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时事形势与政策经济新常态_第1页
〖课※件〗时事形势与政策经济新常态_第2页
〖课※件〗时事形势与政策经济新常态_第3页
〖课※件〗时事形势与政策经济新常态_第4页
〖课※件〗时事形势与政策经济新常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常态下的中国 经济形势 如果说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是什么?新常态可谓当仁不让,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仿佛一夜之间就跃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了街头巷尾热议话题,老百姓口中的新鲜谈资。那到底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什么会出现新常态,以及中央又将采取哪些新政策应对新常态? 一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二 .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三 .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 2014年 5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我们要增强信心 ,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 “ 新常态 ” 这一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 。 一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一 )新常态的提出 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8月 4日人民日报发表 新常态,新在哪? 的特别报道,8月 5日、 6日、 7日发表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的评论员文章。就新常态的涵义、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2014年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 , 作了题为 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 的主旨演讲 , 向包括 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 , 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 新常态的新机遇 、 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 (二)经济新常态的涵义 新常态是相对于“常态”或“旧常态”而言的。 要弄清经济 “ 新常态 ” , 当然首先对 “ 常态 ” 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 所谓经济 “ 常态 ” , 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 , 而是 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 ,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 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 。 纵观建国初期至今,我国经济经历了四个阶段,或者说四个 “ 常态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66年的17年是一个 “ 常态 ” , 1966年至 1978年的 12年是一个 “ 常态 ” , 1978年至 2012年党的 34年十八大也是一个 “ 常态 ”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 新常态 ” ,这是一个新时期、新时代。 旧常态特点: 经济高速增长,依靠要素投资驱动;外需拉动,投资和投资回报率都较高。 新常态 是一种新的稳定增长状态,而不是由原有的稳定增长状态向另一个新的稳定增长状态的转换过程。 虽说可以对经济作 新 、 旧 常态的划分 , 但 新常态 与 旧常态 不是割裂的 , 新常态是对 旧常态 的承继和扬弃 。 实际上 , 新常态 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 埃里安 ( Mohamed El-Erian)提出。 年初,埃里安用 新常态 一词来归纳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 三高一低 特征:高失业、高通胀、高负债、低增长。 新常态 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 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 新常态的来源 中国经济 “ 新常态 ” 的出现 , 同西方国家的 “ 新常态 ”有很大的不同 。 首先 , 中国经济 “ 新常态 ” , 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 而不全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 。 其次 , 这种 “ 新常态 ” 的出现 , 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 , 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 ,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有专家提出 , 现在不少人将 中国经济新常态 仅仅理解为增长速度下降几个百分点 , 这显然太过简单了 。 2014年 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 “ 中高速 ” 、 “ 优结构 ” 、 “ 新动力 ” 、 “ 多挑战 ” 。 1.中高速 “ 从速度层面看 ,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 、 从过去 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 7% 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 ”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 王一鸣 说 。 附图 7 中国的 GDP 增长率246810121416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2020历史数据基于全国数据分省预测再加总基于用电量基于汽车保有量基于汽车产量基于钢铁累计产量基于钢铁产量五年平均均值(%)数据来源 : 国家统计局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增长课题组测算预测值历史值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 , 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 , 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 工资成本上升 , 储蓄率 、 投资率下降 , 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 从历史上看 , 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 , 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 , 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 , 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 , 都会出现增速 “ 换挡 ” 现象:1950年 -1972年 , 日本 GDP年均增速为 9.7%,1973年 -1990年期间回落至 4.26%, 1991年 -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 0.86%; 1961年 -1996年期间 , 韩国 GDP年均增速为 8.02%, 1997年 -2012年期间仅为 4.07%; 1952年 -1994年期间 ,我国台湾地区 GDP年均增长 8.62%, 1995年 -2013年期间下调至 4.15%。 产业结构方面 ,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 2013年 , 我国第三产业 ( 服务业 ) 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46.1%, 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上半年 , 这一比例攀升至 46.6%。 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 GDP的 80%以上 。 2.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 , 新常态下 , 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 。 需求结构方面 ,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 2012年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 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 。 从 2014年上半年数据看 ,最终消费对 GDP增长贡献率达 54.4%, 投资为48.5%, 出口则是负 2.9%。 0 10 20 30 40 50 60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消费率 ( % )投资率 ( % ) 中国经济生产和需求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 , 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 。 2011年末 ,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 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 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 , 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 。 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 。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 ,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 我国 GDP年均增长 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4.6%,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 7.5%。 在新常态下 , 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 。瑞士信贷 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 , 未来 5年内 , 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 19%, 超过 GDP增速 。 动力层面看 , 新常态下 , 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 、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1998年至 2008年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 35.6%, 而到 2013年降至 12.2%, 2014年 1至 5月仅为 5.8%。 “ 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 , 随着劳动力 、 资源 、 土地等价格上扬 , 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 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 3.