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古发现与我的家乡 关键词:中山市博物馆、龙穴遗址、彩陶碗、中山咸水歌摘要: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考古与发现,中山的根源及发展过程逐渐明朗起来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商夏至春秋战国时期,其不同朝代历史遗址的存在就是证明中山是一个文化悠久的一个城市,这功劳当然也少不了来自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一代代人努力的付出。我的家乡的名字叫作中山市,原名香山,名字来源于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为了纪念孙中山,民国14年4月15日,香山县改为中山县,经过几番变革,最终定为中山市。本以为我的家乡是没有任何几千年前的遗址,但经过一些文章、教育频道以及网络的搜查后,原来中山还是有悠久的历史的,这可以从南朗镇龙穴遗址、白水井遗址等遗址考证。在八十年代前,中山究竟有多少年历史、多少个传古故事,这仍然是个谜。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座城市的历史缩影-中山市博物馆成立了。虽然博物馆已经建立了,但资金有限且人才不足,这一度使文物普查、采集以及整理工作没有办法大规模进行,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考古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共发现古遗址15处、古墓葬5座、古建筑34处、摩岩石刻3处,这初步摸清了中山文物的分布情况。直到90年代,在“守门人”杜伯杜炳添的一次偶然走访中,在南朗龙穴附近的沙场上捡到了一些彩陶和夹砂陶,正因为这个举动,悄悄地掀开了中山的更深层的历史。经省考古所专家根据出土文化遗物分析,这处属于新石器晚期至相当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在1990年12月至1991月1月,在多方的准备与期待下,南朗镇龙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正式挖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文管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在遗址发掘了一批彩陶碗与彩陶、夹砂陶和石器。遗址堆积的第三层是距今5000多年前,从正面证实了中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前的文化层,并有着惊人的重要发现,如彩陶圈足盘和彩陶碗,这是古代居民用来盛放事物的器皿。盘、碗均泥质陶,用手制成形。彩陶盘制为敛口、钵体 圜底,下加矮圈足;器表面用赤红彩绘上条带、点彩、水波纹及刻划水波纹、曲折纹和镂孔装饰。彩陶碗型制为敞口、斜壁、深腹、圜底,下加喇叭足。除上述彩绘花纹之外,还有圈点纹、锯齿纹、“S”纹等。这些彩陶器上的花纹是当时制陶者绘画作品,同时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出土文物,这让我想起了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似乎有点相似,似乎有点联系。五千年前的中山,除了五桂山一带高于海平面外,其余地方仍未形成或者低于海平面。龙穴遗址出土的石器,器体较小、石器种类不多,不宜用于原始农业。根据土质分析和地表分布可以得知当时的遗址是海边一段沙堤,面临海湾,背后是低岗,西部是五桂山,我们可以推测距今五千多年前,住在龙穴的古代居民生产活动,主要是捕捞海上的鱼虾贝类和在森林中狩猎为生。另外,1990年4月在翠亨村镇东南方向近珠江口的下沙村后北边沙丘上,清理了一座战国墓(1),墓坑挖在沙丘上,随葬品共10件,其中陶器5件、砺石2件。不过最能反映当时的生存方式就是一件文物:青铜鱼镖,这是一件渔具,说明墓主人生前是从事渔捞生产活动的劳动者。除此以外,考古学者还在翠亨村及其对海海湾处发现了具有釉陶圈足壶、器表拍印条纹以及器腹刻“”等特征的粤东浮滨类型文化遗存的典型器(2),正是那种不起眼的文物,证明了三千多年前粤东地区古代居民已懂得乘着舟沿着浅海区向西到达珠江口附近的海岛活动。公元前四世纪初,西晋末年的中原地区,战乱不止,经济凋敞,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中原“流史满河,白骨蔽野。”惟岭南地区时局稳定,广州和韶关出土的晋墓砖文:“永嘉世,九州荒,如广州,且平康。”为逃避战乱,出现了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流人经洞庭湖沿湘漓进入粤西,经潘阳湖沿赣水进入粤北,经闽浙沿海进入粤东、粤中(3)。常听居住住在中山境内的各乡镇的老人说他们的先祖来自于南雄珠玑巷,实际这是一条贯彻五岭南北通道之一的南坡必经之路,流人经珠玑巷南下散到广东各地。目前在中山境内发现的六朝文物就不多,征集到一件佛像砖,砖面上部浮雕一尊立佛,下部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着姓名,造像记铭文:“天和六年岁辛卯六月朔日佛弟子陈岁为父母之中轮转生死造像一区。”记述了当时一名叫陈岁的佛教徒为父母死后早日转生事,花钱刻了这块佛像砖。隋唐时期(581-907年),盛产青釉器具。在中山的翠亨下沙和大涌镇发现了古建筑遗留的构建布纹板瓦、莲花纹瓦和日用器皿青釉四耳罐、青釉碗等。南宋初建香山县,县治石岐镇,此后的七八百年间,人口逐渐增加,石岐附近的张家边、大涌、东区牛起湾、环城、小榄和海边的下沙、中珠排洪渠等地都出土了宋代文物,有莲花纹青釉碗、黑釉兔毫盏、堆塑人物罈、多角罐、釉陶罈等。其中用于火葬盛骨灰的釉陶罈数量最多。中山境内宋代堆塑人物陶罈,出土数量不少,且很有特点,如古鹤出土的一件陶罐,器身修长、短颈、广肩、深腹,从肩部向下渐收,下接高圈足,器身四周有附加堆纹。肩部塑一周齿状泥条,似简化了蟠龙,椭圆形模印泥饼堆贴在肩部,模印的题材是头戴冠,身穿对襟大领宽袍,吹竖笛的道士。明清时期处于珠江三角洲右翼南部的香山县,土地得以全面开发。香山县志.官绩冯诚传记载:冯诚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任香山县知县时,“时海滨滨沙田日增,豪右占据.。”石岐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学、书院、义学有五六所之多,佛教寺庙、庵堂和道教官观近四十处(4)。中山市博物馆在市内征集的铜、铜豆、铜爵、铜香炉、铁牛尊、铜天王造像等文物,原都是社学、寺观里祭祀的礼物。部分文物在城区西山出土,反映了明清时期在西山曾有过比较集中的寺庙、官观、县学等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原旧址已废圮了。如今,除了以上文化遗产外,其实中山还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山咸水歌、咀香园杏仁饼、茶粿、石岐乳鸽等等,其中中山咸水歌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反映着水上人跟大海之间的感情以及当地的生活方式,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中山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给人挖掘或者我未知的历史,探究历史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心思的过程,这除了提醒后人要以历史的发展作为借鉴外,还要求后人要把目光发到未来,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