产颗粒料时,要注意保证蒸气的质量,调整好冷却时间与所需空气量,使出机颗粒料的含水量和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含水量在12.5以下,温度一般可比室温高35)。同时,要注意在冷却器中进入和流出的物料流量应一致、料流应均匀,使颗粒料含水量均匀,因为不均匀的冷却和干燥会使颗粒料中有潮湿点,易引起霉菌生长。关于饲料产品中水分含量的允许值,我国规定,猪、鸡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4.0,在南方不高于12.5%。并规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允许增加0.5的含水量,即: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季节;从出厂到饲喂期不超过10天者;配合饲料中添加有规定量的防霉剂者。猪、鸡浓缩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应不高于12,在南方不高于10。(3)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近年日本有人研究饲料防霉包装袋。这种饲料发霉包装袋由聚烯烃树脂构成,其中含有0.01%0.05%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它缓慢地释放入饲料中,既可防霉,又具芳香味而增进适口性。饲料产品的贮存应与原料贮存一样保证有良好的贮存条件。产品销售出厂应按“先产先销”的原则,尽量缩短产品库存时间。运输饲料产品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应向中间营销商或用户强调注意饲料的贮存保管。(4)应用饲料防霉剂饲料防霉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丙酸及其盐类(包括丙酸钠、丙酸钙、丙酸铵和二丙酸铵)。丙酸的防霉效果优于其盐类,但丙酸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气味。二丙酸铵的防腐效果与丙酸相近,且克服了丙酸具有腐蚀性及刺激性气味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饲料防霉剂产品如克霉灵、除霉净、霉敌101等,其主要成分均为丙酸及其盐类。进口的饲料防霉剂产品如露保细、万路保、克霉霸、诗华抗霉素等,其主要成分均为丙酸;“露保细盐”的主要成分为丙酸钙;“露保细NC”的主要成分为丙酸铵;“万香保”的主要成分为二丙酸铵。除丙酸及其盐类外,其它的防霉剂还有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山梨酸钠、山梨酸钙,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富马酸和富马酸二甲酯,甲酸和甲酸钠、甲酸钙,脱氢乙酸和脱氢乙酸钠,等等。除了使用单一型的防霉剂外,目前国际使用防霉剂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它们是多种有机酸防霉剂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这种复合型防霉剂可以拓宽抗菌谱范围,增强防霉效果。如上述的“万香保”防霉剂除主要成分为二丙酸铵外,还包括乙酸、富马酸、山梨酸等多种有机酸;“克霉霸”防霉剂是由丙酸、乙酸、苯甲酸、山梨酸、氯化钠、硅酸钙等构成的。(5)选育抗霉的作物品种饲料作物的抗霉菌感染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培育和选用抗霉的作物品种,可使作物减少或免受霉菌侵染,这也是控制霉菌污染的有效途径。4、霉变饲料的处理与利用霉变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决不可迁就加以利用。对于轻度霉变的饲料,如果一概弃去不用,则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轻度霉变饲料的去毒处理与合理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根据饲料原料与产品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各种方法。(1)剔除霉粒法 由于霉菌毒素在谷实籽粒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及虫蛀籽粒中,如果用手工、机械的或电子的挑选技术将这些籽粒挑选除去,可使饲料原料中的毒素量大大降低。某些在田间生长期感染霉菌的谷实如赤霉病麦粒,其比重比正常麦粒小,可利用风选法将小而轻的病麦粒吹掉;也可用一定比重的黄泥水或20食盐水使病麦粒漂浮而除去。(2)混合稀释法将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与未被污染的饲料混合稀释,使整个配合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不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例如,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91)中规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为0.05mg/kg,肉用仔鸡及生长鸡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为0.01mg/kg,产蛋鸡和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为0.02mg/kg。(3)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进行脱毒处理通过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可使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不同程度地失活或除去。A、物理学脱毒法 包括水洗、溶剂提取、加热和辐射等方法。水洗法的脱毒效果因霉菌毒素种类的不同而异。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串珠镰刀菌(MON)、丁烯酸内酯、展青霉素等易溶于水,水洗法有良好的去毒效果。而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黄绿青霉素、桔青霉素等多数霉菌毒素则不溶或难溶于水,水洗法的去毒效果很差。但对于霉变的谷实籽粒,由于毒素多存在于表皮层,反复加水搓洗,也可除去部分毒素。霉菌毒素都能溶于数种有机溶剂,故可采用溶剂提取法除去毒素。但由于此法需要提取设备,消耗大量溶剂,且可使饲料中一部分营养物质被带出而损失,故此法实际应用较为困难。大多数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通常的加热处理(蒸煮烘炒)时破坏很少,只有在加热加压或延长加热时间的情况下才能使一部分霉菌毒素失活。紫外线不仅可以杀死霉菌的菌体,而且可使某些霉菌毒素分解破坏。可采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照射处理发霉饲料,也可用日光晾晒法处理发霉饲料。据报道,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经阳光照射,可收到脱毒效果(Sundarasu等,1992)。