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葛亮留侯祠铭初探摘 要:2003年,在河南省郏县张店村,出土一块石刻。刻的是建安六年春,诸葛亮在踏勘该地汉留侯张良宗祠,拜谒先贤像后所写的一篇短文。书法属汉隶,故称“汉代石刻”。石刻对考证张良故里、研究青年时期诸葛亮的活动以及东汉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关键词:张店;张良故里;汉代石刻;诸葛亮;留侯祠铭Abstract In 2003, there unearthed a Carved Stone in the village of Jia County, Henan province. It was carved a short essay that worte by Zhu Geliang after inspecting Zhangliang Ancestral Hall of Han Dynastys Marquis and paying respects to the ancient worthy peoples statues in the spring of Jianan six years. Its calligraphy belongs to Han Dynastys Official script, which is called “Han Dynastys Carved Ston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 value to research the hometown of Zhangliang, the activities of young Zhu geliang and the calligraphy art of East Han Dynasty. Key Words Zhangdian village hometown of Zhangliang Han Dynastys Carved Stone Zhu geliang the Engraved inscription in the Ancestral Hall of Han Dynastys Marquis. 2006年2月13日,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村民张振洋,在原张店寨小南门内废墟中,发现一块红石石刻,这是村民扬仑三年前从自家房基中挖出来的。后经清理发现是一块106厘米40厘米19厘米的珠子红色条石(图一)。在未经打磨的天然石面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这是诸葛亮在建安六年春拜谒留侯祖庙,瞻仰张良像后所写的一篇短文。文中有规诫世人、激勉自身之意,且刻在碑石上,属“箴铭类”文体,故称其谓留侯祠铭。书体为汉隶(图二),所以就称它“汉代石刻”或张店“汉石刻”。石刻共六行,五十七个字。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一“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亮当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顾始见之.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助刘备建立帝业于蜀,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卒于五丈元军中,享年54岁。元直姓徐名庶,字元直,原名福,三国时颍川人。东汉末客荆州,与诸葛亮友善,荐亮于刘备。庶因母居曹操处,辞备归曹,仕魏至中郎将,御史中丞。三国志蜀书五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建安六年(201),时年诸葛亮二十一岁。踏:踏勘、实地察看、踏青、踏春。古人都有踏青或踏春的习惯,民间踏青节一般都在农历二月二或三月三期间。贤:贤人,德才兼美之人,贤良有才能之人。显然意指张良。张良,字子房(?前187),韩国城父人。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据史记留侯世家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于秦始皇。年轻的张良正受其害,他的家作为韩国旧贵族而受到查抄和清洗。从此,家仇国恨,驱使张良走上了一条反秦雪耻的道路。史记留侯世家载:“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刺秦失败后,张良隐姓埋名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在下邳圯桥上张良经历了“取履”、“跪履”之辱,两次迟到之斥,三起早床和十五天苦等。一系列考验之后,黄石老人以为他能大忍而“孺子可教”,才授予他太公兵法一书。使得他日后成为“王者师”,辅佐刘邦完成了亡秦灭楚兴汉大业。史记留侯世家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三万户不要,甘居于留。留乃张良与刘邦初遇之处。1979年版的辞源参阅嘉庆一统志徐州府留县故城释曰:“留县,春秋宋邑,秦置县。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汉高祖六年封张良为留侯,即此地。”张良辅佐刘邦入关灭秦,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著功勋。他劝阻刘邦入住秦宫,协助刘邦摆脱鸿门之险,劝刘邦以权益之计驾驭韩信、彭越等人,赞同刘敬之议劝刘邦定都长安,谏阻刘邦易太子等等,被誉为汉初三杰之首。