新动力 从风险层面看 , 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 , 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 目前 , 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 但楼市风险 、地方债风险 、 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 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 , 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 , 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 , 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 , 进入高效率 、 低成本 、 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 4.多挑战 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 ,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增长速度换挡, 是指中国经济增速将由过去30年的 10%左右下降至未来 10年的 6-7%左右。 结构调整, 是指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由过去投资与出口导向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为由国内消费与投资平行驱动的集约式增长模式。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是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出台的扩张型宏观经济政策( 4万亿财政刺激以及银行信贷的高增长)产生了一系列 副作用 ,包括制造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快速上升与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泡沫,要消化这些副作用可谓耗时费力。 二 .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新一代领导层以 “ 新常态 ” 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 , 并通过 “ 新常态 ” 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 , 绝非 “ 一时兴起 ” , 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 事实上 , 自 2010年中国 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 , 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 30年的特征 , 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 自 2010年至 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 11个季度下滑 ,2012年至 2013年 , 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 8%。 对于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 , 既有中国经济在经历 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 ,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的内在因素 , 也有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 中国经济 “ 旧常态 ” 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 高储蓄 高投资; 人口红利贡献巨大; 房地产依赖;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 ; 。 1.中国经济 “ 旧常态 ” 的特征及成就 (一)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 GDP增速大部时间都是高速增长 , 只有 3次连续 2 3年低于 8%:第一次是 1979 1981年 , 第二次是 1989 1990年 , 第三次是 1998 1999年 ,这 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 , 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 这次 , 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 2012年 、 2013年 ,我国 GDP均增长 7.7%, 2014年为 7.4%,2015年预期目标是7%左右 . 高储蓄 高投资 就储蓄而言 , 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绝无仅有的 “ 三高 ” 国家: 储蓄金额最多;人均储蓄最多 , 超过 3万元;同时 , 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 居民储蓄率已超过 50%, 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 而欧美等国的储蓄率平均在 20%左右 , 美国的储蓄率更是低至 5%左右 。 人口红利贡献巨大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 ,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 , 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 , 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 抚养负担轻 、 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 “ 黄金时期 ” , 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 “ 人口红利 ” 。 改革开放 30多年 ,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 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 1000万 , 劳动人口比例较高 。 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 , 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 , 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 房地产依赖 1998年废除福利分房 、 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 , 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 ,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 房地产开发投资对 GDP增长直接贡献率加间接贡献率由 1998年的 15.03 上升为 2007年的 27.49 , 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 中国房地产业的负面作用 , 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的 “ 房地产依赖症 ” ,该依赖症将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 , 还将加剧人口 、 土地 、 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海外和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 , 中国基尼系数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水平 。 国家统计局 2013年 1月 18日 “ 一次性 ” 发布了 10年基尼系数 , 十年均超 0.47。其他机构估计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5甚至 0.6。 贫富严重分化 , 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 这是事实 。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美国 GDP总量占全球 GDP总量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日本占6%左右;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 GDP才占全球 GDP总量 1.8%。到 2013年,我国的 GDP总量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 12%左右,也就是 56万多亿。 5年前我们的 GDP总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2012年 GDP总量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多一点,现在我们是美国的 60%。中国经济 10%的增长率,令全世界羡慕。 旧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瞩目成就 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贸易总额是 206亿美元,占在全球的位次是第 32位。2013年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体。现在的贸易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 4.16万亿,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11.7%。 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我们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2013年底我们是3.8万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外汇只有 8亿美元。 旧常态的高增长 , 是不平衡式的增长 ,是以 GDP为中心 、 以投资为主导 、 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 。 旧常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 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 。 2.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是 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充分体现 。 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 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 , 但反映了储蓄 -投资 、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却日益加剧 、 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的增长 , 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与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 , 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 。 可以说 , 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 。 (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 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 导火索 。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 14.2%放缓至 2008年的 9.6%和 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 2015增速定为 7%.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 8%以上的 高速挡 直接切换到 4%左右的 中速挡 ,而中国经济有望在 7% 8%的 中高速挡 运行一段时间 . (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 ) 2014年经济增长 7.4%,虽然是我国 24年来最慢的,但从国际来看, 201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是 0.4%,欧盟是 0.8%,巴西仅仅是 0.3%,印度的速度在全世界当中属于比较快的,也不到 6%。 