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ppt_第1页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ppt_第2页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ppt_第3页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ppt_第4页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讲授者 杨洁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发展 德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西方的公立教育 义务教育 实科教育 师范教育和双轨学制等 大多起源于德国 一 近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 一 资产阶级革命起步较晚 政治上 1 在19世纪初叶 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家 70 农民2 到19世纪中叶 大工业只是刚刚开始起步 3 1840年 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的自由主义运动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有极大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 二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834年 联邦中的十八个邦 以普鲁士为盟主 成立了关税同盟 结成了一个密切的经济区域 从而促进了德国的工商业发展 德国棉织品生产到1848年时比1836年提高大约50 重工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19世纪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一 近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 续 三 意识形态富有革命的传统十六世纪初 德国就爆发了影响整个欧洲的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之后 在德国思想界又相继出现了黑格尔派哲学和由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辨证因素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份 结合德国和欧洲的具体工人运动实践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近代政治 经济 意识形态的发展 推进了德国教育的变革 而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演变 尤其是法国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 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政局的变化 同时也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 二 近代德国的教育制度的发展概况 一 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 17世纪 18世纪初 二 各公国分权管理教育时期 18世纪初 18世纪末 三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四 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 末叶 五 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一 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 17世纪 18世纪初 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 使新教教派在德国 尤其在北部 占据绝对优势 当时新教派从路德派到虔信派 为了扩展新教的势力 都极为重视教育工作 把初等教育作为向底层居民灌输新教教义的有力工具 路德派教育 在宗教改革过程中 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初等学校 德意志学校的前身 也建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 文科中学的前身 宗教改革后 路德派又迅速控制了德国的大学 使大学成为新教教义的宣传地 虔信派教育 虔信派也很重视并坚持教育工作 他们着重于发展德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据统计 到十八世纪初叶 在普鲁士公国由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两千多所 虔信派教徒佛兰克 1663 1727 在哈勒地方 开办了贫民免费学校 孤儿院 初等学校 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使哈勒出现了地方教育体系 二 各公国分权管理教育时期 18世纪初 18世纪末 在德意志联邦中 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公国 它们为了扩大地盘 称王称霸 强化军阀统治 扩充军队 培养 忠顺 臣民 称霸政策效劳的仆役和士兵 重视国民教育 其重视国民教育的举措主要有 1 颁布义务教育法 1 萨克森公国在1557年 1580年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法令 2 魏玛公国于1619年明确规定8 12岁儿童均需入学 3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二世在1763年 颁布义务教育法令 并规定国家管理教育 5 12岁儿童必须入学 否则罚其父母 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 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 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 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但是 1 教师地位低 由仆人 手工业者 裁缝师 鞋匠 残废军人等兼任 2 学习宗教教义 读 写 算水平低 管理松弛 学生众多 质量低下 3 男女分校 实行严格隔离 2 设立必要的教育管理机构 在较长的时间里 中 高等教育仍由教会管理 1787年 普鲁士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 负责管理普鲁士的中等和高等学校 其它公国也纷纷效仿 设立了专管中 高等教育的领导机构 从此中 高等教育由国家管理起来 教育进一步世俗化 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3 兴办实科中学 发展职业教育 十八世纪初 普鲁士王国兴起 其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 实科中学应运而生 德国实科中学比英国和法国实科中学早一个世纪 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 数学 力学 经济学实科中学 讲授数学 力学 物理学 自然 天文 地理 绘图等 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 1747年 赫克在柏林开办 经济学 数学实科中学 此后 实科中学相继在其它城市出现 文科中学也添设了实科班或专科 此期 骑士学校逐渐衰亡 实科中学的开办是国民教育发展的进步 是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 近代科学兴起趋势的新要求 是对传统教育中古典主义倾向的冲击 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 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 适应了德国发展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 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 但近代 德国实科中学始终未能争得与古典文科中学的平等地位 4 改变高等教育的内容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 结束了宗教神学思想垄断大学讲坛的局面 