功成不居的美德被世代传颂,堪称一代贤良。宗:祖先、祖庙、宗族。汉石刻显示,早在1800多年前,诸葛亮就告示人们,这里是张良宗亲、宗祠、宗姓所在之地。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志文献亦有记载。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为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注曰:“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则引括地志注:“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南三十里,韩地也。”索隐和正义均认为张良籍贯在颍川郡之城父。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载:“汝州郏城县,城父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殷时应国也。左传: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辞海“城父”条释曰:“城父,春秋楚邑,今河南襄城西南。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遣李信破楚,与蒙恬会于城父。即此。汉置父城县。”辞源印证读史方舆纪要南阳府释曰:“父城,县名。汉置,属颍川郡。光武攻父城不下,屯巾车乡,获冯异,即此。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上述各个史志资料所标的方位不同,说法各异,这只是由于各个史料所依据的参照地不同。其所指方向和所给的里程,纵然稍有差异,但城父(父城)故城均可定位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在古城,城父故城遗址尚在。东行十余里为今郏县李口乡张店,汉代当属城父(父城)县辖管。据清同治郏县志卷六祀典志载:“汉留侯庙在小丰保,张子房,韩人,而郏东南近邑也。其击秦灭楚,为韩报仇,有忠孝大节,为之立庙正矣”。郏县志说明,张子房是韩国人。韩国什么地方?“郏东南近邑”建有留侯庙的小丰保。当时郏县的建制,咸丰郏县志卷三载有“乡堡:小丰保、荣梨保”等,共十个保;又载:“四乡村庄,距城里数。小丰保:张大店五十里,张小店五十里。”共39个村。据收录在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中河南汝州志卷四“郏县”载:“郏县,张良庙,在县南小安寺保,永乐三年建。”张良庙是张良后裔为纪念张良而筑的祭祀之所。2005年冬郏县李口乡张店村出土一块30厘米30厘米5厘米的墓志铭(现存张店),铭文刻:“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汝州郏县小安寺保居张安之墓”。显示墓主人是居住在小安寺保的张安。证明距父城县治十里的张店就是明代建有张良庙的小安寺保。亦可说明张店就是清代建有留侯祠的小丰保。1972年曾在张店西寨墙外,出土一座较具规模的汉墓,墓中出土一批青铜器和陶器。自墓址向西南三百米左右的地段内,近几年曾多次出土有石器时代石斧、石椎;战国时期彩陶、青铜器;汉代筒砖、汉砖和汉代画像石等文物。联系到当年留侯家世显贵而绵远的历史,一个有待发掘的古代墓葬群,很可能就在张店村西地下。时至今日张店仍有很多与留侯张良有关的地名和传说。如侯马沟、跑马路沟、滤马潭等,传为当年留侯家族喂马、训马的地方。据此可以说,张店是一座古老而悠久的村落。有理由认为,张店即张良故里。笔者认为:诸葛亮留侯祠铭中所谓“拜留侯”之故里的“贤宗”,当指此地。“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张店座落在郏县东南端,襄、郏、宝、叶(今平顶山市)四县交界处。这里东西走向的一列山脉,古代总称巴山,又称父城山,属伏牛山脉余脉。张店位于马鞍山(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北麓沙涧口畔,地处古代交通要冲。清同治郏县志载:“马鞍山、铧尖山,俱在县东南五十里。二山之间名沙涧口。涧长数里,横亘石桥,石路三百余丈,通郏、叶往来,亦扼要之地也。”石桥、石路,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能清晰可见。张店寨南门外便是马鞍山,又称张寨山,因明代张良后裔在山顶筑寨而得名。张寨山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1.9公里,顶峰海拔419.7米。从地势看,这里并无紧密险要之处。然而张店南依巴山山脉马鞍山北麓,北朝汝河河曲、左凤岗,右紫云,山拱水护,形势开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可谓清静秀逸。铭文中“龙凤之地”,是指此地乃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据中华姓氏通史张载:“张良的八世祖为张老,是晋献公(前676前651年)时代晋国的大夫。按照春秋时期封建承袭制度,张老之后君臣(有些张氏家谱无君臣)、骼、唐相(孙)、抑朔等,代代相承,世为晋大夫,位居贵族之列。三家分晋时,张抑朔相应由晋大夫上升为韩国的世卿。抑朔生开地。开地是张良的祖父,历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丞相。开地生平,历任釐王、悼惠王之相。”平生良。通史又载:“汉留侯张良,其家世显贵而绵远,上可追溯到辅佐西周王朝中兴的张仲,甚而直接得姓祖张挥;下则被绝大多数张氏后裔尊为开基祖、始祖,其家族是张姓大家族中最大也是最昌盛的一支”。