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抢夺罪量刑标准的调研.doc_第1页
关于抢夺罪量刑标准的调研.doc_第2页
关于抢夺罪量刑标准的调研.doc_第3页
关于抢夺罪量刑标准的调研.doc_第4页
关于抢夺罪量刑标准的调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抢夺罪量刑标准的调研抢夺犯罪作为多发性的侵犯财产犯罪,严重危害着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2000年以来,正阳县抢夺案件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社会治安形势仍相当严峻,因此,正阳县司法机关已将打击“两抢”犯罪活动摆上重要的工作议程,加大打击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年来,正阳法院共审理一审抢夺案件47件、64人。下面笔者结合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正阳县法院抢夺案件审理情况进行调研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阐明抢夺案件的基本特点,总结法院采取的措施与成效,分析审判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一、正阳法院2000年以来审理抢夺案件的基本情况1、收案情况。2000年以来,正阳县法院共受理一审抢夺案件47件、64人。其中2000年1件、3人,2001年2件、2人,2002年3件、4人,2003年5件、6人,2004年3件、3人,2005年4件、9人,2006年6件、7人,2007年7件、9人,2008年7件、7人,2009年9件、14人。2、被告人情况。(1)身份情况。2000年以来,抢夺案件生效判决中农民、无业人员、学生罪犯分别为48人、12人、4人。(2)年龄情况。犯抢夺罪的未成年人罪犯为3人;年龄在年满18周岁不到25周岁较为集中,共61人。(3)其他情况。2000年以来,女性参与抢夺犯罪的为4人;曾经犯罪释放后再犯抢夺罪的为8人(其中6 人属累犯)。3、量刑情况。2000年以来,在抢夺案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6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48人,并处罚金54人,有期徒刑缓刑的罪犯10人。二、当前抢夺犯罪呈现的新特点1、有组织的集团性犯罪情况比较突出。如新闻媒体经常报导的在车站、码头、繁华商业区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地区,多人结伙抢夺财物的现象已司空见惯。抢夺犯罪,过去通常表现为单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乘他人不备,抢夺财物后迅速逃离,短时间内不会再在原地逗留和作案。而现在已发展成为有多人甚至数十人结伙,组成犯罪团伙,并在团伙成员内部进行严密分工,形成了掩护、抢夺、转移和销赃的一条龙犯罪网络。这类犯罪由于人员众多,犯罪分子作案后便于相互掩护和销赃,通常他们会长期蹲居在某一固定场所,进行疯狂作案,造成这一地区治安秩序混乱,社会危害极大。2、抢夺方法翻新,手段狡猾,难以侦破。飞车抢夺、跟踪强夺,甚至将受害人诱骗到行人较少区域抢夺等手法不断翻新。由于受害人和犯罪分子流动性均较大,受害人往往认为该类案件侦破难度大而不去报案,造成抢夺案件发案率高,侦破率低,受到刑罚打击的就更少。3、流窜作案。抢夺犯罪团伙在一定时间因在某一地区连续多次作案,很容易引起警方察觉,他们往往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法,采取在多个地区轮番作案。4、团伙犯罪长期盘距在某一地区,很容易形成地方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的主要成员为在某一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大捞不义之财,往往大量接纳新成员,进行疯狂作案,他们为免遭打击,又往往不惜代价,寻求保护伞,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在该地区形成一股黑恶势力。三、处理该类案件存在的问题1、犯罪数额难以确定,造成抢夺犯罪分子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对抢夺罪的处罚分别确定了三个量刑幅度,即“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这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都是以抢夺物品价值的大小来衡量的。而抢夺犯罪分子长期流窜作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害人又较少报案,造成很多抢夺犯罪分子被抓获后存在侥幸心理,对其犯罪事实拒不供认,即使其供述了多次抢夺犯罪行为,由于无法查找到受害人,被抢物品的实际价值无法核实,很难对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2、抢夺致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法律规定的打击力度不够。刑法对抢夺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该怎么定罪处罚没有明确规定。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对该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之前,各地法院对该严重犯罪行为的定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依靠法官在实际审判工作中凭借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来定性。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规定对这类行为定性应在抢夺和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两罪中择一重罪处罚。