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测试题.doc_第1页
螺旋体测试题.doc_第2页
螺旋体测试题.doc_第3页
螺旋体测试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螺旋体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1.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主要是 和 .2.对人有致病作用的螺旋体主要有 、 、 、 等.3.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 、 、 .4.梅毒螺旋体是 的病原体,通过 或 传播. 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5.钩体抗体具有凝集、溶解钩体作用,但对 内钩体影响不大.6.引起流行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 ,引起地方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 。二、选择题1. 1.培养钩端螺旋体的最佳温度是A.37 B.35 C.28 D.24 E.202. 2.人畜共患的螺旋体病是A.钩端螺旋体病 B.梅毒 C.回归热 D.雅司病 E.奋森咽喉炎3. 3.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描述,错误的是A.人主要是通过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而被感染; B.钩端螺旋体致病与其产生的内毒素样物质有关; C.钩端螺旋体可进入血液引起钩端螺旋体血症; D.钩端螺旋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E.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病后可获得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力;4. 4.下列观察螺旋体最好的方法是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法; C.Giemsa染色法; D.暗视野显微镜法; E.悬滴法;5. 5.与梅毒螺旋体特征不符合的一项叙述是A. A.菌体有致密而规律的螺旋,两端尖直; B.用普通染料不易着色; C.菌体的鞭毛样结构与动力有关;D.用人工培养基不能生长; E.抵抗力弱,加热505分钟即死亡;6. 6.关于梅毒螺旋体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 ,错误的是A.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B.梅毒螺旋体是通过内毒素和外毒素致病; C.一、二期梅毒传染性强,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小; D.三期梅毒传染性小,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大; E.梅毒的免疫力为感染性免疫;7. 7.梅毒患者出现一期临床症状,检查梅毒螺旋体的最适标本是A. A.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B.梅毒疹渗出液; C.下疳渗出液; D.动脉瘤组织; E.脊髓痨组织;8. 8.以下病原体抵抗力最弱的是A.钩端螺旋体; B.梅毒螺旋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恙虫病立克次体; E.真菌;9. 9.关于梅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病原体是螺旋体; B.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C.可通过性接触或通过垂直传播 D.人是唯一传染源; E.治疗不及时易成慢性;10.关于钩端螺旋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B.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较牢固的免疫力; C.血中钩体消失后,肾内可存留较长时间; D.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可通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 E.发病一周内可取尿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标本;一、 二、问答题1. 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人是煤毒的唯一传染源。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能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若出生后能存活,呈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 后天梅毒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第1期:感染后约3个月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此期传染性极强。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2期。第2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此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第3期:也称梅毒晚期。此期不仅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重者经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等。此期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但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力随病原体的消失而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2. 简述莱姆病螺旋体的致病特点.引起莱姆病的螺旋体是伯氏螺旋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生型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人受带菌蜱叮咬后,螺旋体进入皮肤,在局部繁殖,数日数周后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至全身多个器官。莱姆病早期出现游走性红斑、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随后逐渐形成关节炎、心脏、神经系统或其他深部组织炎症。晚期(发病后数月数年)出现深部组织持续性感染并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真菌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1. 1.真菌(fungus):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2.菌丝体(mycelium):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由可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3.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成为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毒素。4.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二、填空题1.根据细胞核的融合与否,真菌的孢子分为 和 两大类.2.无性孢子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分生孢子、 和 三种.3.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 和 两种.4.皮肤癣菌除多侵犯角化的表皮外,还主要侵犯 和 .5.新型隐球菌最易侵犯 系统,引起 .三、单选题1. 1.真菌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或成分是A.细胞壁;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内质网; E.叶绿素;2. 2.二相性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的培养温度是A.25 B.28 C.35 D.37 E.413. 3.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 ,错误的是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B.抵抗力不如细菌芽胞强; C.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D.大部分真菌既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 ; E.大分生孢子是鉴定半知菌类的重要依据;4. 4.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A.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 B.抗吞噬; C.进行繁殖; D.引起炎症反应; E.引起变态反应;5. 5.不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是A.白色念珠菌; B.曲霉菌; C.毛霉菌; D.皮肤癣菌; E.新型隐球菌;6. 6.关于真菌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A.对干燥、阳光和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 B.对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C.耐热,601小时不能被杀死; D.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均不敏感; E.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可抑制真菌生长7. 7.鉴定多细胞真菌主要应用的检查方法是A. A.革兰染色后镜检; B.墨汁负染色后镜检; C.血清学检查; D.生化反应检查; E.小培养检查菌丝和孢子8. 8.不是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A. A.与念珠菌病人接触; B.菌群失调; C.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D.内分泌功能失调; E.机体屏障功能遭破坏; 9. 9.白色念珠菌常引起A. A.癣病; B.皮下组织感染; C.皮肤粘膜、内脏感染; D毒血症; E.真菌中毒症10. 10. 关于新型隐球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 A.是隐球菌属中唯一致病的真菌; B.主要经胃肠道进入机体; C.在体质极度衰弱者引起内源性感染;D.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E.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11. 11. 一女性患阴道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你认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是A.无芽胞厌氧菌 B.衣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白色念珠菌 E.梅毒螺旋体12. 12. 关于皮肤癣菌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B.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C.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D.一种皮肤癣菌仅能引起一种癣病 E.可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态作出初步诊断13. 13. 关于新型隐球菌错误的是A.菌体圆形,外包厚荚膜 B. 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 C.常引起慢性脑膜炎 D.营养丰富时可产生假菌丝 E.标本可直接用墨汁负染后镜检14.下列真菌中最易侵犯脑组织的是A.红色毛癣菌;B.黄曲霉菌;C.许兰毛癣菌;D.新型隐球菌;E.申克孢子丝菌15.多细胞真菌都能产生的孢子是A.芽生孢子;B.厚生孢子;C.关节孢子;D.大分生孢子;E.小分生孢子四.问答题1. 1.比较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区别要点真菌孢子细菌芽孢产生数目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形成部位细胞内或细胞外细胞内对热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死亡强,煮沸2小时不死作用是重要的繁殖方式不是繁殖方式,而是对营养缺乏的一种反应2. 2.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琼脂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浅部病原性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2周才出现典型菌落。深部致病性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天即可长出菌落。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和氧。真菌的菌落分为三类: (1)酵母型菌落: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态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菌,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性菌落:也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观形状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丝生长,伸入培养基。假菌丝是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离而形成。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体构成。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另一部分伸入培养基中。 真菌容易发生变异,在培养基上传代或培养时间过长,其形态、培养特性及毒力都可以发生变异。3. 3.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体内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2种类型,一种是感染性变态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另一种是变态反应,发生原因复杂且常见,大多数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