在日光下晾晒8小时,可有效地分解粮食中的杂色曲霉菌毒素(谢同欣等,1991)。B、化学脱毒法 霉菌毒素遇碱能分解而失活,故可采用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进行处理。采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氯气等处理,也可使霉菌毒素降解失活。但经上述化学物质处理后,往往会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C、微生物脱毒法 即筛选某些微生物,利用其生物转化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据报道,用无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黄杆菌和亮菌等进行处理,对去除粮食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有较好效果。与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发酵处理法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和影响较少。此法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但它是一个有前途的方法,也是目前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4)利用饲料添加剂脱毒针对霉菌毒素的理化特性和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特性,可采用一些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入饲料产品中,使其在动物体内发挥拮抗霉菌毒素的作用。A、吸附剂 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白陶土、膨润土、沸石、蛭石、硅藻土等,它们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被动物吸收。将它们作为吸附剂添加到饲料产品中,可以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减少动物消化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这些物质的吸附效果与其分子结构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对象(霉菌毒素)的特性有关。如活性炭颗粒多孔、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多种毒素。白陶土的主要成分为Al2O3.2SiO2.2H2O;膨润土的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3MgO).4 SiO2 .nH2O;沸石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主要成分有SiO2、 Al2O3和CaO;蛭石的主要成分有SiO2、MgO、Fe2O3、Al2O3等;硅藻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上述物质能不同程度地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特别是对黄曲霉毒素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国外大量报道表明,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畜禽饲料中添加0.5%2%的水合铝硅酸钠钙(hydrated sodium calcium aluminosilicate,HSCA),可显著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Harvey,1988;Kubena等,1990;Schcideler,1993)。我国批准进口的霉菌毒素解毒剂“驱毒霸”(SORB-IT)是多种天然硅酸盐的混合剂;“保以康”是由保以康与硅藻土按20:80比例混合而成。B、某些营养物质 添加蛋氨酸可以减轻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有害作用。其机理在于,在动物体内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肝脏可利用谷胱甘肽(GSH)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谷胱甘肽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半胱氨酸,而蛋氨酸在动物体内能转变为胱氨酸与半胱氨酸。据报道,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肉仔鸡饲料中额外添加比NRC推荐标准多3040的蛋氨酸,可减轻毒素对肉仔鸡生长的抑制作用(Pasteinser,1997)。此外,在饲料中添加硒也同样具有保护肝细胞不受损害和保护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的的作用,从而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Burguera等,1983;Davila等,1983)。C、单加氧酶诱导剂 在动物体内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体系在生物转化的氧化反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单加氧霉体系的生物合成是可以诱导的。苯巴比妥、类固醇激素等能诱导此酶系的合成。据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B1的肉仔鸡饲料中应用苯巴比妥,由于单加氧酶的活性增强,促进了黄曲霉毒素B1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加速其由组织中的清除,从而减轻了毒素对机体的危害(Dalvi等,1984;Kviukov等,1995)。D、酵母培养物 近年研究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肉鸡日粮中添加啤酒酵母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增重(stanley等,1993)。体外试验结果也表明酵母培养物可使88的黄曲霉毒素被降解(Devegonda等,1994)。据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可与黄曲霉毒素结合,从而减少毒素在肠道的吸收。同时酵母能提供多种酶,这些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5、结语 饲料霉变造成的危害对畜禽养殖业及饲料工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要重视饲料原料与产品的防霉工作,加强对饲料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监测。对于受污染饲料的脱毒处理,尽管已经应用和正在研究多种方法,但从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等方面综合评价,均不够理想。