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也居有一定的地位 改革的发源地在威登堡大学 它一方面注重学术探讨 开设历史 政治 哲学 法律等人文主义学科 一方面注重讲授贴近实际生活的课程 如物理 地理 数学及实验等 并提倡用德语进行教学 突破了拉丁语 希腊语的教学 继威登堡大学之后 1694年成立的哈勒大学 1734年成立的哥丁根大学 这些新大学在使教育贴近生活 接近实际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总体而言 大学的贵族性很强 只收文科学校毕业生 表现出教育的双轨制特点 十七 十八世纪 德国学校教育表现出国家主义 民族性特征 三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拿破仑战败了德国诸侯 强迫小邦合并 宣布工业自由等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德国教育处于改革与发展时期 1 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的形成 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巴西多 J H Bacedow1724 1790 他深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教育 主张让儿童自由发展 于是在1774年 他创办了 泛爱学校 这是一种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学校 继此之后 泛爱学校在德国各地纷纷出现 形成了泛爱主义运动 这场运动可说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 2 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决定了他虽然向往革命 但不敢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 而 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来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 马克思语 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便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它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 新人文主义标榜发扬和学习古希腊文化中一切珍贵和有用的事物 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的模仿 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重视人性的和谐发展 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展 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一切力量 如何理解德国历史上的此次运动呢 1 提倡学习发扬古代文化中有用的 珍贵的东西 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主义 反蒙昧主义的要求 2 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要求突破封建文化的愿望和要求 大大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 古典文学和历史等文化学术的发展 具有民主主义色彩 3 在法国控制德国的时期 一反法国提倡实科内容的倾向 而提倡新人文主义 反映了德国渴望摆脱法国的制肘 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3 洪堡对教育的改革 1808年 撤消了高级学校委员会 成立了普鲁士各级学校的公共教育部 洪堡担任部长 开始实施对各级学校的改革 狠抓基础教育质量 注重小学教师的培养提高强调实行初等义务教育 扩大教学内容 开设博物 史地 自然常识等实用学科 进行直观教学 反对体罚 反对死记硬背 师范教育 教育家第斯多惠 吸收裴斯泰洛齐思想 从事师范教育 成为 德国教师的教师 对未来教师进行多方面培养 开设文学 心理学 教育学和教学论等课程 扩大师资的数量和提高师资质量 对文科中学进行多方面改革 加强了师资的考核与选择 改革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 使教育贴近生活 改革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 增加历史 地理和自然学科 削减古典学科 同时扩大普通基础学科 改进了教学方法 注重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 规定教师是一种专门职务 必须通过特种考试 考试由专门的高等学校组织实施 教师通过考试 方具有教师资格 通过改革 教师的素质有了重大改观 重视新型大学的建立 注重把大学办成科学与哲学的学术中心 创办新型大学 将大学办成为哲学 科学的学术活动中心 最早最有名的是柏林大学 开设在1810年 重点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讨和学校科学水平的提高 开设哲学 黑格尔主讲 实验心理学 冯特主讲 法律 斯塔尔主讲 穆拉主讲解剖学等 各路思想家和科学家荟萃一校 开拓了大学的科研之风 通过洪堡德改革 德国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变化 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四 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 末叶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 德国终于在184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但革命很快失败 贵族东山再起 革命后建立起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政体 这个政体对已改革的教育进行了摧残 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的封建性和宗教性 在学校宣传忠君思想和宗教信条 取消了自然科学科目 致使德国教育倒退回去一百年 这一时期 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德国近代教育是在适应工业革命和在农业中发展资本主义的 普鲁士道路 上曲折前进的 五 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德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的革命运动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期间 1919年 1933年 德国学校进行了改革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 主要措施如下 1 行政管理和教育领导体制 根据 联邦基本法 实行地方分权制 教育由组成联邦的十一个州和三个特别市自行负责 联邦法院裁决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最高权限 各州设立教育部 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并制定各自的基本法 因此 各州的学校教育差别很大 二十世纪下半期 联邦对各州教育的控制有所加强 各州间也加强了协调和合作 2 初等教育方面 根据 魏玛宪法 从形式上德国学制的双轨制取消 1 儿童6岁入学 实行8年强迫义务教育 2 设立四年制基础学校 初级国民学校 作为全体国民的共同学校系统 废除为升学做准备的贵族化预备学校 3 基础学校毕业后 通过考试少数成绩优异者升入各类中学 大部分进入高级国民学校 继续学习四年 完成义务教育 4 私立学校允许存在 但需符合政府制定的标准 3 中等教育方面 在原有古典中学 文实中学和实科学校三类学校基础上 增设了两种中学 1 增设了德意志中学 这与基础学校相衔接 学习年限为9年 以学习德国学科 如德国文化 德国地理 德国历史为主 带有浓厚的民族沙文主义色彩 2 建立上层中学 它与国民学校的七年级相衔接 学习年限为6年 为国民学校高年级的 优才生 提供完全中学教育的机会 但这种学校数目很少 且仅设在一些乡村和小城镇 4 高等教育方面 日益重视科技教育和学术研究 各类高等技术学校纷纷设立 曾任十一年教育部长的比克博士强调指出 德国大学要成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场所 并实行大学自治 二战后 德国高等教育就是按照比克的改革设想进行的 这一时期 德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都比别的国家发展迅速 