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1页。2.请把第卷、第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3.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分类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动物狩猎畜牧植物农事耕作天象气侯时间山川河流方位战争兵器服装居住交通文化娱乐宗教数量物性比值(%)2017159787.73.63.13.63.6材料说明,殷商时代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 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C.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 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殷商时代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所占比值最高,说明的是类的自我认识其实已经较深刻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答案】B【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5.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以前.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来,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选B;材料表明宗法族群观念的淡化,排除A;材料与疆域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皇宫朝向得以固定,无关宫殿模式,排除D。6.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A. 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B. 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C. 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D. 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厚貌饰词、不能得才”等字眼意在强调科举制也是有缺陷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是科举制而非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初选官有统一的制度即科举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元朝实行行省制时,突破了自然区域界线的限制,形成了“犬牙交错”分布的特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A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排除;材料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光在是针对南宋统治区的,也针对金、西夏统治区 ,故D项错误。8.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 皇权日趋随意独断B. 乡学教育成效显著C. 官僚体制充满活力D. 科举考试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有宋一代,神童辈出”“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说明了宋朝比较重视科举制度,乡学教育发展较好,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有宋一代,神童辈出”“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9.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 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只适合我国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我国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古希腊和近代英国分权的目的是保证民主发对专制的出现。中国唐代分权指的是分散相权,C只适合古代希腊和近代英国,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因此选择D。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影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洛克的分权思想君主立宪制。10.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第一帝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地区。而“第二帝国”(隋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而造成中国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故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结构的变化11.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变,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变发展的认知有差别,故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A项正确。中国君主集权在明清一步步走向顶峰,过程并不艰难,排除B。严谨的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排除C。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随意性设置,排除D。12.“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从秦朝一直到明清,都存在着“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分封制一直在起重要作用B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唐朝的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C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朝君主专制得以加强D清朝时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是君主专制得以强化的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 “从秦朝一直到明清,都存在着“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为了突出君主独尊的地位,不能得出“分封制一直在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故A项不符合题意;“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不能体现唐朝的政治民主性,因为其本质仍是封建专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朝虽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但仍设有广州“十三行”统经营对外贸易,故D项不符合题意。13.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皇权被严重削弱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 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14.“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故排除B、D;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故排除A,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经济15.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信息属于儒家伦理,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故C正确。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没有突出儒家思想的作用,故A排除。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错把宗法制度等同于儒家伦理,故B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6.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中,桑田三亩,其余经营麦豆竹果鱼,即农林牧副渔都有所经营,由此除了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缴纳赋税、养老和教育外,还可以购买田地,这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说明的是小农经济,不是规模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C项;自给自足不符合“还可买田数亩”的信息,故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17.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答案】C【解析】“播种施肥”等字眼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是注重精耕细作的农业,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均是表面现象,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农业是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不能说是低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只要考查“本质”选择项往往会涉及现象,例如本题的A、B两个选项就属于现象,直接排除,然后要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非常高,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18.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可知主要表述的是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至于明清政府防灾能力无法据表格得出,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元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之宋朝明显增多,由此可得出,经济南移并不是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由图表可得出,从秦汉到明清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都在不断上升,明清农业生产方面逐渐面临严峻考验,故C项正确;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点晴:表格中信息反映的是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与清政府防灾能力、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同时据一份史料一份话,无法得出“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19.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A. 国家与地主矛盾不可调和B.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D.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C【解析】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是改革失败,说明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和地主矛盾,A错误;国家是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如愿,B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D错误。20.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B. 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答案】D【解析】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募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选D。21.如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 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 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C. 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D. 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气候是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深层原因,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选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图片中气候的变迁的曲线图不一致,故A选项错误;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明清两朝的兴衰是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属于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方法一般是:区分时空范围和阶段、提取各个阶段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结论和规律,例如,两宋时期的气候寒冷的数据密集,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即可判断。2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B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C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D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无从得出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排除C。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的民族工业尚未出现,排除D。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说明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名师点睛】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23.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A. 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B. 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C. 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D. 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盾五百套。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皇帝的器用,因为怨恨就紧急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没有反映出西汉抑商政策和工官工场产品技术、种类, 故BCD说法错误。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特点24.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AB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是解题的关键。25.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B. 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C. 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 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重农抑商政策状况下,商人组成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说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在重农抑商政策状况下,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不是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能说明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D项错误。26.据1637年澳门纪略记载,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住在这里的所有欧亚混血儿以及他们在日本的妻子、母亲大批迁居到澳门,成为澳门居民中的另一新的群体,以致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A. 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B. 