总之,防止饲料霉变危害的主要措施是饲料的防霉与脱霉,而饲料的防霉是最根本的措施。饲料的霉变问题一直是困绕着饲料生产厂家的诸多问题之一,为了防止霉变的发生,保证饲料的质量,各厂家都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霉变的原因是受很多方面因素影响的,饲料生产制造工艺上造成霉变的困素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在实际生产库存中我们发现偶有饲料在很短的保存期内(10d20d),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有发生局部霉变结块现象,在其它条件都符合要求的前题下(如水分、防霉剂、环境、温度、湿度、保管等),这种霉变现象的来源之一就是生产工艺的制定不完善所引起的。 目前多数饲料生产工厂的制作颗粒饲料时的工艺流程是:在冷却器开始下料后,通过斗式提升机将已冷却的饲料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卸入成品分级筛进行筛分,分级筛通过两级筛网将饲料分成种不同的料层,最上层筛上物定为不合格,中间层为合格成品,最下层筛下物定为不合格,合格的成品流进成品仓,待包装。而不合格上、下两层物料将汇总后流回制粒机上待制粒饲料。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总结这一工艺造成的霉变因素问题就出在最上层筛筛出的物料上,我们知道,通过制粒机的粉料是经过严格的粉碎混合,我们知道,通过制粒机的粉料是经过严格的粉碎混合,筛选处理过的,粒径都很小,再经过环模制粒后,通过环模孔流出的物料从理论上讲最大尺寸都不会大于环模孔流出的物料从理论上讲最大尺寸都不会大于环模正常产品的外形尺寸。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分级筛上允许颗粒饲料全通过,就不会有筛上物产生(偶有个别未被切断的超长颗粒除外),在实际生产中,最上层筛网上又确实有一些筛上物产生。通过收集这些筛上物来观察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个别超长的颗粒饲料外,主要是由以下两种物料组成:从制粒机下至分级筛中各流通环节设备脱落下来的零件(如垫圈、螺帽等);是制粒机至分级筛中各流通环节脱落下来的高水分结团料和机壳上形成的水锅巴及闭风器、冷却器、提升机等各饲料流程设备内一些死角内积存的变质结块料脱落物。这些物料团因长期处于高温水分的环境下,淀粉糊化率要比正常生产的颗粒饲料高得多,这给霉菌的繁殖创造了有利利条件,当这些物块流回制粒机重新再次被制粒后,它们全部将进入成品中,而这些高水分的颗粒一旦进入成品包装袋作为商品后,将会产生两种不利因素,一是颗粒颜色与正常成品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多数已变质,饲喂动物后产生不良反映,造成企业形象受损,用户投增加;二是由于这些颗粒含水量一般都比正常合格颗粒高得多,加之有些已经有变质现象,所以很容易在短期内诱发袋内霉变发生,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一旦霉变水分将有所增加,加速饲料的霉变,恶性循环下,造成包内饲料在短期内局部发热结块霉变。 综上所述,分级筛上筛网上的筛分物中的第一类物料主要是金属元件,回流后将堵塞环模,而第二类物则造成饲料品质恶化,所以这两种动物料都不应该再回流到制粒机去,而是应该做为废渣处理。解决方法:在分筛最上层筛网上物的回流溜管上增设一个三通,将回流物料分两种情况分别处理:如果生产颗粒饲料,则通过三通的一个出口将筛上物直接接入一个存料箱内,(因物料很少,每天清理一次即可);如果生产破碎饲料,则将三通切换,使筛上物料通过三通的另一个出口流出,进入破碎机上部缓冲仓内再破碎。实践发现,此方法对因工艺引起的霉变能起抑制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分析可能性:1.混合时候喷水不均匀(喷嘴堵塞) 2.混合不均匀 3.混合机漏料混合不均 4.调整用蒸汽不饱和或没有开排水阀门 5.制粒控制温度不合适 6.制粒室内的潮粘料脱落水分较高 7.分级筛破裂有洞导致湿料入成品 8.冷却室漏料,冷却风量小、料位器过低,冷却室上方的角型分料塔分料不均,料在室内分布不均。导致冷却效果不充分。 9.原料水分偏高 10.配方原料结构存在异常(这个几率极少)水产饲料霉变的危害及对策水产, 对策, 饲料, 霉变, 危害饲料生产中,饲料原料、生产工艺、管理、储存环境等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不合理都可能导致水产饲料霉变的发生,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如曲霉毒素、CPA、赭曲霉毒素、脱氧瓜蒌镰菌醇、镰刀菌毒素等,绝大部分已被证实会对水产动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且霉菌毒素具有协同作用,霉变的饲料一般含有多种霉菌毒素,多种毒素综合起来的危害比单独作用的危害要大的多。霉变的水产饲料不仅会造成其营养价值下降,还会使水产动物致病。如何防霉已成为水产饲料业研究的焦点。霉菌毒素是由几种霉菌如曲霉菌、青霉菌产生的生物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CPA、赭曲霉毒素、脱氧瓜蒌镰菌醇、镰刀菌毒素等,大约超过200种霉菌毒素已经被鉴定出来,大部分已知是对动物有严重危害的。其中黄曲霉毒素非常容易污染玉米、花生和棉籽仁等成分,随着饲料来源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用植物蛋白代替鱼粉等价格较高的动物源蛋白饲喂植物源饲料包括其副产品引起的霉菌毒素的污染严重性就大大增加了必将会出现更多的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霉变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如何防止水产饲料霉变;如何对霉变的饲料进行去霉等问题日益成为水产饲料业的焦点。1 水产饲料产生霉变的原因1.1 原料因素水产饲料原料的水分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指标,水分太低,虽有利于储藏,但会相应的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水分太高,则会引起饲料霉变,且这种原料如果不经干燥处理即用了配合饲料的生产,往往会导致其产品的水分含量超标,并使产品易于霉变。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粉碎后的谷实类在水分含量高时,更易发霉。因此,水产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鱼虾饲料要求水分在12以下,鳗鱼饲料水分要求在9%以下。1.2 生产环节因素生产水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核不当,致使颗粒饲料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导致出机的颗粒饲料水分含量及温度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在水产饲料制粒系统的颗粒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压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可形成霉积料,脱落后进入成品仓和包装袋,易引起整批颗粒料霉变。