但是 1 在此时期 宗教被定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而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精神也充斥学校教育领域 为纳粹上台打下了基础 2 希特勒上台后 推行法西斯统治 学校教育被纳入了法西斯的轨道 纵观德国近现代教育 呈现了以下特征 1 德国最早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 2 德国最早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 3 德国很早就产生了实科中学 较英法早一个世纪 4 德国大学在近现代教育历史上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楷模 5 德国注重师范教育 培养高水平的师资 保证中等教育的质量 然而 在近现代历史上 德国教育还是保留了浓重的沙文主义 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思想 学科呈现出一定的古典主义倾向 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从其生活的历史时代看约翰 菲力德力赫 赫尔巴特 J F Herbart 生活在1776 1841年间 此期 正是资产阶级在德国刚刚诞生及逐渐成长时期 恩格斯指出 德国正是从十九世纪初才有所谓资产阶级 在农业中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一条普鲁士的道路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社会政治上是可耻的 但在思想上却是伟大的 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从其个人生活来看首先 来自他的家庭 祖父 父亲 母亲其次 来自他对哲学的酷爱和研究1794年赫尔巴特18岁时 进入耶拿大学 1799年后的几年里 专门居家研究哲学 来自其长期的教育实践1802年 1841年 一直在哥丁根大学 哥尼斯堡大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代表作 1806年写成 普通教育学 1835年撰写 教育学讲义纲要 二 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社会政治观他站在德国软弱的资产阶级一边的 他轻视纯朴的劳动人民 拥护容克阶级的利益 哲学观 形而上学的实在论 实在论 首先 他承认存在的客观性 认为世界是由无数 实在 组成的 而由 实在 组成的世界是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 永恒不变性决定人们对由 实在 组成的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所能认识的只是 实在 相互间的外部关系 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于形成的表面 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 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2 心理学 统觉论 在赫尔巴特看来研究教育学必须以哲学为基础 以心理学为基础 哲学指明教育的目的 而心理学则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他把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 将新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 吸收 同化构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称为统觉 而形成的观念体系称为统觉团 统觉能否发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统觉发生 教学具有了效果 统觉没有发生 教学失败 统觉团越大 则对新观念的吸收就越容易 越深刻 统觉团越小 则对新观念的吸收就越困难 越肤浅 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 管理思想德育思想教学思想 1 管理思想 1 何为管理 他认为 管理的目的不是要在儿童内心中得到什么结果 而只是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所以 管理不是教学 也不是道德教育 而只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2 用什么办法来管理呢 威胁 管理不驯服 顽皮 本性 者的主要办法 监督 补充上条 惧怕监督者 命令 禁止 确实而具体惩罚 体罚 剥夺自由 禁止用餐 关禁闭室 站壁角等 安排活动 用活动充斥学生所有的时间 使之无暇胡闹而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慈爱只是儿童管理的辅助手段 分析 他的管理思想是严酷的 消极的 将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 不利于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管理思想也是与现代管理思想不相容的 2 道德教育思想 1 他认为 一个真正有美德的人 应该是一个维护普鲁士现存制度的人 从维护其制度出发 他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 即内在自由 完善 善意 法权 正义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人类道德的基础 是永恒不变的观念 是精神实在 2 五种道德观念的含义内在自由观念 意志与理性的协调一致 完美的观念 毅力与意志愿望的协调 善意的观念 要求多为别人谋福利 而不参加社会冲突 法权的观念 用法权调节一切冲突 正义的观念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上天注定 人不须考虑 3 德育就是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 其作用在于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的冲突 培养有服从心的 安于现状的 有美德的人 2 道德教育思想 4 他分析德育与智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教学 智育 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德行 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评价 揭示出教学的教育性的特点片面性 没有认识到德育与智育的相对独立性 3 教学思想 课程论 建立在人的兴趣之上的课程论目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行 最近的目的是培养兴趣 出发点 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应适应人的兴趣 任务 培植多方面的兴趣 还应通过学习多种学科 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去培养 去形成 兴趣在教学中培植起来 人的六类兴趣 自然的 同情的 经验的兴趣 自然科学 物理 地理 化学 观察自然界 思辨的兴趣 设数学 逻辑学 文法 喜欢思考问题 审美的兴趣 文学 音乐 图画 对现象进行艺术评价 同情的兴趣 设外语 古典 现代 愿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 社会的兴趣 历史 政治 法律 愿与人广泛接触 尽公民职责 宗教的兴趣 神学 对教师的重视和亲近 前三种是自然的兴趣 后三种是同情的兴趣 分析 为了培养和适应人的兴趣 应在普通中学中开设的课程 赫尔巴特为资产阶级的普通中学订立庞杂的课程体系 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在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但其兴趣分类却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保守性 B 教学阶段理论 1 在教学过程中 人的心理发展经过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 钻研和认识个别事物 单轨输入 审思 深入理解思考 消化吸收加深 2 人的心理发展经过两个环节 故将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发展成五阶段说 预备 提示 联合 总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