但在个案中,如果抢夺罪处罚较重,说明行为人抢夺的数额已达到了应当判以较重刑罚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只以行为人犯抢夺罪处罚,其造成受害人重伤、死亡这么严重的后果就不能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如若按过失致人重伤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罚,不仅行为人的抢夺行为逃避了刑事处罚,且刑法规定的过失致人重伤的最高刑仅为三年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的最高刑也不超过七年有期徒刑。相对受害人受到的不法侵害来说,这么定罪处罚明显偏轻。3、抢夺中使用暴力如何定性问题。普通抢夺一般采取的是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只要被害人没能及时警觉而反抗,对实施抢夺的行为按抢夺定性没有争议。但针对背包或手拧提包的被害人实施抢夺时,被害人为护财而紧紧抓住不放,抢夺者还强行夺取的行为是定抢夺还是定抢劫,认识很难统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对“强夺”的“暴力程度”难以把握。4、抢夺罪重刑率偏低。自2000年以来,在抢夺案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6人,重刑率为1.28%,相对偏低。造成抢夺罪重刑率偏低有以下原因:其一,目前抢夺案件绝大部分是数额达不到巨大或特别巨大的标准,根据刑法规定,抢夺数额较大,只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这是造成抢夺罪重刑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二,抢夺罪数额较大起点从1000元降至500元,致使属于数额较大的抢夺案件占的比例更大,从而导致重刑率有所下降;其三,在抢夺犯罪分子中有部分是未成年人,依照有关司法解释,从挽救、教育、矫正的原则出发,对此类案件一般要依法从轻处罚,甚至判处缓刑;其四,据统计,部分犯罪分子具有从轻、减轻或立功情节,依法应从轻、减轻判处;其五,有的被告人虽然供述作案多次,但由于取证上的困难,缺少有效证据,法院最终只认定作案一次或两次,无法从重判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罪犯就算被法院处以重刑,服刑时由于得到减刑或假释,很快刑满释放,客观上造成法院轻判的假象,容易引起人民群众对法院的误会和不满。四、几点建议及解决对策针对抢夺犯罪出现的上述问题,建议有关机关及时完善法规或制定相应的司法解释进行解决,确保对抢夺犯罪的打击力度,遏制这类犯罪的蔓延之势。1、降低对抢夺罪的立案和刑事追究的标准。在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一年内抢夺三次以上”和“利用机动车抢夺”等情形虽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也以抢夺罪定罪处罚的同时,建议对曾因抢夺受过处罚再次抢夺作案、流窜抢夺、积极参加抢夺团伙、抢夺致被害人受轻微伤以上后果以及以抢夺数额较大财物为目的,抢夺受害人手机、首饰、提包的行为,均可以明确规定按抢夺罪定罪处罚。理由是:抢夺是一种强夺他人财物的行为,行为人不仅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对他人的人身安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且,行为人曾因抢夺犯罪受过处罚而再次抢夺作案、流窜作案、积极参加抢夺团伙、以抢夺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为目的抢夺受害人手机、首饰、提包等行为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已达到了“应当受到处罚”的程度。2、对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修改,将抢夺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作出不同的定性。对抢夺不计后果而致人重伤、死亡的,只要其抢夺行为达到抢夺罪的追究标准就认定为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两罪,实行并罚;对抢夺行为达不到抢夺罪的追究标准的,也应以故意伤害对行为人定罪处罚。理由是:抢夺表现为乘人不备或公然夺取,其特点是行动迅速,瞬间完成。因此行为人在抢夺行为已完成的情况下造成受害人重伤、死亡也明显存在着两个犯意,前一犯意是抢夺,后一犯意是放任受害人的身体受到伤害。因此,对行为人的抢夺和伤害行为应分别定性,分别进行处罚是有法理依据的。对致人重伤、死亡定性为故意伤害罪的理由是:抢夺行为人在对被害人实施抢夺时,已明知其乘人不备的抢夺行为可能给被害人身体造成重大伤害,如在较陡峭的山坡、台阶、楼梯向下猛拽被害人携带的财物,或利用高速行驶的机动车对路上行人、骑车人携带的财物强拉硬拽,这些行为均不可避免地对受害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伤害,而行为人对造成受害人受伤的后果明显持有放任的态度,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而非过失犯罪。3、对抢夺过程中使用暴力或威胁方法夺取财物的行为应明确规定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理由前面已部分述及。对乘人不备瞬间完成的抢夺不存在转化定性问题。但本已瞬间完成的抢夺因被害人及时警觉或反应迅速而紧紧护财与抢夺行为人抗衡,行为人仍紧抓住受害人财物强夺硬拽,甚至采取暴力殴打或语言威胁,这时行为人的犯意已明显有了质的改变,由前期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转变为强力夺取,后一犯意的主观恶性明显高于前一犯意的主观恶性。因此,对这种情形应不分暴力程度的强弱节均可按抢劫罪定罪处罚,才能充分体现我国刑法规定的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适应”的刑法原则,也能最大限度地震慑这类犯罪的嚣张气焰。4、充分发挥法院审判职能,从重从快打击抢夺犯罪。对抢夺案件特别是飞车抢夺案件,法院应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