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抵皆留侯远裔”,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徒原因。张姓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不绝于史。“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诸葛亮拜谒留侯祖庙,瞻仰张良像,他看到的留侯,并无魁伟高大,使人敬畏的气魄。这与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史记留侯世家载:“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张子房虽无“魁梧奇伟”之貌,却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协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室基业,成帝王之师。在中国历史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几乎成为形容张良的专用词组。“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这是诸葛亮发自肺腑的感慨和崇敬。这种感慨、崇敬之情以及其追循、效尤先贤的远大志向也就很自然的成为其日后忠心辅佐刘备光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基础。石刻全文可以说是诸葛亮于建安六年春踏勘留侯宗祀后写下的一则游记。作者通过对当地环境和张良肖像的描述,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事物要看本质。并以此箴免自己,告诫世人,师法先贤,报效国家,成就帝业。石刻虽属箴铭类文体,亦兼有诗赋的特征;文字简洁精练,志存高远,是一篇难得的诸葛亮青年时期的传世文稿.二张店“汉石刻”,2003年从房基中出土,2006年从废墟中发现,2007年才着手研究。1800多年以来,石刻所载其事其文,既没有史志记载,又无文献传承,但当地确有“诸葛亮曾到张店来过”的传闻。“石刻”是不是历史文物?有没有保护和研究价值?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诸葛亮有没有到张店来的可能性?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封之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承。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杨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上述史料可以解读谓:诸葛亮是山东琅琊阳都人,父诸葛珪汉末为太(泰)山郡承,珪死时亮年龄尚小。亮之叔父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情,在亮父珪去世后,玄带着亮及亮弟投靠了刘表。建安二年(197)西城民反,杀玄。玄死后,亮躬耕陇亩,来到南阳。清同治叶县志卷九载:“诸葛坟墟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582)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在平顶山下,有一古老的村落,村中有“诸葛武侯祠”,村因庙而得名,故名诸葛庙村。其位置就在今平顶山市卫东区市场街一带。诸葛庙内有皇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岁次壬寅秋七月既望,西唐牛风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一幢。碑刻:“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於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祠而祀之,信有由然。再考石幢岁月,盖隋文帝开皇壬寅物,去先主见武侯於隆中之岁三百一十六。其居此地而葬,必先十余年,是以坟墟犹存。今距开皇壬寅年余九百六十一,世远坟没,不知其处,固不足怪。所幸祠宇不废,断石幢仅存,岂偶然哉?”目前,该碑在平顶山市市场街一民房内封存。有记载的诸葛庙最后一次修膳,是明嘉靖六年(1527),由叶县籍的明正德辛未进士,南京大常寺卿牛凤(字西唐)出资兴建的。从碑文可以看出,牛凤在游观山寺时,亲眼看到刻有“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隋开皇二年的断石幢。隋代开皇二年,距刘备见武侯于隆中有316年,诸葛亮父、祖的坟冢还存在。断石幢的记载是可信的。“高阳华里”,记载的是诸葛亮父、祖坟墟所在的位置。“高阳”者,高阳县也。北魏太和元年(477)析襄城县首山、高阳山以南置高阳县,属汉广郡。“华里”是诸葛父、祖坟墟所在的村落。清同治郏县志称:“明代以前县以下设里”,相当于今天的乡。我们虽无缘目睹隋开皇二年的断石幢,但有幸的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人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仍在。既然牛风认为隋开皇二年断石幢记载是可信的,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断石幢记载的真实性。