就在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悄地兴起。 技术进步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当下正在兴起的技术革命便是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 里夫金 (Jeremy Rifkin) 在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认为, 互联网技术 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悄悄地兴起 经济学人 2012年 4月 21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封面文章则聚焦于 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制造 ,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为 以数字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之一是 3D打印技术和工艺。 3D打印机是按设计好的数字模型,用各种材料,以叠加工艺“打印”出各种最终产品,整个“打印”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所需原材料只有传统生产方式的 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传统的工厂式生产。这使得企业只提供数字化模型,用户和代理商可用 3D打印机将产品“打印”出来,工厂、制造业工人将越来越少。 福布斯 则预言,当 工业机器人 性能趋于成熟、稳定和易用时,制造业会出现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浪潮。机器人发展已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推出“机器人裁缝”,生产线上将看不到工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新型产业革命,华盛顿邮报甚至据此说:“ 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 因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新诠释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并从根本上改变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和要素结构,最终影响各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现实利益。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版图将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发生巨变。无疑,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目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积极适应新常态 三 .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十八大提出到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 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 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 保持平常心。” 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 虽然我国正在经历 “ 三期叠加 ” 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我们有 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 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二)辩证看待新常态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 6个月后,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4年 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说,即使是 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过 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 2013年一年中国的增量就相当于 94年全年的总量,可排世界 17位。 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 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 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2014年前 3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 2013年增长 60%以上。 (三)努力迎接新挑战 习近平在演讲中阐述新常态时也提醒,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 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 1.新常态 新挑战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困扰着我们;产能“挤水分”、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的调整和化解。 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历史性挑战。 一是产能过剩的风险 产能过剩是老问题,体现在制造业方面,还是在低端的,来料加工占主导地位,当然在过去几年里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 4万亿出台的时候,刺激政策也积累了一些过剩的产能,现在进行消化。 五大风险威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是影子银行的风险 最近几年,尤其是以信托业发展比较快,银行的表外融资发展很快,突破了十几万亿,有特殊的历史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多年长期形成的利益管制,资金价格的管制,价格的扭曲,金融结构的扭曲,导致了我们这种场外资金由于供求关系起作用,很多理财产品,这种储蓄替代性的产品蓬勃发展,是规避过去金融管制的产物,应该说影子银行体系现在大家提到议事日程,还是要通过疏导的办法,加强监管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房地产泡沫的风险 房地产最近大家注意到,最大的问题是泡沫破灭的风险,过去的几个月,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价格的下跌,库存的增加现在向一二线城市蔓延,这是过去十几年积累下来的,过度透支积累的结果,曾几何时,过去的十几年一直说要把房价调下来,叶公好龙,龙已经来了,现在赶紧解除限购限贷政策,这是政策的选择,差异化的调控,与时俱进。下一步我认为如何阻止这种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急剧下滑,对经济下行增减的负面影响这是很大的问题。 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过去是硬性的负债的约束机制,财政预算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都不是很规范,现在已经尝试了地方政府可以公开透明的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的错配问题。总体上看,现在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中央政府偏低,地方政府偏高,但是要通过期限结构的调整解决流动性的压力,目前处理得好不会出先大的问题。 五是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总体来看我们是有实力的,有底气的,有 4万亿的外汇储备。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 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 2013年,中国人均 GDP达到 6700多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济发展也较快;而由中等收入阶段再进一步,跃升到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则要困难得多,经济增速也会随之而下降,其间所遇到的挑战, 在经济学上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政策对路,措施得当,就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比如日本和韩国;否则的话,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不前,比如拉美的一些国家。 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 30多年后,老百姓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 2. 新常态 新机遇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 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 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 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 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 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 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等调整和改革,这其实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等、靠、要”,改革不成功,就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需要靠改革来化解风险。 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我们的很多产业不是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来建立,那么我们的经济潜能就不能得到激发,巨大的产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中国的玩具占到全世界 7成,纺织服装 2013年占全球市场的 36%,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 2013年中国手机产量占全世界 81%,装备工业产出占全世界三分之一 梅新育指出,这样的规模天然要求面向全球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规模做到这么大, 必然要求市场全球化,来平抑收入可能存在的波动。 以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曾经相继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产业结构经历了再一次的重新调整,许多产业逐渐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使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一种常态。时过境迁,随着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展开再一次的替代过程,现阶段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常态问题 。 1.新增千万就业 提前 3月完成目标 2014年 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000万人,提前 3个月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对此,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 将原因归结为服务业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以及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四)新常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