东亚朝贡体制阻碍了中日民间贸易C. 英国航海条例削弱了葡萄牙的霸权D. 中国政府鼓励澳门的海上贸易活动【答案】A【解析】从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聚集程度可以看出,1570-1636年期间日本长崎是欧洲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而在1636年之后,澳门取代了长期的位置,故体现出澳门在远东贸易地位的日益提高,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的问题;C选项错误,本题与英国无关;D选项错误,中国政府当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27.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反映了A. 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B. 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C.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D. 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材料揭示的是唐朝扬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概况。据此判断选项:A项错误,是在北宋;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农业,B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D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的概况【名师点睛】唐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农业上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大面积种植水稻使其成为唐朝重要产粮基地;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曲辕犁的使用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手工业上出现许多中心地区,如洪州和扬州的造船、越州的瓷器、苏州和宣州及扬州的纸等。(3)商业上扬州和益州成为著名工商业城市,注意扬州成为最繁华的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等是在唐朝后期。2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代统治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AB项错误;从材料中“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的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D项正确;C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出,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政策2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减少,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土地作为主要的财富象征,故A正确;明清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并不得力,故B错误;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并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发展较快,故C错误;土地所有权分散化并不是均贫富观念的体现,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0.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 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B. 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 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D. 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与民争利”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同上所述,专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管理的必要,故B项错误;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成本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3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3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A. 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 宣扬理性主义C. 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D. 强调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故二者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A项正确。B项中的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核心思想,不是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排除。C项符合苏格拉底,孔子则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排除。强调个人自由也不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之处,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根据设问要求“许多相通的地方”,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紧扣设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A. 孔子B. 韩非子C. 老子D. 墨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如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老子的思想3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孔子的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B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等书籍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理论体系C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得到了弘扬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运动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项表述错误,孔子的主张,但此时的儒学还未确立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代。B项错误,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在宋代,即宋代理学;C项表述,夸大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符合事实,客观,结论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35.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A. 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B. 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C. 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D. 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答案】A【解析】从地图显示的信息看,孔子周游列国是按照从东向西的路线,使得齐鲁学术思想影响到其他诸侯国。故答案为A项。从存在思想地域分区来看,不能说明文化趋同,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孔子学说在当时并非得到各国欢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6.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 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 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 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项正确。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符合两汉的历史事实,但和材料无关,故排除。37.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时,儒、道、佛三位一体,形成理学。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在汉武帝时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A项不符合题意。影响了汉唐文化并且成为主流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故B项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其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选项中“改造了儒家文化”的表述夸大了佛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38.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符合题意;A材料无从体现;C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39.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援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A. “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B. 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 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D. 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的“心学”具有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调和了两家学说,故CD项错误;材料信息“上升为官学”、“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使用理学概念”等,表明“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故A项正确。40.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在强调A. 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B. 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C. 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D. 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可知作者认为宋代儒学与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故A项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正确,所以选A。题干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说法错误,宋代农耕经济繁荣发展,排除。题干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是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41.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A. 启蒙运动陆王心学B. 文艺复兴宋明理学C. 宗教改革宋明理学D. 文艺复兴汉代儒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可以排除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希腊罗马作家”、“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可知符合文艺复兴的特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上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中国8世纪之后是唐宋时期,正是理学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符合材料提到的“世俗的、不神圣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宗教改革依然是神圣的、以上帝为中心的,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兴起于公元前2世纪,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与文艺复兴的比较42.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A. 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 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 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 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应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理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所以也表现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中,就是强调精神、气度等。AC史实错误,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名师点睛】43.“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 追谥准则渐趋完善【答案】C【解析】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C项正确。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错误。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排除。选项D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D排除。 44.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A. 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B. 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C. 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D. 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日常讲座和熏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知,明朝东林党人批判当时政治腐败,同时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故可知东林党人的志向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项正确。题干强调东林党人对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倡导经世致用,与注重个人人性修养无关,排除。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排除。东林党人的志向的转变与顾宪成等人的思想有关,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4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A.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B. “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C.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D.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答案】A【解析】“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是宋代周敦颐的观点,是指以身作则,以己自崇高德行去感化教育民众,与“革新与发展”不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王夫之的观点,肯定了人的欲望,属于“革新与发展”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黄宗羲的观点,指出君臣平等,也属于“革新与发展”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6.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