断石幢是牛风在游观山寺时看到的。由于历史原因,断石幢和寺院早已荡然无存,但其位置应在平顶山下诸葛庙附近,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诸葛亮携徐庶“踏贤宗”的时间,距子房卒年约389年,今距亮谒留侯祠年又有1805年。历史沧桑,年代久远。张良宗庙势难存今,但记载诸葛亮及徐庶“踏贤宗”的“汉代石刻”犹存。诸葛亮一生处事严谨,言必有据,我们据上述分析后,应当相信其事其文的真实性。诸葛亮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此后正是汉王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初平元年(190),青、徐二州黄巾起义军活动频繁。时任泰山郡承的诸葛珪,必然会受到冲击。恰在这一年,汉献帝诏兖州山阳高平人刘表为荆州刺史。诸葛玄与刘表有旧交情。根据前述资料,我们可大体推测出诸葛亮一家为避战乱,欲赴荆州投靠刘表。包括祖父、父、叔、亮及亮弟,他们从琅琊出发,由兖州入豫州。沿陈、宛古道,过郏、叶交界沙涧口。或因当地战乱,道路不通,或因长途跋涉,路途劳累,体力不支,被迫暂住在平顶山下。诸葛亮父、祖病逝,遂葬于此地。此段经历,隋开皇二年断石幢记之.诸葛亮父、祖葬于“高阳华里”后,按照传统礼仪,玄及亮应为父、祖庐墓三年。之后,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便来到了荆州。“建安二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玄卒,诸葛亮躬耕陇亩,隐居隆中。玄卒年亮才17岁。直到其27岁,隆中对出山。这期间诸葛亮有充分时间学习军事,研究政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积累知识,广交朋友。张良乃汉初“三杰”之首,为开创汉室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建安六年春,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在平顶山下为其父、祖扫墓之余,北行十余里,来到仅一山之隔张良的祖庙。祭奠先贤英灵,自我激励,乃是极有可能之事。(二)张店“汉石刻”有没有造假的可能性?大凡文物造假,不外乎经济利益或政治目的。从历史看,尚无“石刻”造假的记载;从现实看,出土三年多,一直无人问津。“石刻”的发现,纯属偶然。当前的研究,无非是印证历史,追忆先贤。但对所存之疑点,还须逐一考究。疑点一:1800多年前的石刻,为什么没有严重风化迹象。答案是石质好,且长期处于地下。除人为冲撞损坏外,风化尚不明显,字迹还清晰。据许昌水利堪察设计院地质专家,高级工程师付清林先生对该类石质鉴定:“石质为二迭系石千峰组紫红色石英砂岩,地质年代距今二亿九千万年。硬度为77.5,抗风化、抗冲刷能力强。”经查河南省地质图谱所标当地马鞍山石质,与上述鉴定基本吻合。疑点二:石刻文曰:“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文中之“秀”字,乃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名讳。由此是否可疑为后人伪作?在中国历史上,鉴于皇权的尊严,奏章或其他各类官方文书中均避用皇帝的名讳,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书写惯例。但此惯例在坊间教学及普通百姓间书信往来、文章用字中并不严格。东汉王朝开国距建安时期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况且“石刻”成文时,尚处青年时代的诸葛亮还是躬耕于隆中的布衣平民,其撰文遣字,也不一定会严格遵循官方文书写作规范的约束。疑点三:不一定是诸葛亮的真迹。“铭文”没有落款,究为谁人书法,何人篆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考证的。不过,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不排除“汉石刻”就是诸葛亮的手迹。亦很有可能是诸葛亮在拜谒留侯祠,瞻仰张良像后,有感而发,挥笔即书,由张氏后裔篆刻的可能性。其依据是,“铭文”是刻在没经打磨的、坚硬的天然石面上,而此时距蔡伦造纸仅80年左右.当时在官方都使用竹简纪事的情况下,布衣诸葛踏青在偏僻的山村,在天然石面上抒发情怀,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至于未落款的写作格式,也符合东汉时期石刻的特征。同样,铭文没有落款,亦可佐证此段文字的写作乃是在较为随意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遵循官方或正式文书写作的规矩与规律。根据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张店“汉石刻”似无造假或作伪的可能性,极有可能是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在拜谒先贤张良故里宗祠的过程中有感而发,即兴而写就的。至于该铭文是否为其真迹,尚需更多的资料佐证。三张店“汉代石刻”的出土和诠释,可以明确的看出,它不仅是汉代隶书,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更主要是它的历史价值。