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笔记.doc_第1页
新课程学习笔记.doc_第2页
新课程学习笔记.doc_第3页
新课程学习笔记.doc_第4页
新课程学习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学习笔记 曙光中心学校:李艳一、培养目标传统教育把知识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让知识凌驾于一切之上。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考试就是考知识,评价就是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进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现代教育同样认为知识非常重要,“双基”不可忽视。但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主要不在继承而在创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过程中探索新知,并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掌握知识并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能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大问题的通才。传统教育强调培养聪明的人。现代教育强调培养既聪明又善良的人。 二、教育过程传统教育注重强迫性的灌输,让学生大量记忆死知识。如同陶行知先生讲的,“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的愿望和动力。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发自内心的爱,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主动、自由、强劲和无休止地追求新知。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乐趣。永葆乐趣是通往成功之门。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中才能学有所获。为此,特别强调教给学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现、发展和认识过程?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等。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排斥记忆和背诵。必要的记忆和背诵,特别是在幼年时多熟背一些古文经典,不仅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且在一生发展中都会受用无穷。三、教育成功的标志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知识的获得,知识获得越多,教育越成功。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应该是智慧。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不可能有智慧,仅有知识却可能仍没有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高于知识。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启迪必然造成大量书呆子,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可能会减少。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的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和“睿智的人”(杜威)。前者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后者承认并接受知识,但把知识视作生命抵达自由之境的基石。为什么说智慧高于知识?因为智慧不是只停留于记诵知识,还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领悟,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也正如中国古人所讲的:“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贾谊新书道术)智慧具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其特点是更大、更高、更活、更全、更深、更远。上好一节很难上的课,处理好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化解一场危机,都需要智慧。知识可以使人聪明,但仅有知识、聪明,没有智慧,不仅成不了大事,还可能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更聪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同时又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高科技犯罪,制造恐怖和战争,甚至可以毁灭人类。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仅靠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与科学人文素养结合。现代教育应该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需要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素质教育是智慧教育。它是从国家的,民族的,全局的,未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确立的教育指导思想。它以人为本,以所有学生为本,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以所有学生的幸福和长远发展为本,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智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慧。它是实行科学的、民主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智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多数人造就少数人智慧的精英教育。“悠闲出智慧”(希腊谚语)。“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激发智慧。把学生从过重负担下解放出来,才能使学生产生智慧。“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周济部长这句话是智者之言。荀子也说:“道德纯备,智惠甚明”。有德才有真智、大智、远智。素质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四、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偏重形式的华丽和热闹,而忽略了它的实效。什么是一堂好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应该是:第一,学生喜欢的爱听的课(引起兴趣、好奇心);第二,确实能学到东西的课(有效性、高效益)。好课要拒绝表面的好看、热闹、绚烂、浮华,追求实际的效益。师生互动不应是身体的物理运动,而应是对话、讨论、接受、思考的思维的活动,心灵的悸动才是互动的至高表现形式。有的课堂形式上很热闹,很好看,但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课堂表面看是沉默、静谧的,实质上却有着极高的思维含量和知识质量。好的课堂应该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应对为轴心,师生之间相互交往、交换、交流、应答,由“知识施予”变为“教育交往”。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学应如同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能把学生投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学生会很愉快。投得很差或投偏的球也能接住,学生会奋起投更好的球。有的教师没接住球,还让学生替他拣,这样的互动如继续,学生会厌烦。教师要专心面对学生,重视、接住他们每个球。不要以为只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才是上课。教师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教师是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与群体对话。教师要全身心对每一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应答,边讲边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并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会非常幸福。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教师上课不应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演,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学。老师讲要少而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高水平“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老师讲过的东西。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讲完新教材以后,急于提问学生,让复述教师讲过的东西,这是不必要的。应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思路不同的异向问题。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自己的逻辑世界,应把探究学生的独特的逻辑世界作为课题。要问他“你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教室里的交往就会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反之,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教学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浮浅和单薄。提什么问题最能看出教师的水平。过去“满堂灌”,现在“满堂问”,有许多问题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假问题。如:“一个老太太拿一包鸡蛋问一小朋友:你猜我包里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我把包里的东西全给你。答:鸡蛋。老太太说:你真聪明。再猜包里有多少个鸡蛋,猜对了,我把包里的20个鸡蛋都给你。答:20个。老太太说:你真聪明。”傅东缨先生说,课堂要提的问题是:“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能引进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如何评价一堂课?要注意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继续学习。教师讲课时,从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看到其教学的成败。五、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中心、教师主体、教师至高无上。上课是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关系称谓是“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学生”。现代教育认为,教师仍然必须有权威,但师生要平等相处,交流对话。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者、咨询者、平等中的首席、平等对话主体。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师生关系应是“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教师”时代应该结束,成为“导师”时代。教师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要发挥得更为高级,更无形,更超脱和得体。老师要用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影响、感染和制约学生。用教师特有的关切去解决学生发展需要的关切。六、学生观传统的教育观认为,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统一性、整齐性,可以在同一时间、空间,按同一速度、内容学习,按同一标准评价。现代教育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人,他们的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绝非同一的、标准的人。因此要实行开放的、多元的、非整齐划一的教育,塑造各具丰富内涵和有个性的主体。教学要个别化,注重差异性。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学习的需要和无限的学习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善于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而不是视而不见,或急于、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一桶水”。七、教学环境传统教育认为教学环境有空间限制,主要局限在教室。课堂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概念。而现代教育无空间限制,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大课堂。过去是“教教科书,现在是用教科书教”。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大环境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超越教科书之外的智慧、灵感、激情、想象力、创造力。美国一所中学九年级的一个班,开学时,老师在教室里挂了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解剖图。学期末,老师摘下这张图,发了一张试卷进行考试,让学生画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图。学生齐声抗议,说老师没教过,为什么要考试?老师说,这张图已经挂了一个学期了,你们为什么不学?学生无可奈何,只得答卷。卷子收起后,老师当即撕掉,对学生说,你们要永远记住,不能老师教什么,考什么,你们才学什么。凡人生需要的知识,都要主动去学。八、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不同的学生应付统一标准的考试,只能是削足适履,扬此抑彼,伤害学生自尊。牺牲大多数人,拯救少数人。现代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能把评价当成管理、控制学生的工具。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鞭策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评价结果应有调节空间,要使评价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着眼学生动态发展的全程。既看现在的表现,又以发展眼光看其成长的潜力和潜能,关注其发展中的细微变化,见微而知著;坚持多样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尺度要多样化、弹性化。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坚持情感性原则,不能像法官那样超然地裁断学生的对错、好坏。而要用心灵去拥抱他们的心灵,用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鼓励性语言。九、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手段的一场革命,必将引发包括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过程等等的全方位变革。但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要走出“机器填鸭式”的误区,不要让教师成为“电影放映员”,把教师工作变成就是点击鼠标。用不用、怎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关键看用的价值如何、效益如何?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夯实、充实、提高。它毕竟是“辅助”,不能代替教师主导,不能取代传统的“三字一话”和板书、板图、实验演示。用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