对退回的霉变料处理不当,有的采用剔除零块回炉办法。这样由于霉菌未被杀死,事实上变成了下批料生产的霉菌接种剂,扩大了污染面,加速了霉菌繁殖,缩短了饲料保质期,造成大量饲料的霉变和损失。特别是由于引发霉变的菌类大都属于产毒菌种,如黄曲霉、构巢曲霉等,当其毒素超过一定量时,即会影响水产动物生长发育,出现各种病症,甚至死亡。1.3 环境因素霉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下,能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作为氮源,利用脂肪糖类作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饲料中的主要原料植物性原料在收割至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沾染了各种霉菌及其分生孢子,并将其带到饲料中。霉菌的生长繁殖依赖于适宜的水分和温度。霉菌毒素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 ;其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 。因此,霉菌的生长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密切关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59月份的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 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个季节正是水产饲料生产和应用时期。在这种高温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下,特别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水产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时期。1.4 管理因素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积存在原料仓的物料(尤其是粉碎后的物料)易于发霉;饲料仓库潮湿,鼠害严重,易糟蹋饲料、传染病菌和污染饲料;库区未经常清扫和定期消毒,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过长,运输时饲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饲料霉变。2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对于水产动物的危害2.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水产动物危害最大,不但影响其生长,而且还有致癌作用。虹鳟鱼是水产养殖种类中最容易被霉菌毒素感染的种类之一,有实验表明,其黄曲霉毒素的LD50(最大半致死剂量)在5001000 ug/kg之间。黄曲霉毒素会使虹鳟鱼鱼鳃变白、血红细胞的数量减少、肝脏被破坏等等。鲑鱼口服l2 mg/kg (体重)的黄曲霉毒素可以导致胃含物的回流。进入腹腔膜的黄曲霉毒素如果超过12 mg/kg就可以引起血红蛋白的含量降到正常水平的90%,它可以导致肠内黏膜和血细胞的坏死。这些细胞可以产生胰腺和胃腺,使一些器官颜色变浅这些副作用反过来又导致鱼类生长缓慢,饲料效果变差。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霉菌毒素B1可引起(甲壳动物)肝胰腺的损伤,这种损伤还会引发其它病情,虾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影响到产量。菲律宾学者还发现虾饲料的霉菌毒素浓度在73.8 ug/kg时虾生长缓慢,且较容易得皮肤病。2.2 CPA 的危害Cyclopiasonic acid(CPA)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毒素,气候温暖时它常常和黄曲霉毒素被发现在同一样品里,甚至比黄曲霉毒素还常见。黄曲霉毒素只有在最高浓度时才会减缓鱼类增长,降低其血红细胞的数量;而CPA含量0.1 mg/kg时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危害,并在较高浓度时还会带来消化道的坏死。如每千克体重鲶鱼注射7.0 mg的CPA,鱼类就会发生剧烈的痉挛并在30 min内死去。2.3 赭曲霉毒素的危害赭曲霉毒素也主要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毒素,包含了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以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最强,赭曲霉毒素A具有肾脏毒和肝脏毒。它经常危害鱼类的肾脏。而且当其和其它毒素一起出现在饲料中时会加强其它毒素的危害。当人、畜摄入被这种毒素污染的食品及饲料后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或致畸、致癌、致突变。口服赭曲霉毒素对生长期的虹鳟鱼其半数致死量是4.7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门场景速写课件教学
- 2025年游戏化营销在品牌粉丝经济中的策略研究报告
- 偏瘫患者轮椅使用课件
- 供应室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企业每周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环境信访闭环管理办法
- 疫情期间出差管理办法
- 高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综合知识)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吉林2025年)
- 金属丰度与尘埃关联-洞察及研究
- 出租车真有用课件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技术规范书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表格型)
- 护理个案分享一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
- 少儿成语双语故事:画蛇添足
- JJF(建材)171-2020 勃氏法透气仪校准规范-报批稿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上册《1-5的认识》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 应急第一响应人理论考试试卷(含答案)
- 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维护
- 培训整改方案提升计划
-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REE-OAT变桨系统现场调试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