(一)张店“汉石刻”,是张良故里在张店的有力的证据以往对张良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足智多谋、功成不居以及卒年、墓地等方面,而对他故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史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大体可归纳为:1:东城父(即“安徽亳县东南”说)说;2:西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说;3:今河南省禹州市张得(即第二个西“城父”)说。张良故里之所以有以上3种说法,主要是由于司马迁著史记在论及张良故里时言之太简。只曰“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班固著汉书张良传又照抄了史记的原文。关于“东城父”说,大量史料已予否定,且安徽亳县远在韩国疆域之外,故不足论。“禹州张得”说则更缺乏史料依据,这大概与清同治禹州志“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5)韩景侯改栎邑为阳翟,并迁都于此”,禹州曾为韩国国都,幼年张良又曾在阳翟“老子堂”读书的记述不无关系。张店“汉石刻”界定了汉留侯庙在小安寺保和小丰保的具体位置。验证了明代志选刊和郏县志关于张良宗庙记载的真实性。张店“汉代石刻”是汉留侯张良故里最为有力的历史证据。笔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张良故里之争,应该划上句号了。(二)张店“汉石刻”,为研究青年时期诸葛亮的活动提供了新鲜资料三国志蜀志:“建安二年正月,西域民反,杀玄。”献帝春秋:“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玄死后,诸葛亮方到南阳。他在出山之前,遗留下来可供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少。南阳、襄阳之争,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张店“汉石刻”,是诸葛亮在21岁时写下的一篇“铭文”。从文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在1800多年前诸葛亮的一些活动轨迹:是年春天,他赴颍川访友,亦在“高阳华里”为父、祖扫墓、在“父城”(张店)“踏贤宗”,拜谒张良庙祠,缅怀张良,激励自我。并由感而发,写下如此不朽的“铭文”。诸葛亮对先贤张良的钦佩和崇敬之情,在该铭文中可能是最初的表达。时隔二十多年之后的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仍然坦言:“谋臣不如良、平。”其强烈而有持久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张店“汉代石刻”的发现,为研究诸葛亮又增添了新鲜资料。(三)张店“汉石刻”,为张店历史文化名村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郏县张店是个古老的村落,在张良之后,该村张氏族人依然是才俊辈出。据张店张氏家谱记载,居住在张店、张小店的张氏后裔,仅明清两代就有七品以上官员九人。“西官宅”张宅东,被咸丰皇帝诰封为朝义大夫加三级。其子张崇是道光三十年进士,历任直隶、广德、滁州三地知州,后获知府衔,官至四品。同治郏县志亦载:“张崇,字宗山。道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Estetrol-d4-Major-生命科学试剂-MCE
- 农发行无锡市江阴市2025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库
- 农发行长沙市岳麓区2025秋招笔试行测高频题及答案
- 2025年阳江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人才激励机制与绩效优化路径研究
- 2025年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在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实施路径报告
- 绿色物流在电商行业中的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报告
- 农发行宁波市奉化区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与发展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保险产品创新与车险市场变革报告
- 拔罐适应症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法律法规课件
- Q-SY 02045-2024 柔性压裂管汇使用技术规范
- 华为干部晋升管理制度
- T/CACEM 31.5-2023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第5部分:服务区服务要求
- 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湖南教育出版社
- 外贸矿产代理协议书
- 品质协议书范本
- 医院污水处理站服务外包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全球及中国运动功能性针织面料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版预防接种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